-
青藏科考:系統測得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3月30日電 (劉曉倩 記者陸成寬)3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考察
-
中國科學家首次測得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牽頭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鑽取了截至目前最長湖芯樣本,填補了該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空白,為「亞洲水塔」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
-
我國首測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專家講述幕後故事
去年10月,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為「亞洲水塔」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等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數據。近日發布的考察結果顯示,近幾十年來,隨著降水增多和冰川退縮,該區域湖泊面積明顯擴張,水量增加,多數湖泊擴張20%以上。
-
第二次青藏科考智能科考無人機高海拔應用實驗順利完成
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由於海拔高(主體高度超過4000米)、地形複雜、缺氧、天氣惡劣多變,造成部分區域人員難以到達,導致相關科考數據匱乏、不系統,從而影響了對青藏高原與全球變化關係和機制的深入認識。為持續服務支撐第二次青藏科考深入實施與創新成果產出,在科考隊長辦公室組織下,2020年7月4~15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高海拔環境科考輔助機器人」項目組,克服高寒缺氧等惡劣氣候環境,在青藏高原組織實施了首次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科考無人機自動化輔助科學考察研究應用任務。
-
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重要進展 首次在高原湖泊近百米水深獲取超長巖芯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從今年7月1日開始,第二次青藏科考納木錯科考隊在海拔4730米的西藏第二大湖納木錯持續鑽取巖芯,8月3日下午16點45分,鑽探深度達到153.44米,這是我國湖泊巖芯鑽探首次達到150米級別,獲取的巖芯長度達到144.79米,鑽取點水深達94.5米。這是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湖泊鑽探系統,首次在近百米的水深條件下成功獲取超長巖芯。
-
「雲雀」亮相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
-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姚檀棟院士介紹,科考隊近期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科考發現,全球共有78個水塔,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就有16個。如果以海拔2500米的等高線為界,亞洲水塔區的面積約400萬平方公裡。
-
中國未解之謎:青藏高原可可西裡的四大謎團
青藏高原的腹地,青藏高原的形成主要是板塊碰撞造成隆起的結果。但距離可可西裡最近的板塊碰撞帶也有200千米遠,幾乎不可能對可可西裡的形成起到作用。那麼,可可西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這至今仍是個謎。金礦 可可西裡地區的地質構造十分適合油氣田的形成,在以前的科考中人們也曾發現有些地方地表有瀝青和原油滲出,一切都說明這裡可能存在大型油氣田。
-
智能科考無人機完成高海拔應用實驗
為持續服務支撐國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深入實施與創新成果產出,在科考隊長辦公室組織下,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高海拔環境科考輔助機器人」項目組,克服高寒缺氧等惡劣氣候環境,在青藏高原組織實施了首次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科考無人機自動化輔助科學考察研究應用任務。
-
瀋陽自動化所「雲雀」飛上青藏高原 實現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以下簡稱「雲雀」)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8月8日開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科考隊,從關中平原出發,挺進青藏高原腹地。在近1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行程6000多公裡,踏上高原牧場,邁入河流溼地,用嚴謹紮實的工作態度圓滿完成了這次科考任務。此次科考的目的是什麼?
-
144.79米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此前,我國高原湖泊最大鑽探深度為114.9米,本次納木錯巖芯成功鑽取是我國湖泊巖芯鑽探首次達到150米級別。
-
我國自主飛行機器人「雲雀」助力青藏科考
新華社瀋陽9月12日電(記者王瑩、包昱涵)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為此,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國內技術團隊,圍繞高海拔極端環境下的機器人移動與作業技術開展聯合攻關。
-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今天對外發布消息稱,8月3日下午,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這是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湖泊鑽探系統,首次在近百米的水深條件下成功獲取超長巖芯。
-
科考發現:藏羚羊在特定植被和地形中棲息生活
新華網可可西裡11月8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科學院可可西裡科考隊連日來在可可西裡地區考察時發現,藏羚羊是在特定的植被和地形中棲息生活的。 科考隊員、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盧學峰博士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的觀察和此次科考了解,藏羚羊主要在可可西裡地區以青藏苔草群落為主的高寒草原和以小嵩草為主的高寒草甸地區活動和棲息。
-
青藏科考88項專題助生態屏障建設 為保護地球「第三極」提供數據和...
來自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的數據顯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以來,88項專題科考活動在西藏深入推進,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了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從2017年8月全面啟動以來,大批科研工作者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
-
我國青藏科考隊首獲喀喇崑崙山脈境外深冰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我國青藏科考隊利用自主設計的冰芯熱鑽系統和湖芯重力鑽系統,於近日首次獲得境外喀喇崑崙山脈深冰芯和湖芯樣本,該樣本可用於重建泛第三極地區的氣候環境變化歷史。
-
中國研製「雲雀」飛行機器人,實現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科研人員高寒缺氧環境下迎難而上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學研究室黨總支第二黨支部飛行機器人黨小組克服高海拔、低壓、缺氧、嚴寒等惡劣氣候環境,赴青藏高原實施了首次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機器人自動化科學考察研究應用,為第二次高原綜合科學研究深入實施提供了有力的前沿技術保障。團隊成員們展示了堅韌不拔、攻堅克難、勇於攀登的精神。
-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來源:人民日報本報拉薩8月4日電 (記者徐馭堯)記者從納木錯科考現場獲悉: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深的水下成功獲取長度為144.79米的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這是我國獲取的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
-
眼子菜:可可西裡湖泊水系變遷的新證據
新華網各拉丹冬11月17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科學院可可西裡科考隊連日來在可可西裡地區的一些湖泊及河流中,發現不同湖泊水系存在不同種類的眼子菜,這為可可西裡地區湖泊水系變遷提供了新的證據。 科考隊員、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盧學峰博士說,此次考察在可可西裡地區的卓乃湖、錯達日瑪、科考湖、可可西裡湖、飲馬湖、月亮湖、小太陽湖、錯登奴瑪、確莫錯、尕爾曲等大小湖泊及河流中,發現不同湖泊水系中存在不同種類的眼子菜,這是可可西裡眼子菜的新發現。 資料記載,眼子菜是一種在世界廣泛分布的水生植物,它主要生活在淡水、鹹水湖泊以及河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