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區域,被稱為「世界屋脊」。我們知道,自來水的供水原理,就是利用水的重力產生的水壓,將處於高處的水輸送到千家萬戶,如果我們在青藏高原上修建大型水庫,是否也可以像自來水輸送水源一樣,充當一個大型的水塔,來保障全國的用水需求呢?
我國的地形從西到東,整體上呈現海拔「三級階梯」依次遞減的狀態,青藏高原理所應當地充當了第一階梯,其總面積在200多平方公裡以上,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左右。受到印度洋板塊俯衝到歐亞大陸板塊底部的擠壓作用影響,青藏高原的整體海拔目前仍然在持續緩慢地增長中,並且造就了喜馬拉雅山脈、喀喇崑崙山脈等宏偉壯觀的山系,全世界海拔超過8000米的14座高峰,全部分布在青藏高原,其中珠穆朗瑪、洛子峰等10座高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另外四座則分布在青藏高原西端的喀喇崑崙山脈。
青藏高原不但海拔高,而且擁有眾多峽谷地貌,山谷與高山相間分布,在這樣的地形背景下,理論上具備了可以修建大型湖泊或者水庫的天然條件,但是如果要建造可供全國居民用水的大型水庫,則要面臨著以下幾個方面極難破解的問題。
一是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量較小。雖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淡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區域,但是主要以高山冰川和積雪的形式存在。在南部極高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之下,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溼熱水汽很難逾越,因此這裡的降水量比較稀少,在喜馬拉雅山脈的背風坡,也就是我國的這一側,平均年降水量僅有600毫米以下,而且隨著縱深的增加,距離海洋更加遙遠,降水量更加稀少,有的地區甚至不足50毫米,青藏高原實際上是我國比較乾旱的一個區域。
雖然青藏高原是我國的「三江之源」,實際上源頭區的補給來源,都是為量不多的高山冰川和積雪的融水匯流而成,一方面受氣溫的影響極大,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低於0攝氏度;另一方面融水的總量非常有限,像長江、黃河的徑流量這麼大,並非都是源頭區的貢獻,絕大部分都是中下遊的降水補給。
二是滿足全國需求的水量極大。包括工業用水、農業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在內,我國目前年均水資源使用量約7000億立方米,而實際上青藏高原多年的年均融水量還不到400億立方米,即使將整個青藏高原全部融水都匯集起來,也滿足不了全國的用水需求。我國發展工農業生產以及保障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基本上都是來自於江河的地表徑流、湖泊和地下水,同時通過實施相應的調水工程,重新對水資源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空間再分配,所以僅靠青藏高原這一「水塔」,肯定滿足不了需求的。
三是建造許多湖泊連接的水庫群不現實。如果要想形成供水的規模化效應,由於單個雪山融水的供給量實在太過有限,所以需要通過一定的工程手段,將原本利用山峰和峽谷這種地形條件形成的很多蓄水區、包括一些本來就有的天然湖泊連通起來,需要穿山引路,工程量實在是過於龐大,而且在很多區域還得設置提升泵站,以消除地勢的高低起伏對輸水的影響。另外,工程的實施,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也非常大,勢必會破壞原有的自然生境,引發一系列的負面生態效應。
四是會嚴重影響長江、黃河流域的水資源平衡。由於建造這樣的水庫群,並不會從根本上提高青藏高原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其降水的缺乏和時空分布不均衡的問題也不會改變,如果真的實施這樣的工程,那麼勢必會從長江、黃河的源頭「擠出來」相當一部分水量來進行補給,雖然源頭區長江、黃河的徑流量並不大,但是對於中上遊地區來說,肯定會對城鎮引水、農業灌溉、航運等產生重要影響,從而牽一髮動全身,繼而影響到全流域的水資源分配、水資源利用以及水生態環境的穩定等方面。
綜上所述,在青藏高原建造大型「水塔」,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卻不符合自然科學規律,預期取得的實際效果,完全可以用其它更為科學和經濟的方案來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