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青藏高原建造大型的湖泊,能否充當大型水塔供全國用水?

2020-09-17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區域,被稱為「世界屋脊」。我們知道,自來水的供水原理,就是利用水的重力產生的水壓,將處於高處的水輸送到千家萬戶,如果我們在青藏高原上修建大型水庫,是否也可以像自來水輸送水源一樣,充當一個大型的水塔,來保障全國的用水需求呢?


我國的地形從西到東,整體上呈現海拔「三級階梯」依次遞減的狀態,青藏高原理所應當地充當了第一階梯,其總面積在200多平方公裡以上,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左右。受到印度洋板塊俯衝到歐亞大陸板塊底部的擠壓作用影響,青藏高原的整體海拔目前仍然在持續緩慢地增長中,並且造就了喜馬拉雅山脈、喀喇崑崙山脈等宏偉壯觀的山系,全世界海拔超過8000米的14座高峰,全部分布在青藏高原,其中珠穆朗瑪、洛子峰等10座高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另外四座則分布在青藏高原西端的喀喇崑崙山脈。


青藏高原不但海拔高,而且擁有眾多峽谷地貌,山谷與高山相間分布,在這樣的地形背景下,理論上具備了可以修建大型湖泊或者水庫的天然條件,但是如果要建造可供全國居民用水的大型水庫,則要面臨著以下幾個方面極難破解的問題。


一是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量較小。雖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淡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區域,但是主要以高山冰川和積雪的形式存在。在南部極高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之下,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溼熱水汽很難逾越,因此這裡的降水量比較稀少,在喜馬拉雅山脈的背風坡,也就是我國的這一側,平均年降水量僅有600毫米以下,而且隨著縱深的增加,距離海洋更加遙遠,降水量更加稀少,有的地區甚至不足50毫米,青藏高原實際上是我國比較乾旱的一個區域。


雖然青藏高原是我國的「三江之源」,實際上源頭區的補給來源,都是為量不多的高山冰川和積雪的融水匯流而成,一方面受氣溫的影響極大,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低於0攝氏度;另一方面融水的總量非常有限,像長江、黃河的徑流量這麼大,並非都是源頭區的貢獻,絕大部分都是中下遊的降水補給。


二是滿足全國需求的水量極大。包括工業用水、農業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在內,我國目前年均水資源使用量約7000億立方米,而實際上青藏高原多年的年均融水量還不到400億立方米,即使將整個青藏高原全部融水都匯集起來,也滿足不了全國的用水需求。我國發展工農業生產以及保障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基本上都是來自於江河的地表徑流、湖泊和地下水,同時通過實施相應的調水工程,重新對水資源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空間再分配,所以僅靠青藏高原這一「水塔」,肯定滿足不了需求的。


三是建造許多湖泊連接的水庫群不現實。如果要想形成供水的規模化效應,由於單個雪山融水的供給量實在太過有限,所以需要通過一定的工程手段,將原本利用山峰和峽谷這種地形條件形成的很多蓄水區、包括一些本來就有的天然湖泊連通起來,需要穿山引路,工程量實在是過於龐大,而且在很多區域還得設置提升泵站,以消除地勢的高低起伏對輸水的影響。另外,工程的實施,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也非常大,勢必會破壞原有的自然生境,引發一系列的負面生態效應。


四是會嚴重影響長江、黃河流域的水資源平衡。由於建造這樣的水庫群,並不會從根本上提高青藏高原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其降水的缺乏和時空分布不均衡的問題也不會改變,如果真的實施這樣的工程,那麼勢必會從長江、黃河的源頭「擠出來」相當一部分水量來進行補給,雖然源頭區長江、黃河的徑流量並不大,但是對於中上遊地區來說,肯定會對城鎮引水、農業灌溉、航運等產生重要影響,從而牽一髮動全身,繼而影響到全流域的水資源分配、水資源利用以及水生態環境的穩定等方面。


綜上所述,在青藏高原建造大型「水塔」,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卻不符合自然科學規律,預期取得的實際效果,完全可以用其它更為科學和經濟的方案來代替。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大型湖泊蒸發量分布及水資源總量獲揭示
    青藏高原75個大型湖泊的面積、湖表溫度、非結冰期長度、波文比、淨輻射通量和蒸發量空間分布圖。王賓賓供圖  6 月26日,《科學—進展》刊發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馬耀明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青藏高原大型湖泊蒸發量空間分布及其水資源總量估算。結果表明,青藏高原湖泊蒸發水資源總量為每年517±21億噸,其中75個大型湖泊的蒸發水資源總量為每年294±12億噸。  「研究論文結果不僅可以有效減小湖泊蒸發引起的高海拔大型湖泊水量平衡研究的不確定性,而且研究方法在世界其他地區的雙季對流湖泊的湖面蒸發估算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馬耀明告訴《中國科學報》。
  • 我國成功獲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來源:北京日報圖集 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8月3日下午,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這是我國獲取的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有望重建近15萬年的連續氣候環境記錄。青藏高原是我國最主要的三大湖泊區之一,其湖泊面積近5萬平方公裡,佔我國湖泊總面積50%以上,十多條大江大河由此發源,是名副其實的「亞洲水塔」。
  • 朱立平:全球變暖下的「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還好嗎?
    「青藏高原在整個亞洲起到了水源匯聚和分發的功能,因此我們稱它為亞洲水塔。」 朱立平大學畢業以來,三十多年一直致力於組成亞洲水塔的核心之一——湖泊變化研究。1青藏高原為何是亞洲水塔?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提出估算「亞洲水塔」年蒸發量新方法
    利用青藏高原湖泊非結冰期能量平衡的合理假設,結合遙感數據和再分析數據,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氣作用與氣候變化團隊研究員馬耀明等發展出一種可靠的湖泊蒸發量估算方法,並據此估算青藏高原湖泊蒸發總量為每年517億噸,相當於357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為準確估算「亞洲水塔」中湖泊水資源儲量提供數據參考。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今天對外發布消息稱,8月3日下午,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這是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湖泊鑽探系統,首次在近百米的水深條件下成功獲取超長巖芯。
  • 中國科學家成功獲取迄今最長青藏高原湖泊巖芯
    中國科學家成功鑽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3日下午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這也是科學家迄今所獲青藏高原湖泊的最長巖芯。
  • 「亞洲水塔」冰川湖泊河流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利用無人船測量湖泊水量。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青藏科考隊)21日發布消息說,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有「亞洲水塔」之譽的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其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此外,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科考隊員利用直升飛機運載科考設備到極高海拔冰面作業。
  • 中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超長巖芯的獲取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此前,我國高原湖泊最大鑽探深度為114.9米,本次鑽探首次將我國湖泊巖芯鑽探深度推進到150米級別。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納木錯湖,湖面海拔約4730米。
  • 「亞洲水塔」冰川湖泊河流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
    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青藏科考隊)21日發布消息說,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有「亞洲水塔」之譽的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其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徑流量之和超過
  • 一年蒸發掉3570個西湖 青藏高原湖泊蒸發量是這樣算出來的
    視覺中國供圖蒸發是全球地表能量平衡的關鍵環節,又是水量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了解,全球有超過60%的降水會以蒸發的形式返回到大氣中。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新的湖泊蒸發量估算方法,估算出青藏高原湖泊蒸發總量為每年517億噸,相當於357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
  • 我國鑽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光明日報拉薩8月4日電(記者尕瑪多吉通訊員劉曉倩)3日下午6時45分,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本次納木錯鑽探成功,有望重建青藏高原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表明我國已經能夠利用自主研發技術在深水區域獲得長尺度、高取芯率的湖泊巖芯。
  • 我科學家從青藏高原湖泊鑽取最長巖芯
    8月3日下午,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從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此前,我國高原湖泊最大鑽探深度為114.9米,本次納木錯巖芯成功鑽取是我國湖泊巖芯鑽探首次達到150米級別。
  •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來源:人民日報本報拉薩8月4日電 (記者徐馭堯)記者從納木錯科考現場獲悉: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深的水下成功獲取長度為144.79米的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這是我國獲取的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
  • 1年蒸發3570個西湖 青藏高原湖泊蒸發量這樣算
    「它是亞洲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包括長江、黃河、瀾滄江、雅魯藏布江、印度河、錫爾河等,都是青藏高原孕育而生的河流。這些河流的水資源養育著亞洲數十億人口,因此青藏高原就被稱為『亞洲水塔』。」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馬耀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是什麼力量,將水汽從南半球抽上青藏「水塔」?
    青藏高原水資源豐富,有「亞洲水塔」之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徐祥德院士等提出,在青藏高原「熱力驅動」下,暖溼氣流從低緯海洋向高原輸送、匯聚,形成了特殊的跨半球、全球性「大氣水塔」大氣水分循環過程。青藏高原宛如一個龐大的「蓄水池」,它所提供的河流水資源為近40%的世界人口提供生活、農業和工業用水。青藏高原及周邊水源資源地理分布. 冰川積雪(白色)、河流(黃色)和湖泊(淺藍)西風與季風的水汽流在青藏高原匯合。
  •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亞洲水塔有多少水?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超9萬億立方米,「亞洲水塔」水量初步摸清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記者今天(12月21日)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目前,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對「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三者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是地球第三極,是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如果以海拔2500米的等高線為界,亞洲水塔區的面積約400萬平方公裡。
  •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
    光明日報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有「亞洲水塔」之稱的地球第三極地區——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而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144.79米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此前,我國高原湖泊最大鑽探深度為114.9米,本次納木錯巖芯成功鑽取是我國湖泊巖芯鑽探首次達到150米級別。
  • 是什麼力量,將水汽從南半球抽上青藏「水塔」?--中國數字科技館
    青藏高原及周邊水源資源地理分布.冰川積雪(白色)、河流(黃色)和湖泊(淺藍)  西風與季風的水汽流在青藏高原匯合。本研究表明,在西風與季風的協同作用下,中低緯海洋水汽源與青藏高原冰川、湖泊、河流系統之間相互影響,產生了特殊的跨半球、全球性「大氣水塔」大氣水分循環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