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人員揭示青藏高原近地面臭氧情況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拉薩10月31日電(記者 黃興)我國科研人員基於連續5年的觀測數據進行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內陸近地面臭氧變化特徵和原因。這一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大氣科學期刊《大氣化學與大氣物理學》。

  據介紹,近地表臭氧是一種有毒汙染物,包括人為來源和自然來源,平流層臭氧輸入是青藏高原地表臭氧的重要來源之一。在青藏高原不同地區,平流層輸入的發生時段及強度有差異,可能影響青藏高原各地區地表臭氧的變化規律。相較於高原邊緣,高原內陸缺乏長期、連續的近地表臭氧觀測和分析,學術界對其來源和變化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青藏高原研究所和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等多家國內外單位,合作進行了青藏高原內陸近地面臭氧研究。研究人員基於高原內陸納木錯站連續5年的觀測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測定了近地表臭氧濃度平均值,揭示其季節變化為春高冬低,主要受到長距離傳輸和平流層輸入影響;日變化為晝高夜低,主要受區域環境如大氣垂直交換和光化學作用的影響。

  研究人員還綜合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區及北半球典型背景站點近地表臭氧變化的基本規律,發現納木錯地區地表臭氧月平均高值出現時間晚於高原南部的珠峰等站,而早於高原北部的瓦裡關等站。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世昌介紹,這一成果填補了高原內陸偏遠地區地表臭氧缺乏長期監測的空白,對研究青藏高原臭氧變化特徵、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青藏高原大氣汙染物傳輸過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焦點

  • 揭示青藏高原內陸近地面臭氧變化特徵、原因及區域代表性
  • 科學家探明青藏高原臭氧低谷成因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青藏高原上空緣何夏季會形成臭氧低谷?對此,我國科學家經進一步研究後揭示,熱力和動力作用是導致青藏高原上空出現臭氧低谷的主要原因。夏季是青藏高原地面對大氣加熱最強的季節,18公裡以下大氣中垂直向上的物質輸送作用很強,從而將臭氧含量較少的低層空氣帶向高空,衝淡高空臭氧含量。
  • 聽科研人員講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研究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氣候,青藏高原孕育著豐富多樣的真菌資源,如何對其開展研究與利用?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主導、聯合西藏自治區農科院和西藏農牧學院四家單位近200餘名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的科研項目「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研究與評價利用」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被稱為「最後的淨土」,而在許多科研人員眼中,這裡是自然留給人類的一個巨大的科學寶藏。  一開始,冰凍圈站的野外觀測場站最初只在青藏公路沿線有4個點。1993年,趙林到站上工作,2003年他上任第三位站長至今,十多年過去,趙林帶領著站上的同事們在青藏高原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區建立了122個凍土野外監測站點。這麼多的站點,光是全部巡查一遍,就得跋涉1.6萬公裡,耗時至少兩個月。但正是有了這麼多的檢測站點,冰凍圈站點的科研人員才能夠準確掌握凍土的情況。
  •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來源:人民日報本報拉薩8月4日電 (記者徐馭堯)記者從納木錯科考現場獲悉: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深的水下成功獲取長度為144.79米的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這是我國獲取的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
  •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項目:在地球最高...
    趙平介紹說,在第一階段,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項目歷時數年,除了氣科院牽頭承擔以外,參與試驗的單位近50家,實際參加人員280餘人;同時,觀測也由過去的陸面和邊界層延伸到了對流層。此次科學試驗專家指導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秀驥說:「最終的想法是,通過科學試驗真正提出現代化的青藏高原觀測系統究竟是怎麼樣的,其次是將資料和成果應用到數值模式預報中,提高預報水平。」
  • 我國科學家研究揭示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中國研究團隊成功獲取了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最終揭示丹尼索瓦人成功適應了高寒缺氧的環境,在晚更新世就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也是支撐丹尼索瓦人在亞洲地區廣泛分布的一個有力證據。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然而,受自然環境、複雜地形和下墊面特徵的制約,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站網稀疏、氣象臺站代表性較差,衛星反演產品在高原地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青藏高原成為我國觀測資料最為缺乏的地區之一,已嚴重阻礙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和水分循環規律的科學認識,制約了數值模式的發展和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水平的提高。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8月8日開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科考隊,從關中平原出發,挺進青藏高原腹地。在近1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行程6000多公裡,踏上高原牧場,邁入河流溼地,用嚴謹紮實的工作態度圓滿完成了這次科考任務。此次科考的目的是什麼?
  • 我國青藏高原持續發高燒,凍土退化或預示大危機!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河湖縱橫的江南水鄉、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坡、一望無際的碧綠草原..在當中,青藏高原更是獨一無二獨特地質景觀。作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也是多條大江的源頭,被稱為亞洲水塔。
  •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今天對外發布消息稱,8月3日下午,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這是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湖泊鑽探系統,首次在近百米的水深條件下成功獲取超長巖芯。
  • 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科研儀器架設落地青海茫崖
    樊萬珍 攝中新網西寧8月26日電 (孫睿)記者26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聯合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海西州茫崖氣象局開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任務「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科研邊界層塔和微波輻射計儀器架設選址工作結束,經過兩日的考察遴選,兩項科研儀器架設初步選定在青海茫崖大烏斯地區和花土溝鎮
  • 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研究員方小敏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院士王成善、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及高校的科研人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至2100萬年前以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破譯大氣密碼
    研究高原對大氣的熱力和動力作用、對大氣環流的影響以及獨有的天氣系統(高原渦等),對提高高原及其影響地區的天氣預報水平有很大的幫助,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社會價值。  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對青藏高原進行過多次綜合或單項科學考察。我國於1979年、1998年先後開展了第一、二次青藏高原氣象科學試驗,獲得大量的氣象資料,為研究高原氣象做出了重大貢獻。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揭示高原鰍屬魚類起源及進化機制
    高原鰍屬魚類是青藏高原三大魚類類群之一。早期關於高原鰍屬魚類形態特徵和地理分布的研究提出,高原鰍這一類群的起源、進化與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關。此前已有研究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來探討高原土著動物的適應性進化,但至今尚未有從線粒體基因組視角來闡釋高原鰍屬魚類這一類群對高海拔環境適應的遺傳機制。
  • 丹尼索瓦人DNA揭示人類佔據青藏高原的時間比想像中早
    丹尼索瓦人DNA揭示人類佔據青藏高原的時間比想像中早(神秘的地球uux.cn「藉助多種科技手段,項目團隊為該遺址建立了距今約19萬至3萬年的可靠年代框架,利用新興的沉積物DNA分析技術成功獲取大量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東側,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張東菊介紹。
  • 我國探索多種科技手段為青藏高原凍土災害提供預警
    青藏工程走廊內分布著青藏鐵路、青藏公路、格拉輸油管道、青藏直流聯網工程等多條重大線性工程,是連接內地與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副研究員羅立輝介紹,青藏工程沿線生態環境脆弱,而且地基中分布著高溫、高含冰量凍土,多條重大線性工程的建設和運營受凍土地質環境制約嚴重,尤其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和人類活動頻繁背景下,青藏工程走廊內多年凍土退化顯著,凍融災害增多,高寒生態系統面臨新的挑戰。
  • 中國科學家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研究人員在鑽取樹木年輪的樣本。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袁全)繼使用衛星和相機等設備後,中國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擁有上萬條冰川,並分布著亞洲眾多江河的源頭。
  • 我國成功獲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來源:北京日報圖集 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8月3日下午,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這是我國獲取的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有望重建近15萬年的連續氣候環境記錄。青藏高原是我國最主要的三大湖泊區之一,其湖泊面積近5萬平方公裡,佔我國湖泊總面積50%以上,十多條大江大河由此發源,是名副其實的「亞洲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