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項目:在地球最高...

2020-12-03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趙曉妮 通訊員 楊蕾 張嶽

青藏高原的夏夜,千萬顆星星閃耀夜空。

在過去幾年數個星河壯美的夜裡,有一群氣象工作者埋頭於數據分析。在他們心裡,獲取珍貴的高原大氣數據亦如「摘取星辰」——那光芒現在或許微小,未來卻可能照亮大氣科學領域遠方。

6月10日,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項目驗收會上,項目負責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平講述數年「摘星之路」,也為我們勾畫了一幅比過去更清晰的青藏高原大氣圖景。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外場綜合觀測示意圖(圖片來源: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第三次向「高地」出發

在氣象乃至地球科學領域,青藏高原不僅意味著海拔數據之高,更如同待攀登的科學「高地」,極其重要卻也迷霧重重。

一方面,青藏高原複雜地形和加熱作用對中國乃至全球天氣氣候產生重要影響。這個佔中國陸地面積約四分之一的巍峨之地,就像一個巨大的「引擎」,總輻射量驚人,並由此形成了一個「嵌入」對流層中部大氣的巨大熱源,對全球與區域大氣環流系統變化的動力「驅動」產生了難以估計的影響。

另一方面,囿於高原上常規觀測站網稀疏、衛星產品不確定性較大等因素,相關高原氣象學研究的諸多關鍵科學技術問題仍有待解決。

氣象工作者對青藏高原的探索已持續多年。我國於1979年、1998年先後開展了第一、二次青藏高原氣象科學試驗,並取得了許多具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

到21世紀,面對這個依然至關重要的「科學議題」,氣象部門醞釀「三上」高原。中國氣象局黨組專門向科學技術部等部門建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專程到中國氣象局調研。從2009年開始,中國氣象局提出立項申請。十多位院士、兩百多位國內外專家多次研討,跨部門協調會及全國研討會就召開4次以上。

到2013年5月,中國氣象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共同推動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立項,開展從陸面到平流層的三維外場綜合觀測以及科學理論和技術研究。

作為此次科學試驗第一期行業專項重大項目,「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的主要任務即開展青藏高原陸面水熱平衡觀測、邊界層過程觀測、雲降水物理過程觀測、青藏高原大氣水循環綜合觀測、青藏高原與下遊災害天氣發生區綜合觀測、青藏高原衛星遙感產品校驗的綜合觀測。

與前兩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相比,此次試驗更為宏大。趙平介紹說,在第一階段,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項目歷時數年,除了氣科院牽頭承擔以外,參與試驗的單位近50家,實際參加人員280餘人;同時,觀測也由過去的陸面和邊界層延伸到了對流層。

此次科學試驗專家指導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秀驥說:「最終的想法是,通過科學試驗真正提出現代化的青藏高原觀測系統究竟是怎麼樣的,其次是將資料和成果應用到數值模式預報中,提高預報水平。」

正是背負著這樣沉沉的殷切希望,科學試驗領導小組和專家指導組、中國氣象局相關職能部門、試驗參與單位協力,科研人員一路「奔上」青藏高原。

外場試驗現場(圖片來源: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在高原上布網「捕獲」珍貴數據

2014年7月3日,一架「空中國王」飛機從格爾木機場飛往西藏那曲,對積雲對流泡、積雲、層雲、層積雲宏微觀物理特徵等多項內容進行探測。與此同時,那曲的雷達觀測組所有雷達設備24小時不停機運轉,那曲地區氣象局同步加密探空觀測。

這是我國首次開展青藏高原中部雲降水物理特徵飛機和地基雷達綜合觀測。

實際上,項目組對外場綜合觀測的創新設計就是立體的。從地面延伸到高空,項目組創新開展高原陸面-邊界層-對流層多尺度過程觀測,開發雲微物理特徵綜合觀測技術,一些觀測站網的準業務運行填補了青藏高原中西部缺少土壤溼度和對流層常規氣象要素探空業務觀測資料空白,實現了青藏高原陸面-邊界層-對流層的天-地-空一體化綜合觀測技術的重要突破。

每個初夏時節,科研人員穿上衝鋒衣,一路向雪域高原進發。在那裡,「缺氧不缺鬥志,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得以傳承,科研人員忍受著高原缺氧、日曬強烈等艱苦條件,克服暴雨、雷擊等對儀器設備運行及探空觀測的幹擾,每天準時開展觀測。

高原工作的艱辛和不易未被辜負,一項項紮實成果陸續揭曉:構建了高原陸面-邊界層觀測、雲降水物理過程和大氣水循環觀測、臭氧和氣溶膠觀測、高原目標區與下遊災害天氣過程協同觀測等觀測系統;發展了高原觀測資料質量控制和數據融合技術;圓滿完成高原陸面-邊界層物理過程、雲降水物理過程與大氣水循環過程、對流層-平流層大氣成分特徵、高原對天氣氣候影響等研究任務。

「該項目在構建青藏高原綜合系統、發展關鍵水循環變量遙感反演算法和模型參數化方案、揭示重要觀測事實和物理過程等方面取得多項重要創新性成果。」驗收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宋君強評價說。

項目獲取的珍貴數據也很快發揮了作用,比如獅泉河、改則和申扎新建全自動探空觀測系統的資料已經進入全國綜合氣象信息共享平臺(CIMISS)業務系統和中國氣象數據網,進入業務平臺和數值預報系統。西南低渦源地加密探空觀測資料在成都區域氣象中心被應用,提升了區域天氣預報業務能力。西藏中西部46個土壤溼度觀測點在西藏自治區氣象局實現業務試運行。

此外,項目組建立起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基本資料服務專題網站,將試驗觀測數據慷慨共享,造福更多中國科研工作者。

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基本資料服務專題網站(圖片來源: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氣象工作者在地球第三極亮起更多光束

作為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地位獨特。相關研究也已經成為全球科學競爭的熱點。

更多的試驗、更翔實的數據,讓項目組在描摹青藏高原大氣圖景時取得了大量原創性成果。

過去,科學家對於高原陸面及地-氣交換時空變化特徵有不同的推測,而該項目發現過去可能過高估計了高原感熱強度,高原西部與中部的差異大於中部區域網內不同站之間的差異。據悉,更深入的研究將在高原試驗第二階段繼續推進。

項目組提出了高原雲降水微物理形成理論及維持高原水分循環物理模型,揭開了青藏高原獨特的雲降水物理的神秘面紗,解釋了青藏高原對流活動「獨立性」特徵,建立起追蹤高原信號影響下遊暴雨過程的理論方法等,刷新人們對青藏高原大氣運動機理的認知。

氣象科研人員踐行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積極回應了「科研推動業務發展」的期待。11項試驗成果實現業務化、22項業務得以應用和準業務化,尤其在核心成果使用方面亮點頻出,建立了高原中西部地面土壤觀測網和西部自動探空準業務化系統,新研發高原探空、天氣雷達、風廓線雷達資料和GPS水汽產品質量控制技術,實現了風雲衛星可降水量和土壤溼度反演以及三源降水融合的國家級業務化,顯著提升了風雲二號F星和GPS國家級可降水業務產品在青藏高原地區的質量,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數據產品的應用也提升了國家級和省級天氣預報業務水平。

「當前科技管理工作在發生變化,更關注取得成果和發揮作用,而不是發了多少論文。」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司長姚學祥表示,「我們將進一步組織梳理項目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探討成果對未來業務規劃布局的啟示。」

掌聲過後,是更多期待與責任。專家指導組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建議在下一步探索中增加智能化內容;專家指導組副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國雄建議聯合更多省份氣象部門繼續推進青藏高原大氣科學研究。

對研究者來說,了解青藏高原越多,越能感受其遼闊、雄偉景色背後的美麗。每個數據的改進、每個公式的優化,都如同射出的光束,引領著我們去探索那條由星光勾勒出來的路徑。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基本資料服務專題
    科考計劃的第一階段為期4年,構建了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三維點-面結合綜合觀測系統,實現高原陸面、邊界層、對流層的地基、空基和天基一體化觀測,得到記錄高原地-氣邊界層及地表特徵的飛機、雷達、土壤水分等綜合觀測數據及其融合分析產品。
  • 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破譯大氣密碼
    在中國氣象局領導和有關職能司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氣科院」)按照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領導小組的要求和專家指導組的指導建議,加強與試驗參與單位的密切合作,推進天-地-空和新型設備相結合的立體觀測與資料共享應用,加強青藏高原地-氣物理過程及其對我國天氣氣候影響的原創性研究,目前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數據共享平臺和網站建設等方面取得成果
  • 在地球最高處勾畫的大氣圖景,究竟長什麼樣?
    今年夏天,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項目通過驗收。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第一期行業專項重大項目「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學試驗—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啟動>作為此次科學試驗第一期行業專項重大項目「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的主要任務:青藏高原陸面水熱平衡觀測邊界層過程觀測雲降水物理過程觀測青藏高原大氣水循環綜合觀測
  • 青藏高原雲-降水飛機觀測外場試驗順利完成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一鵬 通訊員段婧報導 日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及其對下遊天氣氣候的影響」的飛機探測專題「青藏高原雲-降水飛機觀測」2019年外場試驗順利完成。
  • 陸海空全局視角下的青藏高原與全球氣候
    從陸、海、空三個維度來看,青藏高原都獨特而重要:它是全球海撥最高、坡度最陡、面積最大的高原(陸地);它高聳於歐亞大陸副熱帶東部,高原上空氣稀薄,溫度、溼度、氣壓、輻射和大氣熱力過程都獨具特色(天空/大氣,圖1);雖然不直接與海洋相鄰,但是發生在青藏高原及相鄰伊朗高原上的特殊熱力和動力作用,對於上下遊地區乃至全球的大氣和海洋都有顯著影響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滕吉文曾主持青藏高原、攀西構造帶、華北及陸緣、華南地區、西北造山帶與沉積盆地等多項國家和院(部)級重點研究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1975年,滕吉文帶隊首次系統地開展青藏高原地球物理探測,首次獲得了第一手科研數據,改正了當時國際上對青藏高原唯「地殼疊加說」和「地殼重力均衡學說」等理念,相繼開啟了一系列相關國際合作項目的實施。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1975年,滕吉文帶隊首次系統地開展青藏高原地球物理探測,首次獲得了第一手科研數據,改正了當時國際上對青藏高原唯「地殼疊加說」和「地殼重力均衡學說」等理念,相繼開啟了一系列相關國際合作項目的實施。作為首批對青藏高原進行地球物理系統觀測和研究的科學家,滕吉文曾率隊在高原湖中進行9次水下爆炸試驗,最終得到了第一手精細數據,推翻了此前西方學者建立的「地殼疊加學說」和「地殼重力均衡學說」等理論,創建了陸—陸板塊碰撞的新模型。為「對得起院士這份名譽」,滕吉文仍在堅持每天研讀國內外最新學術資料,每年堅持發表兩篇論文,並將自主創新,特別是理念創新視為科技強國的根本。
  • 記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西南渦加密觀測科學試驗—新聞—科學網
    西南渦,從「難題」到「認識」 西南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中尺度天氣系統,影響我國夏半年異常暴雨洪澇災害,主要集中發生在九龍、巴塘、德欽、康定、昌都一帶,其次是四川盆地及小金一帶,其造成的暴雨天氣強度、頻數和範圍僅次於颱風,是我國位居第二的暴雨災害系統。 「以前我們都研究它的存在與影響,但卻難以系統認識其真實面貌與變化特徵。」
  • 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開展氣象試驗,會經歷什麼
    與此同時,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下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地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立體綜合加強觀測試驗選定的其他7個站點,也紛紛傳來探空氣球順利升空的消息。 這已經是今年該項試驗的第三個階段,為的是與今年5月開展的季風前期立體綜合加強觀測試驗和7月開展的季風中期試驗進行補充和對比,從而定量認識青藏高原水汽和熱量傳輸的變化規律,研究青藏高原水熱變化及其對周邊天氣氣候的影響,揭開「亞洲水塔」形成的機理和變化趨勢。
  • 研究揭示對流解析模式更準確刻畫青藏高原中東部地區夏季降水特徵
    青藏高原位於副熱帶歐亞大陸的中東部,平均海拔超過4000 m,是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極」的美譽(圖1)。此外,青藏高原的熱力強迫和機械強迫對亞洲季風系統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對周邊地區乃至全球的水資源和生態系統產生影響。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為彌補青藏高原綜合觀測資料不足的問題,深入理解氣候變化條件下該區域地表各圈層間的相互作用過程與機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研究員馬耀明等,建立了覆蓋高寒草甸、高寒荒漠戈壁、高寒荒漠草原等高原典型下墊面的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研究平臺,並對青藏高原不同下墊面大氣邊界層、土壤水熱變化以及地-氣間能量水分交換規律等進行長期觀測研究。
  • 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科研儀器架設落地青海茫崖
    樊萬珍 攝中新網西寧8月26日電 (孫睿)記者26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聯合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海西州茫崖氣象局開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任務「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科研邊界層塔和微波輻射計儀器架設選址工作結束,經過兩日的考察遴選,兩項科研儀器架設初步選定在青海茫崖大烏斯地區和花土溝鎮
  • 科學家發現青藏高原地殼低速-高導層為部分熔融層的巖石學證據
    青藏高原具有巨厚(~ 50–90 km)的大陸地殼,是地球上最大、最高的新生代高原。三種主要的機制被用於解釋其地殼增厚過程和高海拔地形的形成:增厚地幔巖石圈的減薄、陸內俯衝和地殼流動(或通道流)。產生上述爭論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青藏高原深部地殼、巖石圈地幔熱演化資料的缺少,以及地殼物理觀測到青藏高原地殼15–50 km深處的低速層(LVZs)和高導層(HCZs)(圖
  • 中科院團隊:青藏高原上空氣溶膠多為小粒子源自兩區域
    中新社北京7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中層大氣與全球環境探測重點實驗室張金強博士、吳雪博士與合作者對青藏高原上空的亞洲對流層頂氣溶膠層(ATAL)開展最新研究發現,ATAL的氣溶膠粒徑以0.25微米以下小粒子為主,其主要源自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強對流區、亞洲夏季風區兩個區域。
  • 揭示青藏高原內陸近地面臭氧變化特徵、原因及區域代表性
    揭示青藏高原內陸近地面臭氧變化特徵、原因及區域代表性
  • 【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地球上多年凍土面積佔陸地面積的25%。  而位於青海省格爾木市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冰凍圈觀測研究站(下稱冰凍圈站),就是一個致力於在我國高原腹地開展冰凍圈監測研究的代表性野外觀測研究站。在長年累月的野外工作中,冰凍圈站站長趙林和同事們,對青藏高原整個多年凍土的變化狀態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 研究揭示平流層與對流層之間汙染傳輸路徑—新聞—科學網
    「大多數平流層對流層交換研究是採用數值模式進行的,但是我們利用原位測量高精度廓線揭示了這個現象。
  • 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來了!
    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來了!近日,團隊最新研究集成的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綜合觀測數據集已在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和中科院科學數據存儲庫公開發布,是目前發布的青藏高原時間解析度最高、觀測序列最長、觀測要素最齊全的野外臺站綜合觀測資料。成果介紹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
  • 【中國科學報】打造國際一流大氣科學研究基地
    朱江說:「例如暴雨、高溫、寒潮等高影響天氣事件,我們將加強外場觀測實驗,研究適合我國降水的雲過程微物理參數化方案,發展強對流天氣預報相關的新方法。」  經過八十多年的建設,目前大氣所開展了地球系統模式研發以及我國氣候預測、極端天氣預報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氣所就一直致力於氣候模式和生態環境系統模式的研製,由物理氣候系統模式「飛躍」到地球系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