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破譯大氣密碼

2020-12-07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趙曉妮

  頭頂藍天,高聳入雲,青藏高原的身軀覆蓋250多萬平方公裡,約佔我國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這個世界上最高大、地形最複雜的高原,在全球大氣環流、能量循環和水分循環中具有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對我國大部地區乃至區域和全球的天氣氣候都產生重要影響。

  在中國氣象局領導和有關職能司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氣科院」)按照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領導小組的要求和專家指導組的指導建議,加強與試驗參與單位的密切合作,推進天-地-空和新型設備相結合的立體觀測與資料共享應用,加強青藏高原地-氣物理過程及其對我國天氣氣候影響的原創性研究,目前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數據共享平臺和網站建設等方面取得成果。

  向高原開啟第三次徵程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米以上,在如此高大身軀的阻擋作用下,大氣環流運動在此分支、繞流;複雜地形和下墊面使得氣流在高原面上產生波動、上升、下沉、渦旋。研究高原對大氣的熱力和動力作用、對大氣環流的影響以及獨有的天氣系統(高原渦等),對提高高原及其影響地區的天氣預報水平有很大的幫助,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社會價值。

  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對青藏高原進行過多次綜合或單項科學考察。我國於1979年、1998年先後開展了第一、二次青藏高原氣象科學試驗,獲得大量的氣象資料,為研究高原氣象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面對遼闊而複雜的青藏高原,這些資料是遠遠不夠的。

  2014年,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啟動。與前兩次科學試驗相比,此次試驗在外場試驗觀測和研究內容上都加以改進:在青藏高原區域實現為期10年的天基—空基—地基三維立體綜合觀測,建立新一代衛星遙感、探空、雷達、地面長期綜合觀測系統,並充分利用中國氣象局在青藏高原地區正在新建的業務觀測網資料;前兩次試驗主要揭示青藏高原地面水、熱平衡特徵和邊界層大氣結構,而此次試驗將從青藏高原邊界層—對流層—平流層垂直大氣結構的視角,深入認識青藏高原陸面過程、邊界層過程、雲降水物理過程、對流層-平流層交換過程的特徵,並基於觀測試驗研究,發展適用於高原複雜地形的青藏高原陸面-大氣耦合模式系統。

  外場加密觀測試驗「貢獻」關鍵數據

  獅泉河、那曲、林芝、理塘、大理、溫江……——高原上分布著此次試驗邊界層觀測站網的13個邊界層站,從2014年7月開始獲取資料。2015年9月,高原地區46個土壤溼度和溫度觀測站網建成,開始獲取數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於2015年8月完成了那曲及附近區域33個站建設,獲取了分層的土壤溫度和溼度連續觀測數據。由此,青藏高原不同尺度結合的邊界層組網觀測順利實施。

  同時,飛機、多種地基垂直指向雷達、微波輻射計、地面雨滴譜等多種空基和地基觀測手段被用於研究高原典型雲-降水物理過程。而在高原西部,對流層探空加密觀測也開展起來。其中,氣象探測中心和西藏自治區氣象局在獅泉河、改則和申扎完成了三個自動探空站建設,並於2014年11月起按照業務規定開始運行,使高原西部地區缺少探空資料的情況得到了明顯改善。此外,研究人員還結合國際前沿趨勢開展了平流層、對流層大氣成分觀測。

  在努力獲得觀測資料的同時,為了更好發揮觀測資料的效益,推動數據的廣泛應用,本次試驗加強了觀測、質控、共享、應用研究的同步滾動開展。研究人員對多源數據進行質量控制和產品加工,提高了資料的可用性。例如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利用試驗獲取的土壤溼度資料評估和訂正了我國「風雲」衛星產品。

  目前,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正在建設青藏高原觀測試驗數據的綜合加工處理系統、資料庫和數據共享平臺,為後續科學技術研究提供綜合觀測基礎數據。

  試驗已取得部分原創性研究成果

  按照規劃,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第一階段至2017年,距今只有一年時間。而全世界都在關注該試驗取得的成果。截至目前,試驗已經取得部分原創性研究成果,並得到應用。

  青藏高原獨特的地氣之間熱量、水分交換過程困擾青藏高原氣象學研究者多年。在本次試驗中,研究者利用試驗期間的邊界層觀測數據,計算了青藏高原11個邊界層站在中性層結條件下的陸氣動量和熱量輸送係數,發現高原西部獅泉河地區地面感熱輸送係數明顯低於過去的常規認識,青藏高原的感熱加熱可能被高估。基於有限的邊界層試驗站觀測資料和衛星產品,研發了從點到面的地表感熱和潛熱通量估算方法,建立了高原地區2001年至2012年地面感熱和潛熱通量數據集,並分析其變化趨勢。這些結論都將有助於更深刻地認識高原陸氣感熱和潛熱交換特徵。

  此次試驗中,衛星TBB數據顯示,2014年夏季那曲是高原地區對流活動的中心。利用2014年得到的多種雷達觀測數據,研究者進一步了解了青藏高原地區雲的時空變化特徵;利用高原試驗加密觀測資料及其他多源資料,分析了引發下遊地區中尺度暴雨的高原系統演變特徵及三維結構特徵;探討了高原天氣系統與下遊地區天氣系統的相互作用及其對下遊地區中尺度暴雨的觸發機制;通過大量典型個例的綜合分析,建立了高原天氣系統影響下遊地區降水的天氣學模型。此外,還發展了利用高原強信號預測中國旱澇的方法。

塔中80米梯度鐵塔探測系統。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6年9月22日三版 責任編輯:王若嘉)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基本資料服務專題
    青藏高原作為我國的重要地貌單元,除了本身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外,還在全球氣候格局變化與區域災害天氣和極端氣候變異中起著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高原對氣流的機械動力作用(地形抬升)和熱力作用兩個方面。因此,青藏高原是預測東亞地區旱澇氣候異常以及預警我國災害性天氣的關鍵區。
  •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項目:在地球最高...
    中國氣象報記者 趙曉妮 通訊員 楊蕾 張嶽 青藏高原的夏夜,千萬顆星星閃耀夜空。在過去幾年數個星河壯美的夜裡,有一群氣象工作者埋頭於數據分析。在他們心裡,獲取珍貴的高原大氣數據亦如「摘取星辰」——那光芒現在或許微小,未來卻可能照亮大氣科學領域遠方。
  • 離天空最近的地方——地球第三極
    從古至今,人類都在嘗試怎樣離天空更近。那你知道,世界上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是哪裡嗎?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表面積大約5.1億平方公裡,但只有1.5億平方公裡是陸地,且平均高度在875米。地球第三極位於北緯25°—40°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是地表海拔最高的高原。
  • 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開展氣象試驗,會經歷什麼
    與此同時,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下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地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立體綜合加強觀測試驗選定的其他7個站點,也紛紛傳來探空氣球順利升空的消息。 這已經是今年該項試驗的第三個階段,為的是與今年5月開展的季風前期立體綜合加強觀測試驗和7月開展的季風中期試驗進行補充和對比,從而定量認識青藏高原水汽和熱量傳輸的變化規律,研究青藏高原水熱變化及其對周邊天氣氣候的影響,揭開「亞洲水塔」形成的機理和變化趨勢。
  • 奔赴世界之巔 書寫大氣夢想
    相比於南北極,青藏高原是一片人類活動豐富的天地,是中國多個民族世代聚居的地方。從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到低處的平原峽谷,在近8千米的海拔高低變化中,這裡呈現出了不同的生命景象和地質面貌。2014年夏季,帶著來自多方面的殷殷期盼,試驗首席科學家、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平率領著科研團隊一路奔上青藏高原,開展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在這片巍峨的高地上,科研人員攻堅克難,用創新書寫了大氣夢想,用成果服務於青藏地區發展,用行動詮釋著氣象人的擔當。
  • 在地球最高處勾畫的大氣圖景,究竟長什麼樣?
    在他們心裡,獲取珍貴的青藏高原大氣數據亦如「摘取星辰」——那光芒現在或許微小,未來卻可能照亮大氣科學領域遠方。2013年5月,中國氣象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共同推動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立項。
  • 離天空最近的地方阿里,西藏的西藏,不到阿里拿什麼聊西藏?
    離天空最近的地方阿里,西藏的西藏,不到阿里拿什麼聊西藏?西藏是世界屋脊,而阿里是屋脊,位於世界最高的高原,被認為是西藏最難到達的地方。它人煙稀少,有雄偉的雪山、無數湖泊、無盡的廣闊草原、林地和神秘的古代王國。
  • 陸海空全局視角下的青藏高原與全球氣候
    從陸、海、空三個維度來看,青藏高原都獨特而重要:它是全球海撥最高、坡度最陡、面積最大的高原(陸地);它高聳於歐亞大陸副熱帶東部,高原上空氣稀薄,溫度、溼度、氣壓、輻射和大氣熱力過程都獨具特色(天空/大氣,圖1);雖然不直接與海洋相鄰,但是發生在青藏高原及相鄰伊朗高原上的特殊熱力和動力作用,對於上下遊地區乃至全球的大氣和海洋都有顯著影響
  • 師克強詩篇:離天空最近的地方(下)
    >欽佩充滿視野過斑馬線者非馬紙上奔突的不是文字一束綠色月光掃射狹長身軀詭譎而慘澹截獲風雨情報破譯雷電密碼密集地籠罩著目光最炫目的一顆以及周圍那些耀眼的精靈必是我前世先人的英魂他們用卓爾不群的方式溫暖地叮囑我像這片深邃廣袤的高原一樣
  •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長面臨的大氣乾旱脅迫加劇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敬濤報導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大氣水汽壓差持續增加,高原草地的大氣環境趨於乾旱化,而這種大氣乾旱會顯著降低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汪濤課題組發表了有關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的相關研究成果。  氣候變暖可導致大氣水汽壓差增加、大氣乾旱化趨勢增強。當大氣水分虧缺時,植物往往通過降低葉片氣孔導度抑制光合作用,還有可能通過增強蒸散發作用加劇土壤乾旱,使植被生長面臨更加嚴峻的大氣乾旱脅迫。青藏高原是氣候變暖最強烈的區域之一。
  • 我國大氣科學發展狀況的分析
    4、我國大氣科學的某些領域,如大尺度大氣動力學和大氣環流、季風研究、災害性天氣的分析和研究、人工影響天氣試驗,以及大氣遙感的某些理論研究,已取得舉世矚目的進展。  5、我國擁有豐富的氣象歷史資料,並且幅員遼闊,地形複雜、氣候資源豐富,尤其是對世界天氣氣候起重大影響作用的青藏高原位於我國境內,因此我國是試驗研究各種大氣現象的有利場所。
  • 【走進中科院蘭州分院】 高由禧:高原氣象學研究的先驅
    因此,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接力探索,努力破譯「青藏密碼」。  當前,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正在順利推進,這也讓很多人回憶起46年前的第一次青藏科考。當年,我國著名氣候氣象學家高由禧院士,帶領老一輩科學家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不僅填補了青藏高原氣候科學研究領域的部分空白,而且將高原氣象學研究推進到新的廣度與深度。
  • 高原的天空為什麼特別藍?
    高原的天空為什麼特別藍?時間:2016-01-13 14:19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高原的天空為什麼特別藍? 雄奇壯美的青藏高原,是無數人一生中夢魂縈繞,去了還想再去的地方。在大漠雪山的映襯下,高原的天空呈現深邃的藍色,特別令人流連讚嘆。
  • 中科院大氣所:打造國際一流大氣科學研究基地—新聞—科學網
    新中國成立初期大氣所建立了我國天氣預報業務,開始東亞大氣環流和季風理論研究;20世紀50年代開拓雲物理研究,提出數值天氣預報和方法;60年代發展空氣汙染氣象學,70年代開展和應用衛星氣象學、大氣遙感理論和探測技術研究;80年代開展氣候數值模擬和預測研究;90年代提出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創立自然控制論;進入21世紀,發展地球系統模式、大氣灰霾和亞印澳太季風系統……目前已發展成為涵蓋大氣科學領域各分支學科的大氣科學綜合研究機構
  • 氣象局局長與中科院大氣所新一屆領導班子交流
    氣象局局長與中科院大氣所新一屆領導班子交流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24 09:17 來源: 氣象局網站    6月23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會見來訪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所)所長朱江一行。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為彌補青藏高原綜合觀測資料不足的問題,深入理解氣候變化條件下該區域地表各圈層間的相互作用過程與機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研究員馬耀明等,建立了覆蓋高寒草甸、高寒荒漠戈壁、高寒荒漠草原等高原典型下墊面的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研究平臺,並對青藏高原不同下墊面大氣邊界層、土壤水熱變化以及地-氣間能量水分交換規律等進行長期觀測研究。
  • 探尋英國之美——蘇格蘭天空島,離天空最近的地方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個離天堂最近的地方,這裡就是英國的蘇格蘭天空島了!最近特殊時期,所有人都被迫成為了宅男宅女,但相信很多人都和小編一樣,困得住人卻困不住那顆想要說走就走的心吧。蘇格蘭一直都被稱為「北方雅典」,因為沒有人間煙火氣,就像童話一樣保留著最純真,也像玻璃一樣最自然,所以一直都是很多人公認的英國最美的地方。提到蘇格蘭,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蘇格蘭裙吧,但蘇格蘭的風景也是浪漫的。有人說有愛的地方就是天堂,那麼蘇格蘭天空島一定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因為這裡也是離天空最近的地方。
  • 【論文推薦】青藏高原MODIS地表反照率和GLASS地表反照率的對比分析
    青藏高原MODIS地表反照率和GLASS地表反照率的對比分析作者:陳愛軍,孟文童,胡慎慎,卞林根 doi:10.13878/j.cnki.dqkxxb.20171030001對比分析了青藏高原MODIS地表反照率產品和GLASS地表反照率產品的空間分布連續性
  • 大氣環流分型方法在青藏高原適用性評估研究獲進展
    從天氣尺度對青藏高原氣候變化與大氣環流的關係進行深入研究,有利於進一步理解影響區域或局地氣候變化的天氣學機制,並且可以為天氣預報以及統計降尺度模型的構建提供分析基礎,還可以應用於模型模擬結果的評估以及未來氣候變化的預測。  因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特聘教授、瑞典哥德堡大學地球科學系陳德亮課題組採用天氣氣候學統計方法對比評估了6種常用的環流分型方法在青藏高原的適用性。
  • 青藏高原雲-降水飛機觀測外場試驗順利完成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一鵬 通訊員段婧報導 日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及其對下遊天氣氣候的影響」的飛機探測專題「青藏高原雲-降水飛機觀測」2019年外場試驗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