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環流分型方法在青藏高原適用性評估研究獲進展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大氣環流在整個氣候系統中承擔著能量交換、水汽輸送等重要傳輸作用。大氣環流的變化是氣候變化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對大氣環流變化與青藏高原氣候變化關係的研究有利於人們了解氣候變化的影響機制、對區域變化進行預測。目前對二者關係的研究多以大氣環流指數表徵大氣環流變化,並且時間解析度多為年際乃至年代際。這使得部分天氣學過程常常被掩蓋於年或是季節氣候平均態之下。從天氣尺度對青藏高原氣候變化與大氣環流的關係進行深入研究,有利於進一步理解影響區域或局地氣候變化的天氣學機制,並且可以為天氣預報以及統計降尺度模型的構建提供分析基礎,還可以應用於模型模擬結果的評估以及未來氣候變化的預測。

  因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特聘教授、瑞典哥德堡大學地球科學系陳德亮課題組採用天氣氣候學統計方法對比評估了6種常用的環流分型方法在青藏高原的適用性。結果表明模擬退火多元隨機聚類分析方法(SAN)在計算效率和適用性比較中表現出了明顯的優越性。基於SAN分型方法對亞洲區域 500 hPa 位勢高度變化特徵的提取結果,進一步展開的大尺度大氣環流變化與青藏高原日平均溫度變化關係的分析表明,柴達木盆地-祁連山(90 ~ 103° E, 35 ~ 40° N)全年日平均溫度變化與 500 hPa 位勢高度變化聯繫更緊密;而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區域(88 ~ 97° E, 30 ~ 34°N)雨季(5 ~ 9 月)日平均溫度變化與 500 hPa 位勢高度變化聯繫更緊密。對大尺度大氣環流變化與青藏高原降水變化關係的分析表明,旱季(10 ~ 4 月)青藏高原東部區域降水變化與 500hPa 位勢高度變化聯繫更緊密;雨季橫斷山脈南部(98 ~ 102° E 和27 ~ 31° N)以及唐古拉山西南至雅魯藏布江流域一帶降水變化與 500hPa 位勢高度變化聯繫更緊密。

  該研究成果由博士生張瀟文為第一作者,文章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1537210)、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XDA20060401)、瑞典VR, VINOVVA, STINT, BECC, MERGE, and SNIC through S-CMIP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相關大尺度環流系統示意圖

  大氣環流在整個氣候系統中承擔著能量交換、水汽輸送等重要傳輸作用。大氣環流的變化是氣候變化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對大氣環流變化與青藏高原氣候變化關係的研究有利於人們了解氣候變化的影響機制、對區域變化進行預測。目前對二者關係的研究多以大氣環流指數表徵大氣環流變化,並且時間解析度多為年際乃至年代際。這使得部分天氣學過程常常被掩蓋於年或是季節氣候平均態之下。從天氣尺度對青藏高原氣候變化與大氣環流的關係進行深入研究,有利於進一步理解影響區域或局地氣候變化的天氣學機制,並且可以為天氣預報以及統計降尺度模型的構建提供分析基礎,還可以應用於模型模擬結果的評估以及未來氣候變化的預測。
  因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特聘教授、瑞典哥德堡大學地球科學系陳德亮課題組採用天氣氣候學統計方法對比評估了6種常用的環流分型方法在青藏高原的適用性。結果表明模擬退火多元隨機聚類分析方法(SAN)在計算效率和適用性比較中表現出了明顯的優越性。基於SAN分型方法對亞洲區域 500 hPa 位勢高度變化特徵的提取結果,進一步展開的大尺度大氣環流變化與青藏高原日平均溫度變化關係的分析表明,柴達木盆地-祁連山(90 ~ 103° E, 35 ~ 40° N)全年日平均溫度變化與 500 hPa 位勢高度變化聯繫更緊密;而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區域(88 ~ 97° E, 30 ~ 34°N)雨季(5 ~ 9 月)日平均溫度變化與 500 hPa 位勢高度變化聯繫更緊密。對大尺度大氣環流變化與青藏高原降水變化關係的分析表明,旱季(10 ~ 4 月)青藏高原東部區域降水變化與 500hPa 位勢高度變化聯繫更緊密;雨季橫斷山脈南部(98 ~ 102° E 和27 ~ 31° N)以及唐古拉山西南至雅魯藏布江流域一帶降水變化與 500hPa 位勢高度變化聯繫更緊密。
  該研究成果由博士生張瀟文為第一作者,文章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1537210)、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XDA20060401)、瑞典VR, VINOVVA, STINT, BECC, MERGE, and SNIC through S-CMIP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相關大尺度環流系統示意圖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所揭示近期藏東南海洋性冰川虧損與大氣環流變化關係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威及其合作者以藏東南帕隆藏布源頭然烏湖地區冰川氣象、冰面測杆及雪坑觀測數據為基礎,利用冰川能量-物質平衡模型及陽坤課題組發展的中國區域地面氣象驅動數據(ITPCAS),重建了本區帕隆94號冰川1980-2010年的冰川物質平衡序列,並探討了近期海洋性冰川顯著虧損與大氣環流變化之間的關係。
  • 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破譯大氣密碼
    這個世界上最高大、地形最複雜的高原,在全球大氣環流、能量循環和水分循環中具有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對我國大部地區乃至區域和全球的天氣氣候都產生重要影響。  向高原開啟第三次徵程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米以上,在如此高大身軀的阻擋作用下,大氣環流運動在此分支、繞流;複雜地形和下墊面使得氣流在高原面上產生波動、上升、下沉、渦旋。
  • 學術講座預告 | 中緯度與極地大氣環流的聯繫及機制研究
    【學術預告】廣東省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研究重點實驗室和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科學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暨大氣科學學院(2019年第17講)
  • 青藏高原凍土碳庫評估方面取得新進展
    為了深入認識這種反饋關係,必須先研究清楚凍土碳庫的大小及其分布特徵。然而,由於缺乏足夠的地面觀測資料以及有效的尺度轉換方法,目前學術界對於凍土碳庫的估算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中科院植物所的研究人員以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為研究對象,通過2013—2014年連續2年的大範圍取樣,獲得了342個3米深度和177個50釐米深度的土壤剖面樣品。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水熱狀況模擬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活動層土壤水熱動態直接影響下伏的多年凍土狀態,並對亞洲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陸面過程模型是研究多年凍土變化及其與大氣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由於青藏高原特殊性,目前大多數陸面模式在土壤水熱模擬方面存在低估現象。
  • 陸海空全局視角下的青藏高原與全球氣候
    從陸、海、空三個維度來看,青藏高原都獨特而重要:它是全球海撥最高、坡度最陡、面積最大的高原(陸地);它高聳於歐亞大陸副熱帶東部,高原上空氣稀薄,溫度、溼度、氣壓、輻射和大氣熱力過程都獨具特色(天空/大氣,圖1);雖然不直接與海洋相鄰,但是發生在青藏高原及相鄰伊朗高原上的特殊熱力和動力作用,對於上下遊地區乃至全球的大氣和海洋都有顯著影響
  • 為什麼說青藏高原的存在加強了我國的季風環流形勢?
    為什麼說青藏高原的存在加強了我國的季風環流形勢?盧達晨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 也就是提個醒答:【熱力作用】冬季,青藏冷高壓的建立,在高原以東的平原上空產生東北風(低壓北部),使來自蒙古高壓的冬季風勢力增強,擴大其影響範圍; 夏季,青藏熱低壓的形成,其長軸所在的平均位置處在北緯32°附近,使高原東側的西南季風加強,並影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向西延伸,加強了東南季風的勢力,增加我國東部地區的降水
  • 西北研究院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水熱狀況模擬研究中獲進展
    青藏高原活動層土壤水熱動態直接影響下伏的多年凍土狀態,並對亞洲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陸面過程模型是研究多年凍土變化及其與大氣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由於青藏高原特殊性,目前大多數陸面模式在土壤水熱模擬方面存在低估現象。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進展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地質時期曾是海洋,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化石則是確定地質體時代根本和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
  • 科學家探明青藏高原臭氧低谷成因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青藏高原上空緣何夏季會形成臭氧低谷?對此,我國科學家經進一步研究後揭示,熱力和動力作用是導致青藏高原上空出現臭氧低谷的主要原因。夏季是青藏高原地面對大氣加熱最強的季節,18公裡以下大氣中垂直向上的物質輸送作用很強,從而將臭氧含量較少的低層空氣帶向高空,衝淡高空臭氧含量。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研究獲新進展
    局部觀測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目前常用的氣溫產品中,基於粗空間解析度的氣溫再分析資料或者基於稀少的臺站氣溫觀測與海拔關係的空間插值產品,由於氣溫與海拔關係受下墊面類型影響的關係,導致空間插值產品在某些區域可能產生系統偏差。因為缺乏容易獲取且長時間序列、高精度和高空間解析度的氣溫數據,較長的時間序列、高空間解析度和高精度的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評估研究尚需深入。
  •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2017-11-30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北極海冰減少,青藏高原將受「汙染」
    作者:韓揚眉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
  •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教授遊慶龍團隊在國際地學期刊...
    該成果推進了對青藏高原氣候與極端氣候變化和機理的研究,為「一帶一路」倡議和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建設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遊慶龍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在此背景下,團隊的研究總結了近年來基於多源積雪資料研究青藏高原積雪變化的現狀以及不確定性,指出了地面觀測臺站的選取標準、研究時段、分析方法、多傳感器衛星數據精準性等使得青藏高原積雪變化特徵存在較大偏差,受地形、氣溫和水汽影響,青藏高原積雪在南亞季風區-西風環流區-季風西風相互作用區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性和變化特徵。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研究區及三疊紀–古近紀綜合生物地層表(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宏偉的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在地質時期這裡曾是廣闊的海洋,其中滄海桑田的變化是當今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
  • 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飄」入青藏高原
    本報訊(見習記者韓揚眉 通訊員劉曉倩)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研究員叢志遠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青藏高原與北極是全球最潔淨的地區之一。受大氣環流影響,青藏高原周邊南亞、中亞排放的氣溶膠等大氣汙染物跨境傳輸至青藏高原並對其氣候環境產生影響。目前,對該區域汙染物跨境傳輸的特徵和機制仍缺乏深刻認識。
  • 北極海冰減少導致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科技前沿】本報北京9月8日電 記者齊芳、通訊員劉曉倩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將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受青藏高原地形影響,增強的上升氣流與青藏高原山谷風等中尺度環流系統相結合,加速南亞汙染物翻越喜馬拉雅山脈,進入青藏高原。
  • 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影響次年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環率
    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其大氣水循環過程對區域及全球氣候均有重要影響。
  • 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儲量有多少?清華團隊亮出答案
    青藏高原地區分布著環北極地區以外最大範圍的多年凍土,有地球第三極之稱。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儲存的土壤有機碳可能成為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潛在碳源,而這些凍土碳的空間分布尚不明晰,融化風險也亟待評估。楊大文團隊整合青藏高原地區最新的凍土與土壤碳觀測數據,模擬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與活動層厚度分布,基於數據驅動的機器學習方法得到青藏高原凍土碳空間分布信息,估算了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的儲量。結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有機碳總儲量約為50.43 Pg(碳儲量單位),其中37.21 Pg在當前氣候條件下常年位於凍結的多年凍土層中。
  • 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周轉對增溫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為科學回答未來青藏高原凍土區是碳源還是碳匯,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博士常瑞英及合作者在青藏高原長期開展增溫實驗,比較了不同情境下土壤有機碳濃度、儲量及土壤礦物結合態有機碳來源及14C年齡的變化,並取得了新進展。由於幅遠廣闊、常年低溫,青藏高原凍土是我國重要的陸地有機碳庫。作為全球變暖最敏感的區域之一,青藏高原凍土區氣溫變暖速率約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