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預告 | 中緯度與極地大氣環流的聯繫及機制研究

2021-01-15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

【學術預告】廣東省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研究重點實驗室和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科學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暨大氣科學學院(2019年第17講)

題目:中緯度與極地大氣環流的聯繫及機制研究 

主講人: 張洋 教授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

 

時間:2019年5月14日(周二)下午15:00


地點:南校園地環大樓C306室


主持人:呂建華 教授


本次學術報告將進行全程直播,

直播網址為

https://sysuatmos.webex.com.cn/

活動號:182 255 158,密碼:888888

簡介:中緯度與極地的大氣環流在全球尺度上存在著顯著的協同變化。中高緯度大氣環流低頻變化的最主要模態-「環狀模」(在北半球也稱「北極濤動」)是連接中緯度和極地大氣環流變化的一個主要環流型。當 「 環狀模 」 所代表的全球尺度的背景環流場發生變化時,極地與歐亞大陸上的區域氣候常發生不同的聯繫。 本報告在總結關於「環狀模」動力機制的研究進展的基礎上,將介紹與全球增暖相關的(如極地表面增暖、中高緯海溫變化等)下界面強迫引起 「 環狀模 」 變化的動力學機制,比較中高緯的外部強迫與熱帶的外部強迫對中緯度大氣環流的不同影響;本報告還將介紹在以上背景環流的變化下,極地的氣候變化影響歐亞大陸包括青藏高原冬季氣候的可能機制,討論海冰減少與冬季中緯度的高影響、持續性天氣的可能聯繫。

--- MSAS ---

編輯:徐清晨

來源: 林維佳

審核:楊崧

審核發布:張斯虹

 

歡迎投稿

mediaofsas@163.com

相關焦點

  • 關於大氣環流知識的學習筆記
    大氣環流,指具有與地球大小可類比的大範圍的大氣運行現象。其水平尺度一般在數千公裡以上,垂直尺度在10千米以上,時間尺度在數天以上。大氣環流既是地-氣系統進行熱量、水分、角動量等物理量交換的重要機制,也是這些物理量的輸送、平衡和轉換的重要結果。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勻分布是大氣環流的原動力。
  • 氣象科普|全球大氣環流
    地球表面的大氣,經常在廣闊的區域裡做相當穩定的氣流運行,有的規模較大,穩定運行的時間較長;有的規模較小,穩定運行時間較短。這種大範圍的大氣運行狀態,稱為大氣環流。全球大氣環流是全球性空氣水平運動,即風的直接主導因素。太陽每時每刻都把巨大的熱量投放到地球上。
  • 極冰在大氣環流中的作用
    大氣環流的動能主要來自熱量按緯度分布不均勻所產生的位能,故屬於熱力環流。熱力環流可以用鍋中燒水模擬。如果把火力集中在鍋底的中心(熱源),那麼中心的水就會受熱上升,鍋邊(冷源或熱匯)的水就會向中心流來,填補上升水流的空間。上升的水達到水面便向周邊流去,然後再在那裡下降,補充流向中心的水流。
  • 什麼是大氣環流
  • 2.3大氣環流
    三圈環流是承接單圈環流和氣壓帶風帶甚至氣候的一種重要的大氣環流,其地位可見一斑。同學們對其一定要有所重視! 季風環流是一種特殊的大氣環流,它是各種季風氣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對於理解我國的氣候類型和特徵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課來源:地理微課程學習)地球上的大氣運動很複雜,為了把事情分析清楚,我們採用假設的方法。根據熱力環流的知識我們得知,影響大氣運動就是兩個因素:地表冷熱不均和水平地轉偏向力。
  • 大氣環流導圖
    大氣環流是指運動規模比較大、持續時間比較長、變化比較緩慢的大氣運動。大氣環流構成全球大氣運行的基本形勢,是全球氣候特徵和大範圍天氣形勢的原動力,並孕育和制約著較小規模的氣流運動,是各種規模系統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是各地天氣、氣候形成、演變的背景。它使高低緯度之間和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得到交換,從而促進地球上的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那麼,地球上的空氣為什麼會流動呢?
  • 大氣環流分型方法在青藏高原適用性評估研究獲進展
    大氣環流在整個氣候系統中承擔著能量交換、水汽輸送等重要傳輸作用。大氣環流的變化是氣候變化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對大氣環流變化與青藏高原氣候變化關係的研究有利於人們了解氣候變化的影響機制、對區域變化進行預測。目前對二者關係的研究多以大氣環流指數表徵大氣環流變化,並且時間解析度多為年際乃至年代際。這使得部分天氣學過程常常被掩蓋於年或是季節氣候平均態之下。
  • 臭氧層正在癒合,並對大氣環流造成重大影響
    奧運會的主旋律呼籲人類為了共同生存達成共識,更要通過國際合作再次彰顯人類的偉大正義、大氣、坦蕩!   一組美國科學家發現,南極洲上方臭氧層中的空洞繼續閉合,導致大氣環流發生重大變化。研究人員發現,這兩種趨勢在21世紀初開始略有逆轉,相比起假想的氣候波動,他們認為這種變化與臭氧層的恢復關係更大。
  • 全球變冷促使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地區氣候急劇變幹
    通過鑽取並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圖1),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等共同主導的研究發現,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全球變冷,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乾旱氣候和西風環流演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
  • 高中地理說課稿:《2.4全球性大氣環流》
    《2.4全球性大氣環流》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第二單元第四節,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使用。(四)教材處理:本節課為了充分體現探究的全過程,先提醒學生緊緊抓住以前學過的大氣運動的形成過程,將前後知識緊密聯繫起來;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環流的形成,增加了一個內容——即單圈環流的形成;另外將教材的知識體系分解為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和季風環流四部分。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
    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 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 研究揭示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關聯
    >孫立廣課題組的研究論文《過去千年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以中國科大2008級博士生、教育部博士生學術新人獎獲得者晏宏為第一作者的這篇論文,對南海地區過去千年降雨變化進行了研究並對熱帶太平洋地區世紀尺度的氣候變化機制提出了新的認識。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連續支持下,孫立廣課題組過去八年中在南海西沙群島進行了兩次科學考察,採集了多個時間跨度超過千年的沉積柱,據此進行了古降雨記錄重建。
  • 履行《蒙特婁議定書》產生直接結果 大氣環流變化趨勢或發生逆轉
    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了大氣環流的變化與南半球臭氧層恢復之間的關係。對這些變化的研究顯示,這種作用是各國履行《蒙特婁議定書》的直接結果。  消耗臭氧層物質的人為排放導致了臭氧減少,從而使南半球大氣環流發生改變,主要影響包括中緯度急流向極移動,以及熱帶環流和亞熱帶乾燥區的共同擴張。
  • 溫鹽環流
    (2014年廣東高考文綜卷)11、有研究認為,近幾年歐洲西北部冬季溫度偏低可能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其合理的解釋是A.海平面上升導致沿岸上升流減弱B.冰川融水增加導致沿岸暖流減弱C.極地東風帶北移導致偏北風加強D.中緯度降水增加導致氣溫年較差增大解析:該題目答案選擇了B。
  • 溫鹽環流與氣候突變
    在上述氣候突變過程中,關鍵的問題是大洋中溫鹽環流的變化。溫鹽環流的概念是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它是影響氣候變化與變率的重要機制。在全球大洋中,位於表層風生流之下的較深層洋流,是由重力作用下高緯稠密水團的下沉和低緯較輕水團的上升驅動的,其水輸送量約佔全球大洋的90%;因為海水的密度主要由溫度和鹽度決定,所以這種由密度梯度驅動的洋流,被稱為溫鹽流。
  • 大氣環流三型分解——用全球視角描述大氣運動
    「全球大氣環流三型分解」可彌補傳統研究需要進行中高緯度大氣環流和低緯度大氣環流劃分的不足。從全球的視角更加準確地描述實際大氣環流的運行情況,有助於氣候動力學基礎理論的發展。科學家將流體力學中二維運動的渦旋環流與輻散環流分解方法應用其中。然而,這樣的描述方法導致了中高緯度大氣動力學和低緯度大氣動力學劃分的不足,從而制約著以全球大氣環流為研究對象的氣候動力學理論的發展。
  • 北極渦可能在裂變,冷空氣將橫掃中緯度地區,專家:氣溫會驟降
    來自美國大氣與環境研究(AER)Judah Cohen博士的最新預測顯示,北極的極地渦旋活動正將「冷空氣」發送到更遠的南緯度地區,美洲、歐洲和亞洲部分地區成為這股冷空氣的襲擊對象。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極地渦旋,極地渦旋是一種冷空氣的環流運動。當寒冬到來時,北極地區下沉冷氣流受阻時就會就地旋轉,形成一股很強的環繞冷氣流,被為極地渦旋,簡稱為極渦。
  • 地球大氣為什麼能夠環流,原因不僅僅是地球自轉引起的
    圖一 風暴有太陽光的原因,有地球自轉的原因,也有地球水陸分布的原因,而把這些種種因素聯繫起來的是熱力學第零定律。一、什麼是熱力學第零定律?大氣環流也是這個原理,倒的哪壺熱水就是太陽光。由於地球旋轉軸傾斜的原因,太陽光只會直射赤道附近,在南北溫差線間徘徊。相當於一直使勁地往這個位置倒熱水。大氣受到太陽光的加熱不均,大範圍來說,赤道熱兩極冷,就會在赤道與極地分別形成熱空氣與冷空氣。冷空氣重就會下沉,熱空氣輕就會上升。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總體持續變幹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 我國研究揭示南海千年氣候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的關聯
    新華網合肥4月28日電(記者 熊潤頻)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行的子刊《自然·通訊》雜誌26日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課題組的研究論文《過去千年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