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冰在大氣環流中的作用

2020-11-26 中國氣象局

  氣環流的動能主要來自熱量按緯度分布不均勻所產生的位能,故屬於熱力環流。熱力環流可以用鍋中燒水模擬。如果把火力集中在鍋底的中心(熱源),那麼中心的水就會受熱上升,鍋邊(冷源或熱匯)的水就會向中心流來,填補上升水流的空間。上升的水達到水面便向周邊流去,然後再在那裡下降,補充流向中心的水流。大氣環流也是如此,赤道附近的熱帶是大氣加熱的熱源,極地附近高緯度地區是大氣冷卻的冷源,大氣循環就是兩者之間的熱力環流系統。只不過大氣循環不是在靜止的水鍋裡,而是在旋轉地球上的環流系統。

  如果把水鍋仿照地球自轉那樣旋轉起來,氣流就不再徑直在鍋心與周邊之間流動,而是水流的方向發生偏轉,這個作用力叫做地球自轉偏向力。前蘇聯海洋學者舒列金索性把熱力環流叫做熱機,即由熱力發動的機器,這是十分形象的,他認為大氣環流主要由行星熱機和海陸熱機相互作用的結果。所謂行星熱機指的是由於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緯度差別所產生的冷熱源與地球自轉偏向力共同產生的風系,是地球行星天文條件的產物,所以叫做行星環流,它的熱源位於赤道及兩側的熱帶地區,冷源位於極地附近的高緯度地區。中緯度地帶的西風帶一般認為是行星環流系統裡的重要成員。所謂海陸熱機就是由海陸之間的熱力差別形成的環流系統。海陸熱機由於陸地溫度變化幅度遠大於海洋的結果,所以冬季熱源在海洋,冷源在大陸。夏季正好相反,熱源在大陸,冷源在海洋。由於冷熱源冬夏是換位的,所以產生冬夏方向相反的季風。冬季風由北方大陸流向南方海洋,夏季風由低緯度熱帶海洋流向大陸。

  海陸熱機的強度可以用同緯度大陸內地與海洋中心地區的溫度比較表示,冬季(1月)的最大強度達到52℃,夏季(7月)則達到16℃。行星熱機的強度在北半球它的冬季強度約為60℃,夏季約為26℃。舒列金認為這兩部熱機的強度是大體相當的。前蘇聯學者根據兩部熱機的相互影響,描繪出大氣環流的概念模式,十分形象地解釋了冬夏環流的成因與許多特點。如冬季大陸東岸的冷槽,大陸西部的高脊,夏季大陸西岸的低槽與東岸的高脊等現象。

  根據羅斯貝的行星環流理論,中緯度帶是對流層的西風氣流帶,舒列金的兩部熱機學說也沿用他的理論,所以西風帶一直公認屬於行星風系,似乎沒有異議。但只要看看太陽輻射的季節分布,就難免產生懷疑。因為在盛夏季節,主要是6月,其次是7月,高輻射區在極地,而不是赤道。只考慮輻射而不考慮其它因子計算出來的溫度,叫輻射平衡溫度,那麼6月極地的平衡溫度比赤道高19℃,而不是低於赤道溫度,故行星氣流應當是東風,不是西風。

  平流層的的情況恰好反映了行星冷熱源分布的特點。盛夏期間的高溫區是在極地,赤道的溫度要比極地冷得多,成為冷源。平流層東風正是這種行星冷熱源產生的熱力環流。但是,中緯帶對流層卻是西風,而不是東風,顯然不是行星環流,必有其它成因。這就是極冰冷源,極冰冷源就是極冰物理性質的產物,而不涉及天文原因。

  由於極冰的存在,冰雪面強大的反射力能把大部分輻射送回太空,故到達極地的太陽輻射雖多,地面實際的輻射收入並不多,甚至遠少於赤道的太陽輻射的收入,加上融雪化冰需要大量熱量,使得極地不但不能成為熱源,反而是夏季的強大冷源。只不過它不是天文原因,而是極冰的原因形成的。很顯然,極冰冷源只存在於夏季,冬季這裡輻射本來很少,甚至沒有,所以同行星冷源融成一體,無獨立意義。即使在盛夏,極冰冷源由於大陸內地熱源的阻擋,也只能影響大陸北部對流層,不影響大陸南部和對流層頂以上的平流層。

  由於極冰熱機的存在,在盛夏季節就不是兩部熱機的相互作用,而是三部熱機的相互作用。前蘇聯學者的兩部熱機的相互作用的模式中主要考慮的是西緯圈方向上的的氣流與氣候槽脊,沒有解釋東亞的南支強大西風急流與夏季亞洲南部的東風急流的形成。

  如果分析經向上這三部熱機的溫度梯度(即單位距離的溫度差)的方向組合,就可以更好地說明這一些現象和其它很多重要環流季節特點的形成原因。

  在北半球的盛夏期間,行星太陽輻射的強度是由北向南減小的。海陸熱機則不同,它的熱源在大陸,在大陸南部的溫度梯度指向南方的海洋,與行星溫度梯度方向一致,互相加強,是這裡強大東風急流的原因。大陸北部與北冰洋之間的海陸溫度梯度與極冰溫度梯度都是向北的,但行星溫度梯度卻向南,最後仍然形成西風,但強度不大。這都符合實際情況。

  另外,冬季雖然沒有極冰冷源,但卻有極地冷源,故經向海陸溫度梯度的影響仍然是很顯著的。冬季大陸是冷源,海洋是熱源,故在大陸的南岸,海陸與行星溫度梯度都是向北的,兩者共同形成強大的南支急流。在大陸的北岸海陸已經聯成一片冰雪世界,所以只有行星溫度梯度的影響,有一支西風急流,但強度不大,地理位置並不固定,有較大的變化。因為墨西哥暖流的影響,故在西亞、歐洲的北岸形成較強的向南的溫度梯度,是這裡東風較多和烏拉爾高壓活動頻繁的原因。

  中國是季風區域,旱澇冷暖無不決定冬夏兩種季風。極冰冷源的存在極大加強了冷空氣的強度。如果這個冷源消失,冬季風就只能在冬季出現,夏季失去了冷空氣的來源,不能形成較大的降水,故除了熱帶氣旋外,全國就會因降水少而處於伏旱狀態。極冰冷源作為一種重要自然現象,每年也是有差別的,直接影響我國的旱澇災害。中國的氣候是這三種熱機的共同影響的結果。因此,極冰冷源的動態監測和引進預報模式,是改進災害預報應當考慮的重要因素。

  應當指出的是,在當前全球增溫的情況下,高緯度增溫的幅度為全球平均幅度的兩倍,極冰熱機屬於敏感現象,值得高度重視。但是,極冰的形成決定於海陸分布,現在南極是一片暖洋流無法到達的大陸,北極海是一個陸地環繞的半封閉海洋,到達的暖洋流也十分有限。這種海陸分布所形成的極冰冷源正是第四紀冰河期的一個重要標誌,不是溫室效應而能完全改變的。 (來源於2005年4月28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張家誠)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大氣環流
  • 2.3大氣環流
    三圈環流是承接單圈環流和氣壓帶風帶甚至氣候的一種重要的大氣環流,其地位可見一斑。同學們對其一定要有所重視! 季風環流是一種特殊的大氣環流,它是各種季風氣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對於理解我國的氣候類型和特徵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課來源:地理微課程學習)地球上的大氣運動很複雜,為了把事情分析清楚,我們採用假設的方法。根據熱力環流的知識我們得知,影響大氣運動就是兩個因素:地表冷熱不均和水平地轉偏向力。
  • 大氣環流導圖
    大氣環流是指運動規模比較大、持續時間比較長、變化比較緩慢的大氣運動。大氣環流構成全球大氣運行的基本形勢,是全球氣候特徵和大範圍天氣形勢的原動力,並孕育和制約著較小規模的氣流運動,是各種規模系統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是各地天氣、氣候形成、演變的背景。它使高低緯度之間和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得到交換,從而促進地球上的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那麼,地球上的空氣為什麼會流動呢?
  • 說說大氣運動和大氣環流的那些事
    ,大氣的水平運動是風,垂直運動是對流;2、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是熱力環流,這是一種小尺度的大氣運動;3、大氣運動最根本的原因是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差異分布;4、大氣環流是指環繞在整個地球表面上的、大規模的空氣運動現象;
  • 關於大氣環流知識的學習筆記
    以上三個因素導致了地球大氣環流的平均狀態和複雜多變的形態。大氣流動趨於將熱量輸送到不同區域,以減少溫度差異。在對流層中,水平溫度梯度從赤道指向兩極,空氣將從赤道上空向兩極上空流動,在地表則從兩極流向赤道,形成徑向的大環流。
  • 大氣環流三型分解——用全球視角描述大氣運動
    「全球大氣環流三型分解」可彌補傳統研究需要進行中高緯度大氣環流和低緯度大氣環流劃分的不足。從全球的視角更加準確地描述實際大氣環流的運行情況,有助於氣候動力學基礎理論的發展。為了解決氣候動力學基礎理論的欠缺制約氣候預測準確率提高的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醜紀範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開展全球大氣環流統一描述的動力學理論研究,認為需要從全球的視角出發,去解決中高緯度大氣環流和低緯度大氣環流以及垂直環流和水平環流共同作用的問題,去發展針對全球大氣環流的氣候動力學理論。
  • 氣象科普|全球大氣環流
    地球表面的大氣,經常在廣闊的區域裡做相當穩定的氣流運行,有的規模較大,穩定運行的時間較長;有的規模較小,穩定運行時間較短。這種大範圍的大氣運行狀態,稱為大氣環流。全球大氣環流是全球性空氣水平運動,即風的直接主導因素。太陽每時每刻都把巨大的熱量投放到地球上。
  • 人教版高三地理教案:大氣運動與全球性大氣環流
    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係。方法指導(1)複習本課內容要善於抓關鍵點。第一步:運用教材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流示意圖分析,說   【導學提示】  內容精析  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 「氣象科普」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一般是指圍繞全球的、出現在10公裡以上高空的大氣運行的平均狀態。大氣環流的任務是完成地球--大氣系統中各種能量的輸送、平衡和轉換。它的作用是對不同時間、地點的熱量、水分和空氣密度進行調劑和再分配,是造成氣候要素分布的直接原因。
  • 高中地理說課稿:《2.4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一)地位和作用:本單元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這一主線。前幾節介紹了大氣的組成、大氣的垂直分布、大氣運動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本節課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 大氣環流分型方法在青藏高原適用性評估研究獲進展
    大氣環流在整個氣候系統中承擔著能量交換、水汽輸送等重要傳輸作用。大氣環流的變化是氣候變化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對大氣環流變化與青藏高原氣候變化關係的研究有利於人們了解氣候變化的影響機制、對區域變化進行預測。目前對二者關係的研究多以大氣環流指數表徵大氣環流變化,並且時間解析度多為年際乃至年代際。這使得部分天氣學過程常常被掩蓋於年或是季節氣候平均態之下。
  • 大氣環流及洋流運動不會加劇核洩漏對我國的影響
    新華社北京4月8日電(記者張辛欣、羅沙)針對公眾關注的大氣環流及洋流運動是否會加劇核洩漏對我國的影響,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專家分析認為,隨著大氣環流的運動,以及降水、洋流等因素影響,日本核事故釋放出的放射性物質經不斷擴散、沉降和衰變,到達我國時濃度已甚微,基本上是在當地天然輻射本底水平,對我國環境和公眾健康不會造成危害。
  • 履行《蒙特婁議定書》產生直接結果 大氣環流變化趨勢或發生逆轉
    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了大氣環流的變化與南半球臭氧層恢復之間的關係。對這些變化的研究顯示,這種作用是各國履行《蒙特婁議定書》的直接結果。  消耗臭氧層物質的人為排放導致了臭氧減少,從而使南半球大氣環流發生改變,主要影響包括中緯度急流向極移動,以及熱帶環流和亞熱帶乾燥區的共同擴張。
  • 學術講座預告 | 中緯度與極地大氣環流的聯繫及機制研究
    【學術預告】廣東省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研究重點實驗室和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科學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暨大氣科學學院(2019年第17講)
  • 南方雪災的三重門——拉尼娜、大氣環流異常和全球變暖
    海洋將異常信號傳遞給大氣,然後通過大氣環流把這種異常信號傳遞到中高緯度地區,也就是說,海洋的影響最終需要環流的異常來表現。    因此對於和中、東太平洋相隔遙遠的中國,拉尼娜便是通過改變大氣環流來表現自己的。拉尼娜使得中緯度大氣環流的經向度加強,冷空氣活動頻繁,由此造成我國北方和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偏低,長江以北地區降水偏多。這一點今年已經表現得很明顯。
  • 專家:拉尼娜現象與大氣環流異常導致北方乾旱
    新華網北京2月6日電(記者於文靜)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主任張培群6日表示,近四個月來我國北方地區遭遇嚴重乾旱的根本原因是拉尼娜現象和全球大氣環流異常的共同作用。「拉尼娜現象導致今冬副熱帶高壓偏弱,太平洋西側水汽輸送較弱,同時,全球大氣環流異常造成青藏高原空氣偏暖,南支槽不活躍。」張培群表示,東南、西南的兩條路線水汽輸送都較弱,直接導致今冬我國北方的乾旱。 記者從國家氣候中心了解到,在去年4至5月份,造成我國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一輪拉尼娜事件已經基本結束,但在9月份,中東太平洋海溫又有所降低,拉尼娜狀態繼續維持。
  • 地球大氣為什麼能夠環流,原因不僅僅是地球自轉引起的
    而它們之間的這個溫度差就是導致大氣環流的根本原因。下圖(圖三)為大氣的循環方式。赤道和極地的空氣往中維度區域對流,因為有溫差,冷熱大軍交匯就會出現降雨、降雪、熱帶風暴等等天氣現象,整體上形成大氣環流。除了大的冷熱循環,大氣中的風向就與地球的自轉有關係了。
  • 大氣環流和氣候知識考點匯總
    來源:高考地理資訊今天給大家整理了大氣環流和氣候的考點,趕緊學起來吧!
  • 環流間協同作用對歐洲熱浪的影響
    而類似的極端事件,除了局地的氣象條件支持外,異常的大氣大尺度環流則為極端天氣過程的激發創造了有利的背景條件。許多學者重點研究了Rossby波和阻塞環流對歐洲熱浪的影響。然而,北大西洋濤動(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和阻塞的協同作用對熱浪的影響尚未揭示。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上發表研究論文。
  • 臭氧層正在癒合,並對大氣環流造成重大影響
    全球大氣的改善對地球生態的影響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與此同時,全球參與正在成為一種共識,一種自上而下的創新模式,將改變地球,改變人類生存,並塑造未來。在過去的一年裡,地球經歷了幾次大火,脆弱的鳳凰還沒有浴火重生又被病毒攻陷,這還真是對人類生存的一次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