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說課稿:《2.4全球性大氣環流》

2020-11-26 華圖教師網

高中地理說課稿:《2.4全球性大氣環流》

http://www.hteacher.net 2016-06-09 10:11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2.4全球性大氣環流》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第二單元第四節,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使用。整個說課共分四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地位和作用:本單元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這一主線。前幾節介紹了大氣的組成、大氣的垂直分布、大氣運動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本節課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氣的整體運動原理及其產生的重要意義,並為以後學習世界氣候類型、自然帶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身心發育趨於成熟,知識面廣,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故教學過程以啟迪學生思維為核心,以學生主動參與為標誌,在自主學習方式下,進行有效教學。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三圈環流的形成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2.難點: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

確立三圈環流的形成為重點的依據是三圈環流是全球氣壓帶、風帶形成的基礎,也是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確立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為重點的依據是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是季風環流和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

確立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為難點的依據是學生缺乏空間想像力,難以建立一個三維空間模式,更難在三維空間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風向。

(四)教材處理:

本節課為了充分體現探究的全過程,先提醒學生緊緊抓住以前學過的大氣運動的形成過程,將前後知識緊密聯繫起來;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環流的形成,增加了一個內容——即單圈環流的形成;另外將教材的知識體系分解為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和季風環流四部分。

二、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以及移動規律。

2.過程與方法

①實踐能力:能正確繪製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

②讀圖分析能力:能運用圖示來正確分析和解釋氣壓帶、風帶的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繫實際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樹立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觀,認識到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4.確立依據: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1.確立依據: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施教之初,在於得法。所以要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由於本節難點多,而且較為抽象,如果應用傳統教學,不太便利,所以運用了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由於本節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運用各種地理原理示意圖或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由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培養,最終做到兩種思維的結合。

2.方法和手段:

①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三圈環流的形成;

②藉助多媒體動畫,採用設問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

3.目的:使用多媒體動畫,將教材靜態信息加工成動態信息,化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以生動直觀的畫面給學生留下了鮮明、深刻的印象。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其強烈的求知慾,為攻破難點打下基礎。

四、教學過程

(引課,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從全球看獲取太陽輻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區各是哪裡?

(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區獲熱最多,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如何運動?極地附近地區終年或熱較少,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如何運動?這種垂直運動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如果不考慮地表起伏和海陸分布,只考慮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大氣運動的結果如何?三圈環流的作用是什麼?

(板書)一、三圈環流

1.成因

2.單圈環流的形成

3.三圈環流的形成

4.三圈環流的作用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三圈環流示意圖多媒體動畫或思考)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兩極地區空氣下沉,導致近地面的氣壓如何變化?副熱帶地區空氣下沉,副極地地區冷暖空氣相遇,暖空氣上升,導致近地面氣壓如何變化?比較赤道低壓帶和副極地低壓帶成因上的差異?比較副熱帶高壓帶和極地高壓帶在成因上的差異?由於近地面高低氣壓的分布極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響,會導致空氣在水平方向如何運動?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是否不會改變?氣壓帶和風帶各有什麼性質?

(板書)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的分布及成因的差異

2.風帶的分布規律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一、七月氣壓分布圖,或黑板上繪製的板圖或多媒體動畫)以亞歐大陸為例,冬季大陸是一個冷源,形成了高壓中心,切斷了哪個氣壓帶?夏季大陸是一個熱源,形成低壓中心,切斷了哪個氣壓帶?這樣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中心,這些高、低氣壓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稱是什麼?

(板書)三、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差異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影響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陸地和海洋氣壓中心名稱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亞洲季風是一圖或多媒體動畫思考)由於在北半球大陸和海洋之間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中心,因此不同季節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大氣水平運動的特點是什麼?東亞和南亞的冬、夏季風其成因有什麼差異?冬夏季風的特點是什麼?影響範圍有多大?

(探究活動)題目:為什麼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而與之緯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區卻是沙漠廣布?

分析:本探究活動可以在課內使用(最好放在已經講授了全球大氣環流還沒有講季風環流時進行。這樣可以引入季風環流的教學。本探究活動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氣環流模式實際上還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如海陸分布和風帶、氣壓帶的季節移動。

(板書)四、季風環流

1.季風環流的成因

2.東亞和南亞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其影響範圍

五.板書設計

第四節 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三圈環流

1.成因

2.單圈環流的形成

3 三圈環流的形成

4.三圈環流的作用

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的分布及成因的差異

2.風帶的分布規律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三、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差異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影響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陸地和海洋氣壓中心名稱

四、季風環流

1.季風環流的成因

2.東亞和南亞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其影響範圍

六.教學反思:

新課程強調師生共同參與課堂建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為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而讓學生成為探究者、發現者,從而使創新的思想在他們身上得以閃光。

 相關資料推薦

>>2016年最新教師考試輔導資料下載

>>免費專業學科知識試聽課程

>>在線教師考試模擬中心

責任編輯:yangyang

<上一頁1下一頁>

相關焦點

  • 高中地理《熱力環流》說課稿
    熱力環流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熱力環流》。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 高中地理教師招聘面試《熱力環流 》說課稿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熱力環流。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 高中地理《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說課稿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 人教版高三地理教案:大氣運動與全球性大氣環流
    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係。方法指導(1)複習本課內容要善於抓關鍵點。第一步:運用教材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流示意圖分析,說   【導學提示】  內容精析  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 初中地理《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說課稿
    一、說教材本課介紹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變化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是對上一節熱力環流和大氣水平運動的實際運用,又是研究世界氣候類型、自然帶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礎,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些內容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聯繫,高考題經常涉及,屬於地理教材中的主幹知識。該節課內容較多,分為三課時。
  • 高中地理《熱力環流》教案
    熱力環流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夠繪製熱力環流示意圖,並且用專業的地理術語表述熱力環流動態過程;2.能運用熱力環流的相關原理解釋海陸風、城市熱島效應等地理現象。二、教學重難點【重點】熱力環流形成過程及其應用。【難點】能夠運用熱力環流相關原理解釋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等地理現象。
  • 高中地理說課稿:《常見的天氣系統》
    高中地理說課稿:《常見的天氣系統》 http://www.hteacher.net 2016-06-09 10:11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第1課時)》說課稿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第1課時)》說課稿一、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在本單元開始已經了解了自然界的水循環, 以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結束。學生通過學習,建立起了從地球整體、地球上的大氣再到水循環的一個完整的連續性思維,對於自然地理知識的牽引具有重要作用。二、學情分析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世界七大洲、 四大洋的分布大勢, 對於海洋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基本特點有了初步認識, 這對洋流名稱、分布特點的理解和記憶有一定的幫助。
  • 高中地理《熱力環流》試講示範視頻
    為幫助各位考生備戰教師招聘面試及特崗教師招聘面試,中公教師網整理了各學科說課示範及試講示範視頻,以下是高中地理《熱力環流》試講示範視頻,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說課作為一種教學、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鄉市紅旗區教研室於1987年提出來的。實踐證明,說課活動有效地調動了教師投身教學 改革,學習教育理論,鑽研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師素質,培養造就研究型學者型青年教師的最好途徑之一。
  • 高中地理教師招聘面試《熱力環流》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夠繪製熱力環流示意圖,並且用專業的地理術語表述熱力環流動態過程;2.能運用熱力環流的相關原理解釋海陸風、城市熱島效應等地理現象。【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實驗,提高從實驗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過探究生活中的實例,發展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能夠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地理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開展實驗活動,獲得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 【高中地理】熱力環流詳解及真題樣例
    原標題:【高中地理】熱力環流詳解及真題樣例 熱力環流是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較難理解的考點之一,下面做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第一:熱力環流知識詳解 1.基本知識
  • 《自然界的水循環》說課稿
    《自然界的水循環》說課稿一、說教材本次說課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這一節包含兩部分內容,即「相互聯繫的水體」和「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2.能繪製示意圖表示水循環的過程,掌握其主要環節;運用水循環的原理知識,分析常見的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繪、說、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學會從地理圖表、地理現象中獲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 高中數學說課稿:《平面向量》
    高中數學說課稿:《平面向量》 http://www.hteacher.net 2016-06-24 11:17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高中地理】熱力環流詳解及真題解析
    熱力環流是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較難理解的考點之一,下面做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第一:熱力環流知識詳解   1.基本知識   〖概念〗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成為熱力環流。
  • 高中物理說課稿:《平拋運動》
    高中物理說課稿:《平拋運動》 http://www.hteacher.net 2016-06-24 10:31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說說大氣運動和大氣環流的那些事
    ,大氣的水平運動是風,垂直運動是對流;2、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是熱力環流,這是一種小尺度的大氣運動;3、大氣運動最根本的原因是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差異分布;4、大氣環流是指環繞在整個地球表面上的、大規模的空氣運動現象;
  • 高中數學說課稿:《函數的單調性》
    高中數學說課稿:《函數的單調性》 http://www.hteacher.net 2016-06-24 11:17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高中數學說課稿:《平面動點的軌跡》
    高中數學說課稿:《平面動點的軌跡》 http://www.hteacher.net 2016-06-24 11:16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初中地理說課稿:地球公轉的基本特點和黃赤交角說課稿
    初中地理說課稿:地球公轉的基本特點和黃赤交角說課稿 http://www.hteacher.net 2016-06-09 10:09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高中地理《地球的結構》教案教學設計及說課稿模板!
    《地球的結構》說課稿說課過程: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節地球的結構。  採用這四種教學方法的依據為:高一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地理,具有一定的地理學習基礎,但是在讀圖分析圖這方面還是比較欠缺,所以在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時,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看並分析圖中所反映的地理信息,當學生不理解圖時,就可以讓同學們通過討論合作學習,老師則運用講述法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