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本課介紹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變化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是對上一節熱力環流和大氣水平運動的實際運用,又是研究世界氣候類型、自然帶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礎,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些內容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聯繫,高考題經常涉及,屬於地理教材中的主幹知識。該節課內容較多,分為三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第二個課時學習「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第三課時學習「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二、說學情
本課涉及的內容邏輯性較強,而學生地理邏輯思維和空間思維能力尚未得到發展,學習困難較大。熱力環流、風的受力或近地面風的形成原理、太陽直射點的季節性移動這些都可以作為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同時本課涉及一些氣候名稱、涉及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的判斷,這些內容集中在一起,學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們除了補充必要的知識,梳理知識聯繫外,必須弱化具體氣候分布、名稱、特徵的記憶,突出用規律分析判斷的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大氣環流的概念;
2.能夠說出三圈環流形成的過程,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規律;
3.理解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製作三圈環流模型,繪製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示意圖,從中分析大氣運動的規律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用運動、變化、聯繫的觀點認識事物,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親自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
四、教學重難點
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與分布規律。
五、說教學方法
1.通過作板圖,採取由簡單到複雜,層層深入的方法化解難點知識進行教學;
2.「問題導學」、多媒體實物投影;
3.注意結合實際,多舉例幫助學生理解;
4.引導分析法、假設推理法、啟發式教學法,能夠發散學生思維,鞏固知識;
5.藉助比較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提高學生動手、探究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說教學過程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著簡介、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招教備考」,查看教師招聘備考資料
回復「教招面試」,查看說課稿|教案模板範例
中公講師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更多教招備考資料盡在中公教師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