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teacher.net 2019-08-21 09:39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溶液的形成》第一課時 說課稿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號考生,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9單元課題1《溶液的形成》,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9單元第一課的內容,本次說課的內容主要介紹了溶液,溶劑,溶質的相關概念,並通過實驗探究感受溶液的形成過程。這節課是學生學習溶解度和溶質的質量分數的基礎。因為之前的很多反應都是在溶液中進行的,在後面酸鹼鹽的教學中絕大多數也涉及到溶液,因此學習溶液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基於對於教材內容的分析,設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探究實驗了解溶液、溶質、溶劑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用途;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實驗探究溶液的形成,體會化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得出結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嚴謹治學,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基於本篇課題內容和學生基本情況的分析,本篇課題教學重點是建立溶液的概念,認識溶液、溶質、溶劑三者的關係。教學難點是從微觀角度理解溶解的過程。
二、說學情
教師的教學需要建立對於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基礎上,因此分析學生的基本情況顯的尤為重要。從知識經驗上分析,學生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接觸過溶液,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對於溶液的理性認識和知識應用略顯不足。從認知發展特點上分析,另外九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化學思維能力和實驗探究素養,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教師教學過程中應該順應學生的特點,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促進教學的順利開展。
三、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要求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使每一位學生掌握未來社會所必須的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科學方法,養成科學態度,逐漸形成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本節課我會引導學生用實驗探究教學方法,通過實驗探究溶液的概念,引導學生感受實驗的樂趣,體會科學探究的步驟。另外用多媒體從微觀上展示溶液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形成直觀表象。為了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思考,引導學生經過觀察分析溶液形成過程,在討論交流中促進學生發展,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本次說課的最重要的環節,為了更好的將實驗探究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的融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會分為問題導入,新課探究,鞏固練習,全課小結和布置作業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一:直觀導入
上課之初,採用直觀演示的方式導入課題,教師課前展示四種試劑:藍色(硫酸銅溶液)、黃色(氯化鐵溶液)、紫色(高錳酸鉀溶液)、無色(氯化鈉溶液),提問學生「這些顏色各異的液體都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通過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起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
環節二:初步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配置蔗糖溶液及食鹽溶液,提出問題「為什麼這兩種物質最終會消失在水中呢?你知道蔗糖溶液和食鹽溶液是怎樣形成的呢?」接下來教師播放溶液的微觀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分別從宏觀和微觀江都認識溶液的概念。師生共同總結出溶液的概念。通過觀察溶液形成的宏觀現象和微觀粒子的分析,培養學生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探究問題的思維方式。教師提問學生「蔗糖溶液其中哪種物質被溶解了?誰能溶解其他物質?」通過這樣的問題建立溶質、溶劑的概念,並引導學生總結溶液,溶質,溶劑三者之間的關係,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環節三: 加深理解
教師設置分組實驗分別探究碘和高猛酸鉀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程度,請學生四個人為以小組進行交流討論,分析實驗現象,總結得出實驗結論,教師請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在學生匯報過程給予學生激勵性的評價,既關注到學生的匯報結果,又關注到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師生共同總結出:水並不能溶解所有的物質,汽油也可以作為溶劑;同一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物質在同一溶劑中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環節四:鞏固練習
在鞏固練習環節,我會設置分層練習,首先設置基礎題考查學生對於溶液概念的理解,然後設置拓展題目請學生思考溶液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分層的練習可以滿足不同學生對於學習的不同需求。
環節五:課堂小結
在課堂小結部分,教師提問學生學習到內容和研究方法,請學生自己總結溶液、溶液的組成。引導學生總結過程中感受知識聯繫和化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提升學生的化學素養。
環節六:布置作業
我會布置開放式的作用請同學們課下列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液體哪些屬於溶液?通過聯繫生活實例,感受學化學,用化學的樂趣。
五、說板書設計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溶質
可以是氣體、固體、液體
溶液: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裡形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劑
溶液
責任編輯:大白
<上一頁1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