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氣的改善對地球生態的影響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與此同時,全球參與正在成為一種共識,一種自上而下的創新模式,將改變地球,改變人類生存,並塑造未來。在過去的一年裡,地球經歷了幾次大火,脆弱的鳳凰還沒有浴火重生又被病毒攻陷,這還真是對人類生存的一次考驗。
循環生態系統就是地球的子宮,它孕育了人類和文明。這不純粹是意識形態的失敗,而是對大多數人的價值觀和社會發展觀念的精神洗禮和考驗。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奧運會的主旋律呼籲人類為了共同生存達成共識,更要通過國際合作再次彰顯人類的偉大正義、大氣、坦蕩!
一組美國科學家發現,南極洲上方臭氧層中的空洞繼續閉合,導致大氣環流發生重大變化。
(圖解:1979-2019南極上空臭氧空洞 圖源:維基百科)
通過《蒙特婁議定書》是臭氧層恢復的主要原因
Antara Banerjee和他在博爾德科羅拉多大學的同事們利用衛星觀測和氣候模擬的數據,對與臭氧層恢復有關的風的演變進行了建模,他們的工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臭氧層的恢復很大程度上歸功於1987年國際上通過的《蒙特婁議定書》,該議定書規定禁止生產消耗臭氧層的物質。
在2000年以前,一股高空急流(也稱為極鋒噴流)逐漸向南極移動,與此同時,哈德裡環流圈——另一股熱帶急流,將積累的能量從赤道不斷擴散到兩個半球的高緯度地區。研究人員發現,這兩種趨勢在21世紀初開始略有逆轉,相比起假想的氣候波動,他們認為這種變化與臭氧層的恢復關係更大。
(圖解:哈德裡環流圈,藍色為上升氣流,紅色為沉降氣流,形成環流圈 圖源:維基百科)
由於射流軌跡的改變會通過大氣溫度和降水的變化來影響天氣,因此可能會對海洋溫度及其鹽分含量產生影響。
「就臭氧層重建而言,我們正處於一個轉折點」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英國利茲大學研究員Martyn Chipperfield表示:「就臭氧層的恢復而言,我們正處於一個轉折點。」這位英國科學家說,儘管多年來研究人員對恢復臭氧層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這項新研究是研究氣候變化後果的下一步。
Banerjee解釋說:「在大氣的不同部分,臭氧層也會以不同的速度恢復。預計到2030年,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臭氧濃度將恢復到1980年代的水平,南半球中緯度地區要恢復到這個水平則需要到2050年,而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將在不久後完全消失。」
然而,Chipperfield警告說,如果氣候變化以這種速度繼續下去,將對全球某些地區的臭氧層產生負面影響,預計在未來幾十年,熱帶地區上空的臭氧層將變薄。
FY:趙婉玥
作者:Yann Contegat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