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團隊:青藏高原上空氣溶膠多為小粒子源自兩區域

2020-07-0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7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中層大氣與全球環境探測重點實驗室張金強博士、吳雪博士與合作者對青藏高原上空的亞洲對流層頂氣溶膠層(ATAL)開展最新研究發現,ATAL的氣溶膠粒徑以0.25微米以下小粒子為主,其主要源自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強對流區、亞洲夏季風區兩個區域。

中科院大氣所介紹,ATAL是穩定出現在夏季亞洲季風區對流層頂附近的氣溶膠薄層,主要出現在青藏高原上空,其厚度約3—4千米。ATAL自2011年被發現以來,其形成機理、氣溶膠構成和來源成為科學家關注和爭論的熱點問題。

為研究這些科學問題,中科院大氣所與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等單位合作,於2018—2019年先後在青藏高原格爾木和大柴旦開展3期基於長航時平流層高空氣球的原位平飄大氣綜合觀測試驗,氣溶膠廓線為其重要測量要素之一。

通過聯合實驗搭載光學粒子光譜儀(POPS)觀測和大規模並行粒子擴散模式(MPTRAC),張金強、吳雪等開展ATAL氣溶膠粒子特徵的研究。結果表明,ATAL的氣溶膠粒徑以小粒子為主,多在0.25微米以下;氣溶膠最大數濃度出現在對流層頂(16–17千米)附近,且在垂直方向上梯度變化大。

該研究的數值模擬結果則顯示,ATAL的氣溶膠粒子主要有兩個區域來源:部分來源於與亞洲夏季風直接相關的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強對流區,邊界層的汙染物可通過強對流直接垂直輸送至ATAL中;另一部分氣溶膠粒子來源於亞洲夏季風區內由上對流層向下平流層沿等熵面的螺旋上升運動,即進入到亞洲夏季風區內的上對流層的氣溶膠成分均可能對ATAL產生影響。

科研團隊指出,與2018年相比,2019年觀測的青藏高原上空氣溶膠粒子數濃度明顯更高,且在水平方向上存在顯著的非均一性。數值模擬結果顯示,除受觀測地點和年際南亞高壓位置變化影響外,2019年6月22日雷科克火山噴發產生的氣溶膠傳輸到觀測位置,對2019年的觀測數據產生影響。雖然火山噴發的氣溶膠排放量較大,但由於南亞高壓在水平方向上的傳輸屏障作用,雷科克火山氣溶膠並未完全掩蓋ATAL信號。

這項青藏高原上空大氣研究的重要成果論文,近期已獲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Res.Lett。)發表,張金強、吳雪分別為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完)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邸金 杜英/科技日報 2018-03-08 10:09
  • 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氣溶膠自動觀測網(AERONET)全自動太陽光度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國際合作者,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完成的這一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重要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
  • 最新科學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合作者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了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
  • 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等,與挪威卑爾根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挪威大氣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單位合作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
  • 北極海冰減少,加速汙染物翻越喜馬拉雅山向青藏高原傳輸
    氣溶膠自動觀測網(AERONET)全自動太陽光度計今天,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合作者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為彌補青藏高原綜合觀測資料不足的問題,深入理解氣候變化條件下該區域地表各圈層間的相互作用過程與機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研究員馬耀明等,建立了覆蓋高寒草甸、高寒荒漠戈壁、高寒荒漠草原等高原典型下墊面的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研究平臺,並對青藏高原不同下墊面大氣邊界層、土壤水熱變化以及地-氣間能量水分交換規律等進行長期觀測研究。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硝酸鹽氣溶膠生成機制及來源的同位素證據
    隨著氮氧化物(NO+NO2)排放量的不斷增加,硝酸鹽氣溶膠在大氣環境和氣候變化方面的重要性也愈來愈被學界關注。作為硝酸鹽的主要前體物,氮氧化物不僅是主要的大氣汙染物,其在大氣氧化能力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召開
    4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主辦,青藏高原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等單位的青藏高原研究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中青藏高原研究的戰略定位和布署。會議主要討論了青藏高原相關地學研究未來5~10年的發展方向、戰略重點等問題。
  • 中科院專家預警:青藏高原須警惕冰湖潰決風險
    作者 | 王進東近日,記者從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獲悉,該研究院專家通過實時遙感分析和現場調查發出預警:青藏高原須高度警惕冰湖潰決風險。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青藏高原冰湖潰決的風險持續增加。獲此消息後,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王世金博士協同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陳甫博士,第一時間進行了實時遙感監測和分析。他們認為,從衛星觀測角度來看,6月21日有大量冰/雪/巖崩體崩落冰湖,該日就可以發出預警。隨後,研究組於8月5日赴現場開展了受災情況調查。截至發稿時,多處建築物仍處於高風險狀態。
  •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來源:人民日報本報拉薩8月4日電 (記者徐馭堯)記者從納木錯科考現場獲悉: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深的水下成功獲取長度為144.79米的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這是我國獲取的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
  •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圖為納木錯中心湖區水上鑽探平臺,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供圖。據納木錯鑽探項目負責人、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成員王君波介紹,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納木錯湖面海拔約4730米,在此區域開展巖芯鑽取工作,天氣是最大的挑戰。鑽探工作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啟動,鑽取近20米巖芯,由於天氣技術等多種原因被迫暫停。
  • 高質量數據集支撐青藏高原天氣氣候預測
    12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集成發布了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上。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受自然環境及複雜地形和下墊面特徵的制約,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站網稀疏、氣象臺站代表性差,衛星反演產品在高原地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青藏高原成為我國觀測資料最為缺乏的地區之一,已嚴重阻礙了我們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和水分循環規律的科學認識,制約了數值模式的發展和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水平的提高。
  • 揭示青藏高原內陸近地面臭氧變化特徵、原因及區域代表性
  • 中科院院士姚檀棟:7000米冰川上守護青藏高原
    近日,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宣布,擬將2017年維加獎授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以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維加獎設立於1881年,每三年在全世界範圍內對傑出的地理學科學家進行海選後評選出一名獲獎者,由瑞典國王頒獎,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
    中國日報12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12月1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
  • 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蘭州大學供圖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16日披露,由中科院青藏所出資,聯合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設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科院青藏所「珠峰創新獎學金」(簡稱「珠峰獎學金」)。該獎學金將面向蘭州大學本科生,總金額100萬元,旨在發掘青藏所和蘭州大學聯合培養且致力於第三極、泛第三極研究的優秀學生人才,為之儲備優秀青年人才。
  • 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氣溶膠自動觀測網(AERONET)全自動太陽光度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  有「地球第三極」和「世界屋脊」之譽的青藏高原,與相距遙遠的北極之間有何關聯?中外合作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為理解和應用萜類生物標誌物,需通過普查、鑑定和分析工作,明確不同生態系統中現代植物和表土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及其對應關係。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16日披露,由中科院青藏所出資,聯合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設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科院青藏所「珠峰創新獎學金」(簡稱「珠峰獎學金」)。
  • 我國成功獲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來源:北京日報圖集 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8月3日下午,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這是我國獲取的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有望重建近15萬年的連續氣候環境記錄。青藏高原是我國最主要的三大湖泊區之一,其湖泊面積近5萬平方公裡,佔我國湖泊總面積50%以上,十多條大江大河由此發源,是名副其實的「亞洲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