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科普二】專家釋疑「被降溫」:預報溫度並非地表溫度

2020-12-07 中國氣象局

  

  7月30日,一個孩子從重慶市洋人街景區水上樂園降溫區走過。當日,重慶市氣象局於上午11點30分發出高溫橙色預警信號,奉節縣最高氣溫39.5攝氏度,直逼40攝氏度。部分市民冒著烈日來到市內各大水上樂園,在水中消暑。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8月1日13時50分,在湖北省武漢市南湖附近一棟高樓上用紅外儀器測溫,地表溫度竟然達到62.4℃。有不少網友跟帖表示,近期持續10多天高溫天氣,氣象部門每天預報溫度在36℃,與實際感覺不符。為什麼人們感受到的溫度和氣象部門預報的溫度總有差距?

  

  百葉箱測出標準氣溫

  中國天氣網首席專家、原中央氣象臺臺長李小泉介紹說,百葉箱的位置有很嚴格的標準,是按照世界氣象組織的規定和氣象觀測的規範來設定的。

  溫度表要架設在離地面1.5米的高度,裝在六面通風的百葉箱中,既要保證能與外界空氣交流,又要保證不會過分受到風力的影響,同時還要避免陽光直射。此外,百葉箱周圍的環境也有著嚴格的要求,國際上統一要求觀測場四周必須空曠平坦,周圍不能有樹木和高大建築物的遮擋,並且安放在厚度不超過20釐米的草坪之上。這樣才能確保全球的氣象觀測數據有良好的代表性、準確性和比較性,便於氣溫資料進行全球共享,才能正確分析天氣系統的變化並提供可靠的天氣預報服務。

  李小泉說,天氣預報中所說的氣溫預報是指空氣溫度的預報。空氣溫度的局地性很強,與海拔高度和周圍環境有關。人類的活動一般都在1米到2米的高度,所以,用全球統一的1.5米高的百葉箱內的氣溫,才能比較真實地反映人類活動層的大氣情況,即代表著自然狀態下,不受幹擾的標準空氣溫度。

  

  多種因素造成體感溫度差異

  天氣預報的標準氣溫與人們實際感知的溫度(即體感溫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地區、環境、個人的差異,導致體感溫度與實況溫度產生差距。

  影響體感溫度的因素有很多,李小泉認為讓人們感受到溫度差的最主要因素是相對溼度和風力。

  當氣溫高且溼度大時,皮膚表面的汗液不能很好地蒸發,人體散熱效率低,體感溫度高於實際氣溫。所以即使是35℃的高溫天氣,只要溼度低,也會覺得身體乾爽,並不太難受。但在南方的大部分城市及處於雨季的北方,相對溼度會達到80%以上,此時只要氣溫超過32℃,人體就會感覺悶熱難耐。

  風像一把巨大的風扇,無形中加速了空氣的流動,能迅速將皮膚上的汗液帶走,使人感到好像溫度有所下降。此外,太陽輻射的影響也非常明顯,在相同氣溫、溼度、風速條件下,陽光直接照射和在蔭涼裡的體感溫度能相差4℃至6℃。

  李小泉解釋說,氣溫是要有代表性的,不同的下墊面溫度不同,將溫度計半埋半露在土壤裡,是國際上通用的觀測地溫的標準方法。氣象部門有監測地表溫度的紀錄,但在夏季預報地溫對市民出行活動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不管地溫高低,人們都要選擇穿鞋走路。

  (責任編輯:賴敏)

相關焦點

  • 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 夏季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
  •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不是一回事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為什麼不一樣?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  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但主要有四項:  一是溫度,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
  • 高溫天氣預報和體感溫度
    人們在酷暑難熬的天氣中,不斷地發出埋怨聲,氣象臺最高氣溫預報低了。朋友老李也有同感,打來電話說:氣象臺今天報38℃,明天又是38℃,何止38℃?這種天氣起碼有40℃以上。我和老李帶著疑問,一起走進了氣象臺天氣預報室,走訪了氣象專家。   專家告訴我們,氣象臺預測的最高氣溫是大自然狀態下的空氣流動溫度,是標準氣溫。它是在百葉箱裡測到的。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感覺,天氣預報明明是32℃,但體感溫度卻不止於此,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有這樣的感覺主要是因為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不同所造成的。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環境、溼度、風速、日射、著裝顏色、體質、城市「熱島效應」等,但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會感覺比較乾爽。
  • 北京地表溫度接近70度!熱 得字 都出汗了 !更難受的是……
    受持續乾熱高溫影響,   北京29日的地表溫度已達69.3度,>   為有氣象紀錄以來最高地表溫度之一。   據國家氣象中心專家分析稱,6月下旬,華北等地出現高溫是正常的天氣現象。此時,太陽高度角逐漸偏北,北方地面接收的熱量比之前更多。   同時,華北一帶近期受中緯度西風帶高空暖脊天氣系統影響,盛行下沉氣流,多晴空輻射,天空雲層較少,所以白天氣溫上升很快。
  • 科學認識高溫天氣中的體感溫度
    楊貴名: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因為體感溫度受四項因素的影響:一是氣溫,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很多時候溫度比較高,但是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的體表的水分被高溫所蒸發掉而比較乾爽;三是風速,一定的風速會使人感覺到氣流在流動,身體散發出的熱量都被吹離體表,溫度雖然比較高,但是比較乾爽;四是輻射,太陽輻射直接照射到人,會感覺到難受,如果在樹陰底下或遮陽棚下,感覺與太陽直接輻射就完全不一樣,一般陰天與晴天的溫度相差4
  • 中央氣象臺高溫檢測報告:華北多個地區地表溫度超40℃
    7月14日消息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昨晚發布了《氣象衛星地表高溫監測報告》,報告顯示,華北有多個地區地表溫度超過了40°C。IT之家▲7月13日FY-3B/VIRR氣象衛星地表溫度動圖(圖自氣象局官網)利用FY-3B/VIRR 2017年7月13日16:00(北京時間)數據製作的地表高溫監測圖顯示:華北大部、內蒙古中部和東部局部、新疆中東部、西北地區東部、黃淮大部的地表溫度超過40℃;新疆東部局部、內蒙古東部、寧夏中部、山西中南部局部和北部、陝西中北部、河北南部局部
  • 手繪科普插畫: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到底誰靠譜?
    今天小據想和大家聊聊,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近期的幾場降雨讓不少地區居民都頓感涼爽由此,一個老話題又來了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到底誰靠譜?說我們不準因為你們老是分不清我們是「雙胞胎」預報溫度:我是哥哥體感溫度:我是弟弟你們認錯了
  • 下午多區縣地表溫度突破70℃ 專家:與氣溫概念不同
    近日,重慶迎來持續高溫天氣,並已連續兩天拉響了高溫紅色預警。據市氣象臺發布的今日(7月27日)15時40分各地最高地面溫度實況,雲陽、江津、忠縣、豐都、巴南、合川等區縣地表溫度已超過70℃,沙坪垻、渝北、北碚、永川、銅梁、璧山、大足、潼南、榮昌、綦江、涪陵、酉陽、秀山、奉節、巫山、巫溪、開州、梁平、武隆、南川、彭水、長壽等區縣最高地表溫度也達到60℃以上。對此,有網友提出疑問,天氣預報的溫度是不是報低了?
  • 路面溫度比氣溫高17℃ 專家:地面溫度和氣溫沒可比性
    原標題:路面溫度比氣溫高17℃ 專家:地面溫度和氣溫沒可比性   不過穿涼鞋和開車人要當心點  新華報業網訊 這個夏天冒出了一項新運動:「戶外地上煎雞蛋」。或是為了驗證地面溫度高得嚇人,或僅僅是好奇圖個樂,不知有多少雞蛋被攤到了水泥地面或是瀝青路面上。
  • 氣象專家釋疑五大氣象熱點:天氣預報不準很正常(圖)
    [專家釋疑]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鄭有飛教授認為,這還很難說。首先全球氣溫升高的原因很複雜,一般認為是受近100年來人類活動的影響,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迅速增加。另一方面根據IPCC最新結論,與1980-1999年相比,21世紀末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可能會升高1.1-6.4℃,從這方面講今天的地球確實是比以前變熱了,而今年是否成為史上最熱還沒有定論。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這個很正常
    中國天氣網近日推出了6月全國高溫流派地圖,將高溫分成了「燒烤派」和「清蒸派」。那如何判斷到底是「燒烤派」,還是「清蒸派」呢?其實和溼度大小有直接的關係。「燒烤派」的最大特點是極端氣溫高、相對溼度小。說白了就是沒有什麼水分,然後還要置身於「烤箱」中「烤」。而「清蒸派」的最大特點則是相對溼度大、體感溫度高。這種感覺相當於全天24小時都將你放在蒸鍋裡「蒸」。
  • 【科普】地表溫度何時能達到56℃?
    據報導,新型冠狀病毒對熱敏感,56℃以上高溫,持續30分鐘,可有效滅活病毒,這一結論已被科學家公認。在自然界中,除了人為的加熱消毒外,是否存在這樣的高溫環境呢?顯然,房間空調器不能使室溫達到此值,也不應達到,否則將對人體造成傷害。
  • 氣溫預報不準?體感溫度還受溼度、風速和輻射影響
    7月30日,澎湃新聞從中國氣象局獲悉,7月下旬以來,我國南北方同時出現高溫天氣過程,中央氣象臺持續發布高溫預警,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最高氣溫達極值20地最高氣溫達到或突破7月歷史極值。針對全國出現的普遍高溫,南北方不同地區的人們感受並不相同,有南方網友直呼「是不是預報不準確,為啥體感比預報溫度還要高?」
  • 市民測量的溫度與氣象預報的氣溫為何不符?
    市民測量的溫度與氣象預報的氣溫為何不符? 氣象部門:兩者數據都沒錯,觀測環境不同造成上述差異 2013年07月26日 09:17:41   浙江在線07月26日訊嘉興的連日高溫,讓市民對近期氣溫的數據特別敏感。
  • 高溫來襲!體感溫度和天氣預報為啥有差異?
    當高溫來襲,有不少人感到疑惑:為什麼我實際感受到的溫度,有時比氣象臺預報的溫度要高?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指出: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這個溫度計是處於相對通風的環境下、距地面有1.5米的箱體內。而公眾的體感溫度會受到空氣相對溼度、風速、外部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實際環境的溫度存在一些出入。
  • 為啥你感覺的溫度,總比天氣預報的熱?
    高溫持續 於是,一個「老話題」又在網上流傳 天氣預報說是30℃ 但我感覺其實是35℃ 為什麼差這麼多?
  • 天氣預報所說的溫度是指哪裡的溫度?
    首先說明一點,天氣預報中的溫度,與地表溫度、體感溫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氣象中所說的溫度,其實是指的大氣溫度,它是由離地面1.5米高的百葉箱裡測得的溫度。測溫必須在比較空曠的地方完成,溫度計又高於地面1.5米,而且放在百葉箱中,避免了太陽直射。
  • 汽車暴曬2小時車內最高溫度85℃ 教你如何降溫
    汽車如何降溫?●專家點評千萬別在車內睡覺寧波豐頤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售後服務部經理姬彬會介紹,車內為密閉空間,陽光照射後,熱量容易在車內聚集,因此車內的溫度會比車外高出許多。測試四地表65.8℃ 輪胎55.2℃近期,由於路面高溫導致輪胎爆裂的新聞屢見不鮮,那麼經過暴曬的輪胎溫度有多少,如何才能保證輪胎在行駛中的安全性。13:35 紅外線溫度計測量地面溫度為65.8℃,輪胎溫度為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