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來襲!體感溫度和天氣預報為啥有差異?

2020-11-24 大眾網

  5月17日,北方多地開始出現高溫天氣,18日高溫的影響範圍和強度將達到最大。這是今年全國出現的首次大範圍高溫天氣。

  17日,中央氣象臺鳴響了今年首個高溫黃色預警。18日6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預警:預計18日白天,內蒙古中東部、吉林西部、遼寧西部、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東北部、河南北部及新疆南疆盆地等地,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其中,內蒙古東部、河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最高氣溫有37—39℃,內蒙古東部偏南局地可達40℃。20日開始,上述地區的高溫天氣範圍將明顯減小。

  中央氣象臺發布全國高溫區域預報

  中央氣象臺高級工程師蔡薌寧表示:這次高溫天氣過程中,溼度比較小,大家會有「暴曬」的感覺,能明顯地感到又幹又熱。

  當高溫來襲,有不少人感到疑惑:為什麼我實際感受到的溫度,有時比氣象臺預報的溫度要高?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指出: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這個溫度計是處於相對通風的環境下、距地面有1.5米的箱體內。而公眾的體感溫度會受到空氣相對溼度、風速、外部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實際環境的溫度存在一些出入。比如空氣溼度大,即使氣溫沒那麼高,公眾都會感覺很悶熱;再比如胖人和瘦人在相同的溫度下,感受到的溫度也是不一樣的。

  實際上,體感溫度和氣象預報有時存在差異,這是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藍藍天工作室的記者曾專訪過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他做出了詳細的解釋。

  高溫日來了

  氣象臺按國際統一標準,測量離地面1.5米的百葉箱中溫度

  孫軍表示,實際溫度和人們體感溫度的差別是必然存在的。國際上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對大氣溫度進行測量,對測量的選址、儀器、操作都有嚴格的規定。

  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百葉箱須設在草坪上,離地面1.5米,周圍較開闊,無高大建築、樹木等阻擋風或遮擋陽光。孫軍說,在同一座城市內,百葉箱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溫度不一樣。在陽光強烈的情況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溫度,比百葉箱裡測得的溫度可能會高4℃—5℃。

  百葉箱設在草坪上,離地面1.5米

  體感溫度受環境、溼度、個體差別等影響

  人們的體感溫度和百葉箱裡測出的溫度可能相差更大。孫軍表示,體感溫度是每個人和外界空氣接觸後感覺到的溫度,受的影響因素比較多。一方面,每個人所處的客觀環境不一樣,處在公園裡還是水泥路上,處在通風還是密閉的環境裡,對溫度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另一方面,體感溫度和大氣的溼度關係密切,如果空氣的溼度比較大,人就會感到比較悶熱,即使沒有達到35℃以上的高溫天氣,只要氣溫達到33℃左右、相對溼度達到80%,人就會感到非常悶熱、不舒服,甚至容易中暑。如果氣溫在35℃以上,空氣比較乾燥,又有風,雖然會感覺到太陽比較曬,但人體不會那麼難受。

  孫軍認為,每個人的個體差別導致體感溫度不一樣,例如穿的服裝是白色或黑色,在陽光照射下,感覺會不一樣;所進行的活動不一樣,溫度感覺也不一樣;體感溫度甚至跟個人的心情也有關。

  孫軍說,如果要求氣象臺按體感溫度發布預報和實況,很難操作。現在國內外一些地方發布體感指數或暑熱指數預報,考慮風、空氣溼度等對人體的影響,以這種生活氣象指數來彌補單純預報氣溫的不足。

  對天氣預報會考核准確率,氣象部門不會故意壓低預報溫度

  藍藍天工作室記者了解到,很多地方都發布了高溫天氣勞動保護的通知,根據各地氣候特點,做出了日最高氣溫達到一定標準時,建築工地應當停止戶外露天工作或限時停工等規定。炎炎夏日裡,有人感覺體感溫度高於氣象臺預報和實測的溫度,於是提出疑問:「氣象臺會不會故意壓低溫度,以避免工地須停工等影響?」

  孫軍表示,氣象部門不會這樣做,預報是追求準確率的,氣象部門過後會對預報進行檢驗,有一個考評的標準,預報員都會儘量把預報做得更準確。在考評中,溫度相差2℃之內,被認為是準確的預報。

  孫軍介紹,溫度主要受大的天氣環境、天氣系統影響,和降水比,溫度的預報相對來說容易一些。但也有一些不確定性,比如有雲還是沒雲,溫度差得比較多。如果報的是晴天,實際上是天空雲量比較多,這樣溫度就會差幾度,甚至差十多度。尤其在夏天,這種情況比較明顯。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劉毅 趙貝佳)

  5月17日,北方多地開始出現高溫天氣,18日高溫的影響範圍和強度將達到最大。這是今年全國出現的首次大範圍高溫天氣。

  17日,中央氣象臺鳴響了今年首個高溫黃色預警。18日6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預警:預計18日白天,內蒙古中東部、吉林西部、遼寧西部、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東北部、河南北部及新疆南疆盆地等地,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其中,內蒙古東部、河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最高氣溫有37—39℃,內蒙古東部偏南局地可達40℃。20日開始,上述地區的高溫天氣範圍將明顯減小。

  中央氣象臺發布全國高溫區域預報

  中央氣象臺高級工程師蔡薌寧表示:這次高溫天氣過程中,溼度比較小,大家會有「暴曬」的感覺,能明顯地感到又幹又熱。

  當高溫來襲,有不少人感到疑惑:為什麼我實際感受到的溫度,有時比氣象臺預報的溫度要高?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指出: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這個溫度計是處於相對通風的環境下、距地面有1.5米的箱體內。而公眾的體感溫度會受到空氣相對溼度、風速、外部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實際環境的溫度存在一些出入。比如空氣溼度大,即使氣溫沒那麼高,公眾都會感覺很悶熱;再比如胖人和瘦人在相同的溫度下,感受到的溫度也是不一樣的。

  實際上,體感溫度和氣象預報有時存在差異,這是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藍藍天工作室的記者曾專訪過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他做出了詳細的解釋。

  高溫日來了

  氣象臺按國際統一標準,測量離地面1.5米的百葉箱中溫度

  孫軍表示,實際溫度和人們體感溫度的差別是必然存在的。國際上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對大氣溫度進行測量,對測量的選址、儀器、操作都有嚴格的規定。

  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百葉箱須設在草坪上,離地面1.5米,周圍較開闊,無高大建築、樹木等阻擋風或遮擋陽光。孫軍說,在同一座城市內,百葉箱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溫度不一樣。在陽光強烈的情況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溫度,比百葉箱裡測得的溫度可能會高4℃—5℃。

  百葉箱設在草坪上,離地面1.5米

  體感溫度受環境、溼度、個體差別等影響

  人們的體感溫度和百葉箱裡測出的溫度可能相差更大。孫軍表示,體感溫度是每個人和外界空氣接觸後感覺到的溫度,受的影響因素比較多。一方面,每個人所處的客觀環境不一樣,處在公園裡還是水泥路上,處在通風還是密閉的環境裡,對溫度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另一方面,體感溫度和大氣的溼度關係密切,如果空氣的溼度比較大,人就會感到比較悶熱,即使沒有達到35℃以上的高溫天氣,只要氣溫達到33℃左右、相對溼度達到80%,人就會感到非常悶熱、不舒服,甚至容易中暑。如果氣溫在35℃以上,空氣比較乾燥,又有風,雖然會感覺到太陽比較曬,但人體不會那麼難受。

  孫軍認為,每個人的個體差別導致體感溫度不一樣,例如穿的服裝是白色或黑色,在陽光照射下,感覺會不一樣;所進行的活動不一樣,溫度感覺也不一樣;體感溫度甚至跟個人的心情也有關。

  孫軍說,如果要求氣象臺按體感溫度發布預報和實況,很難操作。現在國內外一些地方發布體感指數或暑熱指數預報,考慮風、空氣溼度等對人體的影響,以這種生活氣象指數來彌補單純預報氣溫的不足。

  對天氣預報會考核准確率,氣象部門不會故意壓低預報溫度

  藍藍天工作室記者了解到,很多地方都發布了高溫天氣勞動保護的通知,根據各地氣候特點,做出了日最高氣溫達到一定標準時,建築工地應當停止戶外露天工作或限時停工等規定。炎炎夏日裡,有人感覺體感溫度高於氣象臺預報和實測的溫度,於是提出疑問:「氣象臺會不會故意壓低溫度,以避免工地須停工等影響?」

  孫軍表示,氣象部門不會這樣做,預報是追求準確率的,氣象部門過後會對預報進行檢驗,有一個考評的標準,預報員都會儘量把預報做得更準確。在考評中,溫度相差2℃之內,被認為是準確的預報。

  孫軍介紹,溫度主要受大的天氣環境、天氣系統影響,和降水比,溫度的預報相對來說容易一些。但也有一些不確定性,比如有雲還是沒雲,溫度差得比較多。如果報的是晴天,實際上是天空雲量比較多,這樣溫度就會差幾度,甚至差十多度。尤其在夏天,這種情況比較明顯。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劉毅 趙貝佳)

相關焦點

  • 高溫天氣預報和體感溫度
    人們在酷暑難熬的天氣中,不斷地發出埋怨聲,氣象臺最高氣溫預報低了。朋友老李也有同感,打來電話說:氣象臺今天報38℃,明天又是38℃,何止38℃?這種天氣起碼有40℃以上。我和老李帶著疑問,一起走進了氣象臺天氣預報室,走訪了氣象專家。   專家告訴我們,氣象臺預測的最高氣溫是大自然狀態下的空氣流動溫度,是標準氣溫。它是在百葉箱裡測到的。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這個很正常
    夏至的到來,意味著高溫天氣的到來,意味著又到了能愉快喝冷飲、吃冰棍的季節。  據山西省氣象臺消息,6月25日、26日,我省局部最高氣溫可達35℃或以上。接下來的天氣關鍵詞是這樣的:一個字「熱」,兩個字「防暑」,三個字「開空調」。  同樣是三十幾度的高溫,為啥有時覺得有絲絲涼意,有時卻感覺熱浪滾滾?6月24日,山西晚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 天氣預報騙人?為啥室外體感溫度要比預報溫度高 氣象專家告訴你
    /a/20200817/c6a6e07218ca4c9fbc65f0c2928e5b10.shtml   江蘇省氣象臺已經連續發布了5天高溫橙色預警
  • 科學認識高溫天氣中的體感溫度
    >   記者:很多網友有這樣的疑惑: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  楊貴名: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北京|藍渝|符嬌蘭|體感溫度|暴雨|氣象
    這些預警信息是否準確,又能否抵達每位公眾,是人們對於氣象部門的追問和期待。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 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 夏季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感覺,天氣預報明明是32℃,但體感溫度卻不止於此,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有這樣的感覺主要是因為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不同所造成的。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環境、溼度、風速、日射、著裝顏色、體質、城市「熱島效應」等,但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會感覺比較乾爽。
  • 氣溫預報不準?體感溫度還受溼度、風速和輻射影響
    7月30日,澎湃新聞從中國氣象局獲悉,7月下旬以來,我國南北方同時出現高溫天氣過程,中央氣象臺持續發布高溫預警,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最高氣溫達極值20地最高氣溫達到或突破7月歷史極值。針對全國出現的普遍高溫,南北方不同地區的人們感受並不相同,有南方網友直呼「是不是預報不準確,為啥體感比預報溫度還要高?」
  •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不是一回事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為什麼不一樣?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  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但主要有四項:  一是溫度,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
  • 【高溫科普二】專家釋疑「被降溫」:預報溫度並非地表溫度
    有不少網友跟帖表示,近期持續10多天高溫天氣,氣象部門每天預報溫度在36℃,與實際感覺不符。為什麼人們感受到的溫度和氣象部門預報的溫度總有差距?    百葉箱測出標準氣溫  中國天氣網首席專家、原中央氣象臺臺長李小泉介紹說,百葉箱的位置有很嚴格的標準,是按照世界氣象組織的規定和氣象觀測的規範來設定的。
  • 手繪科普插畫: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到底誰靠譜?
    今天小據想和大家聊聊,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近期的幾場降雨讓不少地區居民都頓感涼爽然而「天氣預報說是30℃,但我感覺像是35℃」這樣的疑問仍然存在一些人心中為啥會差這麼多?,還說我不準我們太難了體感溫度說:我和哥哥不一樣差得有點多弟弟主要有四個特點其中有一點是受我影響弟弟還受其他三個因素影響
  • 天氣預報來了丨預報氣溫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
    天氣預報來了丨預報氣溫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 夏日·悄然已至SUMMER關於體感溫度的小知識
  • 冷空氣「凍」真格了體感溫度1.2℃!送你們一條瑟瑟發抖的天氣預報
    明起一股較強冷空氣來襲,溼冷加倍。 27日夜間湘北高寒山區有雨夾雪或雪。 溼度對冷的加成 數據來源 中央氣象臺體感溫度公式計算 根據湖南省氣象臺預報,未來三天湖南大部相對溼度在90%以上。
  • 為啥你感覺的溫度,總比天氣預報的熱?
    高溫持續 於是,一個「老話題」又在網上流傳 天氣預報說是30℃ 但我感覺其實是35℃ 為什麼差這麼多?
  • 體感溫度是什麼?空氣溼度和體感溫度的關係如何?
    【氣溫、相對溼度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體感溫度」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溼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氣溫越高,溼度對體感溫度影響越大。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這些預警信息是否準確,又能否抵達每位公眾,是人們對於氣象部門的追問和期待。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 體感溫度1.2℃!今起,常德又一股較強冷空氣來襲→送你們一條瑟瑟...
    體感溫度1.2℃!26日起一股較強冷空氣來襲,溼冷加倍。27日夜間湘北高寒山區有雨夾雪或雪。溼度對冷的加成數據來源中央氣象臺體感溫度公式計算室外溫度相對溼度體感溫度5℃70%2.6℃5℃
  • 北京奧運將播報「體感溫度」 讓天氣預報更親民
    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九日電 題:奧運會「體感溫度」讓天氣預報更親民  作者 陳靜思  二00八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一位運動員起床後,伴隨他豐盛早餐的或許將是這樣的廣播,「當日溫度有點高,三十八攝氏度」,接著預報員還會報出:「您身體感受到的溫度將是……」這是奧運氣象預報的新項目——體感溫度。
  • 體感溫度和溫度間有啥關係
    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曾提出炎熱指數的概念,這個指數綜合考慮了溫度和溼度對人體感溫度的影響。儘管這是美國「標準」,或許和中國人的感受稍有差別(人種不同,體表的汗腺、體毛可能有一些差異,導致散熱的能力不同),但仍有一定參考價值。根據美國炎熱指數的標準,在相同的溫度下,相對溼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