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北方多地開始出現高溫天氣,18日高溫的影響範圍和強度將達到最大。這是今年全國出現的首次大範圍高溫天氣。
17日,中央氣象臺鳴響了今年首個高溫黃色預警。18日6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預警:預計18日白天,內蒙古中東部、吉林西部、遼寧西部、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東北部、河南北部及新疆南疆盆地等地,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其中,內蒙古東部、河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最高氣溫有37—39℃,內蒙古東部偏南局地可達40℃。20日開始,上述地區的高溫天氣範圍將明顯減小。
中央氣象臺發布全國高溫區域預報
中央氣象臺高級工程師蔡薌寧表示:這次高溫天氣過程中,溼度比較小,大家會有「暴曬」的感覺,能明顯地感到又幹又熱。
當高溫來襲,有不少人感到疑惑:為什麼我實際感受到的溫度,有時比氣象臺預報的溫度要高?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指出: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這個溫度計是處於相對通風的環境下、距地面有1.5米的箱體內。而公眾的體感溫度會受到空氣相對溼度、風速、外部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實際環境的溫度存在一些出入。比如空氣溼度大,即使氣溫沒那麼高,公眾都會感覺很悶熱;再比如胖人和瘦人在相同的溫度下,感受到的溫度也是不一樣的。
實際上,體感溫度和氣象預報有時存在差異,這是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藍藍天工作室的記者曾專訪過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他做出了詳細的解釋。
高溫日來了
氣象臺按國際統一標準,測量離地面1.5米的百葉箱中溫度
孫軍表示,實際溫度和人們體感溫度的差別是必然存在的。國際上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對大氣溫度進行測量,對測量的選址、儀器、操作都有嚴格的規定。
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百葉箱須設在草坪上,離地面1.5米,周圍較開闊,無高大建築、樹木等阻擋風或遮擋陽光。孫軍說,在同一座城市內,百葉箱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溫度不一樣。在陽光強烈的情況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溫度,比百葉箱裡測得的溫度可能會高4℃—5℃。
百葉箱設在草坪上,離地面1.5米
體感溫度受環境、溼度、個體差別等影響
人們的體感溫度和百葉箱裡測出的溫度可能相差更大。孫軍表示,體感溫度是每個人和外界空氣接觸後感覺到的溫度,受的影響因素比較多。一方面,每個人所處的客觀環境不一樣,處在公園裡還是水泥路上,處在通風還是密閉的環境裡,對溫度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另一方面,體感溫度和大氣的溼度關係密切,如果空氣的溼度比較大,人就會感到比較悶熱,即使沒有達到35℃以上的高溫天氣,只要氣溫達到33℃左右、相對溼度達到80%,人就會感到非常悶熱、不舒服,甚至容易中暑。如果氣溫在35℃以上,空氣比較乾燥,又有風,雖然會感覺到太陽比較曬,但人體不會那麼難受。
孫軍認為,每個人的個體差別導致體感溫度不一樣,例如穿的服裝是白色或黑色,在陽光照射下,感覺會不一樣;所進行的活動不一樣,溫度感覺也不一樣;體感溫度甚至跟個人的心情也有關。
孫軍說,如果要求氣象臺按體感溫度發布預報和實況,很難操作。現在國內外一些地方發布體感指數或暑熱指數預報,考慮風、空氣溼度等對人體的影響,以這種生活氣象指數來彌補單純預報氣溫的不足。
對天氣預報會考核准確率,氣象部門不會故意壓低預報溫度
藍藍天工作室記者了解到,很多地方都發布了高溫天氣勞動保護的通知,根據各地氣候特點,做出了日最高氣溫達到一定標準時,建築工地應當停止戶外露天工作或限時停工等規定。炎炎夏日裡,有人感覺體感溫度高於氣象臺預報和實測的溫度,於是提出疑問:「氣象臺會不會故意壓低溫度,以避免工地須停工等影響?」
孫軍表示,氣象部門不會這樣做,預報是追求準確率的,氣象部門過後會對預報進行檢驗,有一個考評的標準,預報員都會儘量把預報做得更準確。在考評中,溫度相差2℃之內,被認為是準確的預報。
孫軍介紹,溫度主要受大的天氣環境、天氣系統影響,和降水比,溫度的預報相對來說容易一些。但也有一些不確定性,比如有雲還是沒雲,溫度差得比較多。如果報的是晴天,實際上是天空雲量比較多,這樣溫度就會差幾度,甚至差十多度。尤其在夏天,這種情況比較明顯。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劉毅 趙貝佳)
5月17日,北方多地開始出現高溫天氣,18日高溫的影響範圍和強度將達到最大。這是今年全國出現的首次大範圍高溫天氣。
17日,中央氣象臺鳴響了今年首個高溫黃色預警。18日6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預警:預計18日白天,內蒙古中東部、吉林西部、遼寧西部、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東北部、河南北部及新疆南疆盆地等地,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其中,內蒙古東部、河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最高氣溫有37—39℃,內蒙古東部偏南局地可達40℃。20日開始,上述地區的高溫天氣範圍將明顯減小。
中央氣象臺發布全國高溫區域預報
中央氣象臺高級工程師蔡薌寧表示:這次高溫天氣過程中,溼度比較小,大家會有「暴曬」的感覺,能明顯地感到又幹又熱。
當高溫來襲,有不少人感到疑惑:為什麼我實際感受到的溫度,有時比氣象臺預報的溫度要高?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指出: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這個溫度計是處於相對通風的環境下、距地面有1.5米的箱體內。而公眾的體感溫度會受到空氣相對溼度、風速、外部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實際環境的溫度存在一些出入。比如空氣溼度大,即使氣溫沒那麼高,公眾都會感覺很悶熱;再比如胖人和瘦人在相同的溫度下,感受到的溫度也是不一樣的。
實際上,體感溫度和氣象預報有時存在差異,這是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藍藍天工作室的記者曾專訪過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他做出了詳細的解釋。
高溫日來了
氣象臺按國際統一標準,測量離地面1.5米的百葉箱中溫度
孫軍表示,實際溫度和人們體感溫度的差別是必然存在的。國際上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對大氣溫度進行測量,對測量的選址、儀器、操作都有嚴格的規定。
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百葉箱須設在草坪上,離地面1.5米,周圍較開闊,無高大建築、樹木等阻擋風或遮擋陽光。孫軍說,在同一座城市內,百葉箱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溫度不一樣。在陽光強烈的情況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溫度,比百葉箱裡測得的溫度可能會高4℃—5℃。
百葉箱設在草坪上,離地面1.5米
體感溫度受環境、溼度、個體差別等影響
人們的體感溫度和百葉箱裡測出的溫度可能相差更大。孫軍表示,體感溫度是每個人和外界空氣接觸後感覺到的溫度,受的影響因素比較多。一方面,每個人所處的客觀環境不一樣,處在公園裡還是水泥路上,處在通風還是密閉的環境裡,對溫度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另一方面,體感溫度和大氣的溼度關係密切,如果空氣的溼度比較大,人就會感到比較悶熱,即使沒有達到35℃以上的高溫天氣,只要氣溫達到33℃左右、相對溼度達到80%,人就會感到非常悶熱、不舒服,甚至容易中暑。如果氣溫在35℃以上,空氣比較乾燥,又有風,雖然會感覺到太陽比較曬,但人體不會那麼難受。
孫軍認為,每個人的個體差別導致體感溫度不一樣,例如穿的服裝是白色或黑色,在陽光照射下,感覺會不一樣;所進行的活動不一樣,溫度感覺也不一樣;體感溫度甚至跟個人的心情也有關。
孫軍說,如果要求氣象臺按體感溫度發布預報和實況,很難操作。現在國內外一些地方發布體感指數或暑熱指數預報,考慮風、空氣溼度等對人體的影響,以這種生活氣象指數來彌補單純預報氣溫的不足。
對天氣預報會考核准確率,氣象部門不會故意壓低預報溫度
藍藍天工作室記者了解到,很多地方都發布了高溫天氣勞動保護的通知,根據各地氣候特點,做出了日最高氣溫達到一定標準時,建築工地應當停止戶外露天工作或限時停工等規定。炎炎夏日裡,有人感覺體感溫度高於氣象臺預報和實測的溫度,於是提出疑問:「氣象臺會不會故意壓低溫度,以避免工地須停工等影響?」
孫軍表示,氣象部門不會這樣做,預報是追求準確率的,氣象部門過後會對預報進行檢驗,有一個考評的標準,預報員都會儘量把預報做得更準確。在考評中,溫度相差2℃之內,被認為是準確的預報。
孫軍介紹,溫度主要受大的天氣環境、天氣系統影響,和降水比,溫度的預報相對來說容易一些。但也有一些不確定性,比如有雲還是沒雲,溫度差得比較多。如果報的是晴天,實際上是天空雲量比較多,這樣溫度就會差幾度,甚至差十多度。尤其在夏天,這種情況比較明顯。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劉毅 趙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