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土壤水分動態變化監測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曾江源等基於最新的L波段SMAP輻射計亮溫數據,發展了一種全新的微波土壤水分指數(SMI)用來捕捉土壤水分的動態變化趨勢。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上。

  土壤水分是連接陸地水、能量和碳循環的關鍵水文變量,獲取準確的土壤水分動態變化信息對於許多水文氣象應用至關重要。在全球大尺度的土壤水分監測上,能夠全天時、全天候工作的被動微波遙感被認為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

  然而,由於植被、地表粗糙度及其耦合作用的影響,使得利用被動微波亮溫反演土壤水分仍面臨很大的挑戰。以往的土壤水分反演算法或者指數對於植被和地表粗糙度影響的校正上主要存在兩個問題:1)在植被影響的校正上,往往需要引入光學輔助參數如NDVI、LAI等,一方面光學植被指數存在容易信號飽和的問題,另一方面光學觀測容易受雲霧的影響,降低了算法的實用性;2)在地表粗糙度影響的校正上,通常將其假設為不隨時間變化的固定值,這與實際自然情況明顯不符,因此會不可避免地帶來誤差。

  微波土壤水分指數(如圖1所示)的提出基於以下兩個明確的物理機理:1)植被和地表粗糙度對微波輻射具有「去極化效應」(隨著這兩個參量的增加,微波極化差異變小),而土壤水分則增強了微波極化差異;2)植被、地表粗糙度與地表發射率呈正相關(兩者值越大,地表發射率越大),而土壤水分與地表發射率為負相關關係,發射率隨著土壤水分的增加而減少。基於這兩個物理機理,可以在不依賴植被類型和地表粗糙度條件下,在二維空間中將土壤水分與植被及地表粗糙度的影響進行分離。

  為了檢驗新發展的微波土壤水分指數在捕捉土壤水分動態變化上的準確性,研究採用了在全球覆蓋不同地表及氣候條件的五個土壤水分密集觀測網的實測數據對該指數進行了驗證,並在粗尺度解析度(~36 km)及中等尺度解析度(~9 km)下與國際主流的土壤水分產品進行了對比,包括粗尺度下的NASA SMAP被動與ESA CCI產品,以及中等尺度下的NASA SMAP增強被動及JAXA AMSR2產品。

  結果表明,新發展的微波土壤水分指數能夠很好地同時捕捉粗尺度及中等尺度解析度下地表土壤水分的動態變化趨勢,其與地表土壤水分的平均相關係數分別為0.87和0.84,優於SMAP被動(0.80)、SMAP增強被動(0.77)、ESA CCI (0.69)和JAXA AMSR2 (0.53)。進一步利用CDF匹配技術進行偏差校正後,SMI在36 km與9 km下整個觀測期內的RMSE分別為0.028 m3m-3 與0.032 m3m-3,優於其他衛星產品(圖2)。

  新發展的微波土壤水分指數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獨特優勢:1)SMI是一個基於物理、無量綱的簡單的指數,計算時不需要任何的經驗係數;2)除了地表溫度以外(可由模型獲取),SMI不需要其他輔助參數如光學的NDVI或者LAI等;3)SMI中考慮了植被和地表粗糙度的動態變化特性而不需要假設其不隨時間變化。因此,新發展的微波土壤水分指數在全球尺度上具有非常好的應用潛力。

  該項研究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項目等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新的微波土壤水分指數SMI的概念示意圖

  圖2. 經過CDF匹配技術偏差校正後的SMI與實測土壤水分在五個密集觀測網的時序對比結果(36 km)。圖中藍色線代表實測土壤水分,黃褐色散點代表SMI,灰色陰影表示土壤凍結時期

相關焦點

  • 土壤水分監測傳感器的分類與應用
    土壤水分含量是表達旱情的最直接指標。國內外從20世紀中葉就開始進行土壤水分的監測,國內外一直都在進行各種測量方法的研究,目前主要採用烘乾稱重、張力計、中子水分計和時域反射儀、頻域發射儀等測量方法。這些方法雖然可以實現土壤水分的測量,但原理、特性各有不同。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
    東北地理所在土壤水分微波遙感估算研究中取得進展 地表土壤水分是地球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控制地表與大氣界面能量和水分交換的重要邊界條件,也是地表蒸散的關鍵影響因子,對地表水循環、能量循環、生態環境和農業應用都具有意義。
  • 西北研究院荒漠生態系統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耦合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在調控植被時空分布格局並影響氣候-土壤-植被系統的複雜動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準確認識生物量與土壤水分的動態耦合特徵,是揭示荒漠生態系統穩定性及可持續性的基礎。因此,在未來氣候(降水格局)變化情景下,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的隨機耦合關係,是乾旱區生態水文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
  • 視角|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土地利用)
    可快速關注我們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北克什米爾喜馬拉雅山土地覆蓋/土地利用的時空變化評估案例(1992至2018年)利用混合元胞自動機和馬爾可夫模型對非洲馬拉威德薩地區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動態進行建模
  • 國內外研究動態 |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COVID-19)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新冠疫情下廢棄的威尼斯瀉湖美國NASA監測全球應對COVID-19的環境信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中國的二氧化氮的影響美國NASA資助四個研究新冠病毒影響的項目
  • FDR土壤水分監測儀器設計
    本文介紹的FDR(Frequency Domain Reflectometry)土壤水分自動監測儀在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以圓環電容作為傳感器來檢測土壤水分,採用高性能單片機對高頻頻率信號計算處理、控制,大容量非易失性SRAM保存採集數據,利用公用頻段無線通信模塊(或GPRS)進行通信,採用C/S(Client/Server)編程架構建立土壤水分網絡監控系統。
  • 解析幾種土壤水分測定方法
    儘管監測土壤含水量的方法眾多,但在具體測定土壤水分時,只是選擇其中一種,今天我們就介紹幾種常用的測定方法。分別是烘乾法、電阻法、中子散射法、時域反射法TDR、頻域法FD。  電阻法最令人欣慰的就是成本低,可以多次重複使用;它不同於烘乾法,不破壞土壤,能留在田間連續自動,實現在線實時測量。  不妥的是電阻法有滯後作用,測量範圍一般只能到100kPa,乾燥後電阻塊易與土壤接觸不良,靈敏度也非常低。  適用範圍太過狹窄,任何與土壤水分變化無關的土壤電導變化(如施肥)都會被檢測到,結果就會出現偏差,所以此方法只適合非鹽鹼土。
  •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03 武漢植物園 ,對土壤有機碳的動態有重要影響。
  • 我國土壤多參數快速檢測方法和技術研發進展與展望
    可見,未來對土壤環境質量的監測將成為環境監測工作的常態,迫切需要開展土壤多參數快速檢測方法與技術方面的研究,以實現多尺度土壤屬性數據的快速獲取與更新,滿足土壤快速監測科研與應用需求[2]。 我國目前土壤快速檢測技術與國外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多數土壤傳感器及土壤檢測設備均從國外引進[3]。
  • 土壤汙染修複課題逐步深入 多領域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我國土壤修復工作仍處於起步階段,各種土壤汙染數據還在收集整理當中。南京土壤研究所課題組就此展開了深入摸底,在青藏高原草氈表層形成過程與功能研究中取得了進展,並且利用稀土元素和13C雙向標記研究團聚體動態變化。
  • 農田氣候觀測站解決農田土壤水分和農田乾旱的基礎監測工作
    農田氣候環境監測、農田土壤水分監測和農田乾旱監測是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基礎監測工作,對農田氣候、土壤水分和乾旱的監測可以為農作物的合理生長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生產參考,通過監測農場氣候,我們可以知道農場氣候適合種植什麼作物。
  • 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鹹海湖盆尺度下墊面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鹹海湖盆尺度下墊面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6-22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鹽/沙塵活動的形成與地表環境密切相關,尤其是地表覆被狀況,土地覆被類型直接決定了鹽/沙塵的來源。另外鹹海是全球土地覆被變化最突出的地區,半個世紀以來乾涸湖床的地表環境一直在不斷變化,原生植被演替現象悄然進行,表層沉積物和土壤類型也發生了明顯轉變。
  • 水聲學原位監測水體中微囊藻動態變化研究獲進展
    藍藻水華的頻繁發生對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造成了嚴重損害,研究藍藻在野外水體中的時空分布是水華早期預警與防控的關鍵。微囊藻(Microcystis)是湖泊中常見的水華種類,由於其自身獨特的浮力調節機制導致其在水柱中的分布存在明顯的空間異質性,因而追蹤微囊藻在水柱中的實時動態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
  • 案例分享丨復旦大學聶明團隊在土壤碳循環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生科院聶明團隊在全球變化生態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底層土壤儲藏著與表層土壤相當的有機碳,然而以往研究主要集中於表層土壤,對底層土壤碳分解的溫度敏感性還知之甚少,這直接制約了對未來氣候變化態勢的判斷。      為此,該研究團隊選取我國90個典型森林生態系統(圖1),涉及熱帶雨林、亞熱帶森林、暖溫帶森林、寒溫帶森林與北方森林。
  • 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羅斯瓊團隊在Journal of Climate上,發表題為Freeze-Thaw Changes of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1960 to 2014的研究論文,揭示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的時空變化特徵。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決定了土壤有機碳的賦存狀態;高質量的凋落物其分解產物向土壤轉移的比例更高。
  • 菏澤市土壤水分測定儀操作說明
    土壤墒情監測站HLY-TR01主要由數據採集器、GPRS數據傳輸模塊、太陽能供電系統、土壤水分傳感器、防護箱、支架等組成。是一款非常適合長期放在野外監測土壤旱澇的設備。該設備採取了防風、防雨、防雷、防塵等保護措施,長期放在野外監測,無需到達現場查看數據。設備採用無線GPRS傳輸方式,用戶只需登錄平臺,即可查看下載數據。
  •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乾旱半乾旱區生物土壤結皮系統平衡行為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土壤結皮是乾旱半乾旱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水分平衡、元素循環、能量分配與土壤侵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已有的系統平衡理論研究主要關注維管植物,忽略了生物土壤結皮在系統平衡行為中的作用。為此,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長明教授、陳寧青年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賈榮亮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餘開亮博士合作,率先建立了全球生物土壤結皮分布數據集(圖1),探討了乾旱半乾旱生態系統在考慮生物土壤結皮時的系統平衡行為
  • 土壤水分測量傳感器,是節水農業中的重要指標
    土壤水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植物生長發育的重要影響因素,土壤水分也是研究農業乾旱及作物乾旱的重要參數,是節水農業中的重要指標。土壤水分是研究土壤—植物—大氣所構成的複雜系統中能量與物質交換時十分重要的指標,也是直接影響土壤發育演變和農作物產量的關鍵因素之一。
  • 呈貢土壤水分測試儀廠家品牌
    可攜式手持表採用一體化結構設計,可以實時自動或手動採集被測環境土壤的溫度、水分、鹽分等多個參數,並存儲到採集器中,內置 GPS 模塊,採集數據的同時記錄位置信息。Hydra Probe傳感器是由 Stevens 公司新推出的土壤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