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聲學原位監測水體中微囊藻動態變化研究獲進展

2021-01-15 中國生物技術網

藍藻水華的頻繁發生對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造成了嚴重損害,研究藍藻在野外水體中的時空分布是水華早期預警與防控的關鍵。微囊藻(Microcystis)是湖泊中常見的水華種類,由於其自身獨特的浮力調節機制導致其在水柱中的分布存在明顯的空間異質性,因而追蹤微囊藻在水柱中的實時動態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宋立榮團隊與以色列海洋湖沼學研究所Kinneret湖實驗室合作,從微囊藻的聲散射特性入手,在模擬裝置中使用200 kHz聲學設備研究了偽空胞完整與偽空胞坍塌的微囊藻群體之間回聲信號的差異。結果表明偽空胞坍塌的微囊藻群體在此探測頻率下未能產生明顯的回聲信號,證明了偽空胞是增強微囊藻聲學散射能力的結構。後續的模擬實驗和滇池野外原位監測均證實了利用水聲學技術監測微囊藻生物量的可行性。該研究建立的水聲學新方法能夠高頻實時監測野外微囊藻的時空動態變化,為微囊藻等藍藻水華的預測預警提供新的技術手段。

該研究以Bloom-forming toxic cyanobacterium Microcystis: quant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with a high-frequency echosounder為題發表在Water Research上。水生所博士研究生吳莎和以色列海洋湖沼學研究所Ilia Ostrovsky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水生所副研究員李林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以色列科學基金(NSFC-ISF)國際合作項目、國家水專項等項目的資助。

水聲學原位監測微囊藻動態變化摘要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水聲學原位監測水體中微囊藻動態變化研究獲突破
    藍藻水華的頻繁發生對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造成了嚴重損害,研究藍藻在野外水體中的時空分布是水華早期預警與防控的關鍵。微囊藻(Microcystis)是湖泊中常見的水華種類,由於其自身獨特的浮力調節機制導致其在水柱中的分布存在明顯的空間異質性,因而追蹤微囊藻在水柱中的實時動態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
  • 2020年7月8日 五月十八 星期三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1、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水稻基因打靶技術研究獲進展2、颱風風泵和黑潮共同作用的生態效應研究獲進展3、水聲學原位監測水體中微囊藻動態變化研究獲突破4、青島能源所引入不同功能基團調控碳基材料的儲鋰性能5、上海光機所在鎖模光纖雷射器光譜控制技術研究中取得進展6、上海藥物所通過配體促進的碳碳鍵斷裂實現芳酮多樣性轉化7、大連化物所藉助磷脂表面分子手性調控澱粉樣蛋白纖維化過程
  • 中國湖庫等不同類型水體變化遙感監測研究獲進展
    中國幅員遼闊、地形起伏多變,地表水體分布數量眾多且類型豐富,既分布有全球海拔最高的內陸鹹水湖群,也存在大量人口密集區域的淡水湖和人工水庫。長期以來,不同地區(流域)、不同類型的水體變化受流域自然環境因素和人類活動影響程度與機制不一。
  •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細菌群落動態研究中...
    然而,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水體富營養化加劇的背景下,水庫藍藻水華暴發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生態環境問題。監測藍藻和浮遊細菌群落的動態變化、研究藻菌的相互作用及控制浮遊生物群落演替的關鍵因子,將有助於水庫水質優化管理、預防和控制有害藍藻水華發生。
  • 微囊藻毒素在大型潛流人工溼地中的去除效果
    微囊藻毒素(MCs)是一類環狀多肽類物質,具有很強的肝毒性,傳統水處理工藝難以有效去除。同時,由於微囊藻毒素可以在魚體內富集,人飲用受微囊藻毒素汙染的水和食用受汙染的魚類均會對人體健康構成極大的威脅。前人的研究表明人工溼地系統對微囊藻毒素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其研究大都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而缺乏大型人工溼地系統的長期觀測研究。
  • 數據驅動的藍藻水華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目前,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大數據挖掘及應用中心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宋立榮課題組合作,嘗試將人工智慧方法與水生態問題進行融合,利用概率圖模型方法對我國大中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分析,相關研究成果以論文形式發表在海洋湖沼學領域刊物Harmful Algae上,研究結果將有助於科學認知藍藻水華的演變風險,為大型水體生態系統的長效恢復提供參考
  • 南京地理所揭示湖泊水體陽離子對藍藻聚集及水華形成的促進機理
    藍藻水華除受環境營養鹽、水文氣象及生物脅迫作用外,水體中存在的陽離子(如鈣鎂離子)濃度對顆粒聚集及水華形成的影響卻鮮有關注。藍藻胞外聚合物(EPS)是藍藻細胞在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一類高分子有機質,含有多官能團及豐富結合位點。通過解析不同陽離子條件下EPS的水力學行為及構效異質性,結合微囊藻顆粒的原位聚集觀察,可豐富對藍藻水華形成機理的認識。
  • 「達觀」銅綠微囊藻在多孔介質中的遷移和沉積行為研究
    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藻類爆發的頻率愈來愈高,規模愈來愈大。最近研究表明,水華爆發時藍藻細菌可以透過飲用水處理過程,出現在經過過濾和消毒的水中,這將嚴重影響到飲用水供應安全。其中,銅綠微囊藻是淡水水體中引起水華最常見的藍藻細菌之一。
  • 利用小球藻防控養殖水體藍藻水華的初步研究
    利用小球藻防控養殖水體藍藻水華的初步研究出處:《當代水產》 作者:張新農 孔苗苗 水產養殖網 2014-06-06 23:40:00 隨著我國水產養殖業集約化養殖模式的深入推廣,大部分養殖水體常年處於富營養化狀態,水華頻頻暴發,藍藻作為最常見的水華種類之一,已經嚴重製約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 物理所在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白雪冬課題組在過去十多年裡,利用自行研發的原位電鏡技術,觀測表徵功能氧化物中氧離子及其傳輸動力學過程,在離子調控結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 國標「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測定」已實施
    由水生所制訂的國家標準「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測定」 (GB/T 20466-2006)於2006年8月24日頒布,2007年1月1日實施
  • 視角|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土地利用)
    可快速關注我們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北克什米爾喜馬拉雅山土地覆蓋/土地利用的時空變化評估案例(1992至2018年)利用混合元胞自動機和馬爾可夫模型對非洲馬拉威德薩地區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動態進行建模
  • 漁機所「一種藍藻門微囊藻水華中出現硅藻生長的培養方法」獲得...
    由漁機所王小冬等人發明的「一種藍藻門微囊藻水華中出現硅藻生長的培養方法」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授權號:ZL 201910160730.0。  該發明是一種藍藻門微囊藻水華中出現硅藻生長的培養方法。
  • 有毒藍藻分子監測取得進展
    微囊藻毒素(MCs)是目前有毒藍藻水華中最常見的藍藻毒素,主要由Microcystis spp., Nostoc spp., Phormidium spp., Anabaena spp., Oscillatoria spp. and Planktothrix spp.等藍藻產生。微囊藻毒素是由一個大型的多功能酶複合物合成,該複合體由一個藻毒素基因簇編碼(mcyA-J)。
  • 水廠除藻技術的研究進展
    圖1 不同水體環境中的有害藍藻水華(a)中國太湖(微囊藻屬);(b)美國加拿大伊利湖(微囊藻屬);(c)瓜地馬拉阿特蘭湖(林氏藻屬);(d)芬蘭波羅的海海灣(節球藻屬,魚腥藻屬,微囊藻屬);(e)中國滇池(束絲藻屬
  • 新疆生地所在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時空變化特徵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時空變化特徵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當阿姆河徑流不直接補給南鹹海後,南鹹海的水量平衡取決於地下水、降雨和水面蒸發,地下水在鹹海萎縮的過程中逐漸成為重要的補給來源。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水位變化的定量檢測與歸因是該研究的重點。
  • 地表土壤水分動態變化監測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曾江源等基於最新的L波段SMAP輻射計亮溫數據,發展了一種全新的微波土壤水分指數(SMI)用來捕捉土壤水分的動態變化趨勢。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上。
  • 進展|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員課題組在過去十多年裡,利用自行研發的原位電鏡技術,觀測表徵功能氧化物中氧離子及其傳輸動力學過程,在離子調控結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 淺析池塘藍藻門微囊藻的防治及實例分析
    微囊藻的危害  微囊藻雖然具有產氧能力強、消耗水中有機質功能,但其危害性更大。首先,微囊藻在生長過程中也會分泌一種抑制其他藻類生長的物質,從而更容易形成種群優勢,全面抑制其它藻類的生長。第二,其在水面形成的薄膜能阻擋陽光,同時阻礙水體與空氣的氧氣交換,打破水體溶氧的自然循環過程;而且微囊藻夜間好氧量非常大,嚴重消耗水體溶氧。
  • 大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暴發動態特徵及其機制研究獲進展
    國際學術界對藍藻水華發生機制已經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但是對於類似太湖的大型淺水湖泊,其藍藻水華常常是「來無影、去無蹤」,水華的「出現」和「消失」往往呈現較大的時空差異,西方經典的光照調節機制並不能合理地解釋太湖水華「暴發」的現象,使得對太湖藍藻水華開展監測、調查、模擬與預測都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