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湖庫等不同類型水體變化遙感監測研究獲進展

2020-07-09 中國科訊

中國幅員遼闊、地形起伏多變,地表水體分布數量眾多且類型豐富,既分布有全球海拔最高的內陸鹹水湖群,也存在大量人口密集區域的淡水湖和人工水庫。長期以來,不同地區(流域)、不同類型的水體變化受流域自然環境因素和人類活動影響程度與機制不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等在近期發表的遙感監測1984-2015年時段中國水體變化動態的工作基礎之上,區分我國不同類型水體(>1km2),對比分析不同類型(鹹水湖vs.淡水湖,淡水自然湖vs.人工湖(水庫))水體在1984-1999年與2000-2015年兩個時段內水體變化動態的時空特徵。研究發現,相比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鹹水湖面積增大了5572.0km2,淡水湖總面積減少了324.8km2,而人工調節的水庫總面積增加了3925.8km2。廣泛分布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鹹水湖的水域面積顯著增加,其主要貢獻來自於羌塘高原內流區鹹水湖泊擴張(~73%);而分布在人口密集的長江、海河等流域的自然淡水湖泊呈總體萎縮態勢。相較於自然淡水湖總面積減小的特徵,我國受人工調節的淡水水庫面積顯著增加,特別是長江、珠江和黃河流域等,由人工築壩造成的淡水水域面積增加佔了各自流域內淡水水體淨增面積一半以上。


中國湖庫等不同類型水體變化遙感監測研究獲進展

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


研究結果強調,儘管中國內陸水體在過去35年中水域總面積顯著增加,但形勢不容樂觀:自然湖泊的水域總面積增加由羌塘高原的鹹水湖快速擴張所主導,而自然淡水湖泊受人類活動影響面積呈萎縮態勢;淡水湖庫水域面積增加由人工調節的淡水水庫所主導,因此科學指導淡水資源的調節和配置尤為重要。

水庫不僅在我國呈顯著增長態勢。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水電能源與灌溉需求,全球範圍內人工築壩與水庫數量激增,而具備時空信息(如水庫修築時間、水域範圍、水儲量、調節水量等)的全國或全球尺度的水庫編目數據存在各類局限,特別是在新建水庫時空信息更新方面尤為不足。研究人員基於新建水庫蓄水造成地表光譜發生突變的特徵,利用時間序列遙感突變檢測算法(BFAST),提取地表MODIS NDVI/NDWI時間序列突變空間和時間分布,並組合中高解析度影像與數字高程模型提取水庫的時空參數,發展了集成高時頻遙感影像序列與高空間解析度影像的新建水庫自動化識別與編目方法,該方法在黃河上遊地區的測試精度達到95%以上。

在上述新建水庫自動化檢測算法基礎上,選擇水庫分布密集、人工調蓄強度高的黃河流域,建立了黃河上遊(黃河源與渭河流域)共149個水庫的時空編目,集成遙感、數字地形分析與GIS空間分析方法,量化了流域尺度不同等級大小水庫的蓄水量與調蓄量,及其年際與季節尺度的時序特徵。該研究對於資料缺失區(或區域大尺度)的水庫修建與調節對流域水文影響的量化和評估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上述研究由中科院南京地理所研究員宋春橋課題組聯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大學等研究人員共同完成。該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國科學院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計劃等聯合資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PNAS、RS 和JoH 刊物上。

相關焦點

  • 天眼看湖庫:自2000年以來中國大型湖庫透明度變化分析丨觀天測地
    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聯合開設「觀天測地」專欄,為大家介紹天上地上探索的那些事兒,帶來空天信息領域最新進展,普及科學知識。地表湖泊和水庫水體為人類社會提供重要的水資源,具有寶貴的生活、生產和生態價值。近幾十年來,在全球變暖、經濟高速發展和城鎮化加速推進的背景下,我國湖庫水環境受到了來自氣候變化與人類經濟活動的雙重壓力。
  • 高光譜技術對水體藻類、懸浮物濃度和黃色物質的遙感定量監測
    高光譜遙感監測方法可以反映水質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布情況和變化,發現一些常規方法難以揭示的汙染源和汙染物遷移特徵,而且具有監測範圍廣、速度快、成本低和便於進行長期動態監測的優勢。遙感在內陸水體研究中的應用從最初的單純的水域識別逐漸發展到對水質參數進行遙感監測、製圖和預測。
  • 他山之石|水環境遙感監測探討
    由於任何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均能發射、反射或吸收能量輻射,而且不同物體有不同性質結構,所以不同地物均具有其獨特的輻射特性。同樣在水環境監測中,不同溫度、泥沙含量、藻類數量、汙染程度的水體也都有不同的輻射特性,通常各種水體的特性可以通過遙感圖像反映出來。汙染水體具有不同於清潔水體的光譜特徵,這些光譜特徵體現在對特定波長的吸收或反射,而且這些光譜特徵能夠為遙感器捕獲並在遙感圖像中體現出來。
  • 遙感數據助力水環境變化監測
    傳統的關於暴雨對湖泊水環境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位置、特定時刻水體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參數的監測,但由於降雨引起的水環境變化快、作用範圍廣,這些特定時刻、特定位置的監測不能反應其發生及發展過程。遙感數據可以實現內陸湖泊或水庫高頻、大規模觀測,並可用於追蹤水環境的時空變化。
  • 水聲學原位監測水體中微囊藻動態變化研究獲進展
    藍藻水華的頻繁發生對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造成了嚴重損害,研究藍藻在野外水體中的時空分布是水華早期預警與防控的關鍵。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宋立榮團隊與以色列海洋湖沼學研究所Kinneret湖實驗室合作,從微囊藻的聲散射特性入手,在模擬裝置中使用200 kHz聲學設備研究了偽空胞完整與偽空胞坍塌的微囊藻群體之間回聲信號的差異。結果表明偽空胞坍塌的微囊藻群體在此探測頻率下未能產生明顯的回聲信號,證明了偽空胞是增強微囊藻聲學散射能力的結構。
  • 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黃海軍研究組在人類活動與極端天氣作用下的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研究中獲進展。該研究通過綜合對比分析多年尺度的水文氣候及沉積記錄,結合水文泥沙模擬和遙感手段,揭示人類活動及颱風事件對水文泥沙運動和沉積記錄的影響特徵。近幾十年來,頻繁的人類活動改變了內陸架沿海環境的自然演化過程。
  • 遙感監測顯示 近20年中國湖泊總體在變清
    遙感監測顯示近20年我國湖泊總體在變清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中外學者近期聯合利用遙感大數據,分析出2000年至2018年間我國湖泊整體透明度變化趨勢。研究顯示,納入監測的400多個湖泊中,七成以上透明度增加。總體來說,近20年來我國湖泊變得更清了。
  • 「多光譜+無人機」遙感成果快速實現水體分級汙染建模
    2、可見光遙感只有紅綠藍三波段,難以構建水體、植被、汙水程度、垃圾等指數;視頻巡查提供信息有限,無法實現數據積累,難以高精度實現河道各項指標監測。3、衛星遙感衛星遙感實時性弱,難以準確監測河岸垃圾、綠化及河道漂浮物現狀;對細小河道無法監測,影響監測全面及準確性。
  • 東北地理所在農作物遙感監測與分類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農作物時空信息監測對於農業產量的精準評估十分關鍵。遙感技術具有實時監測、覆蓋範圍大等特點,被認為是農作物生長監測有效手段之一。光學遙感影像的成像易受天氣幹擾,很難獲取全年時間範圍的連續數據。微波遙感特別是全極化合成孔徑雷達遙感的發展,為農作物的全天候觀測提供了新的機遇。
  • 我國海岸帶海島礁遙感研究進展及建議
    遙感作為遠距離觀測技術,具有空間覆蓋廣、時間一致性好、獲取周期短等諸多優點,已成為變化速度快、空間範圍廣的海岸帶以及可達性較差的海島礁等目標的重要監測手段 [3]。及時、準確地了解我國海岸帶、海島礁遙感研究進展和存在的問題,可為我國海岸帶、海島礁生態系統研究和管理、社會經濟發展和規劃以及可持續發展提供快速、準確的信息支撐。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啟動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
    「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將集成汶川震區10年間多時相、海量衛星和航空觀測數據,結合地面調查數據和社會經濟等不同類型的數據資源,通過地球大數據分析手段,認知震區災害鏈效應與潛在災情、長時序自然生態的恢復過程、城鎮災後重建的進展成效,在客觀展示地震發生10年後汶川地區重建巨變的同時,為震區重建、生態恢復工作的科學實施提供決策信息支持。
  • 遙感技術在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分析
    遙感技術在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分析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本文主要分為兩個研究模塊,第一個研究模塊是從城市汙水監測、水體的渾濁度監測兩個方面入手,總結分析了水環境監測工作當中遙感技術實際應用情況;第二個研究模塊,主要是從有害性氣體監測、城市的熱島效應監測兩個方面入手
  • 水聲學原位監測水體中微囊藻動態變化研究獲突破
    藍藻水華的頻繁發生對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造成了嚴重損害,研究藍藻在野外水體中的時空分布是水華早期預警與防控的關鍵。微囊藻(Microcystis)是湖泊中常見的水華種類,由於其自身獨特的浮力調節機制導致其在水柱中的分布存在明顯的空間異質性,因而追蹤微囊藻在水柱中的實時動態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
  •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城市綠地監測中的應用
    無人機遙感技術的運用為快速準確獲取城市綠地信息提供了技術條件,成為微中觀尺度上綠地監測的重要工具。文章深入研究無人機系統在城市綠地監測中的應用現狀,從綠地信息提取、變化檢測、生態系統服務3方面綜述了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結果表明,無人機遙感在城市綠地信息提取方面的技術已經較為成熟,且在城市綠地變化監測和評估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服務方面已經進行初步嘗試。
  • 【中國科學報】遙感地球的脈動
    藉由衛星的眼睛看清地球,在一幅幅遙感圖上遨遊世界,及時發現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的蛛絲馬跡,這是中國遙感人的夢想。  近日,中科院公布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的「全球遙感空間信息系統」項目榜上有名。
  • 高光譜遙感就是「火眼金睛」
    編者導讀  在2016年度中國遙感領域10大事件評選中,「遙感技術首次輔助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取得實效」名列榜首。而這與高光譜遙感技術有很密切的聯繫。  那麼,高光譜遙感技術到底是怎麼回事兒?這些單色光按不同波長(或頻率)大小依次排列形成的圖案,就是光譜。地球上不同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由於物質組成、結構等不同,都有不同的光譜特徵。這些獨特的光譜特性,類似於人類指紋的功能,是遙感科學中用以識別和分析不同物體特徵的一種重要的「身份證」。  高光譜遙感實際上是一種簡稱,它的全稱叫「高光譜解析度遙感」。
  • 國產高分辨遙感影像在峽江樞紐庫區監測中的應用
    ,已廣泛地應用於國土資源調查與土地利用變化監測研究中。,分類成果精度良好;李慎鵬等研究了ZY-1 02C衛星的處理方法及其在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中的應用效果,結果表明該衛星數據光譜信息豐富、紋理結構清晰、地物判讀性好,是遙感監測領域的一種立項數據源,在土地利用遙感監測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溼地受損遙感識別方法及其在天津濱海新區的應用
    基於多時期土地利用數據和長時間序列的Landsat影像數據,利用馬爾科夫轉移矩陣和GIS空間分析法分析溼地類型受損狀況,利用趨勢分析法分析長時間序列和不同階段的溼地植被、水體和土壤溼度要素受損狀況,構建了溼地受損遙感識別方法,綜合溼地類型和溼地要素受損狀況,分析溼地受損模式,並在天津濱海新區進行案例研究。
  • 【北京日報】高光譜遙感就是「火眼金睛」
    在2016年度中國遙感領域10大事件評選中,「遙感技術首次輔助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取得實效」名列榜首。而這與高光譜遙感技術有很密切的聯繫。  那麼,高光譜遙感技術到底是怎麼回事兒?高光譜遙感技術可以對任何一種農作物的品種、類型、種植面積等情況進行調查,甚至可以對農作物的葉綠素、氮磷鉀含量進行分析,為相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黃文江帶領的植被定量遙感研究團隊,開展的即是這一工作。  高光譜遙感技術還可以為地質學家提供幫助。以前,地質學家野外考察時,背著包、拿著羅盤,需要花很大氣力把採集到的礦物標本一一背回來進行研究。
  • 定量遙感和定性遙感概念_遙感 - CSDN
    水色遙感在海洋初級生產力估計和海洋 通量研究、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海洋動 力學研究、海洋漁業開發和管理服務等 方面具有廣泛應用。2.  二類水體的水色遙感主要針對懸浮物、葉綠素和 黃色物質等濃度信息進行反演,利用連續時間系 列的遙感監測數據可以實現河流及近海水環境的 動態和大範圍監測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