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理所在農作物遙感監測與分類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農作物時空信息監測對於農業產量的精準評估十分關鍵。遙感技術具有實時監測、覆蓋範圍大等特點,被認為是農作物生長監測有效手段之一。光學遙感影像的成像易受天氣幹擾,很難獲取全年時間範圍的連續數據。微波遙感特別是全極化合成孔徑雷達遙感的發展,為農作物的全天候觀測提供了新的機遇。然而,目前應用全極化雷達數據監測農作物的工作蓬勃發展,有很多科學問題亟待回答和解決。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地理信息系統學科組研究人員,使用全年高解析度全極化合成孔徑雷達數據(UAVSAR)開展農作物監測與分類系列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研究結論。

  基於全極化UAVSAR數據,研究人員計算得到全年Cloude–Pottier以及Freeman–Durden極化參數,並利用極化參數及原始的雷達後向散射係數(HH,HV,VV)對農作物全年生長動態進行了監測。研究結果表明,常綠作物(例如果樹)及飼料作物(例如苜蓿草)整個生長季後向散射值十分穩定,而冬小麥及夏季大田作物則變化劇烈,表現為從出芽階段到生物量峰值時段的快速上升,以及隨後到衰老階段的急速下降。整體上,6月和10月影像上極化信號異質度很高,而7-8月份信號均質度很高。

  研究人員基於JM距離研究了不同月份不同極化參數區分農作物的能力。研究結果表明極化參數比原始後向散射信號區分農作物能力更強,最大區分能力出現在夏季生物量高峰期間(7-8月)。當聯合使用全年度極化參數與原始信號時,所有農作物類型均可與其它作物類型精確區分開來。研究證實了僅使用全極化數據即可實現農作物的高精度分類,這為後續研究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指導。

  研究人員使用隨機森林分類器對基於JM距離得到的影像分類能力結論進行了驗證。研究結果表明,聯合使用所有變量產出農作物分類精度超過85%,比只應用後向散射係數的分類結果高8%以上。同時,極化參數對分類結果的貢獻也遠大於原始信號,其中Cloude–Pottier極化參數的重要程度高過Cloude–Pottier參數。按季節定量分類貢獻度,夏季影像(7、8月)最高,這是因為作物之間結構特徵差異最大。春秋季影像對作物分類也有一定的貢獻。因此,僅僅利用4景UAVSAR即可達到接近最優精度的分類結果。

  相關成果連續發表於地學領域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上,主要工作由副研究員李華朋、研究員張樹清以及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博士張策、教授Peter Atkinson共同完成,相關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項目(2017YFB05036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301465)以及吉林省優秀青年基金項目(20170520087JH)資助。

  論文連結:1 2

圖1. 不同成像月份UAVSAR上雷達後向散射信號值空間分布狀態:(a)6月份,(b)8月份,(c)10月份。

  圖2. 每種作物與其它作物間的全年平均JM距離值變化圖 (a) 原始後向散射係數(HH, HV, VV), (b) Cloude-Pottier極化參數, (c) Freeman-Durden極化參數。

圖3. 基於前向影像選擇方法得到的最優遙感影像組合產出的分類精度變化圖

相關焦點

  • 東北地理所等在森林優勢樹種高光譜遙感自動分類方面取得進展
    樹種信息是森林資源調查和監測的基礎內容,同時,也是森林生態系統模擬與預測模型中重要的輸入參數之一。正確地識別森林樹種是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基礎和依據。幾十年來,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森林優勢樹種及樹種組成的精細識別領域,尤其是高光譜遙感的發展,突破了多光譜遙感在光譜解析度上的局限性,能夠準確地探測到具有細微光譜差異的地物類型,極大地提高了森林樹種的識別精度。但高光譜遙感數據波段多、數據量大、特徵複雜,發展更為有效的分類算法才能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東北地理所在PSF空間非均勻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點擴散函數(PSF)是遙感傳感器成像的基本特徵,而混合像元分解是遙感信息提取的主要方式之一,PSF必然對混合像元分解結果產生重要影響,即混合像元分解的PSF空間效應,它包括不均勻效應和鄰近效應兩種方式。目前,關於混合像元分解的PSF非均勻效應研究甚少,而對其一般規律的探討尚未見報導。
  • 科學網—農業遙感:修煉災情監測的「火眼金睛」
    監測災情開「天」眼 嚴重的農業災害會造成農作物大幅減產,給農業生產、經濟運行帶來較大壓力。近年來,遙感技術高空間、高時間、高光譜分辨能力的提升,為科學家利用其獲取農情信息、農業災害信息,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提供了機遇。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劃所)研究員王利民長期從事農情遙感研究。
  • 農業遙感:修煉災情監測的「火眼金睛」—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劃所)研究員王利民長期從事農情遙感研究。他告訴《中國科學報》,遙感技術的特點在於能夠獲取精細化的格網數據,即能夠以空間上連續的方法監測單位面積內農作物的種類、面積、長勢、單產狀況,並估算耕地土壤墒情、病蟲害等作物生長狀態和生長環境信息,滿足指導農業生產及時性的需求。
  • 東北地理所歐亞大陸湖泊溫度變化遙感研究取得進展
    因此,湖泊變化及其驅動因素的研究受到關注。湖泊溫度是湖泊重要的物理特徵,是具有指示作用的氣候變化參量。開展湖泊溫度的相關研究,對氣候變化背景下湖泊的綜合響應、湖泊演化和格局的驅動機制等具有理論意義。歐亞大陸分布著較多湖泊和水庫,該大陸地形複雜,氣候帶分布廣泛,湖泊存在梯度差異。
  • 東北地理所在凍土區泥炭沼澤歷史時期碳庫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溼地演化與生態功能學科組通過沉積記錄的手段,將多糖和芳香族兩類化合物的含量作為評估泥炭沼澤土壤碳庫穩定性的指標,率先開展評估氣候變化等環境擾動因素對泥炭沼澤土壤碳庫穩定性影響的工作。通過對位於我國大興安嶺北部永久凍土區的五處泥炭沼澤沉積柱芯的採集和分析,綜合評估近百年來大興安嶺地區泥炭沼澤土壤碳庫穩定性的變化規律及其潛在的驅動因素。
  • 基於遙感和計算機應用的植物營養診斷研究進展
    點擊藍色字免費訂閱,每天收到這樣的好資訊本文分析了基於遙感和計算機應用的植物營養診斷研究的進展高光譜遙感、可見光遙感和冠層顏色分析是作物生長和營養快速診斷的重要手段。由於其測量穩定、快速、便捷、無損,同時冠層顏色參數NRI與植物氮營養指數和產量之間的良好相關性,有望成為新時期農作物氮營養的潛在無損診斷技術——滿足氮營養無損診斷的需求,實時快速監測植物生長狀況和氮營養水平的可行性。目前,隨著衛星遙感、無人機遙感和物聯網的迅速發展,遙感技術將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植物營養診斷。
  • 「行業專題」高光譜遙感技術助力農作物精細分類
    遙感技術告訴你》,我們探討了如何利用高光譜遙感影像數據估算農作物面積。文中提到,高光譜遙感技術可以客觀、準確、及時地提供農作物生態環境和作物生長的各種信息,它是精確農業獲得田間數據的重要來源。本期案例,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如何利用高光譜遙感影像數據進行農作物精細分類。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遙感技術的分類 為了便於專業人員研究和應用遙感技術,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遙感作如下分類: 1、按搭載傳感器的遙感平臺分類: (1)地面遙感,即把傳感器設置在地面平臺上,如車載、船載、手提、固定或活動高架平臺等; (2)航空遙感,即把傳感器設置在航空器上,如氣球、航模、飛機及其它航空器等; (3)航天遙感,即把傳感器設置在太空飛行器上
  • 學術| 時空協同的精準農業遙感研究
    遙感作為宏觀、快速地獲取地表信息的唯一手段,為農作物的生長監測提供了高效的解決方案。近年來,高解析度遙感成像技術極大地促進了精細化和定量化的農業信息提取,農業遙感監測也轉向精細地塊尺度、高頻觀測的作物信息提取。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2015, DOI: 10.1002/advs.201500287),總結了近十年來柔性光電探測領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進展,並對該領域未來的研究熱點進行了預測與分析。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我國海岸帶海島礁遙感研究進展及建議
    及時、準確地了解我國海岸帶、海島礁遙感研究進展和存在的問題,可為我國海岸帶、海島礁生態系統研究和管理、社會經濟發展和規劃以及可持續發展提供快速、準確的信息支撐。為此,本文對近十年來我國海岸帶、海島礁遙感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綜述,並結合當前相關技術發展背景,給出若干建議,以期為我國的海洋強國發展戰略服務。
  •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繪製出高精度中國溼地遙感圖
    遼河口溼地影像圖(中科院東北地理所供圖)日前,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王宗明、姜明團隊與合作者共同應用相關遙感數據,完成了2015年高精度中國國家尺度溼地分布信息提取。該成果為我國的溼地生態保護與精細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為溼地生態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數據基礎。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毛德華表示,已有的溼地製圖受一定因素影響,在精度及時效性方面不能滿足當前溼地科學研究和溼地資源可持續管理的需求。
  • 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鹹海湖盆尺度下墊面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鹹海湖盆尺度下墊面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6-22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及時獲取鹽/沙塵源的空間分布及其變化,是鹽/沙塵災害防治工作的關鍵所在。監測鹹海乾涸湖床的地表覆被變化並進行製圖,既能為鹹海荒漠鹽/沙塵源區的地表特徵及準確位置提供信息,也有助於調查水資源及其它自然資源的分布狀況。
  • 國之實力的遙感技術
    自70年代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遙感技術發展與應用, 在遙感技術系統,遙感應用系統、GIS等方面均取得突出進展。在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期間,中國主要遙感單位利用6顆衛星和3套航空遙感系統,對災區進行5-7次覆蓋,取得100多幅災情圖像,為災情監測評估和災後重建提供了科學數據。    該系統已經被納入國家防汛指揮系統。
  • 陳述彭:遙感應用與數字地球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名譽所長(1985-),資源環境遙感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前主任(1985-1993)。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2002-)。長期從事地理與環境工程調查研究,涉及資源、能源與城市環境遙感,江河洪澇災害評估信息系統,生物量估算,海岸帶環境監測與全球變化等領域研究,致力開展地球信息科學與數字地球戰略研究。著有《地學的探索》6卷(1992-2003)等。
  • 中國近年地震立體監測取得進展 將進一步發展監測
    [中國日報社記者]: 請問我國目前已經初步建立的立體災害監測系統還存在著哪些薄弱環節,需要有待健全?另外我國是一個災害品種繁多的國家,請問有哪些新舉措能夠提高防災減災的預警能力?謝謝。    [中國地震局震害防禦司副司長 杜瑋]關於地震的立體監測的問題,過去是比較困難的,大多數的觀測手段只能分布於地表。在近些年來,我們對立體監測也更加重視,取得了一些實質性的進展。
  • 測繪學院舉辦「衛星遙感技術研究新進展」學術報告會
    3月21日下午,測繪學院邀請了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應用有限公司研發總監、高級工程師何建軍在舜耕會堂作題為《衛星遙感技術研究新進展》的學術報告。報告分由測繪學院院長趙志根主持。學院教師和各年級本科生、研究生400餘人聆聽了報告。
  • 駱劍承:遙感智能計算與地理精準應用的思考與探索
    因而在2004 年之後大約近十年的時間裡,我對這個方向的研究感到迷茫甚至失去信心!儘管如此,如何從遙感影像中「精細化」地挖掘地理空間信息的「精準遙感」問題,卻一直根植於內心而從未改變。  好在周院士對這個方向一直沒有放棄!他始終鼓勵我們:「對於遙感地學智能計算方向的研究一定是正確的,相信只要不斷堅持就一定能取得進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