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理所等在森林優勢樹種高光譜遙感自動分類方面取得進展

2021-01-16 中國科學院

  樹種信息是森林資源調查和監測的基礎內容,同時,也是森林生態系統模擬與預測模型中重要的輸入參數之一。正確地識別森林樹種是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基礎和依據。幾十年來,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森林優勢樹種及樹種組成的精細識別領域,尤其是高光譜遙感的發展,突破了多光譜遙感在光譜解析度上的局限性,能夠準確地探測到具有細微光譜差異的地物類型,極大地提高了森林樹種的識別精度。但高光譜遙感數據波段多、數據量大、特徵複雜,發展更為有效的分類算法才能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地理景觀遙感學科組研究人員利用我國最新發射的「珠海一號」衛星(OHS-1)高光譜影像,結合野外調查數據,將深度學習算法引入樹種自動分類研究,提出了一種基於OHS-1高光譜影像和深度學習算法的森林樹種自動分類模型,實現了東北長白山典型森林樣區優勢樹種的高精度識別。

  研究人員首次將我國自主生產的高光譜遙感影像數據OHS-1應用於優勢樹種分類研究,發揮其高光譜解析度(2.5nm)和高空間解析度(10m)的優勢,同時,引入深度學習算法(一維深度卷積神經網絡模型Conv1D),在有限的樣本數據條件下,選擇光譜特徵和樹冠紋理特徵(熵和均值)作為分類特徵參數,通過優化卷積核大小及卷積層數等參數的設置,實現了東北長白山典型森林樣區優勢樹種的高精度識別。基於地面調查樣點的精度驗證結果表明,深度學習模型的總體分類精度(85.04%)高於隨機森林模型(80.61%),尤其是對於光譜特徵相似的闊葉樹種(如核桃楸和白楊),深度學習模型的自動識別精度(87.15%)顯著高於隨機森林模型(71.77%)。因此,基於卷積的深度學習框架結合高光譜影像數據能夠有效提高樹種分類的準確性,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該研究由東北地理所郗延彪、任春穎、張柏,武漢大學魏世清等共同完成。研究成果發布在國際期刊Forests上。該研究由國家重大研發計劃(NO.2016YFC0500300)、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NO.20170301001NY)和東北地理所特色所項目 (NO.Y6H2091001)共同資助完成。

  論文信息:Xi, Y.; Ren, C.*; Wang, Z.; Wei, S.; Bai, J.; Zhang, B.; Xiang, H.; Chen, L. Mapping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Using OHS-1 Hyperspectral Data and Deep Learning Algorithms in Changbai Mountains, Northeast China. Forests 2019, 10, doi:10.3390/f10090818.

圖1 一維深度卷積神經網絡模型圖

圖2 卷積核大小及卷積層數設置對深度學習算法精度及效率的影響

相關焦點

  • 東北地理所在農作物遙感監測與分類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遙感技術具有實時監測、覆蓋範圍大等特點,被認為是農作物生長監測有效手段之一。光學遙感影像的成像易受天氣幹擾,很難獲取全年時間範圍的連續數據。微波遙感特別是全極化合成孔徑雷達遙感的發展,為農作物的全天候觀測提供了新的機遇。然而,目前應用全極化雷達數據監測農作物的工作蓬勃發展,有很多科學問題亟待回答和解決。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東北地理所歐亞大陸湖泊溫度變化遙感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水環境遙感團隊利用MOD11A2產品,提取湖泊表面溫度信息;根據柯本氣候分區和湖泊面積,在歐亞大陸選擇了861個湖泊和237個水庫,研究了歐亞大陸湖泊溫度分布格局,分析了長時間序列湖泊溫度變化趨勢。研究發現,相比於其他湖泊,高緯度和青藏高原的湖溫更低;相比於白天,湖泊的夜晚溫度空間異質性更小。
  • 【北京日報】高光譜遙感就是「火眼金睛」
    在2016年度中國遙感領域10大事件評選中,「遙感技術首次輔助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取得實效」名列榜首。而這與高光譜遙感技術有很密切的聯繫。  那麼,高光譜遙感技術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近年來,成像光譜技術也逐漸滲透進了各種非傳統遙感行業,比如在醫學、生物、刑偵、考古、文物保護等領域開展了廣泛的探索性應用。2006年中科院成功研製了國內首套擺掃式地面成像光譜儀,並與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合作在古畫、唐卡、壁畫、墨書等文物的識別和鑑別方面取得了開創性成果。
  • 傳統森林調查手段正逐漸被雷射雷達等新興遙感技術代替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單一遙感數據源往往難以滿足高精度的森林信息提取需求。因此,文中以雷射雷達為研究主體,聯合攝影測量、高光譜遙感及衛星遙感等多種遙感技術,探討在森林信息提取中不同遙感技術協同作業的研究進展。相較於單一數據源,多源數據協同作業在森林結構參數提取、生物量估測以及樹種識別等領域均有明顯優勢。
  •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繪製出高精度中國溼地遙感圖
    遼河口溼地影像圖(中科院東北地理所供圖)日前,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王宗明、姜明團隊與合作者共同應用相關遙感數據,完成了2015年高精度中國國家尺度溼地分布信息提取。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毛德華表示,已有的溼地製圖受一定因素影響,在精度及時效性方面不能滿足當前溼地科學研究和溼地資源可持續管理的需求。為此,東北地理所的研究人員研發了基於中等空間解析度遙感影像、集成面向對象方法與多層次決策樹的分類方法,完成了高精度(95%)中國國家尺度溼地遙感製圖。
  • 東北地理所等在東北黑土區切溝侵蝕過程研究方面獲進展
    東北黑土區作為國家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區,目前面臨水土流失加劇,溝道侵蝕嚴重等問題。研究溝蝕發育關鍵過程和作用機制,可為黑土區切溝侵蝕防治、修復措施選擇與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撐。梯田作為治理坡耕地、提高農業產量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同時也是一重要的水土保持田間工程措施。
  • 高光譜技術高在哪(關注)
    在中科院遙感地球所高光譜研究室實驗室,張立福向記者展示了一盆綠蘿。從表面看,這盆綠蘿的葉子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經過高光譜儀的「眼睛」觀察,一塊白色區域就在電子屏上顯示出來。「綠蘿中有幾片塑料做的葉子,肉眼幾乎難以發現,但由於它和正常葉子的光譜信息有很大差別,就躲不過高光譜的『眼睛』。」張立福說。 利用該原理,高光譜還能用在果蔬農藥殘留的檢測上。
  • 國之實力的遙感技術
    經過三十多年來的發展,衛星遙感技術的範疇從當初的單一遙感技術發展到今天包括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在內的空間信息技術,逐漸深入到國民經濟、社會生活與國家安全的各個方面,其發展與應用水平業已成為綜合國力評價的重要標誌之一。
  • 高光譜技術對水體藻類、懸浮物濃度和黃色物質的遙感定量監測
    高光譜遙感監測方法可以反映水質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布情況和變化,發現一些常規方法難以揭示的汙染源和汙染物遷移特徵,而且具有監測範圍廣、速度快、成本低和便於進行長期動態監測的優勢。遙感在內陸水體研究中的應用從最初的單純的水域識別逐漸發展到對水質參數進行遙感監測、製圖和預測。
  • "開扒"高光譜遙感技術 帶你穿雲透霧火眼金睛
    在2016年度中國遙感領域10大事件評選中,「遙感技術首次輔助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取得實效」名列榜首。而這與高光譜遙感技術有很密切的聯繫。  近年來,成像光譜技術也逐漸滲透進了各種非傳統遙感行業,比如在醫學、生物、刑偵、考古、文物保護等領域開展了廣泛的探索性應用。2006年中科院成功研製了國內首套擺掃式地面成像光譜儀,並與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合作在古畫、唐卡、壁畫、墨書等文物的識別和鑑別方面取得了開創性成果。
  • 我國高光譜遙感技術邁入新時代,高分五號可見短波紅外高光譜相機...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的可見短波紅外高光譜相機作為國際首臺同時兼顧寬覆蓋和寬譜段的高光譜解析度成像遙感儀器,對複雜地物、環境具有突出的識別和分類能力,它將使我國高光譜遙感技術再上新臺階。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經過三十多年來的發展,衛星遙感技術的範疇從當初的單一遙感技術發展到今天包括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在內的空間信息技術,逐漸深入到國民經濟、社會生活與國家安全的各個方面,其發展與應用水平業已成為綜合國力評價的重要標誌之一。
  • 東北地理所等發現闊葉林-針葉林礦質土壤碳氮截獲差異的土壤團聚...
    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生長著大面積的森林。其主要由針葉和闊葉樹種組成,二者更替成為森林演替的主要特徵。礦質土壤中的碳、氮約佔陸地生物圈的75%、90%,在維持全球碳氮平衡中發揮重要作用。
  • 利用遙感影像指標估算海南橡膠林生物量 中國熱科院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熱帶林業生態課題組陳幫乾、吳志祥在橡膠林生物量(碳儲量)遙感估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採用與生物量密切相關的樹齡和多源遙感影像指標,估算出海南島橡膠林的生物量。研究表明,2017年海南島橡膠林總生物量約為5400萬噸,如果以0.5為轉換率,合計碳儲量為2700萬噸。
  • 中科院兩顆高光譜微納衛星成功獲取在軌遙感數據
    12月22日3時22分,由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自主安排研製的兩顆寬幅高光譜微納衛星(SPARK01、SPARK02)搭載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火箭發射升空。  衛星入軌後,在微納衛星飛控人員的密切監視和緊湊高效地飛行控制下,SPARK雙星第1軌自主順利展開太陽帆板;第8軌順利完成星地對站指向數傳鏈路驗證;第23軌起對我國西藏和南美、北美等地區進行高光譜遙感成像;第31軌高光譜遙感數據成功傳輸落地。
  • 東北地理所在PSF空間非均勻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點擴散函數(PSF)是遙感傳感器成像的基本特徵,而混合像元分解是遙感信息提取的主要方式之一,PSF必然對混合像元分解結果產生重要影響,即混合像元分解的PSF空間效應,它包括不均勻效應和鄰近效應兩種方式。目前,關於混合像元分解的PSF非均勻效應研究甚少,而對其一般規律的探討尚未見報導。
  • 中國首次通過衛星高光譜遙感數據捕捉稀土分布情況
    1月26日,武警黃金部隊遙感地質研究室主任陳勇敢博士告訴記者,他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成功通過衛星高光譜遙感數據捕捉獲取到大地上的稀土礦藏分布情況。這一成果在我國遙感地質找礦領域尚屬首次,也標誌著我軍在未知領域尋找稀土礦產資源的技術水平邁上新臺階。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在工業製造和武器製造中應用廣泛。武警黃金部隊長期擔負勘測區域地質調查、多金屬礦產資源勘查任務。
  • 中國林科院森林經理學發展50年回顧
    如今,在起步階段從事森林經理學研究的大部分學者已經退休或去世。他們為新中國森林經理學科所做的奠基工作和培養的人才是改革開放以後經理學科發展的基礎。現在森林經理學科的許多骨幹都是他們的學生或繼承者。
  • 遙感技術介紹
    由於遙感在地表資源環境監測、農作物估產、災害監測、全球變化等等許多方面具有顯而易見的優勢,它正處於飛速發展中。更理想的平臺、更先進的傳感器和影像處理技術正在不斷地發展,以促進遙感在更廣泛的領域裡發揮更大的作用。遙感的特點   遙感作為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它的出現和發展既是人們認識和探索自然界的客觀需要,更有其它技術手段與之無法比擬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