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理所歐亞大陸湖泊溫度變化遙感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5 瀟湘晨報

湖泊變遷記錄著氣候與環境變化的信息,是全球變化的直接反映。因此,湖泊變化及其驅動因素的研究受到關注。湖泊溫度是湖泊重要的物理特徵,是具有指示作用的氣候變化參量。開展湖泊溫度的相關研究,對氣候變化背景下湖泊的綜合響應、湖泊演化和格局的驅動機制等具有理論意義。

歐亞大陸分布著較多湖泊和水庫,該大陸地形複雜,氣候帶分布廣泛,湖泊存在梯度差異。儘管世界範圍內已開展了不同規模的湖泊溫度研究,但湖泊溫度在歐亞大陸湖泊中的分布模式和湖泊溫度差異驅動因素尚待分析。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水環境遙感團隊利用MOD11A2產品,提取湖泊表面溫度信息;根據柯本氣候分區和湖泊面積,在歐亞大陸選擇了861個湖泊和237個水庫,研究了歐亞大陸湖泊溫度分布格局,分析了長時間序列湖泊溫度變化趨勢。研究發現,相比於其他湖泊,高緯度和青藏高原的湖溫更低;相比於白天,湖泊的夜晚溫度空間異質性更小。2001至2015年期間,佔湖泊總數70%以上的湖泊溫度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高緯度湖泊及熱帶雨林地區湖泊的晝夜溫差變化最小。在影響因素方面,氣溫與湖泊溫度之間的相關關係最好(白天R2=0.71;夜間R2=0.87)。此外,湖泊的深度、面積、海拔及水源情況均會對湖溫產生影響。該研究結果對未來氣候變化情境下湖泊的響應、湖泊與大氣之間的熱量交換和開展冰清預報等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研究成果以Monitoring of water surface temperature of Eurasian large lakes using MODIS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product為題,發表在Hydrological Processes上,博士杜嘉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宋開山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和東北地理所「一三五」項目課題的支持。

論文連結

圖1.歐亞大陸湖泊溫度分布

圖2.歐亞大陸湖泊晝夜溫差空間分布

圖3.2001至2015年期間亞洲(左)和歐洲(右)典型湖泊溫度變化趨勢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淡鹹水湖泊有色溶解性有機物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淡鹹水湖泊有色溶解性有機物研究取得進展 2019-01-30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水環境遙感學科組的科研人員歷經4年時間,對分布在全國的234個湖泊進行了野外調查採樣,對全國範圍內的936個淡鹹水湖泊CDOM樣品利用紫外吸收技術、三維螢光技術及螢光區域積分分析法,對比探討了淡鹹水湖泊的CDOM組分及其主要來源。
  • 東北地理所等在森林優勢樹種高光譜遙感自動分類方面取得進展
    幾十年來,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森林優勢樹種及樹種組成的精細識別領域,尤其是高光譜遙感的發展,突破了多光譜遙感在光譜解析度上的局限性,能夠準確地探測到具有細微光譜差異的地物類型,極大地提高了森林樹種的識別精度。但高光譜遙感數據波段多、數據量大、特徵複雜,發展更為有效的分類算法才能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 東北地理所在農作物遙感監測與分類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遙感技術具有實時監測、覆蓋範圍大等特點,被認為是農作物生長監測有效手段之一。光學遙感影像的成像易受天氣幹擾,很難獲取全年時間範圍的連續數據。微波遙感特別是全極化合成孔徑雷達遙感的發展,為農作物的全天候觀測提供了新的機遇。然而,目前應用全極化雷達數據監測農作物的工作蓬勃發展,有很多科學問題亟待回答和解決。
  • 近70年來中國自然地理與生存環境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與展望
    中國自然地理要素類型豐富且區域差異較大, 為開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文章主要圍繞青藏高原隆升與亞洲內陸乾旱化及河流發育、高原冰凍圈環境演化、全新世多時間尺度季風與西風氣候變化、湖泊與溼地、流域模型與土壤侵蝕、過去人-地關係演化、生物地理及中國三維地帶性規律等幾個方面, 梳理了近70年來中國自然地理與生存環境研究的重大理論進展與重要貢獻.
  • 中國湖庫等不同類型水體變化遙感監測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等在近期發表的遙感監測1984-2015年時段中國水體變化動態的工作基礎之上,區分我國不同類型水體(>1km2),對比分析不同類型(鹹水湖vs.淡水湖,淡水自然湖vs.人工湖(水庫))水體在1984-1999年與2000-2015年兩個時段內水體變化動態的時空特徵。
  • 東北地理所等在東北黑土區切溝侵蝕過程研究方面獲進展
    東北黑土區作為國家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區,目前面臨水土流失加劇,溝道侵蝕嚴重等問題。研究溝蝕發育關鍵過程和作用機制,可為黑土區切溝侵蝕防治、修復措施選擇與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撐。梯田作為治理坡耕地、提高農業產量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同時也是一重要的水土保持田間工程措施。
  • 東北地理所在PSF空間非均勻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點擴散函數(PSF)是遙感傳感器成像的基本特徵,而混合像元分解是遙感信息提取的主要方式之一,PSF必然對混合像元分解結果產生重要影響,即混合像元分解的PSF空間效應,它包括不均勻效應和鄰近效應兩種方式。目前,關於混合像元分解的PSF非均勻效應研究甚少,而對其一般規律的探討尚未見報導。
  • 大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暴發動態特徵及其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法國際合作項目和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項目等的聯合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秦伯強研究小組在大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發生的動態特徵及其驅動機制方面取得進展,並提出了大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暴發」過程概念性闡釋。
  •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繪製出高精度中國溼地遙感圖
    遼河口溼地影像圖(中科院東北地理所供圖)日前,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王宗明、姜明團隊與合作者共同應用相關遙感數據,完成了2015年高精度中國國家尺度溼地分布信息提取。該成果為我國的溼地生態保護與精細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為溼地生態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數據基礎。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毛德華表示,已有的溼地製圖受一定因素影響,在精度及時效性方面不能滿足當前溼地科學研究和溼地資源可持續管理的需求。
  • 東北地理所等在中國植被變綠對區域氣候的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基於2001-2017年時間序列的葉面積指數、植被覆蓋度等遙感觀測數據構建植被綠化情景,採用陸-氣耦合的高解析度區域氣候模式(WRF+SSiB3),模擬和分析中國植被綠化對區域夏季氣溫、降水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從地表輻射能量平衡和水循環兩個方面探索其中的生物地球物理機制。
  • 東北地理所在凍土區泥炭沼澤歷史時期碳庫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泥炭沼澤覆蓋全球陸地表面3-4%,其土壤碳庫中所儲存的碳佔全球陸地土壤碳庫的近30%。然而泥炭沼澤主要分布在氣候變化敏感區(如中高緯度地區,永久凍土區等),因此泥炭沼澤土壤碳庫極易受到全球變化的影響並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加劇全球氣候變化。土壤碳庫的穩定性是影響其在未來氣候變暖等環境擾動下維持穩定的關鍵因素。
  • 湖泊熱力循環及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湖泊熱力學過程是湖泊生態系統中最基本的物理過程,與湖泊光學和水動力學過程緊密相關,同時對物質分解、浮遊生物的新陳代謝及初級生產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水溫及其季節變化決定生物群落結構和水生生態系統生產力
  • 寒旱所專家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
    近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金會軍研究員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因受氣候變暖和人為活動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以大興安嶺區多年凍土退化最為顯著,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
  • 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鹹海湖盆尺度下墊面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鹹海湖盆尺度下墊面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6-22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為查明與鹽/沙起源密切相關的下墊面狀況,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吉力力·阿不都外力團隊結合多年野外調查,藉助長時間尺度Landsat衛星遙感數據,採用集元胞自動機和馬爾科夫兩種模型優勢的
  • 泛歐亞科學實驗計劃(PEEX)北京辦公室落戶遙感地球所
    遙感地球所所長郭華東、芬蘭赫爾辛基大學Markku Tapio Kulmala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何昌垂秘書長和芬蘭駐華使館代表Laura Rajaniemi女士共同為PEEX北京辦公室揭牌。中芬專家代表等20餘人也參加了揭牌儀式。
  • 中科院科研人員利用遙感技術為湖泊「把脈問診」
    新華社長春11月18日電(記者孟含琪)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員宋開山團隊和合作方利用遙感技術等手段監測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可提前對藍綠藻暴發進行預警,定量估算水體中藻毒素的含量。該成果已在太湖、巢湖等投入使用。水體富營養化,主要體現在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水體導致藻類快速繁殖。
  • 利用遙感影像指標估算海南橡膠林生物量 中國熱科院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熱帶林業生態課題組陳幫乾、吳志祥在橡膠林生物量(碳儲量)遙感估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採用與生物量密切相關的樹齡和多源遙感影像指標,估算出海南島橡膠林的生物量。研究表明,2017年海南島橡膠林總生物量約為5400萬噸,如果以0.5為轉換率,合計碳儲量為2700萬噸。
  • 海洋所溫帶海域海草床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海洋所溫帶海域海草床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1 海洋研究所 【字體:),原名「大葉藻」,系北半球溫帶海域分布最為廣泛、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海草,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及北大西洋地區的歐亞、北非、北美沿海,主要生長在地勢平緩泥沙質淺水海底,從潮間帶到潮下帶的淺水區域皆有分布。受人類活動及氣候變化的影響,世界範圍內尤其在我國,鰻草床退化嚴重。
  • 讓中國湖泊更「透明」
    透明度是評價湖泊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它的變化主要受湖水中光學活性組分和純水自身的影響(圖1),可以直觀反映湖水清澈和混濁程度,是衡量水下光場的重要指標之一,對湖泊生態環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及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