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數據助力水環境變化監測

2020-12-07 騰訊網

近日,我國西南地區、江南北部、江漢、江淮等地持續發生暴雨、強降雨。暴雨、強降雨多發生在持續高溫突遇氣候急劇轉變的天氣裡,常伴隨大風和雷電,容易產生洪水、垮塌等自然災害(圖1)。

圖1 近日我國大部分地區出現強降雨並引發一系列災害(圖片來自網絡)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強降雨及暴雨等極端降雨事件頻次和強度都將增加,由此導致的徑流增加,攜帶流域及周邊城市大量懸浮物、營養鹽、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等進入湖庫水體,嚴重影響湖庫物理化學過程及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圖2)。

圖2 強降雨在河流入湖口形成高渾濁區,導致溶氧和水溫的垂向交換以及水質遙感反演概念圖

強降雨攜帶的高濃度營養鹽有利於藻類的生長,從而增加了有害藻華的發生率,而強降雨攜帶的高濃度懸浮物嚴重影響水下光場分布、水生生物初級生產力以及浮遊植物群落結構,伴隨懸浮物流入湖泊的還有大量重金屬、化肥和農藥等,這些物質進入水體,嚴重影響水體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圖3)。

圖3 水體透明度下降對湖泊生態系統影響概念圖。圖a為水下光照條件較好情況下水生生態系統情況,圖b為水下光場惡化後水生生態系統變化情況

此外,暴雨發生期間,一般雨水和上遊徑流水溫較湖泊表層水溫低,同時水體上層溫度高的水體和下層溫度低的水體發生交換,從而引起湖泊表層水溫的下降和底層水溫的上升(圖2)。由於水體垂向的溫度差和密度差減小,形成表層水體和底層水體的對流增強,對流程度隨著降雨程度的增加而變大。

暴雨的危害還體現在對水生生物的影響上。在暴雨發生前,悶熱而低氣壓的天氣會導致湖泊表層溶解氧降低,魚蝦會出現缺氧浮頭的現象。暴雨發生期間水溫的下降以及光照強度的下降,小型生物(例如浮遊生物等)對這種水環境的快速變化更加難以適應,造成其應激性反應和病害發生,從而引起生態結構的急劇變化。然而,降水對大型水生動物(例如魚類)還可能帶來積極的催長作用,徑流攜帶大量微生物進入水體,從而對雜食性和濾食性魚類的生長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傳統的關於暴雨對湖泊水環境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位置、特定時刻水體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參數的監測,但由於降雨引起的水環境變化快、作用範圍廣,這些特定時刻、特定位置的監測不能反應其發生及發展過程。遙感數據可以實現內陸湖泊或水庫高頻、大規模觀測,並可用於追蹤水環境的時空變化。

強降雨攜帶大量泥沙進入湖泊並在入湖口堆積形成高渾濁區,這些高渾濁區中包含大量沉積物、營養物、重金屬、有機汙染物,對光具有強烈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尤其在紅色波段以及近紅外波段,高渾濁區遙感反射率顯著高於清潔水體(圖4)。因此,基於高渾濁區水體與周圍水體光譜的差異性,我們從衛星數據中可以提取高渾濁區水體範圍。

圖4 不同水體遙感反射率,(a)為千島湖清潔水體,(b)為杭州灣極度渾濁水體

以千島湖為例,近半世紀以來,千島湖降雨量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強降雨以及暴雨發生的次數也呈現逐年顯著增加的趨勢(圖5)。不同程度降雨可形成不同範圍的高渾濁區(圖6),其中圖6A是一次強降雨(成像前七日累計降雨量:25.9mm)後於2009年3月10日獲取的假彩色影像,可以看到明顯的高渾濁區;圖6B是另一次較大的強降雨(成像前七日累計降雨量:76.2 mm)後於2010年3月18日獲取的假彩色影像,同樣可以看到明顯的高渾濁區,並且高渾濁區範圍顯著大於圖6A中的高渾濁區範圍;圖6C是一次更大程度強降雨(成像前七日累計降雨量:168.2 mm)後於2010年3月11日獲取的假彩色影像,同樣可以看到明顯的高渾濁區,並且高渾濁區範圍顯著大於圖6A,6B中的形成的高渾濁區範圍。

圖5 千島湖強降雨和暴雨逐年發生天數(引自2)

圖6三次不同降雨引起的高渾濁區範圍假彩色影像(引自3)

通過定義非渾濁區、渾濁區降雨前以及渾濁區降雨後遙感反射率數據集,解析得到高渾濁區遙感提取指數的幾何表達式。根據不同數據集中渾濁區水體像元光譜分布範圍,構建高渾濁區遙感提取指數閾值不等式,得到高渾濁區遙感提取指數閾值範圍,基於此閾值我們即可快速對湖庫高渾濁區進行提取(圖7)。

圖7 基於遙感估算模型估算得到的降雨前和降雨後新安江總懸浮濃度空間分布以及基於PI指數和中值濾波後提取的高渾濁區範圍(引自3)

以上結果證實遙感數據可以作為監測暴雨過程中高渾濁區形成和演變過程的有效手段。通過結合更高時空解析度圖像(如無人機高光譜數據)、原位水參數和適當的反演模型,可以有效揭示高渾濁區水體的光學特性與相關物理、化學、生態參數之間的聯繫,對強降雨引起的水環境變化監測及水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Zhang, Y., Qin, B., Shi, K., Zhang, Y., Deng, J., Wild, M., Li, L., Zhou, Y., Yao, X., Liu, M., Zhu, G., Zhang, L., Gu, B., Brookes, J. D. Radiation dimming and decreasing water clarity fuel underwater darkening in lakes. Science Bulletin, 2020.

2. Liu, M., Zhang, Y., Shi, K., Zhang, Y., Zhou, Y., Zhu, M., Zhu, G., Wu, Z., Liu, M. Effects of rainfall on thermal stratification and dissolved oxygen in a deep drinking water reservoir.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20. 34(15): 3387-3399.

3. Zhang, Y., Shi, K., Zhang, Y., Moreno-Madri án, M. J., Zhu, G., Zhou, Y., Li, Y. River plume monitoring in a deep valley reservoir using HJ-1 A/B images. Journal of Hydrology, 2020. 587: 125031.

作者:張毅博、劉淼、張運林、施坤

單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相關焦點

  • 遙感技術在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分析
    遙感技術在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分析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本文主要分為兩個研究模塊,第一個研究模塊是從城市汙水監測、水體的渾濁度監測兩個方面入手,總結分析了水環境監測工作當中遙感技術實際應用情況;第二個研究模塊,主要是從有害性氣體監測、城市的熱島效應監測兩個方面入手
  • 我國公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呂騫 趙竹青)由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牽頭編制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27日正式發布。本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開展了相關的遙感監測與分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撐。報告和相關數據集產品均面向社會公開發布,並提供在線免費共享服務。
  • 衛星遙感技術在水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對於關注水環境的人們來說,對 2007 年江蘇太湖爆發的嚴重水危機事件想必還記憶猶新,那次的藍藻水華造成無錫全城自來水汙染,生活用水和飲用水嚴重短缺,超市、商店內的桶裝水被搶購一空。
  • 中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中新網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從作物產量來看,2019-2020年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總體形勢良好」「近20年全球城市土地擴展面積為28.08萬平方公裡」……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27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
  • 他山之石|水環境遙感監測探討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提供資料表明,我國水環境面臨三大問題:主要汙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水環境容量;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汙染;生態用水缺乏,水環境惡化加劇。水汙染的現狀可以表明,我國水環境汙染形勢嚴峻,因此提高水環境監測效率的工作勢在必行。傳統方式的水環境監測主要是地面布點採樣,然後實驗室分析得出結論,這種方式由於受自然條件和時空等因素影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發布,這些數據值得關注
    在該報告的「全球碳源匯時空分布狀況」專題中,遙感觀測數據顯示,2010—2017年全球大氣CO2濃度呈上升趨勢,且與前40年相比增速不降反增,說明自籤訂京都議定書以來,減緩全球大氣CO2濃度增長、抑制全球變暖目標並沒有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仍需全球共同努力。
  • 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可以看出,可見光/近紅外及合成孔徑雷達(SAR)可監測的參數最多,且同一個參數也可以用不同的遙感方法監測。但是,不同的方法優勢不同。以雪深遙感反演為例,SAR和微波輻射計都可以反演雪深。微波輻射計雖然空間解析度低,但可以獲取逐日的積雪變化過程。因此,需要根據研究目標選擇相應的技術手段。此外,由於每種遙感方法有各自的優、缺點,往往需要聯合多源遙感數據開展監測。
  • 牛錚:給地球「拍照」 生態環境監測離不開衛星遙感
    (人民網 唐宋攝)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牛錚介紹,衛星搭載的傳感器,類似於照相機,不僅能看到可見光,還能看到微波、紅外光等,在衛星圍繞地球轉的時候,它們可以隨時隨地對地球表面進行成像、拍照,獲取地面的水、植物、土地、大氣等一系列生態環境狀況。通過比較不同時期所拍的「照片」,就可以幫助我們掌握生態環境的變化情況。衛星遙感有哪些優勢?
  • 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近日,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遙感室主任李令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著電腦上的一張衛星監測圖片介紹說。   近年來,憑藉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能提供北京及周邊6省區、市PM2.5、PM10等大氣汙染物的空間分布和變化過程,並且動態監控沙塵、秸稈焚燒等大氣汙染來源。並構建了覆蓋北京及周邊地區3年3個級別60餘種,共計30TB(計算機存儲容量單位)的專題產品遙感資料庫。
  • 車濤: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冰凍圈的變化與氣候、水循環和生態系統的變化有密切關係,其不僅直接影響全球氣候、海平面、湖泊和河流的變化,還會對生態與環境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影響,因此冰凍圈科學在地球科學和人文科學中有著特殊地位。而南極、北極和山地冰凍圈遙感應用具有不同區域的科學問題和技術手段。山地冰凍圈遙感主要圍繞冰川、積雪、凍土製圖與變化監測,以及這些冰凍圈要素變化對區域生態環境和水資源的影響等開展遙感應用研究 。 南極冰凍圈遙感應用研究除了評估南極冰蓋物質平衡以外,主要針對冰架崩解、觸地線、海冰等開展遙感監測;其中,南極製圖也是一項重要的科學任務。
  • 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第八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
    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第八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 2020-09-24 0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洋衛星遙感監測助力汛期防災減災
    12月29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北京設立主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工作交流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減災中心、北海局、東海局,以及福建省海洋預報臺等單位的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發布
    為積極應對全球變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科技部和財政部的支持下,國家遙感中心持續開展了《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簡稱年度報告)工作。自啟動這項工作以來,在保持繼承性和強調發展性的原則基礎上,年度報告圍繞全球生態環境典型要素、全球性生態環境熱點問題和全球重點區域3大類主題,分8期陸續發布了包括全球陸地植被、全球陸表水域、全球城鄉建設與發展、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全球典型重大災害、大型國際重要溼地、全球碳源匯時空分布狀況、非洲土地覆蓋、中國—東協生態環境狀況以及「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10個專題系列共22個專題報告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正式發布
    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南極冰蓋正在發生哪些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生產有何影響?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有何變化?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我國碳減排成效明顯
    近日,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對全球碳源匯時空分布狀況、「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及態勢等專題開展監測分析。  「獲取全球生態環境變化信息用什麼方法最好?衛星遙感技術是最佳選擇。衛星視野廣闊,可以適應大尺度觀測需求,同時衛星運轉周期多種多樣,短則幾小時,長則十幾天,可以周期性地獲取地表信息的變化數據。」
  • 衛星遙感助力海洋藍色碳匯監測,這場成果發布向我們揭開衛星遙感技術探測海洋固碳的神秘面紗
    發布人何賢強,是海洋二所的研究員,從事海洋水色衛星遙感技術研究近20年,已主持30餘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擔任了國際海洋水色協調組織(IOCCG)執行委員。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提出《讓海洋成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從綠碳到藍碳,從陸地到海洋。了解海洋吸收、轉移碳的能力以及海洋碳循環機制,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衛星遙感就是海洋碳通量監測的重要手段之一。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發布
    本報北京12月1日電(記者趙永新)科技部近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分「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對全球生態環境進行了遙感監測與分析。
  • 「天地澱」立體智慧監測助力白洋澱環境「清朗」
    新區生態環境部門組織編制了《新區生態環境智慧監測體系建設項目(一期)實施方案》,建立了「天地澱」一體化環境監測網絡,全面提升以白洋澱水環境為重點的生態環境監測預警和監管保障能力,逐步實現科學布局、精準監測。
  • 比輻射計助力高光譜遙感技術發展
    高分五號衛星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是我國實現高光譜解析度對地觀測能力的重要標誌,將滿足環境綜合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對掌握高光譜遙感信息資源自主權、助力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 為大氣環境監測衛星研製「千裡眼」
    9月30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光所承研的紫外高光譜大氣成分探測儀、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高精度偏振掃描儀通過交付驗收評審。未來,兩臺精密儀器將安裝在我國大氣環境監測衛星上,成為監測大氣環境質量的「千裡眼」。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中的科研衛星,是我國大氣環境監測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