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發布

2020-12-06 人民政協網

為積極應對全球變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科技部和財政部的支持下,國家遙感中心持續開展了《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簡稱年度報告)工作。

自啟動這項工作以來,在保持繼承性和強調發展性的原則基礎上,年度報告圍繞全球生態環境典型要素、全球性生態環境熱點問題和全球重點區域3大類主題,分8期陸續發布了包括全球陸地植被、全球陸表水域、全球城鄉建設與發展、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全球典型重大災害、大型國際重要溼地、全球碳源匯時空分布狀況、非洲土地覆蓋、中國—東協生態環境狀況以及「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10個專題系列共22個專題報告,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撐,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並獲得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

本次發布的2020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開展遙感監測與分析。

據介紹,基於我國自主建立的氣象、資源、環境、海洋和高分等地球觀測衛星星座及其應用系統,我國在科學研究、政策制定和行動實施等層面動員和集聚了大量社會資源,持續提升在環境保護、氣候變化、防災減災等方面的科研和應用能力,並通過地球觀測組織(GEO)等國際組織和合作機制,致力於向國際社會開放共享地球觀測數據、技術及知識,已逐漸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與引領者。(王菡娟)

相關焦點

  • 中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中新網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從作物產量來看,2019-2020年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總體形勢良好」「近20年全球城市土地擴展面積為28.08萬平方公裡」……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27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正式發布
    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南極冰蓋正在發生哪些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生產有何影響?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有何變化?
  • 2020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發布發布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發布科技部近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分「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對全球生態環境進行了遙感監測與分析。
  • 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央視網消息:科技部27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顯示,1999年至2019年,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面積達263.4萬平方公裡,約佔南極冰蓋總面積的19%。報告指出,融化多分布於南極冰蓋邊緣及南極半島地區,且呈增加趨勢。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發布
    本報北京12月1日電(記者趙永新)科技部近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分「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對全球生態環境進行了遙感監測與分析。
  • 我國公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呂騫 趙竹青)由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牽頭編制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27日正式發布。本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開展了相關的遙感監測與分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撐。報告和相關數據集產品均面向社會公開發布,並提供在線免費共享服務。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發布 南極冰蓋正在發生哪些...
    央廣網北京11月28日消息(記者孫魯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聚焦氣候變化,糧食安全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等全球化問題,圍繞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三個專題開展了遙感監測與科學分析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5年度報告》聚焦一帶一路
    原標題:《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5年度報告》聚焦「一帶一路」   科技日報北京6月6日電 (記者操秀英)科技部6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5年度報告》。報告建議,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需重點關注相關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發布,這些數據值得關注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6日訊(記者佘惠敏)科技部今天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報告由國家遙感中心牽頭組織國內多個相關研究機構編寫。  我國2017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6%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今天上午在科技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報告由國家遙感中心牽頭組織國內多個相關研究機構編寫。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我國碳減排成效明顯
    用衛星看到的全球生態是什麼樣的呢?近日,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對全球碳源匯時空分布狀況、「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及態勢等專題開展監測分析。  「獲取全球生態環境變化信息用什麼方法最好?衛星遙感技術是最佳選擇。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二○二○年度報告顯示: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面積...
    原標題: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二○二○年度報告顯示: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面積佔比近兩成本報記者 劉 垠11月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首次將「南極冰蓋變化」專題納入專題系列。一同發布的還有「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專題。
  • 牛錚:給地球「拍照」 生態環境監測離不開衛星遙感
    (人民網 唐宋攝)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牛錚在做客人民網科技視頻訪談欄目《智者有言》時表示,衛星遙感技術能夠觀測到我們用常規方法無法獲取的宏觀地表信息,在生態環境保護、服務國計民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衛星遙感是什麼?它能做些啥?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 (2020-2035年)。全文如下: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
  • 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第八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
    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第八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 2020-09-24 0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衛星遙感北京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植被等關鍵指標近年最好
    北京市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近日發布的《北京市生態遙感年度報告(2018年)》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其中北京生態涵養區和中心城區的植被覆蓋度、植被固碳釋氧量、水庫水體面積等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性指標,在2018年達到最好。
  • 遙感告訴你
    這些頗有趣味的問題,在科技部11月27日組織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中均有答案。 根據科技部總體部署,國家遙感中心聯合多家單位,使用包括海洋、高分、資源、氣象、環境、極地等國內外衛星的觀測數據,完成了2020年度報告的編制工作。
  • 海洋衛星遙感監測助力汛期防災減災
    12月29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北京設立主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工作交流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減災中心、北海局、東海局,以及福建省海洋預報臺等單位的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redline—Ecological condition monitoring (on trial) (發布稿) 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1 適用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內生態狀況的監測方式
  • 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redline—Ecological condition monitoring (on trial) (發布稿) 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1 適用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內生態狀況的監測方式
  • 遙感告訴你
    這些頗有趣味的問題,在科技部11月27日組織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中均有答案。根據科技部總體部署,國家遙感中心聯合多家單位,使用包括海洋、高分、資源、氣象、環境、極地等國內外衛星的觀測數據,完成了2020年度報告的編制工作。 本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