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遙感監測顯示 近20年我國湖泊總體在變清
來源:人民健康網本報北京7月27日電 (記者吳月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中外學者近期聯合利用遙感大數據,分析出2000年至2018年間我國湖泊整體透明度變化趨勢。研究顯示,納入監測的400多個湖泊中,七成以上透明度增加。總體來說,近20年來我國湖泊變得更清了。相關研究成果已於7月發表在《國際應用地球觀測和地球信息雜誌》上。
-
衛星遙感監測圖像分析顯示,近20年我國湖泊總體在變清
,中國、義大利、美國、英國學者近期聯合利用遙感大數據,分析出2000年至2018年間我國湖泊整體透明度變化趨勢。研究顯示,納入監測的400多個湖泊中,七成以上透明度增加。總體來說,我國湖泊變得更清了。主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段洪濤介紹,此次分析的湖泊共412個,覆蓋了我國境內面積大於20平方公裡的主要大中型湖泊。科研團隊獲取了2000年至2018年期間大量衛星遙感監測圖像,結合地面實測,構建出一套湖泊透明度計算方法。
-
近20年我國湖泊總體在變清
本報北京7月27日電(記者吳月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中外學者近期聯合利用遙感大數據,分析出2000年至2018年間我國湖泊整體透明度變化趨勢。研究顯示,納入監測的400多個湖泊中,七成以上透明度增加。總體來說,近20年來我國湖泊變得更清了。相關研究成果已於7月發表在《國際應用地球觀測和地球信息雜誌》上。
-
遙感監測顯示我國湖泊整體變清
新華社南京7月20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中國、義大利、美國、英國學者近期聯合利用遙感大數據,分析出2000年至2018年間我國湖泊整體透明度變化趨勢。研究顯示,納入監測的400多個湖泊中,七成以上透明度增加。總體來說,我國湖泊變得更清了。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二○二○年度報告顯示: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面積...
原標題: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二○二○年度報告顯示: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面積佔比近兩成本報記者 劉 垠11月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首次將「南極冰蓋變化」專題納入專題系列。一同發布的還有「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專題。
-
中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中新網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從作物產量來看,2019-2020年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總體形勢良好」「近20年全球城市土地擴展面積為28.08萬平方公裡」……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27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
-
他山之石|水環境遙感監測探討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提供資料表明,我國水環境面臨三大問題:主要汙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水環境容量;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汙染;生態用水缺乏,水環境惡化加劇。水汙染的現狀可以表明,我國水環境汙染形勢嚴峻,因此提高水環境監測效率的工作勢在必行。傳統方式的水環境監測主要是地面布點採樣,然後實驗室分析得出結論,這種方式由於受自然條件和時空等因素影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遙感數據助力水環境變化監測
圖a為水下光照條件較好情況下水生生態系統情況,圖b為水下光場惡化後水生生態系統變化情況 此外,暴雨發生期間,一般雨水和上遊徑流水溫較湖泊表層水溫低,同時水體上層溫度高的水體和下層溫度低的水體發生交換,從而引起湖泊表層水溫的下降和底層水溫的上升(圖2)。由於水體垂向的溫度差和密度差減小,形成表層水體和底層水體的對流增強,對流程度隨著降雨程度的增加而變大。
-
中國湖庫等不同類型水體變化遙感監測研究獲進展
中國幅員遼闊、地形起伏多變,地表水體分布數量眾多且類型豐富,既分布有全球海拔最高的內陸鹹水湖群,也存在大量人口密集區域的淡水湖和人工水庫。長期以來,不同地區(流域)、不同類型的水體變化受流域自然環境因素和人類活動影響程度與機制不一。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正式發布
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南極冰蓋正在發生哪些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生產有何影響?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有何變化?
-
高光譜技術對水體藻類、懸浮物濃度和黃色物質的遙感定量監測
雖然在特定的湖泊或湖泊群取得了可接受的精度結果,但是難以外推到其他湖泊。 四、內陸水體中黃色物質濃度的遙感定量監測 國內外對黃色物質的研究都是從海洋開始的。自Kalle(1949年)最先利用紫外線照射海水發現水體中存在黃色物質以來,很多學者對黃色物質的光學性質,尤其是其吸收特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且提出了適用於紫外和可見光波段的吸收曲線描述方程。
-
青海三江源人工降雨成效明顯 湖泊草地面積增加
中新社西寧11月20日電 (孫睿)「監測顯示,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實施以來,使三江源地區高覆蓋度草地面積明顯增加,河流徑流量、湖泊面積均呈增加態勢,有效改善了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青海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李林20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
讓中國湖泊更「透明」
但是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湖泊卻在不斷遭到侵蝕與破壞,昔日魚米之鄉,如今魚蝦匱乏,湖泊萎縮和水質惡化等問題不斷凸顯。藻類的生長狀態、懸浮物濃度以及可溶性有機物直接影響湖泊透明度和水下光場分布,對水質環境變化以及水產養殖產生直接影響。但由於中國內陸湖泊光學組分複雜,傳統的透明度測量方法無法滿足對湖泊SD進行大範圍長時序監測的需求,不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可重複性。
-
面臨消失的鄱陽湖,衛星遙感如何逆轉?
然而,衛星遙感監測技術給久病未愈的鄱陽湖帶來了一線生機.....20世紀6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興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遙感技術逐漸商業化和趨於成熟,並發展成為了一門實用的,先進的空間探測技術。其憑藉多層次、多視角、多領域的觀測體系,更是廣泛應用於農業、林業、地質、海洋、氣象、水文、軍事、環保等領域。
-
我國公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
本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開展了相關的遙感監測與分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撐。報告和相關數據集產品均面向社會公開發布,並提供在線免費共享服務。
-
中科院科研人員利用遙感技術為湖泊「把脈問診」
新華社長春11月18日電(記者孟含琪)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員宋開山團隊和合作方利用遙感技術等手段監測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可提前對藍綠藻暴發進行預警,定量估算水體中藻毒素的含量。該成果已在太湖、巢湖等投入使用。水體富營養化,主要體現在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水體導致藻類快速繁殖。
-
海洋衛星遙感監測助力汛期防災減災
12月29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北京設立主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工作交流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減災中心、北海局、東海局,以及福建省海洋預報臺等單位的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中國湖泊30年變化:1985-2015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學者便編纂了《中國湖泊志》一書(王蘇民 & 竇鴻身. 1998),初步探明了我國湖泊的分布、數量、性質,為我國湖泊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新世紀的來臨,遙感技術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我國湖泊的研究。過去二三十年間,關於中國湖泊的研究屢有報導,但全國尺度湖泊變化原因的量化研究依然未曾明確。
-
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實現全國地表形變監測
中科院空天院表示,利用超算InSAR系統所提供的大尺度地表形變產品不僅可以促進地球科學的新發現,服務於板塊運動、全球環境變化等地球科學領域,還可以提高中國遙感數據處理能力,服務於中國大範圍地面沉降的地理國情監測及地質災害普查等領域,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
衛星遙感技術在水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實時動態的監測湖泊富營養化水平,不但可以及時了解湖泊等水體汙染狀況,更能為預防和控制湖泊營養化的發生和發展提供必要的依據。傳統上對於水體富營養化狀態的監測一般是利用定點水質監測站以及實地測量配合採集水樣帶回實驗室分析等方法來進行,這種監測 方式能夠較為準確地測定當時所測位置的水質情況,但是無法同步獲取整個水域的宏觀狀況,並且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