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實現全國地表形變監測

2020-12-15 中國網

2018-2019年中國中東部地區地表形變年平均形變速率圖。中科院空天院 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15日發布消息說,該院王超研究員團隊與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尤海航研究員團隊合作,已成功研製出中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的監測和製圖。

中科院空天院表示,利用超算InSAR系統所提供的大尺度地表形變產品不僅可以促進地球科學的新發現,服務於板塊運動、全球環境變化等地球科學領域,還可以提高中國遙感數據處理能力,服務於中國大範圍地面沉降的地理國情監測及地質災害普查等領域,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王超研究員介紹說,InSAR技術是通過利用合成孔徑雷達(SAR)圖像中的相位信號來獲取毫米級地表形變信息的技術。隨著寬幅SAR成像技術的成熟,中外SAR衛星數據爆炸式增長,在計算機存儲與計算能力不斷增強的背景下,針對全國尺度的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的迫切需求,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結合衛星大數據處理技術與超算硬體平臺,經過2年多時間對早期獨立研發的相干目標時序InSAR處理軟體進行算法改進及並行優化,研發出中國首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InSAR系統,實現InSAR大數據自動化、批量並行處理。

在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提供的超級計算系統上,聯合研究團隊進行超算InSAR系統的部署,實現高魯棒性、集成性、高效性的InSAR處理,極大減少大範圍InSAR數據處理消耗的人力與時間。基於超算InSAR系統,聯合研究團隊近日在半個月時間內,完成2018-2019年覆蓋全國的近1.2萬幅歐洲「哨兵-1A/B」衛星圖像處理,首次獲取全國尺度的InSAR地表形變測量結果,計算數據量達到700TB,其中相干測量點數量超過1億量級,城區測量點覆蓋密度達每平方千米20個,總的平均覆蓋密度達每平方千米8個,城區形變測量精度優於1釐米,比傳統計算效率提高70-90倍。

據了解,地球表面因受地球內外動力的驅動,一直不停地運動和變化,從秒級的地震破裂到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斷層蠕變,造成的地質災害威脅著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中國作為受地質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逐年增加,不完全統計顯示,近年來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每年造成的損失達上百億元人民幣。此外,地下水開採導致大範圍地面沉降,嚴重影響中國城市的健康發展。而利用空間遙感技術實現地表形變大範圍監測,對開展固體地球運動研究和地質災害調查具有重要意義。(完)

相關焦點

  • 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獲悉,來自空天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製圖。作為受地質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逐年增加。
  • 我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陸成寬)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來自空天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製圖。
  • 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成功,能「打狼」!
    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中國科學院空天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製圖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技術是通過利用合成孔徑雷達圖像中的相位信號來獲取毫米級地表形變信息的技術。隨著寬幅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技術的成熟,國內外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數據爆炸式增長。
  • 我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王超研究員團隊與計算技術研究所尤海航研究員團隊,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系統,首次實現了全國尺度地表形變InSAR製圖。利用空間遙感技術實現地表形變大範圍監測,對開展固體地球運動研究和地質災害調查具有重要意義。InSAR技術是通過利用合成孔徑雷達(SAR)圖像中的相位信號來獲取毫米級地表形變信息的技術。
  • 首都師大教授在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獲取地表三維形變方面實現新...
    首都師範大學資環學院、地信國際學院教授常佔強團隊突破了現有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技術需要至少三個軌道合成孔徑雷達(SAR)數據才能精確獲取地表三維形變信息的「定律」,提出僅用兩個平行軌道SAR數據即可精確獲取地表三維形變的技術方法,實現了技術突破。
  • 合成孔徑雷達系統
    , 合成孔徑雷達不受光照和氣候條件限制實現全天時、全天候對地觀測, 甚至可以透過一些地表或植被獲取被掩蓋的信息。差分幹涉雷達技術(D-InSAR)——利用三次觀測(兩張幹涉圖),進行微小運動或變化測量,對地表垂向運動和運動目標十分敏感,精度可達毫米量級,在地形變測量、地形製圖、軍事應用、海況監測、冰川運動監測、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監測、森林高度測量、作物生長變化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
  • 中國太空天眼:高分三號監測到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最新消息,該集團五院張慶君研究員團隊聯合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李振洪教授團隊,在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獲取了高質量重軌幹涉SAR試驗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的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 "高分三號"在太空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在距地面750公裡太空飛行的衛星,能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我國高分三號衛星做到了。   記者25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該集團五院高分三號衛星總指揮兼總師張慶君帶領團隊,聯合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李振洪教授團隊,近日在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獲取了高質量重軌幹涉合成孔徑雷達(SAR)試驗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 「高分三號」在太空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高分三號」在太空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2017-03-29 14:46 來源: 科技日報 在距地面750公裡太空飛行的衛星,能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記者日前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該集團五院高分三號衛星總指揮兼總師張慶君帶領團隊,聯合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李振洪教授團隊,近日在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獲取了高質量重軌幹涉合成孔徑雷達(SAR)試驗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 中科院電子所等獲取第一幅國產SAR衛星時序幹涉測量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研究員呂孝雷、雷斌聯合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處理得到第一幅高分三號衛星雷達時序幹涉(TSInSAR)地表形變測量圖,實現我國衛星雷達時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該成果首次將國產雷達衛星地表釐米級形變測量提升至毫米精度,標誌著我國在衛星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研究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監測機場跑道外來物和地質形變,「蘇州理工雷科」推進高校雷達研究的產學研融合
    車載型系統搭載在車輛上,通過車輛的繞行實現監測。蘇州理工雷科的車載型產品採用合成孔徑雷達(SAR)成像,目前也還處於市場推廣階段。國內機場目前使用的車載型系統普遍為進口產品。蘇州理工雷科的邊燈型產品已在國內機場的2條跑道上商業部署,目前已獲得約數千萬人民幣的淨收入。
  • 合成孔徑雷達手冊,2019年4月發布超300頁
    第3章利用合成孔徑雷達數據繪製毀林和森林退化圖 ......65附錄B:開始使用合成孔徑雷達進行森林監測-訓練模塊 .....80第4章林分高度估算 ....173附錄C:使用L波段合成孔徑雷達-訓練模塊估算林分高度......186第5章測繪和監測森林生物量的合成孔徑雷達方法
  • 高分三號:可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人民網北京3月26日電(趙竹青)近日,我國科學家利用高分三號衛星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的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 中國高分三號:750公裡外 亞釐米級精度
    人民網北京3月26日電(趙竹青)近日,我國科學家利用高分三號衛星數據,生成了我國第一幅衛星幹涉SAR影像,並從影像中提取到亞釐米級的地面沉降信息,實現了我國衛星SAR影像幹涉測量零的突破。
  • 合成孔徑雷達:穿透雲霧的觀測「利器」
    合成孔徑雷達(SAR)具有穿透雲霧、全天時全天候監測的能力,能夠透過雲層直接觀測地表信息並實現米級解析度觀測。入汛以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每天利用風雲三號、高分等多源衛星,對我國的重點湖泊、水庫、河流等進行監測,包括鄱陽湖、洞庭湖,丹江口水庫、密雲水庫以及官廳水庫等。星載合成孔徑雷達(SAR)具有穿透雲霧、全天時全天候監測的能力,可幫助人們快速了解目標地區洪水災害影響情況。7月中旬以來,安徽淮河流域遭遇強降雨。「千裡淮河第一壩」王家壩7月20日開閘洩洪,蓄滯洪區啟用。
  • 地質環境監測院開展災害普適型監測預警儀器示範試用工作
    普適型預警儀可連續、自動、實時採集被監測體的形變數據,通過LoRa或者NB-IOT模式發送數據至數據中心,便於用戶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隨時隨地了解被監測體的實時形變情況。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承擔的重大高位遠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集成應用地質調查項目選擇金沙江上遊3處高位滑坡隱患點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普適型儀器設備示範試用工作。
  • 超材料改造3D成像技術,「間諜之眼」合成孔徑雷達更加強大
    合成孔徑雷達是一項引人注目的成像技術,它可以通過雷達反射產生高解析度的2D和3D圖像。由於是依賴無線電波或微波而非可見光,所以它能夠穿透雲霧甚至是建築物。它也因此成為地球遙感、安全檢查以及國家官方間諜偵查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然而,這裡始終有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由於需要轉向裝置來瞄準目標,導致合成孔徑雷達系統往往體積巨大、十分耗電、機械結構複雜且極其昂貴。
  • 科普:先進合成孔徑雷達的工作原理及系統組成
    ASAR是一種全天候全天時高解析度的雷達成像系統。與ERS SAR相比,它具有擴展的觀測能力,三種新的工作模式和改進的性能。雷達天線波束照射面向衛星的地面。由於衛星的運動,目標單元被波束照亮一段時間,稱為「積分時間」。回波地面處理時,積分時間內接受的複雜回波信號會相干積累。這種處理過程等效於一個長天線(稱為「合成孔徑」)照射目標。合成的孔徑大小等於衛星在積分時間內移動的距離。
  • 我國迎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時代
    隨著高分三號衛星的發射成功,「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建設邁出了堅實一步。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了解到,該衛星的成功發射和應用,標誌著我國低軌道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研製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雷達成像衛星全面服務國民經濟建設時代來臨。
  • 我國成功研製機載SAR測圖系統 填補國內空白
    5月13日在京舉行的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幹涉SAR測圖系統成果發布會上,西部測圖工程實施領導小組組長、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李維森宣布,由國家測繪局組織、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牽頭自主研製的國內首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幹涉SAR測圖系統,取得了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