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先進合成孔徑雷達的工作原理及系統組成

2021-01-18 21ic電子網

繼高度成功的ERS-1/2 SAR之後,歐洲航天局發射了攜帶先進的合成孔徑雷達(ASAR)的遙感衛星。ASAR是一種全天候全天時高解析度的雷達成像系統。與ERS SAR相比,它具有擴展的觀測能力,三種新的工作模式和改進的性能。

雷達天線波束照射面向衛星的地面。由於衛星的運動,目標單元被波束照亮一段時間,稱為「積分時間」。回波地面處理時,積分時間內接受的複雜回波信號會相干積累。這種處理過程等效於一個長天線(稱為「合成孔徑」)照射目標。合成的孔徑大小等於衛星在積分時間內移動的距離。使用SAR原理可獲得的沿軌道解析度(相當於地面處理中的方位)是物理天線長度的一半。可以在圖像解析度與其他圖像質量參數(如輻射解析度)之間權衡。垂直於軌道方向的解析度或距離解析度是發射雷達帶寬的函數。考慮到儀器的峰值功率限制,利用了脈衝壓縮技術來提高其性能。端到端系統相參工作的事實意味著,在整個儀器和信號處理鏈中,複雜的傳輸和接收信號之間的振幅和相位關係都保持不變。ASAR設備的設計提供了很強的任務靈活性。地面控制站可以在五種工作模式中任選其一:
--圖像模式。生成空間高解析度圖像(圖像精度30米)。這種模式下,雷達可以從入射角範圍在15°到45°之間的七個可選成像條帶中選擇一個條帶進行成像。--波模式。產生5KM*5Km區塊的圖像,沿衛星運行軌道方向間隔100公裡。圖像區塊的位置可以從七個條帶中的任意兩個交替顯示。--寬條帶和全球監視模式。基於掃描SAR技術,使用五個條帶,產生寬的條帶,子條帶和寬條帶的空間解析度分別為150m和1000m。--可選極化模式。在「HH和VV」、「HH和HV」或「VV和VH」中選擇,來自相同區域的兩個同時圖像,從而獲得與圖像模式相同的成像幾何形狀和類似的高空間解析度。ASAR系統包含兩個主要部分:中央電子組件和天線電子組件。有源天線由20個模組組成,每個模組包含16個子陣列,每個模塊包含一個收發模塊。系統由控制子系統驅動,控制子系統向空間飛行器提供命令和控制接口,管理任務參數的分發(如發射脈衝參數和天線波束設置),以及空中系統運行的時序。發射脈衝的參數由數據子系統(DSS)設置,是一個正斜率線性調頻脈衝,中心頻率是中頻載波的頻率(124MHz)。在射頻子系統,脈衝經過上變頻到射頻頻率(5.331GHz)並進行放大。信號通過波導功分網絡傳輸到天線模組子系統,隨後,在模組中,通過微帶傳輸到每個T/R組件。T/R組件根據控制子系統發送來並存儲在模組控制接口單元中的波束位置參數配置發射波的相位和增益。在接收部分,射頻回波信號沿與發射信號倒置的路徑下變頻到數據子系統,在這部分,產生原始的科學數據並發送到空間平臺接口。


中央電子組件控制發射線性調頻信號,將回波信號轉換成測量數據,並且控制和監視整個設備。ERS-1和ERS-2使用聲表面波器件產生模擬的線性調頻信號,使用星載數據範圍壓縮,而ASAR使用數位技術實現星載線性調頻信號的產生和數據壓縮並緩存,輔以地面數據壓縮。使用數位技術產生線性調頻信號的主要優勢在於這種設計的功能靈活性更好,這種體制產生線性調頻的脈衝駐留時間和帶寬都是可調的,從而根據不同的需求更有效地調節信號參數,實現更多的任務模式和條帶樣式。在接收時,回波信號首先經過濾波和下變頻,而後經過解調形成I&Q分量。這兩路信號隨後數位化採樣為8位的數位訊號。如果需要可以進行數據抽取,以壓縮數據量,如在全球監視模式發射帶寬比較窄的時候。數據經過抽取後,使用彈性自適應數位化轉換器對回波信號進行處理。FBAQ算法允許在有限的數據傳輸速率下傳輸圖像而不會降低圖像質量。這是通過使用優化的雷達信號統計壓縮算法來實現的。已經開發出來的FBAQ ASIC有三種操作方式:根據FBAQ算法(8至4位、3位或2位)壓縮、根據旁路或噪聲(固定指數)壓縮,這取決於要處理的數據類型。為了優化原始數據傳輸,數據設備也包含存儲器,進行回波數據傳輸前的暫存。ASAR的有源天線是一個1.3m*10m的相位陣列。天線包含五個1.3*2m的面板,在設備隨衛星發射的時候可以摺疊起來。每個面板由四個0.65*1m的模組組合而成。天線子模塊可以分成三個子系統:天線伺服子系統,模組子系統和天線開關電源和監控子系統。
天線是基於機械架構的,包含五個堅硬的碳纖維增強塑料框架和兩個碳纖維加強波導製成的射頻功分網絡為五個面板並行饋電。在發射時,這五個面板摺疊在中間那個固定的面板上面,由八個收放機械結構固定住。衛星被釋放之後,天線面板通過步進電機依次展開,並使用八個鎖定銷實現天線±4mm的平整精度。20個模組的任何一個都是完全獨立運行的子系統,包含四個供電單元,一個模組控制接口單元,兩個微帶射頻公分以及16個子陣,每個子陣有24個微帶雙極化的低損耗無色散輻射單元。每個子陣連接有1個T/R組件,兩種極化信號獨立連結。16個子陣安裝到一起,通過熱和機械解耦,發射面板具有結構和熱一致性。模組控制接口單元提供模組的控制功能。它實現T/R組件的本地控制,發送數據並實現與控制子系統的接口功能。這320個T/R組件的每一個都包含兩路發射鏈路和一個共同的接收鏈路。為了實現校準,在模塊到天線之間安裝有一個耦合器。對於有源天線來說,T/R模塊的相位和幅度特性是溫度的函數。為了處理這個問題,設備中存儲了補償溫度漂移的數據,T/R模塊的溫度被實時監控,模組控制接口單元根據溫度進行相位和幅度校準,這為天線提供了較高的穩定性。合成孔徑雷達的固有原理決定了ASAR設備的性能無法直接測試。替代方法是從儀器測試的各個階段測量設備的底層參數。以ASAR為例,由於其有許多工作模式並且需要測量多種參數,所以,完成整個設備性能的驗證需要大量的測試。在測試中還可以調整設備的工作參數,以便在所有工作模式下都能獲得最佳的整體性能。ASAR儀器的壽命預測結果如表所示。這些數字是在假設最壞情況的情況下得出的,並證明Envisat ASAR的使命目標確實可以實現。ESA開發了能夠近似實時處理和離線處理ASAR任何工作模式下傳回的數據的ASAR一體化處理器。這個處理器將被安裝在ESA的載荷數據處理站,歐洲環境衛星處理和存檔中心(PACs),以及各個國家提供ESA ASAR服務的工作站。
使用一體化處理器將確保用戶獲得的產品的一致性(具有相同的格式和處理算法),並將簡化產品驗證和未來產品升級的周期。ASAR一體化處理器的關鍵新特性之一是能夠生成中等解析度(150米)和低解析度(1公裡)的連續條帶圖像。處理後的條帶圖像相當於十分鐘的成像模式,交叉極化模式和寬條帶模式,或者全球監測模式中一個完整的軌道的圖像的數據量。用戶可以選擇處理後的條帶的任何一部分進行查看。處理器會計算校準脈衝測量系統發射的脈衝、地面站測量的每行天線的方向圖以及外部特徵數據的副本。通過對數據副本的處理跟蹤傳輸和接收鏈中的參數變化,用於確定距離壓縮處理的距離參考函數。一體化數據處理器包括一個都卜勒質心估計器,對於ERS的圖像模式和波模式具有50hz的精度,對於ScanSAR模式具有25hz的精度,以限制方位角的測量誤差。ASAR的一體化數據處理器可以確保對所有接收到的高速率數據系統地近乎實時處理,以生成中解析度和瀏覽圖像。波模式或全球監測模式下的數據也將以近乎實時的方式系統地處理。此外,ASAR一體化數據處理器將根據用戶請求,允許高解析度產品在接近實時或離線狀態下,對圖像模式或交叉極化模式(精確圖像、單一外觀複雜或橢球形地理編碼圖像)進行處理。附圖顯示了精確圖像和中等解析度圖像的示例。--低數據率模式(全球監測和波模式)可以在整個軌道周期中持續運行。--高數據率模式(成像,可選極化和寬條帶模式)每個軌道周期運行30min。先進合成孔徑雷達(ASAR)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具有五種工作模式,能夠工作在水平和和垂直極化狀態,俯仰角覆蓋範圍廣,可以通過對320個收發模塊的幅度相位進行控制實現天線波束的銳化。為了達到指標要求和使用的靈活性,許多新技術、過程和組件需要進行控制。
所有獲取的數據都將以近似實時或者離線的方式由歐洲航天局的地面站的一體化數據處理器進行處理。使用一體化數據處理器保證了數據處理的一致性。ASAR系統的大量產品需要歐洲航天局監製來保證用戶的使用。

來源:雷達通信電子戰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合成孔徑雷達系統
    從概念提出至今經過了60多年的發展,合成孔徑雷達技術已比較成熟,多國都建立了自己的合成孔徑雷達發展計劃,各種新型體制合成孔徑雷達應運而生,在民用和軍用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1、合成孔徑雷達原理雷達(Radar)是利用微波波段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
  • 雷達課堂:合成孔徑雷達原理
    合成孔徑雷達(Sy 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是利用一個小天線沿著長線陣的軌跡等速移動並輻射相參信號, 把在不同位置接收的回波進行相干處理
  • 我國迎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時代
    與光學遙感衛星利用可見光探測成像不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不受光照、雲層、天氣等條件的約束與影響,可以全天候、全天時工作,且具有對地下物體的穿透能力,從而能彌補光學遙感觀測的不足。因為獨特的應用優勢,雷達成像衛星一問世就備受追捧。繼美國之後,前蘇聯和許多歐洲國家競相開展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研製。
  • 什麼叫逆合成孔徑雷達?
    Hu:什麼叫逆合成孔徑雷達?  熊偉:逆合成孔徑雷達,可以看作是把合成孔徑雷達,反過來:合成孔徑雷達,裝在一個運動的平臺上,探測固定目標;逆合成孔徑雷達,是用一部固定雷達,探測一個運動目標。兩者都是通過對雷達回波頻率的精細處理,把角度解析度提高几十倍甚至幾百倍。  合成孔徑雷達、逆合成孔徑雷達具備高解析度的原理,在電子理論上有多種解釋方法,下面是其中一種。
  • 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成功,能「打狼」!
    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中國科學院空天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製圖合成孔徑雷達是一種高解析度成像雷達,可以通過在空間的高速飛行,在能見度極低的氣象條件下,得到類似光學照相的高分辨雷達圖像。它不同於光學照相,它是利用微波來工作,所以它可以不受陽光的左右,更不用拘泥於雲雨天氣的限制,能有效地識別偽裝和穿透掩蓋物,甚至可以透過地表或植被獲取其掩蓋的信息。
  • 合成孔徑雷達的研究熱點
    點上方藍字" 微波仿真論壇 " 關注導讀:合成孔徑雷達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利用合成孔徑原理,實現高分辨的微波成像,具備全天時、全天候、高分辨、大幅寬等多種特點,最初主要是機載、星載平臺,隨著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彈載
  • 【最新綜述】合成孔徑雷達抗幹擾技術綜述
    點擊藍色「雷達學報」關注合成孔徑雷達(SAR)是一種有源遙感雷達系統,以其特有的合成孔徑技術,可以實現全天時全天候的高分辨成像,在戰場偵察、災害監測、
  • 詳細分析: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技術
    合成孔徑的概念始於50年代初期。當時,有些科學家想突破經典解析度的限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設想:合成孔徑雷達天線往往僅用單個輻射單元,沿一直線依次在若干個位置平移,且在每一個位置發射一個脈衝信號,接收相應發射位置的雷達回波信號並儲存起來,然後通過信號處理的方法產生一個等效的長的線性陣列天線。合成孔徑雷達的特點是解析度高,能全天候工作,可有效地識別偽裝和穿透掩蓋物。
  • 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獲悉,來自空天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製圖。作為受地質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逐年增加。
  • 合成孔徑雷達:穿透雲霧的觀測「利器」
    合成孔徑雷達(SAR)具有穿透雲霧、全天時全天候監測的能力,能夠透過雲層直接觀測地表信息並實現米級解析度觀測。星載合成孔徑雷達(SAR)具有穿透雲霧、全天時全天候監測的能力,可幫助人們快速了解目標地區洪水災害影響情況。7月中旬以來,安徽淮河流域遭遇強降雨。「千裡淮河第一壩」王家壩7月20日開閘洩洪,蓄滯洪區啟用。監測淮河期間,由於降雨一直持續,光學衛星受到雲、霧遮擋的影響,難以對地表進行全面有效的觀測。
  • 我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陸成寬)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來自空天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製圖。
  • 中國已發射10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美國航母將無處遁形
    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所長,長期工作在科研一線,主要從事微波成像技術和大型遙感地面處理系統的研發工作,發明了稀疏微波成像算法等一系列微波成像新體制、新方法;主持了我國遙感衛星地面系統的研製,突破了遙感衛星地面系統中數據管理、傳輸、處理等方面的多項關鍵技術,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近十年又大力推進國家航空遙感系統的建設,系統推進了超越國際現有水平的航空對地觀測系統的研製。
  • 超材料改造3D成像技術,「間諜之眼」合成孔徑雷達更加強大
    合成孔徑雷達是一項引人注目的成像技術,它可以通過雷達反射產生高解析度的2D和3D圖像。由於是依賴無線電波或微波而非可見光,所以它能夠穿透雲霧甚至是建築物。它也因此成為地球遙感、安全檢查以及國家官方間諜偵查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然而,這裡始終有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由於需要轉向裝置來瞄準目標,導致合成孔徑雷達系統往往體積巨大、十分耗電、機械結構複雜且極其昂貴。
  • 合成孔徑雷達壓制幹擾效果分析
    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種二維成像雷達,它利用雷達與目標的相對運動把尺寸較小的真實天線孔徑用數據處理的方法合成一較大的等效天線孔徑的雷達
  • 合成孔徑雷達手冊,2019年4月發布超300頁
    ......5序言 .......8前言.....10第1章介紹和原理 ....13第2章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原理、數據存取和基本處理技術 .....21附錄A:合成孔徑雷達圖像處理程序-訓練模塊......44
  • 中國這一型合成孔徑雷達有多強?可對美國絕密的空天飛機精確成像
    配備國產合成孔徑雷達的中國空軍圖-154MD電子戰飛機現代合成孔徑雷達圖像已經接近黑白照片筆者注意到這裡有斜視這個關鍵詞,表明國產機載合成孔徑雷達已經具備斜視能力,傳統合成孔徑雷達原理是把雷達每次探測數據虛擬成一個天線陣元,然後再用數據處理系統把這些數據進行綜合處理,合成一個大型天線陣列
  • 電子所參研的環境一號C衛星傳回首張合成孔徑雷達圖像
    12月9日,環境一號C星在完成發射、SAR載荷天線展開、SAR載荷常加電單機加電、SAR載荷大功率發射路徑饋線波導充分放氣(避免低氣壓放電)等準備工作後,SAR載荷成功開機並傳回第一張S波段合成孔徑雷達(SAR)圖像。
  • 中國首臺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現世,隱身、偽裝全部失效!
    近日,據國內有關媒體報導,我方航天科工二院23所成功研製出首臺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通過對該雷達的飛行試驗,成功獲取國內首組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影像成果。眾所周知,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是太赫茲雷達與合成孔徑雷達的綜合體。
  • FPGA的機載合成孔徑雷達數位訊號處理機接口板卡的設計與實現
    機載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簡稱SAR)是以「合成孔徑」原理和脈衝壓縮技術為理論基礎,以高速數字處理和精確運動補償為前提條件的高解析度成像雷達對於機載合成孔徑雷達成像處理來講,僅有目標的原始回波數據是不夠的
  • 中國成功發射環境一號C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圖)
    「環境一號」C衛星是一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將與2008年9月成功發射的「環境一號」A、B衛星組成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形成對我國大部分地區災害與環境情況的動態監測預報能力。有關專家介紹,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是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立項進行研製的衛星應用系統,由2顆光學小衛星(A、B星)和1顆合成孔徑雷達小衛星(C星)組成,擁有光學、紅外、超光譜和微波多種探測手段,主要用於對生態環境和災害進行大範圍、全天候、全天時動態監測,及時反映生態環境和災害發生、發展過程,對生態環境和災害發展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對災情進行快速評估,為緊急救援、災後救助和重建工作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