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孔徑雷達的研究熱點

2021-01-15 微波仿真論壇

點上方藍字" 微波仿真論壇 " 關注


導讀:合成孔徑雷達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利用合成孔徑原理,實現高分辨的微波成像,具備全天時、全天候、高分辨、大幅寬等多種特點,最初主要是機載、星載平臺,隨著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彈載、地基SAR、無人機SAR、臨近空間平臺SAR、手持式設備等多種形式平臺搭載的合成孔徑雷達,廣泛用於軍事、民用領域。

 SAR用一個小天線作為單個輻射單元,將此單元沿一直線不斷移動,在不同位置上接收同一地物的回波信號並進行相關解調壓縮處理。一個小天線通過"運動"方式就合成一個等效"大天線",這樣可以得到較高的方位向解析度,同時方位向解析度與距離無關,這樣SAR就可以安裝在衛星平臺上而可以獲取較高解析度的SAR圖像。

SAR研究熱點之一:新體制論證

SAR系統設計追求的目標:圖像質量高(空間和輻射解析度高),成像幅寬大,具備多模式(掃描、可變入射角條帶、斜視、聚束)、多波段、全極化、三維成像、動目標檢測與成像能力,對平臺運動姿態變化的適應能力強。為此,SAR平臺必須安裝精密的導航和姿態測量系統(GPS/INS/IMU),多平臺之間必須採用精密的時間同步設備(如原子鐘、GPS授時等),SAR系統必須採用全極化相控陣天線(靈活的波束掃描能力、大功率合成能力和良好的魯棒性)、採用極高頻率穩定度的振蕩源、增大發射信號帶寬(有時必須採用子帶合成)、多通道同時接收處理,以及與系統設計相適應的靈活、穩定、實時性強的成像與圖像處理算法。新系統設計中的三大同步(時間、空間和相位)、波位設計、性能指標分析和各種誤差源的影響分析等是研究熱點·

SAR從發明至今,from strip mode, to spotlight and scan mode,解析度的提升帶來很多系統硬體、成像算法的不斷改進和發展。單極化至全極化,同樣也影響著SAR硬體不斷更新換代。此外,用戶對SAR系統的穩定性和定量特性要求越來越高,也促使SAR不斷增強變壯。

SAR研究熱點之二:新體制和特殊應用條件下的成像

在一些新體制SAR 、小平臺(如無人機)SAR、大斜視應用(如彈載)條件下的成像算法,常常遇到以下情況:

(1)由於解析度的提高或/和成像幅寬的增大,方位和距離的耦合不再能夠忽略,算法的實時性也經受考驗;

(2)小平臺的運動補償困難,難以連續獲得滿足質量要求的圖像;

(3)大斜視角工作,距離走動需要精確補償,圖像質量難以保證;

(4)為了減小算法運算量,減小成像算法對平臺姿態穩定性的依賴,或者濾除相干斑,需要採用時域/頻域子孔徑成像算法;

(5)在缺乏可用的雷達平臺運動傳感器數據時,必須採用基於實測數據參數估計的自聚焦算法;

(6)適用於超高解析度成像的子帶合成算法;

(7)InSAR的基線估計與相位解纏;

(8)不規則飛行路徑下的雙/多基地SAR成像;

(9)工程化算法與實時成像處理器設計。

實時成像,實時顯示,實時數據傳輸等一系列高要求高水準的SAR特徵,促使SAR不斷向更高層次研究。不僅,無人機將會自帶SAR系統,並根據GMTI技術實現自動目標識別,自動實時打擊目標。也許這就是未來戰爭的可怕之處,沒有軍隊的來到,來到的卻是一群戴著飛彈的無人機。。。。

SAR研究熱點之三:圖像處理

相干斑抑制,圖像增強,幾何校正,數字高程圖(DEM)生成,像素點定位(有地面控制點和無參考點兩種),輻射/極化定標,目標檢測,特徵提取(民用需求廣)與識別(軍事需求廣),多傳感器圖像融合(多波段、多極化SAR圖像的融合,SAR圖像與光學圖像的融合),等等。SAR圖像的質量評估也是一大難點。

如果說前兩個屬於系統級、硬體級、成像級,那麼這個階段則屬於後續圖像處理,用戶使用前的階段。主要在民用會大展宏圖,如遙感圖像的優化,災害目標的提取等等。

SAR研究熱點之四:運動目標檢測與成像

 SAR的軍事應用迫切需要解決地面慢速運動目標的檢測與成像問題。難點:目標非合作運動,強雜波背景。兩類主要方法:單通道SAR系統採用基於運動目標參數估計的檢測與成像(也可以採用鄰近單元雜波對消,但效果不好),多通道SAR系統採用基於雜波對消的運動目標檢測與成像(DPCA、STAP)。運動目標的精確定位困難。 

SAR研究熱點之五:ISAR運動補償與成像

四類典型目標:飛機、艦船、彈道飛彈和太空飛行器。目標的非合作運動給運動補償帶來困難。並非所有運動姿態的數據都能進行成像,需要進行數據選擇。多目標的成像是一大難點。前不久看了月球照片,才知道原來月球的SAR圖像是通過地球上(貌似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坑,一個大半圓形的坑,是一個巨型雷達)的雷達成像,採用的原理就是ISAR。

SAR研究熱點之六:SAR的幹擾和抗幹擾

幹擾樣式主要有噪聲幹擾、相干幹擾(用偵察到的雷達信號參數和待保護區域的散射強弱分布構造響應的場景分布來產生)和複合幹擾(噪聲幹擾和相干幹擾的複合)三種。SAR的抗幹擾技術主要有低截獲概率波形設計、重頻和載頻捷變、空域自適應幹擾對消三類。SAR系統的抗幹擾效果評估也是一大難點,主要考慮幹擾樣式對圖像質量的影響,幹擾設備對SAR發射信號參數捕獲和實施幹擾的難度不予考慮。

這些年從事和SAR圖像的工作,知道的東西也漸漸增多,如果說SAR是一項技術,可以;如果說SAR是一項科學,也可以;可以簡單理解成一個二維矩陣;再可以擴展理解成多維的二維矩陣;也可以理解成地物與微波作用後的結果顯示;更可以理解為一群數字經過這樣那樣折騰而出來的圖像;當然,它是雷達產物,更是傳感器與目標之間存在相對運動而形成的特定成像手段。SAR的思想很美妙,有了它,我們發現合成孔徑聲吶的出現,也許將來還會有合成孔徑***出現。。。,總之SAR的發展現在很熱火,未來也更加發達。

來源:網絡轉載,作者不詳,感謝作者。



射頻rf易迪艾eda

微波仿真論壇(bbs.rfeda.cn) 

2006-2018專注微波12年,現13萬微波會員


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會員註冊 | 資料下載 | 會議信息 | 微波培訓

相關焦點

  • 合成孔徑雷達系統
    , 合成孔徑雷達不受光照和氣候條件限制實現全天時、全天候對地觀測, 甚至可以透過一些地表或植被獲取被掩蓋的信息。從概念提出至今經過了60多年的發展,合成孔徑雷達技術已比較成熟,多國都建立了自己的合成孔徑雷達發展計劃,各種新型體制合成孔徑雷達應運而生,在民用和軍用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1、合成孔徑雷達原理雷達(Radar)是利用微波波段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
  • 雷達課堂:合成孔徑雷達原理
    合成孔徑雷達(Sy 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是利用一個小天線沿著長線陣的軌跡等速移動並輻射相參信號, 把在不同位置接收的回波進行相干處理
  • 【最新綜述】合成孔徑雷達抗幹擾技術綜述
    然而,作為一種寬帶雷達系統,合成孔徑雷達在工作頻段內易受到敵方有源幹擾機信號、無線通信信號、廣播電視信號和其他雷達信號等多種複雜電磁幹擾的影響,其中合成孔徑雷達面臨主要威脅在於人為有意識製造的幹擾,即有意幹擾;而有意幹擾則可進一步分為壓制幹擾和欺騙幹擾。
  • 什麼叫逆合成孔徑雷達?
    Hu:什麼叫逆合成孔徑雷達?  熊偉:逆合成孔徑雷達,可以看作是把合成孔徑雷達,反過來:合成孔徑雷達,裝在一個運動的平臺上,探測固定目標;逆合成孔徑雷達,是用一部固定雷達,探測一個運動目標。兩者都是通過對雷達回波頻率的精細處理,把角度解析度提高几十倍甚至幾百倍。  合成孔徑雷達、逆合成孔徑雷達具備高解析度的原理,在電子理論上有多種解釋方法,下面是其中一種。
  • 我國迎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時代
    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了解到,該衛星的成功發射和應用,標誌著我國低軌道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研製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雷達成像衛星全面服務國民經濟建設時代來臨。 與光學遙感衛星利用可見光探測成像不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不受光照、雲層、天氣等條件的約束與影響,可以全天候、全天時工作,且具有對地下物體的穿透能力,從而能彌補光學遙感觀測的不足。因為獨特的應用優勢,雷達成像衛星一問世就備受追捧。
  • 詳細分析: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技術
    合成孔徑的概念始於50年代初期。當時,有些科學家想突破經典解析度的限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設想:合成孔徑雷達天線往往僅用單個輻射單元,沿一直線依次在若干個位置平移,且在每一個位置發射一個脈衝信號,接收相應發射位置的雷達回波信號並儲存起來,然後通過信號處理的方法產生一個等效的長的線性陣列天線。合成孔徑雷達的特點是解析度高,能全天候工作,可有效地識別偽裝和穿透掩蓋物。
  • 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獲悉,來自空天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製圖。作為受地質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逐年增加。
  • 我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陸成寬)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來自空天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製圖。
  • 合成孔徑雷達手冊,2019年4月發布超300頁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份《合成孔徑雷達手冊》,2019年4月發布,共307頁,手冊將數十年來在SAR研究中獲得的知識轉化為實際指導,向各國提供關於如何利用合成孔徑雷達進行森林監測、報告和REDD +不同方面的核查(MRV)。
  • 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成功,能「打狼」!
    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中國科學院空天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製圖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技術是通過利用合成孔徑雷達圖像中的相位信號來獲取毫米級地表形變信息的技術。隨著寬幅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技術的成熟,國內外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數據爆炸式增長。
  • 合成孔徑雷達壓制幹擾效果分析
    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種二維成像雷達,它利用雷達與目標的相對運動把尺寸較小的真實天線孔徑用數據處理的方法合成一較大的等效天線孔徑的雷達
  • 中國這一型合成孔徑雷達有多強?可對美國絕密的空天飛機精確成像
    殲20機載雷達具備下斜視成像能力最近網上出現中國合成孔徑雷達研究報導,在報導之中可以看到中國相關單位在相關研究之中取得顯著進展,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國產合成孔徑雷達整體性能已經達到當今頂尖水平。配備國產合成孔徑雷達的中國空軍圖-154MD電子戰飛機現代合成孔徑雷達圖像已經接近黑白照片筆者注意到這裡有斜視這個關鍵詞,表明國產機載合成孔徑雷達已經具備斜視能力,傳統合成孔徑雷達原理是把雷達每次探測數據虛擬成一個天線陣元,然後再用數據處理系統把這些數據進行綜合處理,合成一個大型天線陣列
  • 中國首臺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現世,隱身、偽裝全部失效!
    近日,據國內有關媒體報導,我方航天科工二院23所成功研製出首臺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通過對該雷達的飛行試驗,成功獲取國內首組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影像成果。眾所周知,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是太赫茲雷達與合成孔徑雷達的綜合體。
  • 科工力量:談談中國在合成孔徑雷達技術上的突破
    吳一戎正是由於提出稀疏微波成像概念,突破合成孔徑雷達技術瓶頸,成功研製全球首部稀疏微波成像雷達樣機,並證明了新技術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因此獲得陳嘉庚科學獎。要了解稀疏微波成像,還得從微波成像雷達說起。 日常生活中讀者對「雷達」這個名詞並不陌生,雷達的發展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通過向空中發射和接收電磁波,預防敵方戰機。而微波成像就起源於雷達技術,以電磁波頻譜中的微波波段作為探測手段,利用傳感器接收被觀測對象的散射特徵。
  • 中國已發射10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美國航母將無處遁形
    吳一戎根據《中國科學報》的這篇報導,60年來,電子所承擔了我國系列化星載合成孔徑雷達的研製,成功發射10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在航空遙感系統領域,改裝的新舟60大型遙感飛機實現首飛,推進了7型國際先進水平的航空對地觀測載荷的研製。此外,電子所還在微波成像技術、微波電真空技術、電磁探測技術、傳感器與微系統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 首都師大教授在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獲取地表三維形變方面實現新...
    首都師範大學資環學院、地信國際學院教授常佔強團隊突破了現有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技術需要至少三個軌道合成孔徑雷達(SAR)數據才能精確獲取地表三維形變信息的「定律」,提出僅用兩個平行軌道SAR數據即可精確獲取地表三維形變的技術方法,實現了技術突破。
  • 合成孔徑雷達遙感綜合實驗場在張家口揭牌啟用
    合成孔徑雷達遙感綜合實驗場在張家口揭牌啟用 2018-11-14 空天信息研究院 【字體: 語音播報   11月10日,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張家口經開區管委會、張家口金融控股集團聯合建設的合成孔徑雷達
  • 合成孔徑雷達:穿透雲霧的觀測「利器」
    合成孔徑雷達(SAR)具有穿透雲霧、全天時全天候監測的能力,能夠透過雲層直接觀測地表信息並實現米級解析度觀測。星載合成孔徑雷達(SAR)具有穿透雲霧、全天時全天候監測的能力,可幫助人們快速了解目標地區洪水災害影響情況。7月中旬以來,安徽淮河流域遭遇強降雨。「千裡淮河第一壩」王家壩7月20日開閘洩洪,蓄滯洪區啟用。監測淮河期間,由於降雨一直持續,光學衛星受到雲、霧遮擋的影響,難以對地表進行全面有效的觀測。
  • 探測不受煙塵、霧霾影響:國內首款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研製成功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胡喆)記者17日從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獲悉,由該所研製的我國第一部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進行了飛行試驗,並成功獲取國內首組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影像成果。
  • 超材料改造3D成像技術,「間諜之眼」合成孔徑雷達更加強大
    合成孔徑雷達是一項引人注目的成像技術,它可以通過雷達反射產生高解析度的2D和3D圖像。由於是依賴無線電波或微波而非可見光,所以它能夠穿透雲霧甚至是建築物。它也因此成為地球遙感、安全檢查以及國家官方間諜偵查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然而,這裡始終有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由於需要轉向裝置來瞄準目標,導致合成孔徑雷達系統往往體積巨大、十分耗電、機械結構複雜且極其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