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工力量:談談中國在合成孔徑雷達技術上的突破

2020-12-05 觀察者網

【文/科工力量專欄作者 柳葉刀】

在2018年的陳嘉庚科學獎的6個獲獎項目中,《基於L(1/2)正則化理論的稀疏雷達成像》項目獲得陳嘉庚信息技術科學獎,而該項目的主要完成人就是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院長吳一戎院士。

吳一戎正是由於提出稀疏微波成像概念,突破合成孔徑雷達技術瓶頸,成功研製全球首部稀疏微波成像雷達樣機,並證明了新技術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因此獲得陳嘉庚科學獎。要了解稀疏微波成像,還得從微波成像雷達說起。

日常生活中讀者對「雷達」這個名詞並不陌生,雷達的發展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通過向空中發射和接收電磁波,預防敵方戰機。而微波成像就起源於雷達技術,以電磁波頻譜中的微波波段作為探測手段,利用傳感器接收被觀測對象的散射特徵。

微波成像相比於光學成像有很大的優勢,光學成像是一種被動遙感,被動接收物體的光反射,在沒有陽光或者人工光源的情況下,無法工作。而微波恰好可以克服這些缺點,採用主動遙感的方式,受到大氣、雲層的影響較小,可以全天時全天候工作。

左圖:光學成像屬於被動遙感   右圖:微波成像屬於主動遙感

但是想要在700千米的外太空,觀測地球上小尺寸的物體,就要求微波成像雷達具有高解析度,雷達的孔徑必須是千米級別,但是基於成本、機載與星載平臺的空間,雷達的尺寸不能太大。

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特異公司的卡爾•威利(Carl Wiley)發現,利用都卜勒頻移處理,在不增大雷達體積的情況下,實現高解析度雷達成像,以此逐漸發展成今天被人熟知的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在觀測時,雷達與被觀測目標之間存在相對運動,合成孔徑雷達就是在目標的移動的路徑上間隔取樣,相干累加,獲得與大尺寸雷達觀測相同的效果。打一個很形象的比喻,類似於「多軌道錄音」,一位通曉各種樂器的演奏家,將他演奏的各種樂器錄下來,再將這些聲音合成在一起,就等於一個人演奏交響樂。

星載SAR:在目標的飛行路徑上間隔取樣,相干累加,獲得與大尺寸雷達觀測相同的效果

SAR作為一種獨特的成像技術,可以穿透雲層進行夜間成像,它是持續監測地球的重要工具。而且,SAR可以在圖像中識別出材料屬性、溼度等信息,提取到在光學成像中不明顯的高價值信息,在軍事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

各國星載SAR技術發展迅猛

美國從上個世紀中期就開始了星載SAR的研製,1978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載有SAR的海洋衛星SEASAT,工作在L波段,成功的完成了對地觀測任務,獲得了大量高清的雷達圖像,開啟了太空對地觀測新時代。

世界上第一顆載有SAR的海洋衛星SEASAT

在此基礎上,美國又分別於1981年、1984年、1994年將SIR-A、SIR-B、SIR-C/X-SAR三部雷達送入太空,美國利用這些雷達對地球表面測繪,獲得了大量信息。

相關焦點

  • 合成孔徑雷達系統
    從概念提出至今經過了60多年的發展,合成孔徑雷達技術已比較成熟,多國都建立了自己的合成孔徑雷達發展計劃,各種新型體制合成孔徑雷達應運而生,在民用和軍用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1、合成孔徑雷達原理雷達(Radar)是利用微波波段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
  • 詳細分析: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技術
    合成孔徑的概念始於50年代初期。當時,有些科學家想突破經典解析度的限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設想:合成孔徑雷達天線往往僅用單個輻射單元,沿一直線依次在若干個位置平移,且在每一個位置發射一個脈衝信號,接收相應發射位置的雷達回波信號並儲存起來,然後通過信號處理的方法產生一個等效的長的線性陣列天線。合成孔徑雷達的特點是解析度高,能全天候工作,可有效地識別偽裝和穿透掩蓋物。
  • 【最新綜述】合成孔徑雷達抗幹擾技術綜述
    點擊藍色「雷達學報」關注合成孔徑雷達(SAR)是一種有源遙感雷達系統,以其特有的合成孔徑技術,可以實現全天時全天候的高分辨成像,在戰場偵察、災害監測、
  • 我國迎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時代
    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了解到,該衛星的成功發射和應用,標誌著我國低軌道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研製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雷達成像衛星全面服務國民經濟建設時代來臨。 與光學遙感衛星利用可見光探測成像不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不受光照、雲層、天氣等條件的約束與影響,可以全天候、全天時工作,且具有對地下物體的穿透能力,從而能彌補光學遙感觀測的不足。因為獨特的應用優勢,雷達成像衛星一問世就備受追捧。
  • 雷達課堂:合成孔徑雷達原理
    合成孔徑雷達(Sy 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是利用一個小天線沿著長線陣的軌跡等速移動並輻射相參信號, 把在不同位置接收的回波進行相干處理
  • 中國這一型合成孔徑雷達有多強?可對美國絕密的空天飛機精確成像
    殲20機載雷達具備下斜視成像能力最近網上出現中國合成孔徑雷達研究報導,在報導之中可以看到中國相關單位在相關研究之中取得顯著進展,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國產合成孔徑雷達整體性能已經達到當今頂尖水平。移動目標指示雷達圖像,圖中黃色小點就是動運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均致力於解決SAR雷達存在兩大局限,首先發展斜視合成孔徑雷達,斜視合成孔徑雷達在一定角度上解決了雷達側前方目標探測問題,提高雷達覆蓋,信息實時性能得到提高,斜視合成孔徑雷達進一步發展就是前視合成孔徑雷達,從相關報導來看,中國相關單位已經突破下斜視合成孔徑雷達技術
  • 什麼叫逆合成孔徑雷達?
    Hu:什麼叫逆合成孔徑雷達?  熊偉:逆合成孔徑雷達,可以看作是把合成孔徑雷達,反過來:合成孔徑雷達,裝在一個運動的平臺上,探測固定目標;逆合成孔徑雷達,是用一部固定雷達,探測一個運動目標。兩者都是通過對雷達回波頻率的精細處理,把角度解析度提高几十倍甚至幾百倍。  合成孔徑雷達、逆合成孔徑雷達具備高解析度的原理,在電子理論上有多種解釋方法,下面是其中一種。
  • 中國已發射10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美國航母將無處遁形
    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所長,長期工作在科研一線,主要從事微波成像技術和大型遙感地面處理系統的研發工作,發明了稀疏微波成像算法等一系列微波成像新體制、新方法;主持了我國遙感衛星地面系統的研製,突破了遙感衛星地面系統中數據管理、傳輸、處理等方面的多項關鍵技術,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近十年又大力推進國家航空遙感系統的建設,系統推進了超越國際現有水平的航空對地觀測系統的研製。
  • 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成功,能「打狼」!
    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中國科學院空天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製圖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技術是通過利用合成孔徑雷達圖像中的相位信號來獲取毫米級地表形變信息的技術。隨著寬幅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技術的成熟,國內外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數據爆炸式增長。
  • 合成孔徑雷達的研究熱點
    點上方藍字" 微波仿真論壇 " 關注導讀:合成孔徑雷達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利用合成孔徑原理,實現高分辨的微波成像,具備全天時、全天候、高分辨、大幅寬等多種特點,最初主要是機載、星載平臺,隨著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彈載
  • 中國首臺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現世,隱身、偽裝全部失效!
    近日,據國內有關媒體報導,我方航天科工二院23所成功研製出首臺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通過對該雷達的飛行試驗,成功獲取國內首組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影像成果。眾所周知,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是太赫茲雷達與合成孔徑雷達的綜合體。
  • 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獲悉,來自空天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製圖。作為受地質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逐年增加。
  • 首都師大教授在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獲取地表三維形變方面實現新...
    首都師範大學資環學院、地信國際學院教授常佔強團隊突破了現有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技術需要至少三個軌道合成孔徑雷達(SAR)數據才能精確獲取地表三維形變信息的「定律」,提出僅用兩個平行軌道SAR數據即可精確獲取地表三維形變的技術方法,實現了技術突破。
  • 我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陸成寬)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來自空天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製圖。
  • 超材料改造3D成像技術,「間諜之眼」合成孔徑雷達更加強大
    合成孔徑雷達是一項引人注目的成像技術,它可以通過雷達反射產生高解析度的2D和3D圖像。由於是依賴無線電波或微波而非可見光,所以它能夠穿透雲霧甚至是建築物。它也因此成為地球遙感、安全檢查以及國家官方間諜偵查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然而,這裡始終有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由於需要轉向裝置來瞄準目標,導致合成孔徑雷達系統往往體積巨大、十分耗電、機械結構複雜且極其昂貴。
  • 中國成功發射環境一號C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圖)
    中國軍網記者頻道太原11月19日電今天6時5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將「環境一號」C衛星發射升空並送入預定軌道。同時,成功搭載發射了一顆新技術驗證衛星和蜂鳥試驗載荷。「環境一號」C衛星是一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將與2008年9月成功發射的「環境一號」A、B衛星組成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形成對我國大部分地區災害與環境情況的動態監測預報能力。
  • 合成孔徑雷達壓制幹擾效果分析
    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種二維成像雷達,它利用雷達與目標的相對運動把尺寸較小的真實天線孔徑用數據處理的方法合成一較大的等效天線孔徑的雷達
  • 合成孔徑雷達手冊,2019年4月發布超300頁
    旨在向可能不具備合成孔徑雷達專業知識但有興趣在林業部門利用合成孔徑雷達技術的遙感專家提供易懂、易於吸收的技術資料。下面是關於這份手冊的詳細介紹,需要英文原文的請給「雷達通信電子戰」微信公眾號發送消息「190925」查看,有效期為7天,僅供學習參考。
  • 探測不受煙塵、霧霾影響:國內首款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研製成功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胡喆)記者17日從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獲悉,由該所研製的我國第一部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進行了飛行試驗,並成功獲取國內首組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影像成果。
  • 合成孔徑雷達遙感綜合實驗場在張家口揭牌啟用
    合成孔徑雷達遙感綜合實驗場在張家口揭牌啟用 2018-11-14 空天信息研究院 【字體: 語音播報   11月10日,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張家口經開區管委會、張家口金融控股集團聯合建設的合成孔徑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