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所參研的環境一號C衛星傳回首張合成孔徑雷達圖像
12月9日,環境一號C星在完成發射、SAR載荷天線展開、SAR載荷常加電單機加電、SAR載荷大功率發射路徑饋線波導充分放氣(避免低氣壓放電)等準備工作後,SAR載荷成功開機並傳回第一張S波段合成孔徑雷達(SAR)圖像。
-
我國迎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時代
隨著高分三號衛星的發射成功,「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建設邁出了堅實一步。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了解到,該衛星的成功發射和應用,標誌著我國低軌道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研製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雷達成像衛星全面服務國民經濟建設時代來臨。
-
中國已發射10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美國航母將無處遁形
2017年11月2日的《中國科學報》刊登了一篇《吳一戎:紮根一線 腳踏實地》的報導。吳一戎,何許人也?吳一戎根據《中國科學報》的這篇報導,60年來,電子所承擔了我國系列化星載合成孔徑雷達的研製,成功發射10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在航空遙感系統領域,改裝的新舟60大型遙感飛機實現首飛,推進了7型國際先進水平的航空對地觀測載荷的研製。此外,電子所還在微波成像技術、微波電真空技術、電磁探測技術、傳感器與微系統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
合成孔徑雷達系統
研究合成孔徑雷達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不斷提高這兩維解析度。合成孔徑雷達系統通過發射寬帶信號實現脈衝壓縮提高距離解析度,可以理解為信號帶寬越寬距離解析度越高;利用雷達與目標的相對運動把尺寸較小的真實天線孔徑(孔徑這裡可理解為尺寸,一般真實天線孔徑在米級),用數據處理的方法合成為較大的等效天線孔徑(可達到數百米甚至數公裡)來提高方位解析度,可以理解為孔徑擴大了多少倍解析度就提高多少倍。
-
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成功,能「打狼」!
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中國科學院空天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製圖在2006年12月19日,德國將5顆「放大鏡」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中的第一顆送入太空,到2008年7月22日5顆衛星全部發射完畢。先進的間諜衛星填補了歐洲在雷達成像偵察衛星領域的空白。
-
廈門大學「海絲一號」衛星發射成功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點火升空(高亮 攝)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去年廈大曾經成功發射一枚火箭 都是為了科學研究 其中 『』海絲一號」衛星 是為了在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最新消息 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 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 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 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廈門大學海絲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0日12時37分,由廈門大學、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天儀研究院」)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簡稱「中國電科38所」)等單位聯合研製的海絲一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
什麼叫逆合成孔徑雷達?
Hu:什麼叫逆合成孔徑雷達? 熊偉:逆合成孔徑雷達,可以看作是把合成孔徑雷達,反過來:合成孔徑雷達,裝在一個運動的平臺上,探測固定目標;逆合成孔徑雷達,是用一部固定雷達,探測一個運動目標。兩者都是通過對雷達回波頻率的精細處理,把角度解析度提高几十倍甚至幾百倍。 合成孔徑雷達、逆合成孔徑雷達具備高解析度的原理,在電子理論上有多種解釋方法,下面是其中一種。
-
雷達課堂:合成孔徑雷達原理
合成孔徑雷達(Sy 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是利用一個小天線沿著長線陣的軌跡等速移動並輻射相參信號, 把在不同位置接收的回波進行相干處理
-
【最新綜述】合成孔徑雷達抗幹擾技術綜述
然而,作為一種寬帶雷達系統,合成孔徑雷達在工作頻段內易受到敵方有源幹擾機信號、無線通信信號、廣播電視信號和其他雷達信號等多種複雜電磁幹擾的影響,其中合成孔徑雷達面臨主要威脅在於人為有意識製造的幹擾,即有意幹擾;而有意幹擾則可進一步分為壓制幹擾和欺騙幹擾。
-
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獲悉,來自空天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製圖。作為受地質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逐年增加。
-
銅川「絲路衛星星座」首發星 - 「智星一號A星」成功發射
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37秒,銅川「絲路衛星星座」首發星——「智星一號A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成功升空,13時00分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成功發射一顆衛星!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點火升空(高亮 攝)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去年廈大曾經成功發射一枚火箭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 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 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我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陸成寬)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來自空天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製圖。
-
「珠海一號」03組衛星發射成功 共8顆構成世界唯一高光譜星座
央視網消息:9月19日14時4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將「珠海一號」03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珠海一號」03組衛星「珠海一號」衛星工程是商業遙感衛星項目,規劃研製發射34顆衛星組成星座,具備視頻、高光譜、合成孔徑雷達、紅外成像等觀測能力,獲取衛星遙感數據為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行業應用提供服務。該星座已於2017年6月15日發射01組兩顆視頻衛星,2018年4月26日發射02組5顆衛星。
-
科工力量:談談中國在合成孔徑雷達技術上的突破
吳一戎正是由於提出稀疏微波成像概念,突破合成孔徑雷達技術瓶頸,成功研製全球首部稀疏微波成像雷達樣機,並證明了新技術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因此獲得陳嘉庚科學獎。要了解稀疏微波成像,還得從微波成像雷達說起。,雷達的孔徑必須是千米級別,但是基於成本、機載與星載平臺的空間,雷達的尺寸不能太大。
-
潮科技|ICEYE推出商用高解析度聚束式合成孔徑雷達成像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MEMS」(ID:MEMSensor),作者麥姆斯諮詢王懿,原文題目《ICEYE推出商用高解析度聚束式合成孔徑雷達成像》,36氪經授權發布,略有改動。據麥姆斯諮詢報導,小型衛星合成孔徑雷達(SAR)技術公司ICEYE於10月16日推出其最新開發的聚束成像(Spotlight imaging)模式,該成像模式可通過衛星星座為用戶提供解析度為1米的雷達成像,現已向全球用戶提供商業服務。ICEYE聚束成像專為實現高解析度而設計,可支持商業和政府客戶的各類應用。
-
合成孔徑雷達:穿透雲霧的觀測「利器」
合成孔徑雷達(SAR)具有穿透雲霧、全天時全天候監測的能力,能夠透過雲層直接觀測地表信息並實現米級解析度觀測。入汛以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每天利用風雲三號、高分等多源衛星,對我國的重點湖泊、水庫、河流等進行監測,包括鄱陽湖、洞庭湖,丹江口水庫、密雲水庫以及官廳水庫等。星載合成孔徑雷達(SAR)具有穿透雲霧、全天時全天候監測的能力,可幫助人們快速了解目標地區洪水災害影響情況。7月中旬以來,安徽淮河流域遭遇強降雨。「千裡淮河第一壩」王家壩7月20日開閘洩洪,蓄滯洪區啟用。
-
詳細分析: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技術
合成孔徑的概念始於50年代初期。當時,有些科學家想突破經典解析度的限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設想:合成孔徑雷達天線往往僅用單個輻射單元,沿一直線依次在若干個位置平移,且在每一個位置發射一個脈衝信號,接收相應發射位置的雷達回波信號並儲存起來,然後通過信號處理的方法產生一個等效的長的線性陣列天線。合成孔徑雷達的特點是解析度高,能全天候工作,可有效地識別偽裝和穿透掩蓋物。
-
探測不受煙塵、霧霾影響:國內首款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研製成功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胡喆)記者17日從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獲悉,由該所研製的我國第一部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進行了飛行試驗,並成功獲取國內首組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影像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