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藻毒素在大型潛流人工溼地中的去除效果

2021-02-15 中加中心SCWE

近年來隨著水體富營養化的日益加劇,藍藻水華爆發帶來的微囊藻毒素汙染成為一個令人關注的環境問題。微囊藻毒素(MCs)是一類環狀多肽類物質,具有很強的肝毒性,傳統水處理工藝難以有效去除。同時,由於微囊藻毒素可以在魚體內富集,人飲用受微囊藻毒素汙染的水和食用受汙染的魚類均會對人體健康構成極大的威脅。前人的研究表明人工溼地系統對微囊藻毒素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其研究大都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而缺乏大型人工溼地系統的長期觀測研究。

碩士研究生範亮在黃津輝教授的指導下,對位於天津濱海新區本課題組設計建造的5萬平米的潛流人工溼地,進行了為期1年的連續監測。研究表明,河道未經處理的原水(進水口處)MCs濃度在5、6月份達到最高,分別為0.099和0.093µg/L;秋季10月和11月的MCs濃度次之,分別為0.085、0.049µg/L(2016年)和0.06、0.054µg/L(2017年);秋季藻類死亡後,胞內MCs釋放到水體中,造成了MCs濃度升高;3-4月份MCs濃度較低,,分別為0.027和0.014µg/L。10月份北方已進入深秋季節,溫度顯著下降,人工溼地的處理效率相對有所降低;而微囊藻毒素的濃度不降反升,這給人工溼地的運行效率帶來了一定的考驗,因此長期觀測人工溼地對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率十分有意義。經一年測定,微囊藻毒素全年去除率在47.0%-87.2%之間,平均去除率為59.25%。這說明潛流人工溼地對低濃度MCs能夠穩定去除,且具有較高去除率,與前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潛流人工溼地系統去除水體中MCs可能主要是經過溼地單元內基質、植物根系的生物膜物理截留和吸附作用,以及根系分泌物的絮凝、沉澱作用。

         相關論文即將在2018年7月份以《微囊藻毒素在大型潛流人工溼地中的去除效果》為題發表於《中國給水排水》;第一作者碩士研究生範亮。

 

[1]      範亮,黃津輝* (2018)微囊藻毒素在北方大型潛流人工溼地中去除效果的長期觀測研究[J].中國給水排水, 2018,34(13)

人工溼地系統進水 MCs濃度及其去除率

不同植被組合溼地單元對MCs去除效果

 

 

 

  



相關焦點

  • 人工溼地的類型及製作方法
    人工溼地類型 按照進出水布水的方式的不同, 一般將人工溼地分為表面流人工溼地 和潛流人工溼地。 (1)表流人工溼地 表面流人工溼地基本特徵主要是汙水在土的上層流動, 水面與空氣直接接觸。 部分物質被阻擋截留,大部分的有機物是由生物的生物膜降解去除。
  • 國標「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測定」已實施
    由水生所制訂的國家標準「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測定」 (GB/T 20466-2006)於2006年8月24日頒布,2007年1月1日實施
  • 青城公園湖區微囊藻毒素的形成
    經顯微鏡觀察,這些水華是微囊藻水華,微囊藻屬於藍藻,也為藍藻水華。初步鑑定,此水華的微囊藻種類有銅綠微囊藻、惠氏微囊藻、魚害微囊藻、挪氏微囊藻和史密斯微囊藻,其中前3種已明確是有毒藍藻。內蒙古農業大學農科院喬辰教授表示,微囊藻水華產生的原因同其他藍藻水華一樣,是水體富營養化的表現,其根源主要在於水體富集了過多的氮、磷、鉀等營養物質,為藻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物質基礎。
  • 龐德彬:引發南美白對蝦EMS的原因是微囊藻毒素
    龐德彬:引發南美白對蝦EMS的原因是微囊藻毒素2014-07-20 23:4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  就我接觸到的案例,北海高德鎮一個23畝水面的養蝦場,使用的是地下抽取的淡水,蝦場老闆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兩造蝦的養殖過程中,從未在水體和蝦體檢測出副溶血弧菌(每造送檢6次),但蝦仍然暴發EMS偷死病。
  • 「達觀」銅綠微囊藻在多孔介質中的遷移和沉積行為研究
    此外,對預氧化技術和過濾技術對銅綠微囊藻去除的綜合影響進行了系統性研究,發現氧化裂解後的藻細胞在填充柱中的去除率仍沒有顯著提高。以上結果表明,一旦飲用水水源地發生藻類爆發,除了要儘可能預防藻毒素的釋放和暴露,還應特別注意過濾器中銅綠微囊藻等藻類細胞的遷移和滯留,降低藍藻細菌透過飲用水處理工藝的風險。
  • 探討:人工溼地處理生活汙水的應用現狀及問題
    3.垂直潛流垂直潛流人工溼地對比上述兩種汙水處理工藝,具有良好的去汙效果,它主要引導基質下層保持垂直流向,所攜帶氧氣量能夠充分滿足填料床需要,使其達到飽和狀態,同時,具有較強的復氧能力和雜質去除能力,但這種工藝的應用成本相對較大,處理系統相對複雜。
  • 淺析池塘藍藻門微囊藻的防治及實例分析
    第三,藍藻大量死亡過程會產生惡臭味,藍藻死亡後產生的毒素是目前範圍最廣的一種毒素,而微囊藻死後產生的毒素LR是目前已知藍藻中毒性最強,急性危害最大的一種毒素,其集中大量死亡產生的毒素會對水生動物會產生嚴重危害。同時,其死亡過程會嚴重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或轉水,對水產養殖產生災難性後果。
  • 「農村汙水處理設施」人工溼地填料的選擇
    上期力鼎環保為大家介紹了農村汙水處理項目中人工溼地類型,相信大家對汙水人工溼地、表面流人工溼地、潛流人工溼地已經有了一定了解。今天為大家介紹下溼地中的填料的選擇與布置。農村汙水處理站區-人工溼地人工溼地的填料與一體化汙水處理設備中的填料有著明顯的區別。
  • Toxins:新方法可檢測尿液中的有害藻類毒素
    2020年1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2018年夏季,佛羅裡達州南部的淡水和海水生態系統中都有大量產毒藻類爆發,影響了生活在這些海洋環境中的野生動植物和人類。在有害藻類爆發期間,藍藻將包括微囊藻毒素和結核菌素在內的有毒肽釋放到水源中。
  • 花生油黃麴黴毒素常用去除手段
    這是因為花生油是油作坊主要生產加工的食用油,造成花生油中含有黃麴黴毒素的主要原因都是原料在進行壓榨前,因存儲不當使得花生中產生了黴變粒,100顆花生中有一粒黴變粒,加工出的花生油就會黃麴黴毒素超標,而油作坊通常沒有相應的解決手段,這也是榨油坊花生油成為黃麴黴毒素高發地的原因。
  • 水源地人工溼地水質淨化效果及其對浮遊植物的影響
    通常認為,浮遊植物生長主要受到營養鹽、水溫、光照和水動力的影響,其群落結構更是會受到水體中各種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甚至是人工措施的影響。人工溼地作為飲用水源地的淨化措施已有許多應用實例。目前,關於人工溼地的水質淨化效果和對浮遊植物影響的研究大多是在中小尺度的試驗控制下進行,但在工程應用中的大型人工溼地水源地的研究較少。
  • 人工溼地汙染物去除率 你真正了解嗎?
    那麼,人工溼地對汙染物的去除效果到底怎麼樣呢?接下來將進行人工溼地對有機物、氮、磷、重金屬、微生物等物質的去除率詳解。,汙水流經顆粒表面時,大量的SS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擋截留,不溶性的有機物通過在溼地基質中的沉澱、過濾、吸附作用,很快被截留,然後被微小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機物通過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微生物的代謝過程而被分解去除。
  • 臺灣曾文水庫微囊藻超標 危害人體
    臺灣「環保署」11月13日指出,曾文水庫水庫內如微囊藻大量繁殖,不但破壞生態,人類飲用甚至可能造成死亡,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調查曾文水庫水質發現微囊藻量已超過世界衛生組織
  • 為何330頭大象離奇死亡,原來喝了有毒素水,藍藻有多可怕?
    藍藻的綽號有很多,「藍綠藻」,「水華」,「綠潮」,「藍細菌」,「赤潮」,它是地球上繁衍時間最長的一種大型單細胞原核生物藍藻是有毒的,當藍藻細胞破裂破裂時,將毒素排放到水中,就算把水水煮沸了,也無法去除藍藻毒素,根據不同種類產生出不同的毒素,比如微囊藻產生微囊藻毒素
  • 你真的了解沸石在人工溼地中的關鍵作用嗎?
    作為人工溼地重要構成的基質填料,在人工溼地水質淨化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長介質的同時,還能夠通過沉澱、過濾和吸附等作用直接去除汙染物。填料的種類、級配等會直接影響沉澱、過濾和吸附效果。
  • 全國多地爆發藍藻之謎:治理方法效果多一般
    在淨化過程中,一般用活性碳吸附這兩種惡臭物質,但作用有限。現在也有用臭氧加活性碳吸附的方法,效果較好,但價格較高。微囊藻毒素就不這麼簡單了。藍藻雖然不能寄生於人類或動物而引起疾病,卻可能產生一系列天然毒素來危及人類健康。這些毒素通常存在於藍藻的細胞膜裡,所以當藍藻活著的時候沒事,待其死亡腐敗時,細胞膜破裂,藻毒素就釋放到了水裡。
  • 硝化-反硝化生物濾池在汙水處理中的應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採用硝化-反硝化生物濾池作為垂直潛流人工溼地處理生活汙水的預處理單元。可見,穩定運行期間,CODcr的去除效果隨著水力負荷的增加,系統對CODcr的平均去除率呈現微弱下降的趨勢。分析認為,隨水力負荷不斷增加,汙水在濾池中的水力停留時間縮短,有機負荷也相應增加,部分有機物來不及降解,同時增加了濾層間的過濾速度和水力剪切力,很容易使生物膜被衝脫,影響處理效果[9]。總體來說,水力負荷對CODcr的去除效果影響不大,適當提高水力負荷仍舊可取得較佳的去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