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研究動態 |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COVID-19)

2020-12-03 澎湃新聞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

新冠疫情下廢棄的威尼斯瀉湖

美國NASA監測全球應對COVID-19的環境信號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中國的二氧化氮的影響

美國NASA資助四個研究新冠病毒影響的項目

新冠疫情下廢棄的威尼斯瀉湖

義大利政府於2020年3月9日對全國實行封鎖,從而大幅度減少了威尼斯的船隻(包括水上巴士以及遊輪)航行。從哥白尼哨兵2號(Sentinel-2)所捕獲的影像可以看出,在義大利為限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傳播的各項舉措下,威尼斯著名水路的船隻交通明顯減少。下圖影像分別拍攝於2020年4月13日和2019年4月19日,圖像對比可看出船隻通行銳減。與去年相比,大運河和朱代卡島海峽幾乎空了,從威尼斯到穆拉諾島的交通似乎已不存在。據義大利新聞社(ANSA)稱,復活節期間威尼斯的街道與運河幾乎保持空置—只有警員在街道與水路巡邏。同時,封鎖導致整個歐洲的空氣汙染急劇下降,尤其是在羅馬和義大利北部的波谷。

圖1 2019年與2020年威尼斯瀉湖哥白尼哨兵2號影像對比圖

關於哥白尼哨兵

哥白尼哨兵是一組由歐盟所有的專用衛星,旨在提供豐富的數據和圖像,這些數據和圖像對於歐盟的哥白尼環境計劃至關重要。歐盟委員會牽頭並協調該計劃,以改善環境管理和保護生命。歐洲航天局(ESA)負責空間部分,代表歐洲聯盟負責開發Copernicus Sentinel衛星系列,並確保哥白尼Copernicus服務的數據流,而哥白尼哨兵(Copernicus Sentinels)的業務已委託給歐空局(ESA)和歐洲氣象衛星組織(EUMETSAT)。

原文及圖片:

http://www.esa.int/Applications/Observing_the_Earth

美國NASA監測全球應對COVID-19的環境信號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期間,美國航天局(NASA)的地球觀測衛星編隊一直在持續運轉、收集關鍵觀測數據以了解地球由於新冠疫情的限制而產生的反應。NASA遠程收集和分析全球範圍內的衛星和地面數據,通過分析現有的長時序數據並資助相關前沿研究來幫助描繪和理解全球環境信號。

持續觀測夜間地球空氣品質有助於提供直接實例,闡明地球系統如何應對人類行為變化。在太空,美國宇航局(NASA)「Aura」衛星上的臭氧監測儀(OMI)和歐洲航天局(ESA)「Sentinel-5P」衛星上的對流層監測儀(TROPOMI)提供了因人類居家避難而導致的全球二氧化氮(NO2)水平迅速下降的影像支撐數據。

圖1. 美國東北部空氣汙染,特別是對流層二氧化氮(NO2)由於COVID-19反應的減少。

(圖片來源:NASA /科學可視化工作室)

OMI自2004年首次發射以來持續測量空氣汙染物二氧化氮(NO2)總濃度。此外,美國航天局(NASA)與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聯合發射的 Suomi NPP衛星的可見紅外成像輻射計(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VIIRS)也正持續進行觀測。該星自2011年以來長期觀測地球夜光,以幫助支持短期天氣預報、災難響應及其他應用程式,並為全球人類活動中的最新變化提供了寶貴見解。上述衛星與NASA全球地球觀測衛星編隊的其他成員以及半自主地面傳感器網絡測量等一起,繼續觀測著地球上不斷變化的空氣、陸地、海洋、冰和水。

NASA現有數據集也被用於幫助理解COVID-19的傳播。例如,美國航天局社會經濟數據和應用中心(SEDAC)發布了一種新的交互式地圖工具,將全球年齡和性別數據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冠狀病毒資源中心關於COVID-19傳播的最新數據進行可視化。這一免費工具對於那些無法獲得空間人口數據的國家可能大有作用。另外,對地觀測組織(GEO)中有一名為「健康社區實踐」的組織(Health Community of Practice),是一個基於全球網絡,專門使用環境觀測數據來支撐和改善各級衛生決策的組織。NASA作為其主席成員,正在該組織框架下與各相關方共享研究、應用和活動進展與成果,以不斷增進人類對於COVID-19傳播和影響的認識。隨著2019冠狀病毒病使地面數據收集面臨風險,衛星信息變得更加重要。NASA還與美國農業部合作,支持使用遙感信息來評估作物產量,這一信息對於評估國家糧食供應和糧食政策,確保在新冠大流行期間國家糧食供應至關重要。

全球應對COVID-19所產生的其他地球信號仍有待發現。為此,NASA正在通過以下途徑推進研究:一是資助新的科學研究,並擴大現有項目;二是接受新的研究建議,快速響應地球科學新型研究。三是繼續利用現的夥伴關係,促進新的夥伴關係。

原文及圖片來源:

https://www.nasa.gov/feature/nasa-monitors-environmental-signals-from-global-response-to-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中國的二氧化氮的影響

圖1.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期間中國的二氧化氮濃度圖

2020年3月19日,歐洲航天局利用哥白尼哨兵5P衛星上的Tropomi儀器監測數據得出,中國湖北省爆發新型冠狀病毒後,中國停止了日常活動,關閉工廠,導致1月下旬至2月下旬中國所有主要城市的二氧化氮濃度(由發電廠,工業設施和車輛釋放的二氧化氮濃度)大大降低。濃度的下降也與農曆新年相吻合,每年通常都會看到類似的下降。

哥白尼大氣監測局(CAMS)觀察到,與前三年相比,2020年2月細顆粒物(最重要的空氣汙染物之一)減少了。通過將衛星觀測結果與詳細的大氣層計算機模型相結合,他們的研究表明,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地表顆粒物減少了約20-30%。利用哥白尼Sentinel-5P衛星的數據,可以獲得從2019年12月20日到2020年3月16日的二氧化氮濃度,通過10天的移動平均值發現,1月下旬濃度下降明顯,與全國檢疫相吻合,從3月初開始,二氧化氮水平開始增加。最近的數據顯示,義大利北部的空氣汙染有所減少,與此同時,全國範圍內也採取了封鎖措施以防止冠狀病毒(COVID-19)傳播。

哥白尼Sentinel-5(也稱為Sentinel-5P)是當今在軌的7顆哥白尼衛星之一。它提供了對來自太空的二氧化氮和其他微量氣體的最精確測量,致力於通過測量多種微量氣體和氣溶膠來監控空氣汙染。

歐空局研究人員認為,由於二氧化氮主要由交通和工廠生產,因此它是全球工業活動的一級指標。顯而易見的是,由於COVID-19限制以及1月的農曆新年,導致活動減少,導致中國的二氧化氮水平大幅下降。二氧化氮濃度降低的一部分歸因於冠狀病毒的影響。目前,與中國城市相比,歐洲的減排量約為40%,但這只是粗略的估算,因為天氣也會對排放造成影響。歐空局還將進行詳細的科學分析,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提供更多見解和量化結果。

原文及圖片來源:

http://www.esa.int/Applications/Observing_the_Earth/Copernicus/Sentinel-5P/COVID-19_nitrogen_dioxide_over_China

美國NASA資助四個研究新冠病毒影響的項目

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的地球科學部正在支持科學界調查這種新冠病毒疫情所帶來的諸多變化。通過其「快速反應和地球科學新研究(RRNES)計劃」,該機構為選定的快速周轉的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這些項目創新地利用衛星數據和其他NASA資源,以解決疫情對環境、經濟和社會的不同影響。該機構最近資助了以下四個RRNES項目:

一、探索城市空氣品質的不均衡增長

道路上客車的急劇減少導致許多城市地區的空氣汙染水平下降,尤其是二氧化氮(NO2)。但是,對衛星數據的初步分析表明,全球各城市在其鎖定期內NO2濃度的下降並不一致。例如,與美國許多城市相比,中國和義大利的城市的汙染減少程度似乎更大、更突出。項目結合衛星遙感與天氣、交通量和其他數據,闡明為什麼我們看到了新冠病毒封鎖對全球不同城市的空氣品質產生不一致的影響。在新冠病毒危機期間,空氣汙染水平的準確信息對保護公眾健康至關重要。項目還將通過加強對如何設計交通政策以最有效和最高效地改善空氣品質的理解,來長期改善公共衛生。

二、減少空氣汙染對大氣的影響

儘管衛星觀測到包括二氧化氮在內的某些類型的空氣汙染已在全球範圍內減少,但仍有待觀察的是有害排放的減少將持續多久,以及這些變化對未來大氣化學的影響。項目組正在制定一個流程,為科學家和利益相關方提供一種有效監控二者的方法。通過使用結合了衛星和氣象數據的新數據驅動框架,將使NASA衛星資源更進一步發揮作用,以量化排放量的減少及其對空氣品質化學的影響。計劃將研究重點放在三個處於疫情不同階段的地區,包括中國江漢平原(包括武漢)、義大利波谷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南部汙染地區,這些地區一直遵循不同的法規和政策以控制疫情,重點研究這三個區域的氮氧化物。並將已建立的框架快速用於其他區域和時間段,快速共享該項目生成的結果、算法和數據,從而追蹤氣體變化。

三、空氣汙染與水質的聯繫

進入空氣的物質也會影響地球系統的其他部分,例如水質。項目組正在研究這種聯繫,以確定與新冠病毒相關的空氣汙染下降可能會對紐約附近長島灣的沿海水質的影響。針對新冠病毒疫情的社會經濟政策的反應已導致全球大氣氮汙染急劇下降。然而,對大氣中沉積氮的影響以及沿海水生生態系統的變化仍然未知。項目利用地面和衛星平臺的新測量數據來獲取大氣和水質狀況的變化,將有助於填補我們的認知空白,認識營養物和汙染物的空氣-水交換,以及它們與環境法規、社會經濟政策對策和決策的相互影響。

四、消除(夜間)疫情的經濟影響

除環境變化外,抑制新冠病毒傳播的措施還導致人類活動和全球活動發生重大變化。項目組正在使用衛星夜間光數據來幫助評估這場危機對能源使用、運輸、遷移等當地和全球社會和經濟的影響,以及控制病毒傳播所採取的遏制措施的有效性,例如居家限制令。

項目組將使用可提供每日來自衛星的夜間光數據的NASA「黑色大理石」(Black Marble) 產品套件,以及人口、城市基礎設施和當地疫情的應對信息,來開發新冠病毒地圖和數據產品,能夠從街道到全球幾乎實時地跟蹤這些反應。通過在精細空間尺度上使用NASA「黑大理石」產品跟蹤反應,例如在子社區級別,還試圖增進對不同城市化程度和監管水平的城市以及整個大都市地區對限制措施的反應的理解。該信息可向負責監督本次及今後疫情的利益相關方提供具體的疫情程度、持續時間以及恢復情況。

註:自2012年1月以來,NASA每日提供黑色大理石夜間照明產品套件(VNP46)產品,解析度為500米,其數據來自索米國家極地軌道平臺(SNPP)上的可見紅外成像輻射計套件(VIIRS)日/夜波段(DNB)。(註解摘自網絡)

原文來源: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20/nasa-funds-four-research-projects-on-covid-19-impacts

原標題:《國內外研究動態 |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COVID-19)》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視角|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土地利用)
    可快速關注我們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北克什米爾喜馬拉雅山土地覆蓋/土地利用的時空變化評估案例(1992至2018年)利用混合元胞自動機和馬爾可夫模型對非洲馬拉威德薩地區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動態進行建模
  • 地表土壤水分動態變化監測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曾江源等基於最新的L波段SMAP輻射計亮溫數據,發展了一種全新的微波土壤水分指數(SMI)用來捕捉土壤水分的動態變化趨勢。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上。
  • 水聲學原位監測水體中微囊藻動態變化研究獲進展
    藍藻水華的頻繁發生對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造成了嚴重損害,研究藍藻在野外水體中的時空分布是水華早期預警與防控的關鍵。微囊藻(Microcystis)是湖泊中常見的水華種類,由於其自身獨特的浮力調節機制導致其在水柱中的分布存在明顯的空間異質性,因而追蹤微囊藻在水柱中的實時動態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
  • 水聲學原位監測水體中微囊藻動態變化研究獲突破
    藍藻水華的頻繁發生對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造成了嚴重損害,研究藍藻在野外水體中的時空分布是水華早期預警與防控的關鍵。微囊藻(Microcystis)是湖泊中常見的水華種類,由於其自身獨特的浮力調節機制導致其在水柱中的分布存在明顯的空間異質性,因而追蹤微囊藻在水柱中的實時動態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
  • 中科院完成汶川地震十年遙感動態監測 —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完成汶川地震十年遙感動態監測 項目對汶川地震災區重大滑坡和泥石流狀況進行監測和評估發現,截至2018年,各大型滑坡群的滑坡體植被覆蓋恢復整體狀況良好,已從初始發育階段向穩定狀態轉化,且滑坡活動強度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 研究人員實現長時間序列-高時空解析度城市景觀動態遙感監測
    佔全球約3%的城市地表供養了55%的人類生活,複雜高強度的人類活動使城市景觀劇烈變化,但當前學術界缺少長時間連續序列-高時空解析度城市景觀動態數據,導致城市景觀演變的驅動機制及其產生的生態效應尚不明確,這制約了城市居民福祉提升和城市可持續發展。
  • 首套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發布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團隊對外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該數據集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詳情見<<<)。地表覆蓋分布是氣候變化研究、生態環境評估及地理國情監測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信息。作為首套2020年全球30米精細地表覆蓋產品,該數據集及時反映了2020年全球陸地區域(除南極洲)在30米空間解析度下的地表覆蓋分布狀況,為地表相關應用提供了最新的數據支撐。
  • HH52P型電磁繼電器動態特性監測方法的研究
    通過繼電器線圈時間常數的動態變化特性可以實現對繼電器吸合過程中觸動階段、吸動階段和蓄磁階段的辨識。因此,根據時間常數的物理意義,將線圈時間常數和銜鐵觸動時間的算法嵌入到該監測系統中,達到了對電磁繼電器吸合過程動態特性監測的目的。經實際測試,該系統運行穩定,完成了對試品吸合過程動態特性的監測和特性參數的採集分析。
  • 中科院團隊發布首套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近日該院劉良雲研究員團隊對外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該數據集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地表覆蓋分布是氣候變化研究、生態環境評估及地理國情監測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信息。
  • 資訊|我國向聯合國捐贈的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是如何製成的?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地表水熱和物質平衡等過程,是生態環境監測、氣候變化研究、可持續發展規劃的重要基礎信息。2014年之前,國際上大多採用美國和歐盟完成的解析度為1000米和300米的全球地表覆蓋數據產品,其精度和解析度難以滿足全球變化研究與可持續發展應用的需求。而30米解析度的遙感影像,在地理信息領域被認為是用於描述全球地表覆蓋及其變化的最佳尺度。
  • 資訊 | 我國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並向聯合國捐贈
    為推動利用地理信息監測全球地表變化,應對全球挑戰,促進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部在多年努力和技術創新基礎上,組織製作了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2020年9月15日,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自然資源部向社會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自然資源部陸昊部長向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代表的聯合國捐贈數據。
  • 2002-2018年北美洲地表溫度異常變化的驅動因素分析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北美洲的地表溫度變化極為異常。為探究這些異常現象的影響因素,在結合地面站點利用數據重構模型生成更高質量遙感地表溫度數據的基礎上,綜合植被、土壤水分、氣溶膠光學厚度、雲量、大氣水汽含量5種地表大氣參數和ENSO、NAO、PDO3種大型氣候模態,分析了北美洲地表溫度時空異常變化的驅動因素。重新生成的地表溫度數據像元信息更加完整,數據精度可達1K左右。
  • 我國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 填補高緯度區域信息空白
    全球地表覆蓋分布及變化反映人與自然相互作用,是生態環境監測、氣候變化研究、可持續發展規劃的重要基礎信息。中國於2014年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產品(2000版和2010版),並於同年9月由習近平主席特使、國務院原副總理張高麗在聯合國氣候峰會期間捐贈給聯合國,成為中國向聯合國提供的首個高科技公共產品。
  • 中國湖庫等不同類型水體變化遙感監測研究獲進展
    中國幅員遼闊、地形起伏多變,地表水體分布數量眾多且類型豐富,既分布有全球海拔最高的內陸鹹水湖群,也存在大量人口密集區域的淡水湖和人工水庫。長期以來,不同地區(流域)、不同類型的水體變化受流域自然環境因素和人類活動影響程度與機制不一。
  • 地學系宮鵬教授研究組發布全球1982~2015年逐年長時序動態土地...
    清華新聞網6月10日電 6月3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宮鵬教授科研團隊在地學領域頂級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上發表題為「全球1982~2015年土地覆蓋逐年動態及長期變化」(Annual dynamics of global land cover and its long-term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改變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季節動態
    新華社蘭州2月18日電(記者張文靜)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教授課題組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賀金生介紹,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於全球平均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格局變化。
  • 地球大數據更新 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公布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近日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該數據集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劉良雲團隊發布。
  • 宇樹(Unitree) 四足機器人的全球動態
    今天在這介紹幾個基於我們第一代量產四足機器人Laikago(應該是全球第一款最早公開零售的高性能四足機器人)的客戶使用情況。二、來自英偉達、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華盛頓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和多倫多大學的學者設計出一種結合模型控制和強化學習的四足機器人分層運動控制器,使得機器人面對動態變化地表環境時能選擇最優的步態
  • 2020-2026年全球與中國動態腦電圖儀市場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
    《2020-2026年全球與中國動態腦電圖儀市場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是目前動態腦電圖儀領域最專業和最全面系統的深度市場研究報告。  COVID-19疫情、且今年秋冬不再爆發2    四、悲觀預測:COVID-19疫情在全球核心國家持續爆發直到Q4才逐步控制,但是由於人員流動等放開後,疫情死灰復燃,在今年秋冬再次爆發8    五、COVID-19疫情下,動態腦電圖儀潛在市場機會、挑戰及風險分析6第二章 Covid-19對全球與中國主要廠商影響分析6  第一節 2016-2026年全球動態腦電圖儀主要廠商列表8    一、2016-
  • 動態|「國緣v9」號衛星一周歲啦,看看學霸怎麼長成的
    日,「國緣V9」號衛星發射一周年報告正式發布這顆滿載祝福與希望的衛星,運行狀況良好,覆蓋全球多個區域,採集了大量影像數據,多次出色地完成監測任務,參與眾多產學研項目,有效實現了發射預期目標。綜合評語:在土地利用分類監測、植被覆蓋監測、農業種植監測、水環境監測、應急監測這五個監測領域都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為推動我國衛星遙感監測應用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