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鰱魚屬於四大家魚之一,在我國水域分布廣泛,野生的白鰱主要生活在有水流的水域,主要是由於其只能在流水中繁殖。所以很多靜水水域生活的白鰱都是人工放養養殖的,也是主要的經濟魚類之一。在商品粉餌應用到實際作釣之前,白鰱是很難釣到的,主要是由於其生活習性及進食特點導致的。
白鰱的生活習性
白鰱和花鰱合併到一起稱作鰱鱅,也主要是由於它們生活習性的大同小異,白鰱主要生活在水域的中上層,其本身屬於喜溫魚類,所以在夏季的時候是它們活躍度最高的季節,也是生長最快的時候。
不僅如此,白鰱生性膽小,所以在晴天無風的天氣,就容易看到它們,尤其是在太陽直射的避風處,成群的鰱鱅遊弋在水面上。如果是颳風下雨天就很難看到它們活動覓食。
進食特點
30年前白鰱比較難釣,主要就是沒有好的釣餌,也是由其特殊的進食特點造成的。白鰱屬於濾食性魚類,通過在水中不斷的張合嘴,把含有食物的水吸進嘴中,再通過魚鰓吐出來,保留一些細小顆粒的食物,主要有藻類等微生物。所以白鰱還有一個用處就是能淨化水質,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隨便捕撈的。
正是由於以上的進食特點,所以在作釣的時候,釣餌的使用至關重要,最基本的就是要有良好的霧化效果,以及長時間地散落,才能誘魚進窩,並在其濾食的時候誤將魚鉤吸入,最終完成中魚的結果。
作釣方法
1,手竿作釣
調釣:手竿作釣,首先是調釣的確定,由於釣白鰱使用的餌團比較大,所以使用的浮漂吃鉛量也就大,其它相應的線組也粗,調釣的話也就需要注意以下。因為每次搓的餌團大小不一定一樣,就要考慮誤差範圍,而且在餌料霧化散落的過程當中,浮漂在慢慢上升,最終露出所調的目數,就說明餌料已經化完了。
霧化:先不管餌料的味型如何,釣白鰱最重要的就是霧化,沒有霧化就吸引不了它們進窩,所以在餌料開好之後,要搓一團放在水中,看看效果如何,在多長時間內霧化完以及散落的效果。還有就是我們要手動控制一下霧化所需的時間,前期時間要短,後期魚進窩之後霧化時間要長,才能提高中魚率,可以通過揉打餌料的方式實現。
魚層的尋找:雖然白鰱看似屬於傻魚,但要想釣好也不容易,尤其是魚層的尋找和確定。有時我們是能釣到,但很多都是錨到魚身上的,要想正口中魚,就得正確找魚層。可以先從半水處開始搜,沒口的話再慢慢往下找,直到正口中魚。發現錨到魚的腹部下顎就要往下調整,或者正確判斷漂相,防止大魚四處遊動造成浮漂變化。
2,海竿作釣
餌籠水怪釣組:使用海竿作釣,其釣組還是比較特殊的,是一種專門用來釣鰱鱅的釣具,那就是餌籠水怪釣組。該釣組不需要調漂,浮漂的吃鉛量和餌籠裝滿的重量已經被設定好了,安裝好了就能用,上手門檻非常低,很多釣友都是從它步入釣魚的坑。需要注意的是,浮漂上面的太空豆決定了作釣水層,最好多穿幾個太空豆,防止拋投的時候發生位移。
多竿組合:海竿作釣的話,重要的需要多竿同時使用,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效果。根據作釣水域大小,可以使用三根或者五根海竿配合釣,當然作釣的水深是需要思考的,一開始的話,不知道魚層,就要多設定幾個水層來搜魚,哪根中魚的話就集中釣哪個水層。還需要注意的是要儘量將餌籠打在一起,集中作釣就能最大程度地縮短誘魚所需的時間。
注意事項
1,提竿的力度
白鰱雖然屬於淡水中體型比較大的魚類,但其嘴部的肉還是比較薄的,這就意味著容易被魚鉤打穿,造成跑魚。所以在提竿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力度,尤其是使用海竿作釣,非常容易把魚嘴打豁,另外注意一下魚的活動軌跡,在其發力的時候要注意避其鋒芒,放線或者引導魚的遊動方向是可以的。
2,提高中魚率
鰱鱅進窩之後,都是成群的,所以在漂相上的表現還是比較亂的,此時提高中魚率才是最重要的,否則錨到魚就會造成炸窩,得不償失。可以通過抓穩定的漂相,來實現高中魚率,也可以通過針對白鰱喜歡吃的味型來實現,使用酸味的餌料是常用的方法,但實際作釣中,發現腥味的餌料也是能釣獲的。
最後總結
其實釣白鰱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主要是看魚情如何,資源好的地方釣起來肯定簡單,尤其是使用海竿作釣。使用手竿作釣相對比較難一點,但是多操作幾次就熟悉了,主要就是考慮調漂,餌料霧化,以及魚層的尋找。
當然釣法是多種多樣的,其它方法也是能釣到的,我是大別山小農人,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