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愛好者都有這樣的體會,就是魚吃食的時間是呈周期性的。一咬鉤就可連續釣一陣子,一旦不吃食,你的釣餌再好魚也不上鉤。當然影響魚類攝食的因素有很多,如季節、天氣、水溫、水質、水體溶氧量以及空間的聲響等,但魚覓食和恢復體力主要還是隨其生理性周期變化而變化的。所以,垂釣時應注意掌握魚類的這復體力主要還是隨其生理性周期變化而變化的。
釣魚時應注意掌握魚類的這一規律,即釣魚要選擇時間,同時也不要因為短時內魚不咬鉤,就認為沒有魚,魚類在水體中遊弋和覓食時,要消耗大量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其身體的生長發育也要消耗一部分營養物質和能量,沒有足夠的營養物質和能量,魚就不能生存,下面講講魚的吃食方式與習慣。
因此,魚遊弋和覓食所消耗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必須少於其所獲取的營養物質和能量。由於魚的品種不同,其攝食的方式也各異,主要有以下四種攝食方式。
捕食方式:以這種方式攝取食物的魚,多為兇猛的肉食性魚類。遊弋能力強而且遊動迅速,它們以捕食水中生活的動物(魚類、蝦類、螺螄、小蟹類)。這類魚有鯊魚、狗魚、哲羅魚、鱤魚、帶魚、鱖魚、馬鮫魚、鯰魚、烏鱧等。根據這種攝食方式,人們施釣時,總是用鮮活的小魚或其他小動物作為釣餌。
吞食方式:
採取吞食方式攝食的魚,多屬溫和的雜食性魚類,這類魚大部分在水體的中下層和底部活動、攝食。如鯽魚、鯉魚、草魚、魴魚和青魚等就屬於這類魚。釣魚愛好者想要釣這類雜食性的魚,最好把釣線上的墜子定得與魚鉤稍有點距離,不要讓裝了餌的帶鉛墜的魚鉤沉入水中太深,否則,就不容易引誘這類雜食性的魚兒上鉤。
濾食方式:
採用濾食方式攝食的魚類,均為水體的中上層魚類,即濾食性魚類。它們在攝食時是張開大嘴,讓浮遊生物和水一併進入口中,然後把水從鰓孔排出,再把水中的浮遊生物經過密集的鰓耙濾取出來作為食物吞下。這類魚都比較溫馴,如鱅魚、鰱魚等。在垂釣鰱、鱅時,多採用飛鉤浮釣法,當它們吞食溶解後浮於飛鉤附近的餌料時,常常誤將飛鉤與浮遊餌料和水一起吸入口中。所以有經驗的釣手製作的釣鰱、鱅的餌食,軟硬適度、乾濕合宜,釣餌入水後,慢慢溶解,浮於組鉤周圍。
誘食方式:屬於這種攝食方式的魚類,通常是採用引逗的方法將欲捕獲的對象誘至身邊,吞而食之。例如海水魚類中有些底層魚不善遊動,常常潛臥海底,伸出它吻部絲狀的鰭棘,搖動鰭棘尖端穗狀的皮質,待周圍的小魚誤將穗狀皮質當做食物前來索食之際,再行捕獲吞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