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現象有多方面原因。其一,自然資源。這幾個地方水系不發達,降雨量不豐沛,水資源不豐富。有些地方的枯水期長,甚至時常斷流、乾旱。而且冬季寒冷期長。這種自然條件環境不利於魚類生長,因而魚類出產資源不豐富。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類基礎的食物首先是就近採集。魚類資源少,人們自然就不會苛求吃魚,更不會把魚列為日常必備食品。
但這並不代表這幾個地方不產魚。在河流方面,有貫穿這三省的黃河,甘肅有洮河、湟水等,山西有汾河、清漳河、沁河、桑乾河、滹沱河等,陝西有延河、洛河、渭河、漢江、嘉陵江等河流。只是魚的品類、總量沒有南方多,以草魚、鯽魚、鯉魚、鰱魚、鯰魚、黃刺魚等居多。例如「黃河鯉魚」自古出名。《詩經》中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說的就是黃河鯉魚。黃河鯉魚是黃河的特產,位列中國四大名魚之首。只是相對於水系發達、河流密布、魚塘多的南方、東部沿海地區而言,陝西、山西、甘肅的魚類出產少,而且品種沒有南方、東部沿海地區多。
其二,飲食習慣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類的飲食習慣具有明顯的地域化特點,這與自然資源、水土特,性、歷史文化、民族風俗等有著密切關係。這幾個地方的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穀子、高梁等,個別區域出產水稻。因而飲食習慣以麵食為主。而魚和麵食不好搭配。因為盛產牛羊,因而肉類食品除了常規的豬肉、雞肉等之外,還有豐富的牛羊肉。這幾個地方的麵食、牛羊肉飲食品類豐富,花樣繁多,因而魚類食品就顯得可有可無了。
另外,因為選擇吃魚的機會不多,對魚的烹飪方式也就很少,以清燉、紅燒、糖醋為主,花樣少。那麼自然就覺得魚類食品誘惑力小,興趣不大。例如在民間,清燉鯽魚湯用於清火、催乳,紅燒鯉魚是常規的做法,還有把魚塊裹上雞蛋、麵粉進行油炸等。以前商品經濟不發達,超市生鮮少,冰箱還未普及,因而人們在臘月準備年貨時,有的會從超市買回帶魚,或者把鮮魚殺好,掛起來風乾,到過年時再加工烹飪食用。
因為吃魚少,對吃魚的技巧也就不嫻熟,就容易被魚刺卡住喉嚨。這對於習慣大口吃肉的北方人而言,是個尷尬的事情。因為吃魚少,就會對做魚的烹飪技巧陌生,甚至覺得刮魚鱗、取內臟等麻煩,身上還會沾上魚腥味。但在盛產魚類的南方,在這方面就積累了很多技巧。例如湖南人做魚時會放些紫蘇類植物,以祛除腥味、提鮮味。因而,北方很多人覺得魚的加工方式麻煩、吃法花樣少、烹飪方式生疏。久而久之,也就對魚的興趣不大。
結論:所以,這幾個地方吃魚少,是自然資源、飲食習慣等因素造成的。而且飲食習慣與吃魚少這兩者互相形成作用力,形成了一種習慣循環。吃魚少,就會覺得做魚、吃魚麻煩;嫌做魚、吃魚麻煩,就會少吃魚。反駁觀點:至於有人認為,這幾個地方吃魚少,是因為當地魚的價格貴。這是個幼稚的偏見。吃魚的人少,市場需求少,而商家反倒把魚賣貴,這種做法豈不是自尋死路?有人認為,這幾個地方吃魚少,是因為沒錢。這個說法更好笑。一斤牛羊肉的價錢,是一斤魚的幾倍、十幾倍。而當地人放棄便宜的魚,而喜歡吃更貴的牛羊肉,能說當地人沒錢吃不起魚嗎?在商品經濟、物流日益發達的今天,這幾個地方當地稍有規模的超市,有豐富的魚類出售。在一些稍有規模的城市,還有一些水產海鮮市場、餐館酒樓。
再不濟,也可以進行網購魚類生鮮食品,甚至可以吃到外國的三文魚、金槍魚等。還有人認為,這幾個地方吃魚少,是因為經濟不發達,生活質量不高。這顯然是想當然地自塑優越感。難道吃魚就代表經濟發達、生活質量高?漁民們天天吃魚呢,但還得日曬雨淋地辛苦勞作捕魚,從事這個原始、古老的行當。你以為他們樂意一輩子捕魚為生、體驗這種高品質生活?再者,《孟子》有言:「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已吃上魚和熊掌了。如果現在社會沒吃過熊掌,難道能說明社會經濟不如幾千年前發達、生活質量沒有孟子高嗎?!所以,陝西、山西、甘肅這幾個地方吃魚少,原因很簡單:吃得少,不太習慣吃魚。這就好比問「南方為什麼吃牛羊肉少?」,同理。如果往地域歧視方面引導,就是居心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