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魚片,如今一說到這道美食,很多人的腦海裡第一浮現出來的就是日本美食。不得不承認,日本刺身的確大名鼎鼎,各種各樣的海魚到了日本人手上,只要足夠新鮮,就可以做成刺身。其實,吃生魚片的傳統應該是中國人先發明出來的,中國自古就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說法,「膾」指的就是生魚片。

但和日本不同的是,日本人常吃的生魚片都是海裡捕撈回來的海水魚,而中國人吃的生魚片基本都是淡水魚,有草魚、鱸魚、鯇魚等等。有不少人認為,淡水魚和海水魚相比,淡水魚更加危險,而海水魚的安全係數比較高。那麼為什麼中國人都是吃淡水魚,即使是現在在廣東順德,人們依然還是吃淡水魚做的生魚片呢?

原來,中國人最早吃生魚片的人,並不是沿海地區的人,而是身處於西北內陸地區的周人,當時的周人最先發明了吃生魚片的吃法。因為地處內陸地區,人們能夠獲取到的魚類就是淡水魚。後來進入漢魏時期,吃生魚片的風氣十分流行,有「就我求珍餚,金魚鱠鯉魚」的說法,說明當時最常吃的生魚片原料是鯉魚。

吃淡水魚的重要要求,就是魚肉的肉質要非常纖細輕薄,這樣魚肉吃起來比較鮮嫩。吃生肉,因為難消化,所以要切得越細越好,越薄越鮮甜。後來有了「金齏玉膾」的鱸魚膾,也是把鱸魚切成細絲,用佐料浸泡好,再去除多餘水分,加上金橙絲,就連當時的大吃貨隋煬帝吃了都讚不絕口。

後來,到了唐代時期,人們一度流傳「膾莫先於鯽,鯿、魴、鯛、鱸之之」的記載。認為各種淡水魚的味道最鮮美,切成薄片不僅能展現廚師們的刀工,而且能把淡水魚的甜美味道展現得淋漓盡致,沒有一絲土腥味。所以人們吃到的生魚片,全都是淡水魚,即使到了現在,順德的魚生也是淡水魚製作。

那麼為什麼如今中國人很少吃生魚片了呢?其實,到了明清之際,生魚片就從中國人的餐桌上逐漸退去。一方面,中國美食高度快速發展,各種魚類烹飪的方式興起,人們不再拘泥於吃生魚片,而是尋找更多更好的燒制方法。另一方面,吃淡水魚對身體帶來的傷害也愈發明顯,有了清晰詳盡的記載,人們吃了生魚片,很容易生病。所以生魚片逐漸在中國沒落。

而日本人吃生魚片多吃海水魚,和他們的地理環境有密切關係。當生魚片的習俗從中國流傳到日本後,日本人藉由自己是一個海島,四面環海的優勢,將淡水魚改成海水魚,並且把中國人的薄切生魚片改成厚切生魚片。日本人發現,生吃海水魚的滋味妙不可言,油脂豐富的海水魚有著充實的口感,和綿密的味道,營養價值也相當豐富。


海水魚對人體損傷,比淡水魚更少一些。大家最害怕的寄生蟲問題,海水魚比淡水魚更少一些。因為很多海裡的寄生蟲是沒辦法在人體裡生活的,所以日本人自從接受了吃生魚片的文化後,就一直流傳至今,甚至把吃生魚片當成本國文化。生魚片的文化,也在日本發揚光大。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引用至網絡,如有版權方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