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翀校友發表《Nature》封面文章

2021-02-08 中國科大新聞網

 11月12日,中國科大校友方翀博士的論文《Mapping GFP structure evolution during proton transfer with femtosecond Raman spectroscopy》在《Nature》雜誌作為封面文章刊發。方翀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方翀和其合作導師Richard Mathies教授等人的論文涉及飛秒拉曼光譜學的質子交換過程中的綠色螢光蛋白質結構進化問題。這篇論文研究了綠色螢光蛋白特別是發出螢光時蛋白結構的變化,也因此被選為11月12日一期的《Nature》封面,而加州大學新聞網也刊發新聞對此成果報導與祝賀。

 

 方翀等人論文的意義在於成功揭開了水母蛋白發出綠光的奧秘。而水母蛋白發光一直讓生物學家們深感好奇,這也是200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獎研究的主題。

 

 方翀1996年從江蘇無錫市一中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在校期間曾獲得日本事業通信網株式會社獎學金、安徽省三好學生、寶鋼獎學金等榮譽,2000年獲得中國科大本科生最高榮譽獎學金——郭沫若獎學金。2001年獲得理學學士(化學物理和計算機應用)雙學位並赴美求學,2006年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後研究員。

 

 方翀在論文發表之後對他畢業於中國科大表示自豪,並表示期望該成果激勵更多中國科大人在科技領域做出更多原創性成果、成為優秀的科學家。

 

                                                                                      (校友新創教育基金會)

相關焦點

  • 校友費繼鋒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1月24日,青島農業大學94級植保校友、華南師範大學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青年拔尖人才費繼鋒博士,與全球10餘家科研機構的研究者,以共同第一作者,在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論文,實現華師科研歷史性突破。
  • 中國學者首次從Nature撤回封面文章:邢立達等人的文章描述不準確
    同時,該研究被選為Nature 封面。最後,Giuliana Viglione在Nature 發表題為「This miniature skull belonged to a 2-gram dinosaur」的點評文章,高度讚賞了改研究成果,同時指出該研究發現的恐龍可能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恐龍。
  •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2015-06-11 中國科學報 彭科峰 日前,北京大學喬傑、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在人類原始生殖細胞的基因表達和DNA甲基化模式上獲得重要發現,相關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於《細胞》雜誌。  原始生殖細胞產生於胚胎發育早期,是發育為成熟的精子和卵母細胞的前體細胞。通過深入研究,科學家發現,人類原始生殖細胞在發育過程中會經歷大規模的DNA甲基化擦除,在胚胎發育到第10~11周時,DNA甲基化水平降至最低點,僅有7%左右保留下來。
  • 丁飛課題組在英國皇家化學會再次發表封面文章
    丁飛課題組在英國皇家化學會再次發表封面文章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植物醫學學院「農藥分子設計」課題組在英國皇家化學會期刊《Molecular BioSystems
  • 重慶郵電大學副教授房然然在《Nature》子刊上發表封面文章
    《Nature》子刊封面 重慶郵電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4月13日17時55分訊(李婷婷)日前,國際頂級光學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重慶郵電大學理學院房然然副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與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光學中心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
  •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期刊發表封面文章
    本網訊 近日,理學院劉東暉副教授課題組在國際權威期刊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上發表題為「Multifunctional β-Cyclodextrin MOF-Derived Porous Carbon as Efficient Herbicides Adsorbent and Potassium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先是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質疑文章。緊接著,一些國際同行也紛紛指出其標本分析的缺陷。
  • 2021年第一篇《Nature》封面文章誕生
    相關論文以題為「Origins of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transitions in disordered silicon」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同期,該文章登上了2021年第一期《Nature》的封面。
  • Nature封面文章|呂垣澄等逆轉視神經衰老恢復視力
    to recover youthful epigenetic information and restore vision的封面文章。課題組抗衰老研究成果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Nature, Science, Cell主刊20餘篇。本文第一作者為呂垣澄(Yuancheng Lu),哈佛大學博士,復旦大學學士。
  • 我校留學生校友Mostafa Kheshti在Science發表letters文章
    近期,我校伊朗籍留學生校友Mostafa Kheshti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Letters文章《保護伊朗扎格羅斯森林免受野火危害》,討論近年來伊朗境內扎格羅斯橡樹林野火發生頻次快速增長的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和意外因素,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研究提供思考。
  • 青島農大科研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青島農大科研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近日,由青島農業大學化學與藥學院肖建教授領銜的分子催化與轉化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期刊《高等合成與催化》(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IF=5.7) 上發表有關綠色高效合成吲哚衍生物的重要論文
  • 12月8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本期《自然》發表了Joerg Schaefer等人與Paul Bierman等人所做的兩項研究,他們考察了冰蓋在過去的活動方式,旨在促進評估其在全球變暖環境下的脆弱性;兩項研究的結論似乎相互矛盾。在新聞與評論版塊中,兩位地球化學家和一位冰川學家探討了這兩篇論文所反映出的問題。封面:Frans Lanting/National Graphic Creative。
  • Nature盤點:2020年十大生命科學封面文章丨梅斯評述
    原創 Jessica MedSci梅斯導語:2020年度生命科學研究top10盤點來咯~2020年接近尾聲,梅斯醫學為大家盤點了《自然》(Nature)雜誌2020年發表的十項生命科學封面文章,包括p53缺失可驅動頭頸癌中的神經元重新編程
  • Nature最新封面:復旦校友的研究成功恢復老年小鼠視力
    這就是最新登上Nature封面的研究:復旦校友一作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叫做呂垣澄,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參考連結:https://www.nature.com
  • 最快被撤稿的Nature封面論文: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2020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封面論文,報導了報導了在琥珀中發現的「世界最小恐龍」,該研究成果很快被廣泛報導,並引起了較大關注。論文揭示了恐龍中前所未有的極端「小型化」現象,以及「過去未知的身體藍圖」和「未知的生態(類型)」,可以說是一項很有趣的發現,因此該論文不僅登上了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還被選為封面論文,據BioWorld統計,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僅有15篇論文登上Nature封面(包括這一篇)。
  • 中科大校友陳鷗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研究獎 曾在Nature等權威雜誌發表...
    中科大校友陳鷗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研究獎 曾在Nature等權威雜誌發表多篇論文  olivia chan • 2020-02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中國科研時,我們會發現一條昂揚的增長曲線 —— 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研發支出的快速增加帶來了科研的爆發式成長,Nature發表的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也有可觀增長。 今天,一起來回顧一下2000年以後,那些登上Nature封面的激動人心的中國研究成果吧。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 我校魯雄教授團隊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該成果投稿後得到多位審稿人和編輯部的高度評價,文章被選為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並被選為期刊主頁頭條消息進行推送。常規的導電高分子普遍不溶於水, 難於複合於水凝膠網絡中。因此,合成具有優異性能的導電高分子基水凝膠仍然面臨挑戰。另外,現有的導電水凝膠導電水凝膠缺少合適的生物相容性與粘附性,限制了其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應用。
  • 【盤點】6月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封面【1】封面故事:腸道菌群與營養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doi | 10.1038/nature18309本期封面所示為糞便細菌的一個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腸道菌群的變化以及糞便短鏈脂肪酸濃度的改變已被發現與肥胖症、胰島素抗性和代謝綜合症相關,但卻沒有在它們之間確定存在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