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之心報導
機器之心編輯部
上周的 Nature 封面研究被 4 月登上《細胞》雜誌的論文抄襲了?
昨日,一條消息突然引爆學術界: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 80 後明星學者楊輝學術抄襲、造假。
此次舉報的直接原因是兩篇關於通過敲降 PTBP1 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的研究。其中,付向東教授的論文發表於今年 6 月 25 日的《自然》雜誌,投稿時間為 2018 年 11 月 12 日。楊輝博士的論文發表於今年 4 月的《細胞》雜誌。
6 月 25 日《自然》雜誌的封面。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88-4
付向東等人在 Nature 發表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成功地將患帕金森綜合症的小鼠恢復了正常,這可能會改變帕金森症治療的現狀,被認為意義重大。但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在這篇論文中還有這樣一句話:
「在我們的工作接收同行評審時,概念相關的結果也出現在了其他地方。」
在 Nature 文章中出現這樣意有所指的話實屬罕見。付向東等人提到的,就是楊輝等人發表在 Cell 上的論文《Glia-to-neuron conversion by CRISPR-CasRx alleviates symptoms of neurological disease in mice》
論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92867420302865
付向東團隊「十年磨一劍」的科學突破因為一場特邀學術報告而被抄襲?付向東教授在舉報信中說明了事件原委(兩項研究的時間線)和對楊輝組實驗數據等問題的質疑。
兩項研究孰先孰後?
據付向東教授描述,這項研究共花費了 9 年多時間(包括 6 年的實驗工作,以及近 3 年審稿過程中的補充實驗工作)。他於 2018 年 6 月 14 日,在中科院神經所報告了這項研究,2018 年 11 月論文投稿,2020 年 6 月該研究發表於《自然》雜誌。
在舉報信中,付教授稱「楊輝和神經所百餘名科研人員參加了我的學術報告。報告之後,楊輝和幾位研究員與我共進晚餐,在晚餐期間楊輝向我諮詢了許多關於實驗細節問題。讓我始料未及的是,楊輝在全面了解了我們的研究思路和成功的實驗結果後, 立即著手換一種實驗技術敲降 PTBP1,重複我們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相似的實驗結 果,並在短短 6 個月後便將他們的論文投稿,最終在今年的《細胞》雜誌發表 (4 月 8 號上線,4 月 30 號出版)。」
楊輝博士聲明其研究工作開始於 2018 年 5 月 17-18 號(付向東教授對此表示質疑),2020 年 4 月發表於《細胞》雜誌。
機器之心製圖
數據和可復現性
付教授質疑楊輝組研究的另一點是論文中的數據問題。
其一,在楊輝組的這篇 Cell 論文發表後,許多神經生物學領域的專家對其數據質量和可靠性提出了一系列質疑,指出論文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誘導新產生的神經元細胞所必經的細胞遷移、漸近的細胞形態和基因表達轉變以及新獲得的神經電生理特性等。付教授本人在閱讀這篇論文後,也認為支持結論的大多數證據很有可能是由於 GFAF-Cre 在內源神經元中的洩漏表達所致,而這種洩漏表達是領域中眾所周知的現象。
其二,由於誘導型疾病動物模型的表型通常存在較大的差異和不穩定性,所以數據分析和驗證往往需要數年時間。但楊輝組從課題啟動到論文撰寫僅僅用了 6 個月的時間,因此動物實驗數據的真實、可靠和復現性有待考證。所以,付教授認為唯一的解釋就是楊輝組極有可能有針對性地挑選對其實驗結果有力的數據。
以下為楊輝組 Cell 論文中的一些實驗結果圖,懂行的讀者可以結合原論文進行判斷:
使用 CasRx 時 Ptbp1 在體內的特異性 knockdown。
Ptbp1 Knockdown 在完整的成熟視網膜中將 MG 轉換為 RGC。
此外,付向東教授還提到楊輝組 2013 年發表於《細胞》雜誌的另一項研究(詳見 Cell 154: 1370-1379,2013)。這項研究遭到領域內科學家的廣泛質疑,有 20 多個獨立實驗室聯合報導不能重複他的實驗結果(詳見 Genome Biology 20:171, 2019)。
在舉報信的最後,付向東教授表示:
就本次 PTBP1 相關的《細胞》論文工作而言,究竟他們的研究是何時開始、數據是如何得到的等等一系列疑問,我認為應該成立一個由神經所以外的科學家組成的獨立調查委員會,進行嚴肅認真的調查,因為這次事件已超過了蒲慕明所長所指的科學研究中「灰色地帶」問題。
以下是網傳舉報信全文:
兩位學者的簡介
付向東(Xiang-Dong Fu),現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教授。付教授於 1982 年取得武漢大學病毒學碩士學位,1988 年取得凱斯西儲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88-1992 年在哈佛大學進行博士後學習,1992 年加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大學至今。
付向東教授。
目前,付教授的研究重心在基因表達在轉錄和轉錄後水平上的整合調節。因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傑出貢獻,付教授分別於 1994 年榮獲 Searle 學者獎、1997 年榮獲白血病和淋巴癌社會學者獎,並於 2010 年當選美國 AAAS 會士。付向東教授在 Nature、Science、Cell 期刊上發表過多項研究。
楊輝,85 後,現為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以及博士生導師。2007 年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生物技術學院,獲得理學學士。2012 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獲得發育生物學博士學位。2012-2014 年在 MIT Whitehead 學院開展博士後學習,並於同年回國擔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組長。2015 年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9 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據不完全統計,楊博士目前已經發表了 4 篇 Cell、2 篇 Nature 和 1 篇 Science 文章。
楊輝博士。
目前,楊輝博士還沒有對這一事件做出正面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