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部門對學術誠信高度關注,並堅決打擊各種學術「灰色地帶」,上圖為2016年的照片,來自光明日報。
導 讀
日前,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年輕研究員楊輝遭美國加州大學教授付向東實名舉報。《知識分子》聯繫三方:舉報人及其學生、神經所研究員及其所長、楊輝論文投稿《自然》雜誌時的審稿人(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目前收斯坦福教授的回覆,表示他建議《自然》拒稿,但後來不知為什麼《細胞》收了楊輝的文章。我們也查到付向東以前學生的相關評論。在此與大家共享。楊輝和神經所剛才分別發表聲明,請讀者見《賽先生》。
撰文 | 葉水送
責編 | 陳曉雪
7月2日晚,一份名為 「舉報信」 的文件在數個生命科學微信群流傳,隨後 「知乎」 上有關一華人資深學者實名舉報國內學術新星涉嫌竊取科研成果的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知識分子》就此詢問了付向東教授及其多個學生。付向東沒有回應,但他的學生證實這封舉報信是付老師寫的。
資深學者付向東(左)和學術新星楊輝(右)因論文惹爭議
舉報人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和分子醫學系教授付向東,他是國際知名的華人生物學家,近年來同國內學者有不少的科研合作和交流。他的舉報對象是中科院神經所80後研究員楊輝,國內基因編輯領域具有代表性的青年學者,近年在該領域做出了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科研工作。
為何華人資深學者舉報國內學術新星?知情人士表示,這是因為付向東認為自己研究組此前未經發表的重要科研成果,在回國交流後被楊輝研究組搶先發表了。付向東這項研究工作耗費了9年時間,由於概念過於新穎,論文發表不順,而楊輝研究組則在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該實驗主要工作,且論文快速地在頂尖學術期刊發表出來。
鑑於此,付向東一怒之下向中科院神經所、中科院以及國家基金委發郵件對此行為予以譴責和投訴,但遲遲未得到回覆,只能將其公之於眾,讓公眾來評判。
《知識分子》向事件當事人楊輝求證此事,獲知中科院神經所今日將會針對此事件向外界發表一份聲明(見今日《賽先生》文章)。
兩篇文章分別講了什麼?
事實上,付向東的不滿情緒曾流露在他和同事6月24日發表在 Nature 雜誌的封面論文中,文章出現了一句罕見的吐槽, 「當我們的論文正在同行評審時,概念上與其類似的結果出現了在其他地方」(While our work was under review, conceptually related results appeared elsewhere),這句話的參考文獻指向楊輝團隊4月8日發在Cell雜誌的一篇論文。
到底兩篇文章分別研究了哪些科學問題,有哪些雷同?
付向東研究組和楊輝研究組分別在Nature和Cell發表的論文
據署名為胡婧和錢浩(註:Nature 論文的第一作者)的解讀文章指出,付向東研究組的論文主要是在星形膠質細胞中敲降RNA結合蛋白PTB,可將其直接轉分化為功能性的神經元,這種僅需一步的轉分化技術可在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誘導產生新的多巴胺功能性神經元、重建受損的神經環路、恢復紋狀體內多巴胺水平,並有效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相關的運動障礙,相關研究為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具有前景的治療策略和方法。
楊輝研究組的研究在微信公眾號 BIOART上曾有詳細的介紹。該研究通過運用 RNA 靶向 CRISPR 系統 CasRx 特異性地在視網膜穆勒膠質細胞中敲低 Ptbp1 基因的表達,在成體中實現了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並恢復了永久性視力損傷模型小鼠的視力。同時,該研究還證明了這項技術可以非常高效且特異地將紋狀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成多巴胺神經元,基本消除了小鼠的帕金森症狀,為未來根治以上兩種嚴重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可能。
一位了解情況的學者對《知識分子》表示,兩項研究在概念和原理上是一致的,但是通過不同的腦區以及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同樣的科學問題,也就是通過實現對PTBP1蛋白的敲降,來治療小鼠的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由於付向東是功能基因組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因此他的研究團隊採用了RNA幹擾的方法實現了PTBP1的敲降,而楊輝在基因編輯領域經驗豐富,因此他的研究組採用了RNA編輯的方式達到這一目標。
兩個課題組研究的腦區和方法不同,但涉及的科學原理基本一致。圖片來自知乎/大力學姐
據《知識分子》了解,近年來,楊輝研究組主要涉及基因編輯技術的優化和研究,以及基因編輯技術的潛在應用等方向。對於神經科學領域,楊輝研究組此前鮮有涉及。BIOART 的一篇文章介紹,「楊輝加入神經所之前不懂神經,周海波加入楊輝課題組之前不懂基因編輯」 —— 這一發表在Cell 雜誌上的研究是在楊輝和其博士後周海波的共同指導下完成。
周海波於2020年起就任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根據中科院神經所網站介紹他既往的發表論文,在這篇 Cell 論文之前,他的研究經歷中沒有涉及有關帕金森方面的研究。
事件的來龍去脈
此次事件歷時較長,具體可以追溯到7年前的一個發現。
2013年,在付向東實驗室從事博士後工作的薛願超——現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意外地發現敲低 RNA 結合蛋白 PTBP1,可在體外將小鼠成纖維細胞直接轉分化為功能性神經元」。
「因為我當時打算回國工作,沒有延續在付老師實驗室進行PTBP1敲降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的研究…… 付老師從2013年開始即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實驗室人力和物力,著手在動物模型上攻關PTBP1敲降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的方法,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2017年下半年在動物模型上成功實現了對帕金森症候群的治療。」 2020年4月8日,薛願超在點評楊輝 Cell 論文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然而,付向東團隊的論文發表並不順利,相關研究論文從2017年12已經開始投稿,一開始投給 Science 雜誌,經歷一年左右的時間被拒,隨後論文改投 Nature 雜誌。付向東的這篇論文投稿前後總共經歷了2年多時間。
付向東將論文發表在預印本平臺上,以確保自己的論文發表的優先權。圖片來自biorxiv
今年4月8日,楊輝團隊的研究發表在了 Cell 雜誌上,遠在美國的付向東認為自己的科研成果被搶發,於是他立即將論文公布在預印本 Biorxiv 上,該平臺發表的論文不需經過同行評審,即可上線,這給研究者帶來的好處是,確保論文發表的優先權,不用擔心被搶發。
中科院神經所公布的2018學術報告表單上,付向東於2018年6月14日拜訪該所,圖片截自神經所。
付向東為何會認為楊輝團隊的論文是 「剽竊來的工作」?在 「舉報信」 中付向東表示,2018年6月14日,應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邀請,他赴上海神經所做了一場報告。「我在中科院神經所報告了我們這項未發表的、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的研究成果,詳細介紹了此項研究工作的科學思路、全部實驗設計和研究結果,同時,我還分享了將抗PTBP1因子成功應用到視網膜疾病治療的一項合作研究工作。」
根據舉報信的描述,當晚,楊輝和幾位研究員還與付向東共進晚餐,在晚餐期間楊輝向付向東諮詢了許多關於實驗細節問題。
「讓我始料未及的是,楊輝在全面了解了我們的研究思路和成功的實驗結果後,立即著手換一種實驗技術敲降 PTBP1,重複我們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相似的實驗結果,並在短短 6 個月後便將他們的論文投稿,最終在今年的《細胞》雜誌發表。」 付向東在舉報信中表示。
在得知楊輝的論文即將在《細胞》在線發表後,付向東十分不滿,當即向中科院神經所所長、國際知名神經生物學家蒲慕明投訴。「我立即聯繫了蒲慕明所長,指出這篇論文剽竊了我在神經所報告的、尚未發表的工作,雖然選擇略有不同的腦區進行敲降 PTBP1,但剽竊事實一目了然。」付向東在舉報信中表示。
付向東等學者在2017年的中國細胞生物學年會上的報告
對於付向東的投訴,楊輝亦作出回應,他認為自己的這項工作始於2018年5月17-18號,也就是在付向東開始去神經所深入交流前一個月左右。
據《知識分子》了解,早在2017年9月的廈門中國細胞生物學年會上,付向東報告了通過神經細胞轉分化來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報告題為:Cure Parkinson’s Disease by Converting Astrocytes into Neurons Directly in the Brain。也就是說,在中科院神經所的報告,並非是付向東首次公開面向學界分享自己這項研究或相關研究的進展。此後,《知識分子》通過另一位了解情況的學者求證,也證實了這一說法。
鑑於雙方的論文均已發表出來,付向東向國內神經科學領域資深學者、中科院、科技部以及基金委投訴均未回復,就有了7月2日廣泛流傳的 「舉報信」。
楊輝這篇發表在 Cell 雜誌的文章是否搶發了付向東的科研成果,目前仍有待進一步的考證。有人表示,需要雙方提供關鍵的實驗記錄和採購證據,以此理清各自的實驗啟動的時間。
Nature 雜誌的審稿人、史丹福大學基礎醫學教授 Aaron D. Gitler 也表達了相似的意見。他告訴《知識分子》,他無法評論(舉報的內容)是否為真,但他建議一個可能的辦法是,中科院神經所可以證明他們在付向東拜訪上海之前就已經在研究 PTB 了—— 比如設計相關實驗需要的試劑、PCR引物的訂單等證據,而這些文件將記錄在實驗室的筆記本上,如果實驗記錄本得到了可靠的保存的話。
「通常來說,如果你建立了一套新的實驗,你會有相關試劑的購買或類似事情的記錄。」 Gitler 解釋說。
Gitler 是付向東團隊和楊輝團隊兩篇 Nature 投稿論文的審稿人。他介紹,2018年11月時,他曾評審付向東團隊的論文,當時建議補充更多實驗。四個月之後,楊輝團隊的論文提交到了 Nature,與付向東團隊的論文結論相似。
「我認為,也是其他評審的意見,數據的質量,至少是當時我們看到的數據,不足以高到在 Nature 發表。另外,我認為論文的數據、實驗設計看上去有些匆忙,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所以論文被拒了。」 7月3日中午,Gitler 在電話中告訴《知識分子》。
此後,Gitler 再也沒有見到過楊輝團隊的這篇論文,直到今年4月 Cell 雜誌發表。
如何界定科研的灰色地帶?
這封舉報信,付向東的訴求主要有兩點:其一,「請求成立一個由神經所以外的科學家組成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嚴肅認真地調查楊輝的學術不端以及數據的真實性」;其二,「希望能夠引發國內學術界對科學道德、科學誠信的討論」。
7月3日,《知識分子》致信蒲慕明,詢問他個人和作為中科院神經所所長對於這一事件的看法。截至發稿,蒲慕明尚未回復《知識分子》的郵件請求。
對付向東的投訴,蒲慕明已做出回應。根據付向東的舉報信,當時 「蒲慕明所長答覆,如果情況屬實,楊輝的行為屬於學術不端(scientific misconduct),應該認真調查和嚴肅處理.....」 根據付向東的介紹,蒲慕明認為楊輝的行為也有可能是基於付向東實驗室2013年發表的論文,屬於所謂 「灰色地帶」。
然而,付向東對蒲慕明的這一說法並不滿意。他認為蒲慕明對楊輝正在從事與自己類似的研究非常清楚,且在他們深入交流時對楊輝的工作隻字未提。
「我曾在2019年暑期再次訪問蒲慕明所長,並跟他交流了我們PTBP1相關工作的最新進展。作為正常的相互學術交流,他應該告知我,楊輝正在進行與我們工作相關的實驗,他卻隻字未提」。付向東表示。
楊輝研究組致謝部分的內容,圖片截自Cell
對此,Gitler 也認為,相關方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做一些事情,以避免糾紛的發生。
「科學的運作方式是我們的工作基於他人的工作或思想。而且我們互相承認Credit。」 Gitler 說。「在另外一種情況下(In another scenario) ,來自上海的才華橫溢的年輕科學家可能已經與付向東取得聯繫,說我受到了您的報告和科學的啟發,並且我有一項新的技術,我認為展現這一新的技術的最佳目標是 PTB,我有一些關於如何工作的想法。我已經開始做了相關的研究,並得到了一些令人興奮的結果,或許我們可以協調提交論文的時間,並相互幫助。這可能是我會採取的方式。」
在楊輝研究組這篇論文致謝中,作者感謝了蒲慕明有幫助的討論,深入的評論,以及幫助論文文稿修訂。
此前,蒲慕明在《國家科學評論》(NSR)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要防範灰色地帶的科學不端行為,「明目張胆的 FFP 行為很少見。這些行為一旦暴露,其後果通常會很嚴重。實際上,更加常見並且難以判決的是處於灰色地帶的疑似科研不端行為,諸如不恰當的數據篩選、分析和表述。」蒲慕明是國內科研誠信方面旗幟性的人物,近年來每年都會向研究生、高校及研究所的研究員講授科研誠信的課程。
除此之外,付向東在舉報信中,還指出楊輝的這篇發表在 Cell 雜誌上的論文,「極有可能是有目的地挑選對其有利的實驗數據」,「我們花了整整 9 年時間,進行了多次重複並採用多種方法反覆驗證後才完成這項研究工作。與之相反,楊輝小組在短短六個月內就完成了從課題啟動到論文撰寫,據悉他們在 2019 年初就將研究論文提交給《自然》,但因缺乏充分實驗證據支持論文結論而被拒稿。」付向東指出。
科研成果搶發在國內外科學界普遍存在,只是各國的嚴重程度不同,這也導致很多科研人員只敢講已經發表的論文或數據,不敢將未發表的論文公之於眾,從而達到真正的學術交流目的。近年來,國內學術會議或產業會議普遍流行拍照,導致很多學者在講自己未發表的數據之前都會大聲疾呼, 「這是未發表的結果,請大家不要拍照」,然而即使這樣,坐在臺下的聽眾仍舊是拿著手機拍不停,有時在疑慮,這究竟是來聽報告的,還是來拍照的,還是乘其不備「彎道超車」?
如果學術交流 「不再願意分享最新的科學思想和未發表數據...... 以免自己耕耘多年的學術成果被人剽竊。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科學氛圍健康嗎,科學會議和學術交流的目的何在?」 付向東表示。
一位在香港工作的生命科學教授評論:「這種事很難界定,所以大家一般都只講發表了的或正準備投稿的。現在很多人都急功近利,當事人一般只能是啞巴吃黃蓮。付太信任人了,以為老蒲邀請的報告聽眾都尊重他,吃了虧不肯作啞巴。無解。」
Gitler 表示,總的來說,拿走別人的想法而不告訴提供想法的人,是 「不合群或不友好的」。「我認為科學界,尤其是神經科學界的偉大之處,在於我們是一個國際社區,我們都在共同努力,以發現有關大腦工作的原理,並嘗試提出治療方法,幫助人類戰勝可怕的疾病。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彼此信任並保持開放。」
他進一步指出,具體到付向東對於楊輝的指控,如果這是真的,「這名研究者這一次搶先了,但我認為從長遠來看,這樣做是不好的,因為這會影響到該領域其他人對他與其學生的交流互動。我認為坦誠相待總是沒錯的。」
不管對於付向東,還是楊輝來說,這項研究意義都很重大,付向東表示,這是 「我打算用餘生全力以赴這些研發工作」。而楊輝則在論文發表後表示,這項發表在 Cell 的論文是他迄今 「最滿意最有成就感,也最感動的一個工作,期待早日上臨床」。
一位在美國任教授的華人學者評論,「這個事情,嚴格來說,不算剽竊,所以說是灰色地帶。競爭是激烈的,你可以講,我可以做。也可以圓的過去。」這位教授同樣認為,「作假是肯定的,作假者一般會成癮,利益面前,很難收手」。
這是更嚴重的問題,但證據會在哪裡?該專家並未提及涉嫌作假的證據。所以,是否爭奪優先權之外還有造假問題,需要大家耐心等待更多評論和證據。
相關事件會持續發展中,《知識分子》會進一步跟進。
作者簡介
葉水送,知識分子網站執行主編,關注基礎研究與創新,亦對科學史和人文感興趣。郵箱:shuisong@zhishifenzi.com
參考資料
Nature封面:重新長出神經元!付向東團隊找到帕金森病治療新策略. Inature.
https://mp.weixin.qq.com/s/HMT7nojQCMzAk9PBCbBaTw
蒲慕明:要防範灰色地帶的科學不端行為. 知識分子.
http://m.zhishifenzi.com/depth/character/2371.html
如何評價加州大學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 80 後明星教授楊輝學術抄襲、造假?.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537874/answer/1315143624
專家點評Cell丨楊輝/周海波等利用CasRx在神經性疾病治療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BioArt.
https://mp.weixin.qq.com/s/URIUbwcIUd24YacsKnoh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