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停滯、文章拒稿率飆升:疫情下的科研人眾生相

2020-11-25 騰訊網

雖然國內疫情形勢逐漸明朗,但是,很多科研汪懸著的心還是得繼續懸著。倒不是害怕新冠在祖國大地捲土重來,而是開始隨著國際形勢,心情起起落落落落。

投論文的時候要好好選刊,必要時把雜誌所在國籍列為指標之一,疫情嚴重地區的雜誌,能不投就不投:

如果說編輯得新冠還有迴旋餘地,遭遇審稿人不幸去世就更加難辦,而且無法防範。畢竟審稿人的國籍好像很難自選……

在這個超長假期裡,科研汪再也不是以前默默無聞的科研汪了。

早在剛放假沒多久,筆者那個兩耳不聞科研事的母上大人,都會在刷手機的時候抬頭來上一句:聽說武漢有個病毒所?

在左鄰右舍眼裡,廣大碩博不開學 + 不上課 = 沒事做 = 躺贏畢業證。

然而科研汪們有苦說不出,不知道該怎麼解釋自己遭受的次生災害。

畢竟研發新冠疫苗的壯舉,好像也不會發生到自己身上。

災害一:實驗停滯

沒有了搬磚工們伺候飲食,老鼠寶寶們會四世同堂還是魂歸西天,這是個問題。

搬磚工:我老師,他應該不會親自給我餵老鼠吧……

老鼠:我好得很,你不用管。

實驗室的液氮也都沒了。

搬磚工:也不知道等我回去,細胞們還認不認得我。

細胞:瑟瑟發抖中……

甚至有學生已經被逼無奈在家做起了實驗。買個烤箱在家做實驗可還行?還好不是化工搬磚工,否則豈不是要把家都炸了……

如果你恰好有一篇論文返修需要補實驗,而你卻只能在家裡躺著,不要氣餒,先試試跟編輯溝通一下吧,反正編輯可能還在忙著拒稿,一個月以後才回信也說不準……

不過世界上還真的有幫學生做實驗的神仙老師,老師表示對自己的手藝十分滿意:

然而更多的同學面對疫情影響,只想說:

災害二:文章拒稿率飆升

俗話說得好:沒有經歷過拒稿的研究生是不完整的。

於是在疫情期間,眾碩博的文章頻頻被拒,正式成為了完整的研究生。

細究起來,大家總結出來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疫情期間大家不能做實驗,都在猛投文章;

2、 審稿人和編輯因為疫情原因心情不好,十分暴躁;

3、 新冠相關的文章開通綠色通道,都忙著追熱點而其它主題只能暫時擱置;

4、 審稿人疫情期間過於無聊,拿著放大鏡把文章仔細品味了一番;

5、 甚至有編輯因為找不到審稿人直接拒稿;

6、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美關係不是很適合投稿,於是有碩博自我安慰:不是自己文章不好,是中美關係不好……

但是從推特上來看,最後一條可能是想多了,第三條是主流原因的可能性大,看這轉贊數……(當然了,文章好不好自己心裡還是應該有點數的)

眾編輯:最近我們雜誌最近轉型當新冠雜誌了,非新冠勿擾。

總之,還是難為雜誌編輯了,這幾個月一直在馬不停蹄地拒稿……(編輯:不趕緊拒了,我這邊的論文都爆倉了……)

還有一批人的稿件,雖然沒有迅速被拒掉,但卻格外的命途多舛。

有人吐槽雜誌官網在疫情影響下沒人維護,已經打不開了…… 不開了……

還有人把稿件投出去一個月找不到審稿人,編輯回信讓推薦 5 個。

呃,總比乾脆拒掉的要幸運一點……

但是推薦了以後貌似並不能高枕無憂,因為有人因為推薦的審稿人不符合要求而被拒了:

災害三:實驗室經濟危機

疫情影響下,很多學校正常報帳的日子遙遙無期,不知道多少課題組都揭不開鍋了。

課題組沒有人返校報帳,作為實驗民工的碩博生們,體會了一把工資被拖欠的感覺。如果有人一直正常收到勞務費,請自覺閉麥(畢竟筆者是一個不管有沒有在搬磚,都沒有勞務費的可憐蟲)。

一直窩在家沒有去實驗室搬磚,開學能不能補齊也是個問題。如果有碩博已經找到藉口補齊了,有相關經驗的就評論區見吧,幫幫你的難兄難弟們…… 如果實在沒辦法,筆者認為可以「無意中」讓導師看到這篇文章。

除了勞務費,實驗啟動以後,大家的心情繼續隨著國際形勢起起落落落:

實驗口罩要省著用,某些期刊的審稿費開始大漲。年前屯的試劑都離過期不遠了,而國外疫情導致很多進口試劑暫停發貨。

當然,更不幸的是,可能連你養的細胞都在瘋狂漲價:

災害四:薛丁格的開學時間

收到學校的開學通知,不少同學眼疾手快地把返校機票搶到手了。一票在手,開學就走。

然而事情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簡單。

跟著各種開學通知和延期開學的通知,在退了幾次票,損失了幾百手續費之後,窮學生們表示:假如生活是個電視劇,我馬上就要黑化了。

當然,只是在家退票,可能還算幸運的,因為有的同學,被卡在了中途轉車的路上:

感覺自己的小心臟,挺過了疫情拐點,挺過了實驗停滯,挺過了投稿被拒,萬萬沒想到最後讓開學時間給折磨壞了。

在證明了自己參加了「重大科研項目」以後,大家又開始天天盯著 12306 研究地圖上的條路線,嘴裡念念有詞:不能途經武漢和廣深,這條線不行…… 還有人開始盯著旅行 APP 念念有詞:這個只退燃油費,不能買……

最後,開學時間成了一門玄學:

不管怎麼說,起碼大部分實驗室可以重啟了,一切都會過去的。諸位搬磚工,可以擼起袖子加油幹了!

相關焦點

  • 研究表明:周末被拒稿率最高
    ,1.26,1.32,2.36(周六);所以說周六、日的拒稿概率高,而周二、三的接受率概高,這就是研究者稱的「周二-周三效應」。一周內,稿件接收概率與拒稿概率走勢圖周二投稿的接收率最高,周六、周日拒稿率居前兩位看完以上研究數據,是不是感覺又漲姿勢了~周二投稿,不要選擇周末投稿,不然論文千辛萬苦寫好,折在最後的臨門一腳,那豈不是很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根據分析可能會有以下3個原因。
  • sci編輯拒稿原因
    論文投稿sci期刊後,被編輯拒稿是難以避免的一種審稿結果。sci編輯拒稿,有一定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是作者需要了解,並在以後投稿發sci過程中要避免的。關於sci編輯拒稿原因,很多很多,常見的主要是以下幾種情況。
  • 《科學》總編:中國論文拒稿率非常高
  • SCI論文被拒稿的所有問題都在這裡
    就算真被拒稿了,那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呢!結果,師弟的文章剛投出去兩小時秒被拒,感覺他整個人瞬間都不好了。雖然早已有心理防備,但是被拒稿搞的就像失戀,師弟的心情還是碎成了渣渣。相信很多人跟師弟一樣,哪怕是穿上了防彈小馬甲,但是當文章被拒時,還是會像中槍一樣,心情會嘎嘎難受一陣。
  • SCI期刊拒稿看看什麼原因?
    當辛辛苦苦寫作的SCI文章被期刊拒稿的時候;當你滿心期待卻收到期刊編輯拒稿信的時候;當大大小小修改無數次之後依舊被拒稿的時候。或許你會覺得很委屈,明明自己都盡力做好了,為什麼還是會被拒?那麼,你是否想過為何你的稿件會被拒?
  • 拒稿率82%,諾獎得主也不例外:這本中國期刊何成領域頂刊
    壞消息是,就在同一天,他收到《光》拒稿信,最新論文被拒。「經常被拒稿,但是很高興。」目前,《光》已連續6年穩居世界光學期刊榜三甲,5年影響因子為15.005,刊登文章中高引用論文的比例超過10%,拒稿率高達82%。
  • SCI論文被直接拒稿?原因可能出在這裡,實驗數據很關鍵!
    學術圈迎來很多新人,這是因為學術熱造成的,如今很多的人去選擇做學術,各大高校也不斷擴招碩士、博士,我們享受到了科研帶來的改變,也更加重視科研。但是在如今的科研文獻中,出現了良莠不齊的現象,有很多理工科的數據、特別是化學、物理、醫學、材料學領域,很多研究數據出現了一些問題,這是因為當初實驗不嚴謹造成的,但是後人也很少進行重複的驗證實驗,導致這些錯誤的數據被大家引用,導致新論文也出現了錯誤。
  • 三十年前Nature拒稿信你見過嗎?拒的還是諾貝爾獎成果
    來源:如沐風科研維修站搞科研除了要有紮實的實驗技能,心理素質也要過硬,不僅要扛得住來自導師的各種嫌棄,還要在被拒稿n次後依舊堅強。但實際上,很多諾獎級別的研究,在發表初期大概率也會被審稿人懟得很慘,跟很多新手小白的遭遇也是一樣的拒稿信甚至更為扎心。
  • 你見過三十年前Nature的拒稿信嗎?拒的還是諾獎成果...
    心理素質也要過硬要在被拒稿就曬出了自己1992年收到的Nature拒稿信Nature雜誌,卻遭到無情的拒稿接下來我們看看審稿人給出了怎樣的拒稿理由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Nature以「檔期排滿了」為理由拒稿
  • 你見過三十年前的拒稿信嗎?Nature給的,拒的還是諾獎成果
    搞科研除了要有紮實的實驗技能心理素質也要過硬不僅要扛得住來自導師的各種嫌棄原來三十年前的拒稿信是這樣子的......Ratcliffe (將自己研究長達 3 年之久的「低氧狀態下的基因反應機制」投稿給Nature雜誌,卻遭到無情的拒稿,而2019年他與哈佛醫學院William G.Kaelin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Gregg
  • 中科院被《科學》拒稿,讓普林斯頓「先」發現了外爾費米子?
    80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沒有在實驗中觀測到外爾費米子。這意味著,即便有完整的理論推導和公式推算,沒有實驗驗證的結論都不算「發現」。於是,普林斯頓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為此拉開了一場激烈的「科研競跑」。 有意思的是,目前人們多關注幾大科研機構的「競跑」,忽略了普林斯頓和麻省理工的發表文章的第一作者都是華裔(從名字拼音還能判斷基本上來自中國大陸),且論文作者團隊裡也以華裔為主。
  • 三十年前Nature的拒稿信,還是諾獎成果
    來源:中科幻彩搞科研,除了要有紮實的實驗技能之外,心理素質也要過硬,要在被拒稿n次後,依舊堅強。但實際上,很多諾獎級別的研究,跟很多新手小白的遭遇也是一樣的,拒稿信甚至更為扎心。比如201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得主,就曬出了自己1992年收到的Nature拒稿信。
  • 學不來的狠人:論文被拒稿後,他怒幹一瓶病菌液
    當然,如果他們心情好的話,可能你只需要回到電腦前做一下修改,但是絕大多數時候是讓你感到絕望的一招 KO—— 直接拒稿。披星戴月、聞雞起舞的研究成果不被同行認可,直接被拒稿想必是科研生涯中最為痛苦的事情之一。或許多數人自認倒黴,就此放棄,但硬核的人會硬槓到底。
  • 被拒稿要腫麼辦?睡上一大覺!
    當被拒稿之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搞神馬?編輯們難道沒有看到我的論文有多麼重要麼?是不是瘋掉了! 用這個來形容我第一次被拒稿的經歷真得一點都不誇張。幸運的是,我記得期刊Genome Biology的編輯Louisa Flintoft在一場BMC的Roadshow裡邊就告訴過年輕的科研人員,當面對拒稿時,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睡一大覺!
  • 一稿多投被拒稿,確實是你的錯
    註:「Desk-Rejected」(直接拒稿)指沒有經過送審給同行而被編輯直接拒稿。ICLR 20201直接拒稿頁面連結:https://openreview.net/group?除了「一稿多投」,在同一個頂會/期刊投多篇內容重合度與相似度很高的文章,也有可能會遭到直接拒稿,被編輯列入黑名單。有些人是因為同時在多個頂會提交了abstract,在決定最終投稿會議後忘記撤下其他會議的摘要提交,但也另一些人是抱有「投機取巧」的心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 超越影響因子,拒稿率82%,諾獎得主也不例外:這本中國期刊何成領域頂刊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經驗談
    壞消息是,就在同一天,他收到《光》拒稿信,最新論文被拒。「經常被拒稿,但是很高興。」陸延青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笑稱,「說明出版要求越來越高,已成為大家心目中的頂刊。」2013年,同濟大學教授程鑫彬將自己最出色的文章投到尚無影響因子的《光》。他說:「是時候辦一份能代表中國光學科研水平的期刊了,不要再讓好工作都投到外國期刊。」
  • 被疫情耽誤的畢業生們,SCI 重複率高該怎麼辦?
    著名學術出版社 Elsevier、Springer 規定 SCI 期刊:如果稿件重複率超過 20%,文章內容將會被仔細審查,以確認重複率是否太高。 目前 SCI 期刊越發重視論文的重複率問題,論文重複率高很可能會被直接拒稿!重複率的高低嚴重影響到論文是否能夠順利發表,對於眾多科研工作者來講,投稿前查重、降重的工作已必不可少。
  • 論文不斷被拒?Science Nature告訴你該怎麼辦
    Science 和Nature 也在最近出版了好幾篇科研人員關於回復同行評審意見和論文悲劇(被拒)如何調整狀態的短文,還接地氣地發表了對於各種令人意外的審稿意見的吐槽。一、關於審稿意見 科研人員內心不變的追求可能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揭示某一個小真理,進行實驗、分析數據、結合證據、引用然後得出結論,最後把自己的研究寫成一個連貫的故事,滿懷期待投投稿。
  • 學術分享|審稿人談審稿與投稿:從2篇拒稿說起
    年輕學者沒經費資助談談腦洞大開、來點思考還勉強能接受,畢竟沒錢做實驗。有些「大牛」科研經費幾百萬上千萬,還在那裡談科學構想、談思考,這種人有了充足的經費還在搞理論務虛,是不是不太合適呢?你有把科學構想變為現實的資本,直接給大家呈現結果不是比構想更有意義。
  • SCI拒稿原因有哪些?被拒後還能挽回嗎?
    學術研究人員或研究生在學術生涯中最常見的挫折之一就是被期刊拒稿,每次的論文投稿難免都會伴隨多次的拒稿。這的確令人沮喪,沒有成功投稿還是其次,主要是自己的研究想法和熱情無法被審查委員所認可,如果一直無法成功刊登甚至會懷疑自己做研究的能力。這個過程有長有短,全都取決於自己怎樣去處理情緒的問題,以及後續的改正進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