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
除了要有紮實的實驗技能
心理素質也要過硬
不僅要扛得住來自導師的各種嫌棄
還要在被拒稿n次後依舊堅強
但實際上
很多諾獎級別的研究
在發表初期大概率也會被審稿人懟得很慘
跟很多新手小白的遭遇也是一樣的
拒稿信甚至更為扎心
比如201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得主
就曬出了自己1992年收到的Nature拒稿信
原來三十年前的拒稿信是這樣子的
......
1992 年,牛津大學年輕的教授 Peter J. Ratcliffe (將自己研究長達 3 年之久的「低氧狀態下的基因反應機制」投稿給Nature雜誌,卻遭到無情的拒稿,而2019年他與哈佛醫學院William G.Kaelin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Gregg L.Semenza,由於在低氧感應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而榮獲 2019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接下來我們看看審稿人給出了怎樣的拒稿理由:
審稿人一:
While it is clear from the essentially favorable comments of reviewer 1 that your finding will be of interest to others in the field.
「這項發現會引起該領域其他研究者的興趣」這個意見還算是比較委婉,也是極為常見的甩鍋式拒稿,言外之意就是您還是另投別家吧...
審稿人二:
reviewer 2 is not persuaded that they represent a sufficient advance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genetic response to hypoxia to justify publication in Nature.
這位審稿人認為「這個發現並沒有那麼重大」,言外之意也就是說,「你這發現不怎麼樣,不配在 Nature 上發表」...
多麼熟悉的扎心的感覺啊
原來大佬們也曾被Diss
原來我們竟然跟科研大牛一樣
收到過差不多內容的拒稿信
只不過大佬投是Nature...
故事的結局是
本文被PNAS雜誌接收
此後 Ratcliffe 教授又在 PNAS 期刊上
發表了另一篇相關研究
而這兩篇論文也正是2019年諾獎的重要評選依據
Nature也因當年的拒稿
而錯失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光環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小概率的偶然事件
頂級期刊的拒稿理由和審稿機制
曾在歷史上拒絕過一大批諾獎成果
那些年被拒稿的諾獎研究
甚至都能編輯成冊了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布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裡~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裡(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