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Lucy A. Taylor
Lucy Taylor說,面對這樣的情況,不如數數自己擁有的祝福,列出自己的優點,慶祝一下自己已取得的成就。
來源:Getty
我的第一次被拒稿經歷來得讓我猝不及防。投稿的時候,我非常自信,因為我的導師和合作者們都對它很滿意。我們不可能都錯了,對不對?8年過去了,我仍然記得我獨自一人在蘇黎世的辦公室裡打開拒稿信的那一刻。當時的我感覺自己失敗了。但我從中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論文被拒只是一次挫折,不是一場失敗。你仍可以把它投到其它地方,或者繼續完善它。
我在學習接受被拒時所面臨的問題是,其他人的被拒幾乎總是不為人知。我最近的一篇論文——第八篇——未經同行評議被拒5次、經過同行評議後被拒1次、申訴被拒1次、做了重大修改,之後才最終被我們嘗試投的第7本期刊接受。但是如果你去看那些已經發表的論文,它們毫無任何曾經被拒的跡象。每一份光鮮亮麗的簡歷和個人網頁也是這樣。很少有研究人員會分享他們論文被拒的消息,但是現實是,對於許多期刊而言,你被拒的可能性要大於被接受的可能性。即使那些後來被接受的論文通常也會收到一個「但是」:「我們喜歡你的論文,但是你需要做所有這些修改,而我們無法保證修改後的論文一定會被接收。」
雖然論文被拒是常態,但這絲毫不會減少你承受的痛苦。總會有某一次或好幾次被拒的經歷給你造成沉重的打擊——無論你已經在學術界摸爬滾打了多久。那麼,要如何應對這些重擊呢?以下是一些對我有幫助的小貼士。
善待自己
論文被拒令人沮喪,也讓人受傷(有研究可證)。認清自己的情緒。要記住,只是論文被拒了,不是你這個人被拒了。數數自己的優點,想想值得感恩的事情,或者回顧一下曾經取得的小成就,給自己打打氣。大家很容易忽視自己每個月所取得的成績,尤其是在被拒之後。嘗試給自己一定的空間和時間,治癒自己。以我為例,去公園裡面隨便走一走就能讓我感覺好過一些,但是如果我需要更長時間的休息,我也會給自己放假。長期來看,給自己時間休息和平復,更有利於你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效率。
反思自己的目標
思考一下,你能從這種經歷中學習到什麼。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這是我感興趣的研究嗎?提醒自己你的內在動機可以推動你前進。當你感覺準備好了,問問自己會有哪些收穫?能讓我的研究更有力、表達更清晰嗎?能激發我的新想法嗎?或者更簡單——能讓我學會如何不成為第二位毒舌審稿人嗎?別把它變成一種自我批評。被拒意味著你在挑戰自我。如果你完全待在自己的舒適區,不冒任何險,那麼你也不會被拒,但是也不會進步。看看大的方面,而不要迷失在細枝末節中。我經常等上一兩天後再去看審稿人的詳細評論,尤其是一些措辭嚴厲的拒稿:在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把自己沉浸在這些評論中,會適得其反。同行評議是一個了不起的流程,但在本質上也是主觀的,這意味著有時候被拒可能只是運氣不好。
分享個人經歷
論文被拒後,很容易感覺孤立無援。和同行同事分享自己的經歷,不僅有助於你應對拒稿,也有助於其他人應對自己被拒稿的情況。簡單地喝喝咖啡聊聊天,或是分享一下曾幫助你振作起來的建議或資源,也許能給別人的工作生活帶來一些不同。你可能無法一次性恢復,但是會慢慢變好的。如果沒有,那麼開口求助也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你的朋友、家人、同事和心理輔導服務都能幫助你。就我來說,我當初寫了一篇談論被拒稿的職業專欄文章,以幫助我應對一系列被拒的情況,然後那篇文章被拒了。這是我的第二次嘗試(第25版),希望它對你有幫助。
原文以 Three ways to turn the page after your first paper rejection為標題發表在2020年4月28日的《自然》職業版塊
nature
Nature|doi:10.1038/d41586-020-01166-2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英文原文
點擊圖片閱讀熱門文章
去過月球後,她可能會去火星:行星地質學家Jessica Watkins的工作也太酷了吧
疾病與罪汙:身處阿片危機中心的精神病學家
開了190年,有些科學會議再也不一樣了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China@nature.com。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2020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喜歡今天的內容嗎?喜歡就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