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被拒稿,再正常不過了!
通常情況下,一篇普通的文章大概會有70%以上的機率被拒,
學霸姐姐曾經看過一個小調查:平均一篇文章會被拒4-5次。
你的文章被拒過幾次?你準備放手還是繼續投?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要說一下,學霸姐姐聽說過得投稿被拒次數最多的是11次,
據說那位師姐是第一次投SCI,整整投了快2年時間,從4-5分一直投到了1分,一直被拒,
可想而知那位師姐的心情。。。
不過後來結果還是好的,師姐在第11次的時候拿到了接收函(2分多).....
投稿被拒:習慣了就好?
其實,文章被拒真的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
找雜誌接受你的文章,就跟找對象是一樣一樣的,
你們是不是合適啊?你是不是期望值太高了?你感覺自己虧了?等等,
很多時候,挑挑選選到最後,只能隨便找一個差不多的就行了,
而這,往往就是現實。
古話說:事不過三。
大部分人心裡接受不了被拒3次或者3次以上,但其實,真的被實打實拒3次的情況在我看來也不是特別的多,
如果你真的特別擰巴,非要在一棵樹上吊死那當我沒說,
很多時候這就是一個不斷調整、你來我往、互相博弈的過程,
就看你能否去積極應對。
以下是學霸姐姐搜集的大家的拒稿經歷:
●從寒假開始,總共被拒8次,改了n次,現在依然在糾結,有點不想投了;
●已經拒了四次了,有3次都是編輯覺得不適合雜誌,現在又轉投上次拒稿的編輯推薦的雜誌了,希望這次好運;
●被拒兩次,一次雜誌不合適,一次評審拒搞;
●拒稿十之八九,何必如此消極。選對雜誌才是硬道理。可以選一些交叉專業的雜誌,可能比那些專業雜誌更好投;
●我有一篇文章被拒了四次 終於第五個雜誌接收了。我覺得如果有新意,還是要繼續改改投別的雜誌;
事實上,被拒11次是很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被拒11次之後還不中,
一件事情在圓滿結束之後,經常會讓人忽略掉過程的艱辛,
這是不是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呢「?
一起來看看,最常見的拒稿原因:
文章被拒多次,除了本身格式、翻譯、配圖等表面上的質量問題,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內核:
一、主題原因(Subject):
1)內容不適合期刊(Not suitable for journal)
2)不適時(Not timely)
二、論文內容(Coverage):
1)意義不大(Questionable significance)
2)不可信(Questionable validity)
3)深度不夠(Too shallow)
4)過於詳盡(Too exhaustive)
大家可以多多注意審稿人的措辭,這裡面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被拒3次以上:請好好反思一下
被拒3次以上,除了不適合期刊之外,很有可能是本身存在嚴重缺陷,
這種缺陷應該是數據或實驗設計有嚴重問題,不是一時半會能修改好的,
這個時候,你不妨先放一放,不要急著再去證明自己,
最好是等找到更廣泛的數據支持或有了更明晰的結論後,再將經過修改的「新」文章寄給同一SCI期刊,編輯通常會考慮重新受理。
如果被拒論文不是由於文稿中的錯誤,而是重要性或創新性不夠,
你最好是仔細考慮審稿人意見,並認真修改文,
然後可以寄給影響因子較低的其他SCI期刊。
總之,這個時候,你不應該盲投,也不應該犟著不去好好修改,
認真反思,好好沉澱,積極應對才是上佳之策。
最後,與其浪費時間在「投稿——被拒——轉投——再被拒」的循環上,不如實實在在打磨好,多看、多想、多去了解,然後直接一投就中,這樣反到節省不少時間。
很多時候捷徑未必是捷徑,用心才是硬道理。
你的論文被拒過幾次呢?最後你是放手還是繼續投呢?一起來說說吧。。
生物女學霸,一個自稱學霸其實很渣的生物汪,努力將有趣的、有用的、有血有肉的科研那些事兒呈現給大家,關注一個好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