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論文被拒11次是什麼體驗?

2021-01-19 生物女學霸

文章被拒稿,再正常不過了!

通常情況下,一篇普通的文章大概會有70%以上的機率被拒,

學霸姐姐曾經看過一個小調查:平均一篇文章會被拒4-5次。

你的文章被拒過幾次?你準備放手還是繼續投?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要說一下,學霸姐姐聽說過得投稿被拒次數最多的是11次,

據說那位師姐是第一次投SCI,整整投了快2年時間,從4-5分一直投到了1分,一直被拒,

可想而知那位師姐的心情。。。

不過後來結果還是好的,師姐在第11次的時候拿到了接收函(2分多).....

投稿被拒:習慣了就好?

其實,文章被拒真的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

找雜誌接受你的文章,就跟找對象是一樣一樣的,

你們是不是合適啊?你是不是期望值太高了?你感覺自己虧了?等等,

很多時候,挑挑選選到最後,只能隨便找一個差不多的就行了,

而這,往往就是現實。

古話說:事不過三。

大部分人心裡接受不了被拒3次或者3次以上,但其實,真的被實打實拒3次的情況在我看來也不是特別的多,

如果你真的特別擰巴,非要在一棵樹上吊死那當我沒說,

很多時候這就是一個不斷調整、你來我往、互相博弈的過程,

就看你能否去積極應對。

以下是學霸姐姐搜集的大家的拒稿經歷:

●從寒假開始,總共被拒8次,改了n次,現在依然在糾結,有點不想投了;

●已經拒了四次了,有3次都是編輯覺得不適合雜誌,現在又轉投上次拒稿的編輯推薦的雜誌了,希望這次好運;

●被拒兩次,一次雜誌不合適,一次評審拒搞;

●拒稿十之八九,何必如此消極。選對雜誌才是硬道理。可以選一些交叉專業的雜誌,可能比那些專業雜誌更好投;

●我有一篇文章被拒了四次 終於第五個雜誌接收了。我覺得如果有新意,還是要繼續改改投別的雜誌;

事實上,被拒11次是很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被拒11次之後還不中,

一件事情在圓滿結束之後,經常會讓人忽略掉過程的艱辛,

這是不是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呢「?

一起來看看,最常見的拒稿原因:

文章被拒多次,除了本身格式、翻譯、配圖等表面上的質量問題,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內核:

一、主題原因(Subject):

1)內容不適合期刊(Not suitable for journal)

2)不適時(Not timely)

二、論文內容(Coverage):

1)意義不大(Questionable significance)

2)不可信(Questionable validity)

3)深度不夠(Too shallow)

4)過於詳盡(Too exhaustive)

大家可以多多注意審稿人的措辭,這裡面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被拒3次以上:請好好反思一下

被拒3次以上,除了不適合期刊之外,很有可能是本身存在嚴重缺陷,

這種缺陷應該是數據或實驗設計有嚴重問題,不是一時半會能修改好的,

這個時候,你不妨先放一放,不要急著再去證明自己,

最好是等找到更廣泛的數據支持或有了更明晰的結論後,再將經過修改的「新」文章寄給同一SCI期刊,編輯通常會考慮重新受理。

如果被拒論文不是由於文稿中的錯誤,而是重要性或創新性不夠,

你最好是仔細考慮審稿人意見,並認真修改文,

然後可以寄給影響因子較低的其他SCI期刊。

總之,這個時候,你不應該盲投,也不應該犟著不去好好修改,

認真反思,好好沉澱,積極應對才是上佳之策。

最後,與其浪費時間在「投稿——被拒——轉投——再被拒」的循環上,不如實實在在打磨好,多看、多想、多去了解,然後直接一投就中,這樣反到節省不少時間。

很多時候捷徑未必是捷徑,用心才是硬道理。

你的論文被拒過幾次呢?最後你是放手還是繼續投呢?一起來說說吧。。

生物女學霸,一個自稱學霸其實很渣的生物汪,努力將有趣的、有用的、有血有肉的科研那些事兒呈現給大家,關注一個好不啦~

相關焦點

  • 《Nature》:論文被拒,如何翻篇?
    作為科研人員,每一篇論文的誕生猶如生孩子般:從實驗設計到數據採集,從奮筆疾書到刪除大改,終於完成的作品卻不能保證投稿即中,因此拒稿難以避免,Reject或許是每個科研人最痛恨的一個單詞。來自牛津大學的Lucy A. Taylor在《Nature》撰文,分享了如何去面對被拒稿的三種方法。
  • 是不是從沒有人告訴過你,論文被拒了怎麼辦?
    8年過去了,我仍然記得我獨自一人在蘇黎世的辦公室裡打開拒稿信的那一刻。當時的我感覺自己失敗了。但我從中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論文被拒只是一次挫折,不是一場失敗。你仍可以把它投到其它地方,或者繼續完善它。 我在學習接受被拒時所面臨的問題是,其他人的被拒幾乎總是不為人知。
  • 顏寧的deadline,36小時只睡2小時,搞定一篇《CELL》,一篇被拒
    ,顏寧的高效率源自自身的努力,「36小時,兩杯咖啡,兩杯濃茶,兩杯紅酒,兩小時的睡眠:上線一篇論文《CELL》,被拒一篇論文,投出兩篇論文。。。。。修養一下,接著吵架(大牛被拒稿,一定會和reviewer進行探討,尋找被拒稿的原因,畢竟科研大牛們自己本身就是很多頂級期刊審稿人,性格較真有強迫症的顏寧,把與reviewer的交流戲稱為吵架)」。
  • 第一篇核心期刊論文的修成記,我被拒稿4次後終被錄用
    和大多數研究生的擔憂一樣,我也一直懷疑自己的論文到底能不能發表到核心期刊,尤其是當論文一次又一次地被意向的期刊拒稿之後,發表論文的信心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擊。然而,堅持就是勝利,在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之後,我終於發表了第一篇核心期刊論文。回想論文從選題、構思、收集數據到開始寫初稿、反覆修改、投稿的全過程,我覺得當初的所有努力都值得了。
  • 論文不斷被拒?Science Nature告訴你該怎麼辦
    科研人員的科研生涯中應該都有過被拒稿的經歷,並且我相信大部分會說一篇工作被拒一兩次不是家常便飯嗎,但是如果你是第一次經歷被拒,或者你一直處在一種被拒稿的狀態下,你該怎麼辦呢?分享個人經歷:論文被拒後,很容易感覺孤立無援。和同事同學分享自己的經歷,不僅有助於你應對拒稿,也有助於其他人應對自己被拒稿的情況。簡單地喝喝咖啡聊聊天,或是分享一下曾幫助你振作起來的建議或資源,也許還能給別人的工作生活帶來一些不同。你可能無法一次性恢復,但是會慢慢變好的。如果沒有,那麼開口求助也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朋友、家人、同事和心理輔導服務都能幫助你。
  • SCI期刊拒稿看看什麼原因?
    當辛辛苦苦寫作的SCI文章被期刊拒稿的時候;當你滿心期待卻收到期刊編輯拒稿信的時候;當大大小小修改無數次之後依舊被拒稿的時候。或許你會覺得很委屈,明明自己都盡力做好了,為什麼還是會被拒?那麼,你是否想過為何你的稿件會被拒?
  • SCI論文被拒稿的所有問題都在這裡
    首先,我們來溫習一遍稿件送審的流程:我們可以把論文被拒分為三個部分:①論文未送審被拒②論文送審後被拒③論文返修後被拒為什麼文章投稿後再深入一點,如果文章的摘要沒有吸引到主編,研究方法部分缺少相應的對照組,以及不具備可重複性,分析方法不符合統計規範或是行業規範(比如倫理審查),都是有可能未送審就被直接拒稿的。那麼如果你的文章都沒有出現上述問題,還是秒拒了,是什麼原因呢?
  • IJCAI 2020 好狠,還未終審就拒掉 42% 投稿論文!被拒作者:一臉懵逼...
    經過 summary reject 階段,共 5147 篇提交論文中有 2191 篇論文被拒稿。通過瀏覽領域主席的評論,我注意到他們有些評論並不是以論文作者能夠閱讀的形式寫下的,所以我決定不向被拒稿的作者提供領域主席對論文做出的任何評價。
  • 論文投稿還要看日曆?研究表明:周末被拒稿率最高
    發表SCI論文,從構思到寫作,再到成文修改潤色,每一步都費盡心思。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最後的投稿日期也是有很多學問滴~想知道什麼時候投稿接收率最高嗎?下面這些數據會告訴你答案英國萊斯特大學的 Marcel Ausloos發表了一篇題為「Day of the week effect in paper submission/acceptance/rejection to/in/by peer review journals」的文章,主要是研究期刊投稿事件與命中率關係的。
  • 有個在 Nature 子刊論文致謝裡求婚的男友,是什麼體驗?
    02幾年前我還是個博士生,某次在辦公室和導師聊天,問導師:「老師,你說,怎麼樣才可以快速發論文啊?」導師一臉鄙夷的說:「快,你想多快,到我這個年紀也不過是一個月一篇一區而已。」後來我人生升級,也當了 PI,同樣有學生問了我怎麼快速發論文。
  • 論文被拒稿後,全世界都在教你怎麼寫論文
    最近看了一篇名為《到底是誰在逼我們「一稿多投」》的文章深受啟發!  小袁這裡就不再對一稿多投的性質進行贅述,只是通過這篇文章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全世界都在教學怎麼寫論文,而大多數作者依舊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從字面意思來看,應該很快就有人反駁:能力不行怪誰?
  • 只花5-10分鐘評審,還不提供拒稿理由,IJCAI就「槍斃」42%論文
    每一篇論文都會發送給7到10名高級PC,要求他們花5-10分鐘來對論文進行評審,並回答「該論文是否應該進入下一輪評審?」的問題。基於高級PC的投票和評論,負責該論文的領域主席最終決定該文論是否將進入全面審核階段。經過summary-reject階段,在接收的5147篇論文中,有2191篇被拒稿。
  • 他是愛迪生最怕的人,曾經11次提名諾貝爾獎,兩次拒領9次送人
    他是愛迪生最怕的人,曾經11次提名諾貝爾獎,兩次拒領9次送人   記得上小學的那會兒,老師或大人們經常會問到:你們的理想是什麼?同學們都想打了雞血一樣,基本統一地回答:要當一名發明家,像愛迪生一樣,發明許多許多的東西。
  • 劉運喜:論文重複發表16次說明了什麼
    原標題:劉運喜:論文重複發表16次說明了什麼  近日,江蘇淮安市委黨校一講師,以相同或高度相似的題目在不同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事情,引發網友關注。這位講師表示,一稿多投「完全由我個人急功近利、學術倫理意識淡薄造成,願意負一切責任」。
  • 博士們吐槽讀博不易:論文被拒是常態,「每根頭髮都變寶貴」
    根據學院要求,劉洋需要發表三篇SCI論文才能畢業,看文獻就成了博士生的日常。「每天就看文獻,看看別人做了些什麼,別人都研究什麼,別人還有什麼地方沒做到,然後需要你去做的。」劉洋說,在此基礎上再完成畢業論文才能畢業。
  • sci論文發表流程
    發表sci論文,不知道流程是不行的,否則完成sci論文發表,要經過幾個步驟,每個步驟做什麼,要滿足什麼要求,準備什麼資料等,都無法理清思路,成為sci論文成功發表的阻礙。那麼,sci論文發表流程是什麼?
  • 第n+1次美國籤證被拒,饒毅做錯了什麼?
    饒毅教授的美國籤證又被拒了。自2007年放棄美國國籍回國,這是饒毅第n+1次赴美籤證被拒絕。美東時間7月18日,美國Science雜誌網站發表一篇題為「A top Chinese brain scientist wonders how he ended up on the U.S. visa blacklist」的新聞,報導北京大學饒毅教授申請美國籤證屢次被拒,不得不求助媒體的遭遇。
  • 發表一篇醫學類SCI論文有多難?
    不過,要想成功發表一篇高質量的SCI論文並不容易,這一點想必大部分作者都深有體會。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發表一篇好的SCI論文為什麼這麼難?  一方面,撰寫論文並不比做實驗容易。我們經常發現,在大學裡,有些碩士、博士研究生完成導師交給的實驗任務似乎還可以,可要完成論文寫作就不那麼順當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研究生認為,寫論文比做實驗還難。
  • 一稿多投被拒稿,確實是你的錯
    在知乎上,有一個問答是:做學術期刊的審稿人是怎樣的體驗?港中文助理教授@周博磊分享了自己在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方向,作為邀請審稿人審核論文投稿(包括TPAMI、IJCV、CVPR等會議)的心得體會,簡而言之,是「吃力不討好」。原因是:目前絕大多數會議的評審者是無償審稿。
  • 如何寫好一篇SCI論文,並能夠快速發表
    這個問題掰開了揉碎了講可能都要寫本書了,篇幅有限,我把SCI論文每一部分的寫作要點列出來,你只要把我所說的要點都注意到了,你就可以寫出一篇合格的SCI論文了。如何寫好一篇SCI論文?1 摘要部分我們認為摘要部分是最難寫的一部分了,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