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公開演員翟天臨在北京電影學院讀博期間發表的一篇論文查重率達40%,存在抄襲嫌疑。「翟博士」事件一曝出,激起千層浪。
翟天臨。東方IC 資料圖
目前,北電和北大兩校均發表聲明,表示高度重視此事。北電已經成立調查組並按照相關程序啟動調查程序。
就此事,一位具有15年博士生導師經歷的大學教授王輝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從博士入學到畢業,一路要過"入學考試關"、"專業學習關"、「文獻開題關」、「科研實踐關」、「論文寫作關」等,博士學位並非能輕易拿下。
而在採訪多位在讀博士或已經畢業的博士的過程中,澎湃新聞了解到,考博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接下來的四五年,甚至更長的博士生涯中,「失眠、脫髮」是博士生的普遍現象,辛苦準備的論文投遞後多次被拒也是常態,從「小白」煉成博士,耗時耗體力,還要有強心臟。
「一天最多可以看十幾二十篇文獻」
姓名:
劉洋
攻讀博士時間:
2018.9入學,在讀博士
院校: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最難過的是每學期剛開始的時候,往往很難進入課題,很著急。論文的影子都看不見就擔心自己會不會延期、會不會結業。」12月12日,剛讀完半學年博士的劉洋告訴澎湃新聞,項目快要結題的時候壓力頁會達到峰值,「導師給你安排的活兒,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幹完,但是你一定要幹完」。
為了完成課題,劉洋說,剛開學的時候往往最刻苦,「一天最多可以看十幾二十篇文獻」。
論文是博士畢業的生命線。根據學院要求,劉洋需要發表三篇SCI論文才能畢業,看文獻就成了博士生的日常。
「每天就看文獻,看看別人做了些什麼,別人都研究什麼,別人還有什麼地方沒做到,然後需要你去做的。」劉洋說,在此基礎上再完成畢業論文才能畢業。
「坐不住冷板凳難出博士」
姓名:
鄧思迪
攻讀博士時間:
2018年9月入學,博士在讀
院校:
西南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法專業
2018年的12月,是鄧思迪讀博後最難熬的一個月,由於要提交課程結課論文,他連續熬了一個多月的夜,幾乎每天都是凌晨1點半才睡。
「雖然挺辛苦,但還是覺得有人樣的,不是那種累到行屍走肉的感覺。」鄧思迪自我安慰道。
結課論文只是博士一次小考,鄧思迪向澎湃新聞介紹,根據學校要求博士畢業需要在CSSCI核心期刊上發表兩篇以上論文,發表論文數達標,才能提交學位論文申請。
「學位論文要求15萬字以上,會查重,需要先經過學校預答辯,再送外審,再進行正式答辯,比較嚴格。」他說到,整體而言,「時間是相對比較緊湊的,第一學年要上課,第二個學年一開始就要開題答辯,第三個學年開學就要把15萬字初稿交給老師進行修改了。好論文都是反覆修改出來的,所以戰線大概覆蓋整個讀博過程。」
「如果懈怠時間比較長,那壓力還是蠻大的,如果一直都有看有寫,整體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那,相對來說勉強還能吃得消。」剛入學一學期,鄧思迪已經有了壓力,做好了長線「抗戰」的準備。
「(讀博)考驗板凳功夫,因為論文寫作前要消化某個選題的絕大部分成果(社科類),再找準自己能下手的地兒和方向,沒有時間保障是絕不可能。導師的指導是指明方向,摸索的過程是無法替代的,坐不住冷板凳是難以出博士的。」他說道。
其實,讀博的難從考博就可見一斑。鄧思迪向澎湃新聞表示,考取社科類的博士,需要取得一定科研成果(核心期刊發表論文),還需要通過考試(筆試+面試),「和很多人印象可能不一樣,考試還是很嚴格的,(專業課考試)一張試卷上只有三道題,要做三個小時,(三門考試中)一旦一門不及格,就徹底涼涼了」。
「投遞論文各種被拒,很悲觀」
姓名:
李強
攻讀博士時間:
2012年9月-2018年3月
院校:
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
李強是論文的資深「受害者」,他的第一篇國際期刊論文,從投出去到最後發表用了接近三年的時間。
「那是我博士第一年做的研究,剛開始發表了一篇國際會議,然後補充做了一些工作,擴展成了一篇期刊論文。」李強向澎湃新聞回憶,當時寫論文比較快,一個月左右時間完成了十幾頁英文的初稿,接著就是「修改,不停地修改」。在修改的後期,和實際指導老師意見有了分歧,矛盾不斷加深。
「改了兩三個月可能,終於投出去了,我就決定自己研究,不要指導老師的指導。」李強說,結果論文投出去三個月回來意見,被拒,需要修改。
當時他一度想放棄這篇論文,過了一個暑假,經過博士生導師的中間調解,又重整旗鼓,繼續修改論文兩個月,再投,仍然被拒。後來經過大大小小的修改後,重新提交才總算被錄用。
「整個過程前前後後就花了3年時間。」李強掰著指頭算了算。
論文被拒是博士圈的常態。跑完博士這一路,李強說:「讀博需要做研究,需要創新,很多時候投遞的論文各種被拒,發表不了,可能會很悲觀。因此,最考驗人的是毅力和心態。」
「脫髮脫得每一根都變得很寶貴」
姓名:
王嚴
攻讀博士學位時間:
2013年9月-2018年7月
學校:
北京某知名高校環境學院
SCI論文和畢業論文也曾是王嚴的攔路虎。
「我們需要發表2篇及兩篇以上的論文到SCI。」但SCI強調創新,王嚴表示,自己的一些想法可能用了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做出結果,寫出來卻可能會和別人的想法撞車,被評稿人貼上「沒有創新性」。而當最初的想法行不通,中途要換一個想法,重找突破點,則又會耗時很長。
SCI論文是一個坎,畢業論文是一個更大的坑。「大論文(畢業論文)要把研究的課題、方法以及思路精煉完整地表現出來。其意義是什麼,採用的什麼方法,結論是什麼。」王嚴所在的高校對畢業論文要求頗高,「(大論文)寫了小一年,好幾萬字,超過100頁」。
「當時去哪寫都不舒服,寫不出來。」王嚴表示,後來好不容易在一個很小的老圖書館才找到了寫作的感覺。
除了論文,博士期間還要求修滿學分才能畢業。有些課程偏難,王嚴說,即使開卷考試,也做起來費勁,「念了那麼多年書,還覺得智商被碾壓了」。
在寫論文,考試壓力大時,王嚴也患上了博士的兩大毛病——失眠和脫髮。
「壓力一大頭皮起疙瘩,經常男生洗完澡,相互給對方網頭皮上抹藥。掉頭髮也掉得好像不長了。」他苦笑,「我現在覺得每根頭髮都很寶貴。」
博士生導師:博士畢業要過「文獻關」、「實踐關」等
王輝從2003年左右開始帶博士生,主要從事林木倍性育種、細胞遺傳學、生物技術輔助育種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他向澎湃新聞表示,從考博到畢業,煉成一名合格的博士的確需要「過五關斬六將」。
學生考博時,就要面臨層層篩選。首先是導師與考生在報考之前的溝通。
「每位導師可能都有自己的標準。但就我個人而言,博士首先應該有專業情懷,即熱愛專業,這是最重要的,溝通就是要初步篩選具有適宜專業背景且對科研充滿激情的考生。」王輝介紹,第二步就是專業考試。主要考察考生專業基礎、專業外語等是否紮實。而每年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之前,學科的博導們都會「絞盡腦汁出題,看怎麼樣真正能反映出考生的專業基礎水平」。
筆試之後的面試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有創新思維。
王輝說,創新能力是一名博士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更大的難關則是在攻讀博士期間。
「首先是文獻開題關。要做好學問,就必須掌握國內外研究進展,需要閱讀大量的專業書籍和專業文獻。」王輝說自己在招碩士的時候,當面試通過後,就至少給學生一本相關專業書籍以及五六十篇專業英文文獻,要求學生在入學之前至少精讀完其中的40篇。而入學後則開始指導碩士生學位論文開題相關文獻閱讀,在近百篇文獻閱讀基礎上完成開題報告。而對博士生的要求則比碩士高得多。只有在紮實的專業基礎上通過廣泛閱讀掌握學科進展和前沿,才能提出具創新性的學位論文選題並完成開題報告。第二關口是科研實踐關。
「通過開題報告之後,學生就開始了針對科學假設開展學位論文研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博士生自主開展研究,導師主要提供必要的研究條件並給予必要的指導,或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一定的專業建議,或與學生討論實驗中產生的科學問題等。」王輝的指導畢業二十餘名博士生,做得順利的3-5年,但如果遇到特別難突破的,博士畢業甚至長到7-8年。
論文寫作是博士生畢業必須完成的基本條件和必要環節。
在王輝看來,寫作這關現在不僅僅是中文的問題,還有英文的問題。
「過去我們專業要求一篇SCI論文,現在又提高到兩篇了。這就要求學生不但能夠閱讀英文文獻,還要具有英文寫作能力。」他說到,雖然現在對發表SCI論文還有爭議,但一些經典的英文專業刊物審稿極嚴,對於博士學位論文質量提高是有助益的。
另外,一位博士要順利畢業,最後還要完成一本在學科領域具創新性成果的學位論文,並通過由至少五位專家參加的學位論文答辯。
(應受訪者要求,除鄧思迪外,文中均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