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們吐槽讀博不易:論文被拒是常態,「每根頭髮都變寶貴」

2020-12-06 澎湃新聞

近日,有網友公開演員翟天臨在北京電影學院讀博期間發表的一篇論文查重率達40%,存在抄襲嫌疑。「翟博士」事件一曝出,激起千層浪。

翟天臨。東方IC 資料圖

目前,北電和北大兩校均發表聲明,表示高度重視此事。北電已經成立調查組並按照相關程序啟動調查程序。

就此事,一位具有15年博士生導師經歷的大學教授王輝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從博士入學到畢業,一路要過"入學考試關"、"專業學習關"、「文獻開題關」、「科研實踐關」、「論文寫作關」等,博士學位並非能輕易拿下。

而在採訪多位在讀博士或已經畢業的博士的過程中,澎湃新聞了解到,考博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接下來的四五年,甚至更長的博士生涯中,「失眠、脫髮」是博士生的普遍現象,辛苦準備的論文投遞後多次被拒也是常態,從「小白」煉成博士,耗時耗體力,還要有強心臟。

「一天最多可以看十幾二十篇文獻」

姓名:

劉洋

攻讀博士時間:

2018.9入學,在讀博士

院校: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最難過的是每學期剛開始的時候,往往很難進入課題,很著急。論文的影子都看不見就擔心自己會不會延期、會不會結業。」12月12日,剛讀完半學年博士的劉洋告訴澎湃新聞,項目快要結題的時候壓力頁會達到峰值,「導師給你安排的活兒,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幹完,但是你一定要幹完」。

為了完成課題,劉洋說,剛開學的時候往往最刻苦,「一天最多可以看十幾二十篇文獻」。

論文是博士畢業的生命線。根據學院要求,劉洋需要發表三篇SCI論文才能畢業,看文獻就成了博士生的日常。

「每天就看文獻,看看別人做了些什麼,別人都研究什麼,別人還有什麼地方沒做到,然後需要你去做的。」劉洋說,在此基礎上再完成畢業論文才能畢業。

「坐不住冷板凳難出博士」

姓名:

鄧思迪

攻讀博士時間:

2018年9月入學,博士在讀

院校:

西南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法專業

2018年的12月,是鄧思迪讀博後最難熬的一個月,由於要提交課程結課論文,他連續熬了一個多月的夜,幾乎每天都是凌晨1點半才睡。

「雖然挺辛苦,但還是覺得有人樣的,不是那種累到行屍走肉的感覺。」鄧思迪自我安慰道。

結課論文只是博士一次小考,鄧思迪向澎湃新聞介紹,根據學校要求博士畢業需要在CSSCI核心期刊上發表兩篇以上論文,發表論文數達標,才能提交學位論文申請。

「學位論文要求15萬字以上,會查重,需要先經過學校預答辯,再送外審,再進行正式答辯,比較嚴格。」他說到,整體而言,「時間是相對比較緊湊的,第一學年要上課,第二個學年一開始就要開題答辯,第三個學年開學就要把15萬字初稿交給老師進行修改了。好論文都是反覆修改出來的,所以戰線大概覆蓋整個讀博過程。」

「如果懈怠時間比較長,那壓力還是蠻大的,如果一直都有看有寫,整體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那,相對來說勉強還能吃得消。」剛入學一學期,鄧思迪已經有了壓力,做好了長線「抗戰」的準備。

「(讀博)考驗板凳功夫,因為論文寫作前要消化某個選題的絕大部分成果(社科類),再找準自己能下手的地兒和方向,沒有時間保障是絕不可能。導師的指導是指明方向,摸索的過程是無法替代的,坐不住冷板凳是難以出博士的。」他說道。

其實,讀博的難從考博就可見一斑。鄧思迪向澎湃新聞表示,考取社科類的博士,需要取得一定科研成果(核心期刊發表論文),還需要通過考試(筆試+面試),「和很多人印象可能不一樣,考試還是很嚴格的,(專業課考試)一張試卷上只有三道題,要做三個小時,(三門考試中)一旦一門不及格,就徹底涼涼了」。

「投遞論文各種被拒,很悲觀」

姓名:

李強

攻讀博士時間:

2012年9月-2018年3月

院校:

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

李強是論文的資深「受害者」,他的第一篇國際期刊論文,從投出去到最後發表用了接近三年的時間。

「那是我博士第一年做的研究,剛開始發表了一篇國際會議,然後補充做了一些工作,擴展成了一篇期刊論文。」李強向澎湃新聞回憶,當時寫論文比較快,一個月左右時間完成了十幾頁英文的初稿,接著就是「修改,不停地修改」。在修改的後期,和實際指導老師意見有了分歧,矛盾不斷加深。

「改了兩三個月可能,終於投出去了,我就決定自己研究,不要指導老師的指導。」李強說,結果論文投出去三個月回來意見,被拒,需要修改。

當時他一度想放棄這篇論文,過了一個暑假,經過博士生導師的中間調解,又重整旗鼓,繼續修改論文兩個月,再投,仍然被拒。後來經過大大小小的修改後,重新提交才總算被錄用。

「整個過程前前後後就花了3年時間。」李強掰著指頭算了算。

論文被拒是博士圈的常態。跑完博士這一路,李強說:「讀博需要做研究,需要創新,很多時候投遞的論文各種被拒,發表不了,可能會很悲觀。因此,最考驗人的是毅力和心態。」

「脫髮脫得每一根都變得很寶貴」

姓名:

王嚴

攻讀博士學位時間:

2013年9月-2018年7月

學校:

北京某知名高校環境學院

SCI論文和畢業論文也曾是王嚴的攔路虎。

「我們需要發表2篇及兩篇以上的論文到SCI。」但SCI強調創新,王嚴表示,自己的一些想法可能用了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做出結果,寫出來卻可能會和別人的想法撞車,被評稿人貼上「沒有創新性」。而當最初的想法行不通,中途要換一個想法,重找突破點,則又會耗時很長。

SCI論文是一個坎,畢業論文是一個更大的坑。「大論文(畢業論文)要把研究的課題、方法以及思路精煉完整地表現出來。其意義是什麼,採用的什麼方法,結論是什麼。」王嚴所在的高校對畢業論文要求頗高,「(大論文)寫了小一年,好幾萬字,超過100頁」。

「當時去哪寫都不舒服,寫不出來。」王嚴表示,後來好不容易在一個很小的老圖書館才找到了寫作的感覺。

除了論文,博士期間還要求修滿學分才能畢業。有些課程偏難,王嚴說,即使開卷考試,也做起來費勁,「念了那麼多年書,還覺得智商被碾壓了」。

在寫論文,考試壓力大時,王嚴也患上了博士的兩大毛病——失眠和脫髮。

「壓力一大頭皮起疙瘩,經常男生洗完澡,相互給對方網頭皮上抹藥。掉頭髮也掉得好像不長了。」他苦笑,「我現在覺得每根頭髮都很寶貴。」

博士生導師:博士畢業要過「文獻關」、「實踐關」等

王輝從2003年左右開始帶博士生,主要從事林木倍性育種、細胞遺傳學、生物技術輔助育種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他向澎湃新聞表示,從考博到畢業,煉成一名合格的博士的確需要「過五關斬六將」。

學生考博時,就要面臨層層篩選。首先是導師與考生在報考之前的溝通。

「每位導師可能都有自己的標準。但就我個人而言,博士首先應該有專業情懷,即熱愛專業,這是最重要的,溝通就是要初步篩選具有適宜專業背景且對科研充滿激情的考生。」王輝介紹,第二步就是專業考試。主要考察考生專業基礎、專業外語等是否紮實。而每年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之前,學科的博導們都會「絞盡腦汁出題,看怎麼樣真正能反映出考生的專業基礎水平」。

筆試之後的面試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有創新思維。

王輝說,創新能力是一名博士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更大的難關則是在攻讀博士期間。

「首先是文獻開題關。要做好學問,就必須掌握國內外研究進展,需要閱讀大量的專業書籍和專業文獻。」王輝說自己在招碩士的時候,當面試通過後,就至少給學生一本相關專業書籍以及五六十篇專業英文文獻,要求學生在入學之前至少精讀完其中的40篇。而入學後則開始指導碩士生學位論文開題相關文獻閱讀,在近百篇文獻閱讀基礎上完成開題報告。而對博士生的要求則比碩士高得多。只有在紮實的專業基礎上通過廣泛閱讀掌握學科進展和前沿,才能提出具創新性的學位論文選題並完成開題報告。第二關口是科研實踐關。

「通過開題報告之後,學生就開始了針對科學假設開展學位論文研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博士生自主開展研究,導師主要提供必要的研究條件並給予必要的指導,或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一定的專業建議,或與學生討論實驗中產生的科學問題等。」王輝的指導畢業二十餘名博士生,做得順利的3-5年,但如果遇到特別難突破的,博士畢業甚至長到7-8年。

論文寫作是博士生畢業必須完成的基本條件和必要環節。

在王輝看來,寫作這關現在不僅僅是中文的問題,還有英文的問題。

「過去我們專業要求一篇SCI論文,現在又提高到兩篇了。這就要求學生不但能夠閱讀英文文獻,還要具有英文寫作能力。」他說到,雖然現在對發表SCI論文還有爭議,但一些經典的英文專業刊物審稿極嚴,對於博士學位論文質量提高是有助益的。

另外,一位博士要順利畢業,最後還要完成一本在學科領域具創新性成果的學位論文,並通過由至少五位專家參加的學位論文答辯。

(應受訪者要求,除鄧思迪外,文中均用化名)

相關焦點

  • 不強制發論文,讀博變容易了嗎?
    論文,博士生的夢魘之一把論文當做「指揮棒」,對個人的學術成長和學科領域的發展,影響都太大了。論文「難產」說起寫論文,那可真是一把辛酸淚。從寫論文開始那一刻,就是「掉發」的時刻。論文開題到發表,每一步都是就是「拆盲盒」的心態——沒人知道下一步會怎麼樣。除去上課、實習,真正能用於研究的時間非常有限。
  • 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來源:科研小助手、知乎、E探索醫學、考博圈等  從全社會總體來看,讀博是個人能力極大提升的過程,博士們也都在各行各業裡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但也不可否認存在某些個例,因為讀博過程中的一些主觀客觀原因,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不光白白耗費了自己的青春時光,嚴重的甚至對個人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傷害。
  • 來自生物學博士的憤怒:忽悠學生讀生物的專家教授們「害人不淺」
    生物學專業可謂是最為悲催的專業,各大985高校以高分招錄生物學本科學生,然後他們在畢業時才恍然大悟,要麼換行找工作,要麼無休止的讀研讀博,等到他們碩士或者博士畢業,會發現,還是不好找工作。有一名海外留學的生物學博士在論壇一頓吐槽,稱自己入了生物學的大坑,放棄吧有些可惜,不放棄吧又萬分糾結,就像雞肋一般,以至於發出憤怒的呼喊:那些忽悠學生讀生物的專家教授們,你們害人不淺!如下便是其吐槽的全文。
  • 讀碩士的人很多,但讀博士的人少,原因有點現實
    而且,也有相關數據表明了這一情況的真實性,如很多高校都在網上公布了考研報名人數,西南石油大學、北京林業大學、西南醫科大學等高校的考研報名人數均有上升。然而,想讀碩士的人多,但想讀博士的人卻很少,其實原因有些現實。
  • 上外"金牌博導"李維屏:讀博首年別提論文
    老師的工作是育人,不是育論文  對博士生來說,博士論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優秀博士論文的評選則像試紙一般,可以用來檢測博士生培養單位的整體學術水平。一個高校學科點的研究實力強不強、在國內處於何種水平,優秀博士論文是一個指標。也正因此,省(市)級以上的優秀博士論文評選,各大高校之間一直「咬」得很緊,火藥味甚濃。
  • 論文不斷被拒?Science Nature告訴你該怎麼辦
    拒你的稿子是我做過最英明的決定:審稿人有權批評你工作中的不足,這是他們的職責,但有時候審稿人明明可以說:「論文結論沒有有力的證據支撐。」但他們非要說成:「這個結論讀起來像是我那隻去世的貓寫的。」此處文中還給出了一個真實的審稿意見:「我擔心你這個研究對此領域發展的貢獻,還不如對此領域走向消亡的貢獻大。」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 原來你是這樣的博士 揭秘英國留學讀博生涯_日記感受_中英網www...
    編者按:以往,很多本科和碩士的學生都覺得博士生離自己很遙遠,對博士生的學習生活也並不了解,今天,我們有幸採訪到在利物浦大學就讀的博士生,為我們揭秘讀博的生涯。就讀什麼專業,當時的申請流程是什麼樣的?我現在是讀第三年Geophysics地球物理。
  • 在碩士期間只發表了一篇C刊論文,還有機會讀博嗎?
    高中的時候夢想是考上一所985高校,大學的時候希望自己考研能夠順利拿到985高校的碩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但是當碩士研究生畢業時,很多的碩士研究生卻並沒有很積極、很主動地表示要去讀博士,或者說直接便放棄了讀博,而這也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畢竟博士是真的沒有那麼容易讀的。
  • 八載求索,做驕傲的採礦人——記我校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王...
    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年少,王新豐都在採礦專業勤奮探索,立志要做一個驕傲的採礦人。        王新豐,能源與安全學院採礦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2012年獲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14年獲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和博士研究生院士獎學金;碩博連讀期間以第1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2篇,其中EI收錄4篇;申請國家專利7項;參與導師縱向課題3項,橫向課題4項。
  • 雙非院校讀研,有幸發了二區SCI論文,不讀博如何利用論文優勢?
    小西上午看到一個碩士生留下的疑惑:在雙非學校讀研期間有幸發了一篇二區的SCI論文,如果不準備去讀博的情況下,該如何去利用論文的優勢?不清楚這位學生所在的具體學科或研究方向是什麼,也沒有說清楚是中科院sci分區(指定閾值劃分)或是JCR分區(Q4均分)?
  • 那個選擇自殺的中國留學生:讀博士的壓力到底有多大?
    自從讀了博,頭髮越來越少,精力越來越差,和工作的同學比起來越來越窮…… 而手裡的研究,還是沒什麼進展。 比利時的一項針對數三千多名博士的調查發現,博士們出現心理問題的機率是其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兩倍以上,三分之一的博士有出現精神疾病的風險,其中抑鬱症的風險格外高。
  • 翟天臨的博士論文645KB?我默默去翻看了一下我的碩士論文~
    也許是近些年廣大網友們更追捧不僅演技好,還學歷高、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的明星藝人,導致了翟的自我人設設計?說實話,如果是真實的、符合學位授予標準的博士,公平招錄的博士後,那麼,還真是挺讓人佩服的,畢竟在浮躁的娛樂圈,能夠沉下心來深造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然而,就近期廣大網友發現的所有證據來看,恐怕很難。
  • 是不是從沒有人告訴過你,論文被拒了怎麼辦?
    投稿的時候,我非常自信,因為我的導師和合作者們都對它很滿意。我們不可能都錯了,對不對?8年過去了,我仍然記得我獨自一人在蘇黎世的辦公室裡打開拒稿信的那一刻。當時的我感覺自己失敗了。但我從中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論文被拒只是一次挫折,不是一場失敗。你仍可以把它投到其它地方,或者繼續完善它。 我在學習接受被拒時所面臨的問題是,其他人的被拒幾乎總是不為人知。
  • IJCAI 2020 好狠,還未終審就拒掉 42% 投稿論文!被拒作者:一臉懵逼...
    每篇論文都被發送至 7 到 10 名高級 PC ,並要求他們花 5 到 10 分鐘對論文進行評審,並回答此問題:「該論文是否應該進入下一輪評審?」。基於高級 PC 的評選,負責該論文的領域主席最終決定該文論是否將進入全面審核階段。我已經檢查了所有論文,並僅拒絕領域主席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拒稿論據的論文。
  • 你知道讀博士到底有多大壓力麼 中科大博士失聯 6年未發論文
    就在前幾天各大媒體紛紛報導了中科大博士生失聯死亡:6年未發一篇論文 常打遊戲 中科大失聯博士6年未發論文#近日,失聯15天的中科大博士劉春楊的遺體被發現。劉春楊應該在2017年6月拿到博士學位,但他沒有達到博士畢業要求。
  • 劉學:我的臺灣讀博經歷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劉學 學術與社會 來自專輯《博士論文背後的故事》專欄【石頭引】前段時間,回了趟老家。親朋故舊,鄉土山水。有的變了,有的沒變。不過變化者越來越多,熟悉者越來越少,說起來未免傷感。
  • 讀研或讀博後,當初的本科舍友都混的怎麼樣了?
    我的大學室友們都已經上班了,還有個買房買車了 @匿名用戶 不讀研的二胎都生了,而我還是一個人。頭髮越來越少,髮際線越來越高。後來都工作了 只有我還繼續讀博 願我們都過的越來越好 @ Jiang Y Q 算了,不提了,過得都比我要滋潤,要開心。
  • 這是一個讀到博士都很難「找工作」的專業
    臨床醫學是如何讓人從病態恢復到常態,而基礎醫學是探究人為什麼發病。讀研、讀博期間發表高水平論文,進入高等醫學院校和醫學科研機構等部門,從事基礎醫學各學科的教學、科學研究及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醫學實驗研究工作。專業缺點基礎醫學的本科想找到一個很高技術含量的工作是不太現實的。
  • 博士補助提額!讀博一年收入最高10萬?丨別人家的學校系列
    每當談起這個話題的時候,大家基本都是大型「哭窮」現場。畢竟讀研期間的收入過低早已是當代碩博的壓力來源之一。有的人節儉點,還能剩點錢。但絕大部分人甚至還得靠家裡來支出.... 所以每年兩會期間最關注莫過於「今年這補貼還能再漲漲嗎?」不過,小募最近發現,有不少高校都開始暗戳戳的提高給博士生的待遇了。算下來,讀個博一年收入最高能有10萬!
  • 海歸博士林莽的科研之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遇到挫折時心態要端正,在科研路上,挫折就是常態。以問題導向方式去解決問題,讓挫折成為進步的契機。」作為一個讀分析化學出身的人,林莽深切體會到挫折的重要性。「我真正弄懂一部儀器,都是儀器出現問題的時候。在拆開儀器慢慢梳理的過程中,我才完全了解這部儀器,純粹的使用很難讓我真正了解儀器的運作。做科研也一樣,如果一味跟著導師走,很難會有自己的想法,也很難認識到研究的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