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的光明大道上,從來不缺少錦上添花的人,雪中送炭才最為難能可貴。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年少,王新豐都在採礦專業勤奮探索,立志要做一個驕傲的採礦人。
王新豐,能源與安全學院採礦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2012年獲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14年獲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和博士研究生院士獎學金;碩博連讀期間以第1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2篇,其中EI收錄4篇;申請國家專利7項;參與導師縱向課題3項,橫向課題4項。研究生期間還擔任能源與安全學院研究生會主席。
尊榮之前,必有謙卑。光鮮榮譽的背後,王新豐有著鮮為人知的故事。
王新豐同學生活照
潛心科研 知識是瓶染髮膏
2011年冬,王新豐接到了導師分派的任務,主要參加《袁莊煤礦綜採工藝與綜合配套技術研究》的科研項目。這對於研一的他來說,受寵若驚之餘,頓感壓力山大。靜下心之後,王新豐開始「摸著石頭過河」。萬事開頭難,王新豐在探索的過程中屢遇艱難險阻,嚴重影響了項目的進展。為了按時完成任務,圖書館的書架前他求知苦讀;工作室的辦公桌上他爭分奪秒;實驗室的設備旁他繁忙測試;深深的礦井裡他刻苦鑽研;就連回到宿舍,他也要梳理一天的科研內容……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一年的努力,該項目如期結題,王新豐在項目中所收穫的,除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四篇論文之外,更多的是自己夜以繼日,夙興夜寐所培養出來的科研韌勁和學術自信。
強烈的求知慾成了他進入科研殿堂的敲門磚,2012年,他憑藉累累碩果獲得了碩士生國家獎學金,並在碩博連讀綜合評比中以排名第一的身份脫穎而出,繼而踏上了博士研讀之路。讀博期間,他參與了導師的科研項目《潘三礦西三採區1622(3)首採面壓力在線監測系統應用及礦壓顯現規律研究》,此課題也成為他後期博士論文的創作源泉。時值夏日,酷暑難當,再加上蚊叮蟲咬,使得本就步履維艱的試驗進展得更加緩慢。花露水、蚊香、長衣長褲,這些「驅蚊神器」發揮神效,解決了一項令人頭疼身癢的難題。可真正的難題又接踵而至,進行相似工作面採煤試驗需要連續72小時每間隔2小時採煤一次,他就和師弟們輪崗照看,黑白顛倒,熬到眼白中有了血絲,熬到黑髮中添了白髮,終於完成了三天三夜的攻堅。
坊間流傳這麼一則趣聞:「歲月是把殺豬刀,知識是把剃頭刀」,成為許多高級知識分子自嘲的段子。而對於王新豐來說,知識是瓶染髮膏。他烏黑的頭髮之中,如今已有白髮叢生,但他總以「發為胡笳吹作雪,心經烽火煉成丹」自勉,在科研的雄關漫道上,他永不止步。
學術自信 一斃二拒三見刊
2012年,在導師的指導下,他試著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寫成論文。憑藉自己紮實的文字功底、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審慎的科研態度,王新豐很快就完成論文,幾經修改,滿懷希望地投給業內權威期刊。兩月之後,慘遭斃稿的厄運,於是他將論文轉投其他期刊,可是仍然被拒,這無非是給苦心經營卻沒有回報的王新豐以巨大的打擊,但王新豐沒有放棄,重整旗鼓,他幾易其稿,字斟句酌,甚至每一個標點符號都再三琢磨,終於將修改好的論文投了出去。多少個日日夜夜輾轉難眠,只為了那一聲回復。終於,他的「處女作」《不規則採場應力演化特徵的面長效應研究》成功在《煤炭學報》發表,並被EI檢索收錄。從最初醞釀到發表見刊,經歷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如今想來,人生中又能有多少個值得如此歡呼雀躍的日子呢?
「學術自信,就是要堅信你自己的觀點可以被專家認同,並為之不斷努力,百折不撓,可能會被斃被拒,但堅信總有見刊的一天。」每每談及這段經歷,王新豐總是面帶微笑,那是一種飽經磨難仍然笑對生活的豁達與淡定。第一篇EI論文的成功發表,給了王新豐莫大的學術自信和豐富的經驗教訓,使得他對科研的熱情更加高漲。2013年冬,撰寫論文需要一組公式,在幾經查找均無收穫的情況下,王新豐選擇了最「簡單粗暴」的方法:人工推導。早上七點鐘起床,晚上十一點睡覺,中間除了必要的三餐之外,他基本上都在寢室全神貫注地工作。如此進行了一個月的演算,用掉了百餘張稿紙,終於得到了變面長採場頂板破斷的力學模型和應力分布公式。
在理論上的創新還遠遠滿足不了王新豐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撰寫博士論文需要模擬的現場工作面與實驗室現有條件不太相符,他深諳「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道理,下定決心自己親手造出預期的設備。畫圖紙,他遊刃有餘;選配件,他親力親為。但是真的動起手來裝配,王新豐可就犯了難:以前沒做過,現在能做好嗎?在短暫的質疑之後,他耐心地摸索著原型,在其基礎上加了一些創新之處。木頭是一點點地鋸,零件是一個個地裝,最終的成品讓自己再一次欣喜若狂,他打趣地說:我也可以做個木工了!
如今的他在理論創新和動手能力上都有了質的飛躍,歸根結底,是他數年如一日的嚴格自律和上下求索的科研態度所帶來的成果。但他更願把這份成績歸功於他的導師,「沒有導師的悉心栽培和言傳身教就沒有我今天的發展和進步,師恩情重,唯有踏實苦幹、潛心鑽研,方能不悔求學之初衷。」常懷感恩之心,帶著謙卑上路,這些都將伴隨著他,使他終身受益。
煤炭低谷 誓把「冷板凳」坐穿
近年,為緩解巨大的環境壓力,煤炭行業遭遇革命,與之關聯的產業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衝擊,業內人士紛紛「心憂炭賤願天寒」。定位到個人層面上,王新豐是堅守在採礦研究領域的新興力量,在我校採礦專業本碩博讀了整整八年。個人的努力在不景氣的煤炭行業面前顯得那麼的渺小,但王新豐依然有著寵辱不驚的心態:「就像我們喜歡年輕時伴侶風華正茂,年邁時仍然可以相濡以沫,有份感情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退,對人如此,對我所熱愛的專業也如此。」風趣幽默中伴隨著與他年齡不太相符的達觀和睿智。
他有條不紊地投身專業學習和科學研究之中,用採礦人勇於吃苦耐勞的精神感染身邊的師弟們。他的師弟陳雨雪說道:「王師兄在科研上刻苦鑽研,拼搏進取,在生活上團結師兄弟,常常與我們親密交流,為我們撥開迷霧,給我們指明方向。」王新豐選擇堅守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可能現在還坐著「冷板凳」,但憑著一股敢作敢為的韌勁和壯志凌雲的朝氣,總有一天將「冷板凳」坐穿。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母校求學八年,2015年6月,王新豐終於學成畢業,拿到工學博士學位。如今的他已離開校園,遠赴湘潭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將自己在母校所學知識傳播到更遠的地方,把母校的校園精神化為前進道路上不竭的動力源泉!
(撰稿、核稿: 學生記者 白雪傑、研究生院 張旭立,劉豔 編輯、審稿:宣傳部 夏雅鳳、董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