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總編:中國論文拒稿率非常高

2020-11-28 科學網
《科學》總編:中國論文拒稿率非常高
研究方向較廣、視角新穎的創新型論文更受青睞

 

10月11日,美國《科學》雜誌總編

Bruce Alberts

博士率團訪漢,這是他繼北京、上海之後,近年出訪的第3個中國城市。在首站與華中農業大學師生交流的過程中,Alberts博士在肯定中國所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時,也不客氣地指出:中國青年學者和學生需要更多的創新精神。

 

中國學者論文常被退稿

 

作為全球頂級科學雜誌的總編,Alberts每年都會收到萬餘篇申請發表的專業論文,但他表示其中只有約8%能夠被採用。「中國學者的論文退稿率比較高。」他說。

 

據他介紹,《科學》雜誌更青睞研究方向較廣、視角新穎的創新型論文,但中國學者的不少文章不太符合要求。「一些中國科學家做研究的時候總顯得很保密,不喜歡與他人交流。」Alberts說,在這點上國外學者的開放態度值得學習。「適當的學術探討不僅能啟發新思路,也能避免不必要的重複研究。」他也表示,在《科學》上發表論文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能力,「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也曾收過退稿信,在《科學》上發不了,也許更適合其他權威雜誌。」

 

實驗室老師帶學生不宜多

 

怎樣的科研人員配比才能取得最高效的成果?Alberts認為,一個實驗室裡的老師和學生人數不應超過12人。「如果一個老師同時帶太多學生,很多時間就會被『管人』佔去,根本沒時間來做研究。」他說,自己做教授時,每周至少會進行兩天的科研工作。

 

對於中國的研究生培養體制,Alberts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中國,剛入學的研究生就得決定跟隨哪個導師學習。但在國外,研究生第一年一般會被安排3個導師,參與3個不同科研項目。在這個過程中,研究生不僅能和其他學科背景的同學進行交流,也能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有利於專業研究方向的正確選擇。」

 

青年學者要敢於質疑

 

作為著名的細胞生物學家,Alberts博士對農作物轉基因技術有不少研究。他表示,美國目前過半農作物均為轉基因產品。到2050年,在減少用水和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要實現世界糧食供給翻番,的確需要轉基因技術。「也有科學家表示質疑,但這種質疑是為了確保科學的正確性,科學也在質疑中得到了普及。」他說。

 

但談到中國青年學者和學生的質疑精神時,Alberts表示稍感欠缺。「在亞洲特別是中國,青年學者對老教授太過敬畏,以至於不願提出不同意見。」他認為,質疑並不針對個人,而是針對科學問題。「只有這樣,科學才能不斷創新。」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論文投稿還要看日曆?研究表明:周末被拒稿率最高
    該研究發現了神奇的『周二-周三效應』,即選擇周三投稿的論文數最多,周二投稿的論文被接受率最高。並且,如果選擇在周末投稿,那悲劇概率最高。,1.26,1.32,2.36(周六);所以說周六、日的拒稿概率高,而周二、三的接受率概高,這就是研究者稱的「周二-周三效應」。
  • 學報總編「自報家醜」:中國論文抄襲率達31%
    上周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在「通信」欄目刊登了《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編輯部主任張月紅的一封來信,標題為「中國某期刊發現31%的投稿存在抄襲」。短短幾天,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在國內外學術界引發了熱烈議論。  「論文抄襲率31%」是否真實?
  • 科學網—《自然》《科學》編輯受訪談中國論文發表情況
    《自然》《科學》編輯受訪談中國論文發表情況
  • 拒稿率82%,諾獎得主也不例外:這本中國期刊何成領域頂刊
    壞消息是,就在同一天,他收到《光》拒稿信,最新論文被拒。「經常被拒稿,但是很高興。」陸延青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笑稱,「說明出版要求越來越高,已成為大家心目中的頂刊。」而對《光》來說,在辦一份高水平期刊的同時,超越論文、服務科研才是真正的追求。
  • 論文投稿sci期刊錄用率高嗎
    論文投稿sci期刊錄用率高嗎?sci期刊屬於金字塔頂尖的期刊,對於錄用論文的標準非常高,導致論文投稿sci期刊相比較其他刊物來說,錄用率更低一些。至於具體到某一篇論文投稿sci期刊錄用率是高還是低,與該篇論文的學術質量有關,質量越高,錄用率往往會越高。
  • SCI論文被拒稿的所有問題都在這裡
    總之,被拒稿的結果千篇一律,被拒稿的理由卻各不相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溫習一遍稿件送審的流程:我們可以把論文被拒分為三個部分:①論文未送審被拒②論文送審後被拒③論文返修後被拒為什麼文章投稿後
  • 中科院被《科學》拒稿,讓普林斯頓「先」發現了外爾費米子?
    有意思的是,目前人們多關注幾大科研機構的「競跑」,忽略了普林斯頓和麻省理工的發表文章的第一作者都是華裔(從名字拼音還能判斷基本上來自中國大陸),且論文作者團隊裡也以華裔為主。 實際上,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頓兩個小組的實驗研究,分別和中國的浙大與北大進行了合作。
  • SCI期刊拒稿看看什麼原因?
    當辛辛苦苦寫作的SCI文章被期刊拒稿的時候;當你滿心期待卻收到期刊編輯拒稿信的時候;當大大小小修改無數次之後依舊被拒稿的時候。或許你會覺得很委屈,明明自己都盡力做好了,為什麼還是會被拒?那麼,你是否想過為何你的稿件會被拒?
  • 只花5-10分鐘評審,還不提供拒稿理由,IJCAI就「槍斃」42%論文
    通過瀏覽領域主席的評論,我注意到他們有些評論並不是以論文作者能夠閱讀的形式寫下的,所以我決定不向被拒稿的作者提供領域主席對論文做出的任何評價。我知道大家在沒有任何其他反饋的情況下收到拒稿通知,可能會非常失望。我鼓勵你繼續尋找能夠發表工作的平臺。
  • sci編輯拒稿原因
    論文投稿sci期刊後,被編輯拒稿是難以避免的一種審稿結果。sci編輯拒稿,有一定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是作者需要了解,並在以後投稿發sci過程中要避免的。關於sci編輯拒稿原因,很多很多,常見的主要是以下幾種情況。
  • 實驗停滯、文章拒稿率飆升:疫情下的科研人眾生相
    ,不要氣餒,先試試跟編輯溝通一下吧,反正編輯可能還在忙著拒稿,一個月以後才回信也說不準…… 不過世界上還真的有幫學生做實驗的神仙老師,老師表示對自己的手藝十分滿意:
  • 超越影響因子,拒稿率82%,諾獎得主也不例外:這本中國期刊何成領域頂刊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經驗談
    壞消息是,就在同一天,他收到《光》拒稿信,最新論文被拒。「經常被拒稿,但是很高興。」陸延青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笑稱,「說明出版要求越來越高,已成為大家心目中的頂刊。」、為中國光學界發聲,《光》的底氣來源於論文質量。
  • 你的論文被拒稿?原因都在這兒了!
    論文投稿後,有的論文順利進入同行評審階段,而有的論文則被拒稿了。不少作者會問,為什麼有些論文可以順利進入同行評審階段呢?其實,抓住編輯的審稿關注點很重要。一般來說,期刊編輯在收到稿件後,會先關注幾個重點項目以利儘速做出審稿決定是否讓論文進入同行評審階段。
  • 又多一本高水平開放獲取的中國期刊,拒稿率80%,華理自辦學術期刊...
    該刊在2014年藉助合作方SpringerOpen的開放出版平臺正式上線,迄今平穩運行近7年,已經共發表論文340多篇,篇均引用率為9.76。2020年,期刊網頁的訪問量已經超過25萬次, 在服務全球學界的同時也有力地提升了華東理工大學及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 被疫情耽誤的畢業生們,SCI 重複率高該怎麼辦?
    1 論文重複率高有何影響? 翟天臨事件爆發後,各大高校和研究所對論文重複率問題嚴格把關,將對論文重複率的要求從 30% 降到了 20%、15%,有些更加嚴格甚至降低到 10%。
  • Transfer Desk | 被拒稿並不意味著結束
    原文連結:https://www.springernature.com/gp/authors
  • SCI論文被直接拒稿?原因可能出在這裡,實驗數據很關鍵!
    但是在如今的科研文獻中,出現了良莠不齊的現象,有很多理工科的數據、特別是化學、物理、醫學、材料學領域,很多研究數據出現了一些問題,這是因為當初實驗不嚴謹造成的,但是後人也很少進行重複的驗證實驗,導致這些錯誤的數據被大家引用,導致新論文也出現了錯誤。
  • 學不來的狠人:論文被拒稿後,他怒幹一瓶病菌液
    當然,如果他們心情好的話,可能你只需要回到電腦前做一下修改,但是絕大多數時候是讓你感到絕望的一招 KO—— 直接拒稿。披星戴月、聞雞起舞的研究成果不被同行認可,直接被拒稿想必是科研生涯中最為痛苦的事情之一。或許多數人自認倒黴,就此放棄,但硬核的人會硬槓到底。
  • SCI拒稿原因有哪些?被拒後還能挽回嗎?
    學術研究人員或研究生在學術生涯中最常見的挫折之一就是被期刊拒稿,每次的論文投稿難免都會伴隨多次的拒稿。這的確令人沮喪,沒有成功投稿還是其次,主要是自己的研究想法和熱情無法被審查委員所認可,如果一直無法成功刊登甚至會懷疑自己做研究的能力。這個過程有長有短,全都取決於自己怎樣去處理情緒的問題,以及後續的改正進步措施。
  • 論文被拒稿後,全世界都在教你怎麼寫論文
    小袁這裡就不再對一稿多投的性質進行贅述,只是通過這篇文章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全世界都在教學怎麼寫論文,而大多數作者依舊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從字面意思來看,應該很快就有人反駁:能力不行怪誰?  可從小袁了解的現實情況看,即使實驗數據好,創新創意方法都足夠,論文也按照期刊格式嚴格修改,依舊會在特定的時間巧妙的被拒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