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總編:中國論文拒稿率非常高 |
研究方向較廣、視角新穎的創新型論文更受青睞 |
10月11日,美國《科學》雜誌總編
Bruce Alberts博士率團訪漢,這是他繼北京、上海之後,近年出訪的第3個中國城市。在首站與華中農業大學師生交流的過程中,Alberts博士在肯定中國所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時,也不客氣地指出:中國青年學者和學生需要更多的創新精神。
中國學者論文常被退稿
作為全球頂級科學雜誌的總編,Alberts每年都會收到萬餘篇申請發表的專業論文,但他表示其中只有約8%能夠被採用。「中國學者的論文退稿率比較高。」他說。
據他介紹,《科學》雜誌更青睞研究方向較廣、視角新穎的創新型論文,但中國學者的不少文章不太符合要求。「一些中國科學家做研究的時候總顯得很保密,不喜歡與他人交流。」Alberts說,在這點上國外學者的開放態度值得學習。「適當的學術探討不僅能啟發新思路,也能避免不必要的重複研究。」他也表示,在《科學》上發表論文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能力,「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也曾收過退稿信,在《科學》上發不了,也許更適合其他權威雜誌。」
實驗室老師帶學生不宜多
怎樣的科研人員配比才能取得最高效的成果?Alberts認為,一個實驗室裡的老師和學生人數不應超過12人。「如果一個老師同時帶太多學生,很多時間就會被『管人』佔去,根本沒時間來做研究。」他說,自己做教授時,每周至少會進行兩天的科研工作。
對於中國的研究生培養體制,Alberts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中國,剛入學的研究生就得決定跟隨哪個導師學習。但在國外,研究生第一年一般會被安排3個導師,參與3個不同科研項目。在這個過程中,研究生不僅能和其他學科背景的同學進行交流,也能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有利於專業研究方向的正確選擇。」
青年學者要敢於質疑
作為著名的細胞生物學家,Alberts博士對農作物轉基因技術有不少研究。他表示,美國目前過半農作物均為轉基因產品。到2050年,在減少用水和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要實現世界糧食供給翻番,的確需要轉基因技術。「也有科學家表示質疑,但這種質疑是為了確保科學的正確性,科學也在質疑中得到了普及。」他說。
但談到中國青年學者和學生的質疑精神時,Alberts表示稍感欠缺。「在亞洲特別是中國,青年學者對老教授太過敬畏,以至於不願提出不同意見。」他認為,質疑並不針對個人,而是針對科學問題。「只有這樣,科學才能不斷創新。」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