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光照亮納米尺度上的動力學

2020-12-03 量子認知

納米尺度,或納米級尺度,通常是指結構與長度適用於納米技術的尺度,通常為1-100納米。1納米是十億分之一米。

超材料和納米光子材料

大自然中發現的許多材料都可以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影響電磁波,例如光。然而,為了開發特別有效的太陽能電池、隱身裝置、或催化劑而產生新穎的光學效果,通常需要人工製造的結構,即所謂的超材料(metamaterials)。這些材料通過在納米尺度上進行複雜的結構化,即通過在長度尺度上遠低於激發波長的最小構造塊的網格狀排列,來實現其非凡的性能。

這樣的超材料的表徵和開發需要對入射光波撞擊這些微小結構、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予以深入的了解。因此,必須以納米級(10^-9 米)範圍內的空間解析度,同時以低於激發周期持續時間(10^-15 秒)的時間解析度,來測量光激發納米結構及其電磁近場。但是,僅靠常規光學顯微鏡無法實現這一點。

最近,德國的一個物理學家團隊成功地證明,超短電子脈衝通過與納米光子材料中的光波相互作用而經歷量子力學相移,從而可以發現納米材料新功能。該研究實驗和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進展》上。

光學激發納米結構的超快電子衍射

與光不同,電子具有靜止質量,提供的空間解析度是光子的10萬倍。另外,由於其電荷,電子可用於探測電磁場和電勢。該研究團隊成功地施加了極短的電子脈衝來完成這種測量。為此,通過太赫茲輻射將電子脈衝的持續時間及時壓縮到一定程度,以能夠詳細解析納米結構處電磁近場的光學振蕩。

足夠高的空間和時間解析度

該實驗面對的挑戰在於確保在空間和時間上都具有足夠高的解析度。為避免空間電荷效應,每個脈衝僅使用單個電子並將這些電子加速至75千電子伏特的能量。當被納米結構散射時,這些極短的電子脈衝由於其量子力學特性而相互幹擾,並產生樣品的衍射圖。如圖所示光學激發超材料的超快電子衍射。

與電磁場和電位的相互作用

對光激發納米結構的研究基於泵浦探針實驗的已知原理。在近場的光激發之後,超短電子脈衝到達定義的時間點,並測量時空的時空場。按照Aharonov和Bohm的預測,電子在通過電磁勢時會經歷其波函數的量子力學相移,這些光學誘導的相移提供了有關納米結構上光超快動力學的信息,最終提供了如電影般的圖像序列,揭示了光與納米結構的相互作用。

電子全息和衍射的新應用方案

這些實驗說明了如何在將來利用電子全息和衍射來增進對納米光子材料和超材料的基本光物質相互作用的理解。從長遠來看,這甚至可能導致緊湊型光學器件、新型太陽能電池、或高效催化劑的開發和優化。

參考:Ultrafast electron diffraction from nanophotonic waveforms via dynamical Aharonov-Bohm phases,Science Advances(2020).DOI: 10.1126/sciadv.abc8804.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7/eabc8804

#納米#

相關焦點

  • 在納米尺度上觀察鎂中的原位氫擴散動力學研究
    具有極強的材料對比度和較短的開關時間,且可忽略不計的降解的可開關材料可以為有源質子和納米光子系統做出貢獻。為了了解它們的特性,研究人員必須收集有關納米光子過程的深入知識。在目前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Julian Karst和一個科學家團隊研究了金屬鎂(Mg)到介電鎂氫化物(MgH2)的相變動力學的納米細節。
  • 在掃描隧道顯微鏡下,操縱納米尺度光?
    利用聚焦離子束技術,通過對金針尖的納米化處理,實現了掃描隧道顯微鏡結中納米尺度光的操縱。德國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明,納米級等離子體結中的納米光光譜可以用等離子體法布裡-珀羅尖端調製。納米光學的精確控制對於研究納米材料和單分子結構、動力學和光電子特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 利用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原子尺度上的電荷動力學
    隨後,我們將超快STM技術應用於光催化材料金紅石型TiO2(110)表面上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研究,揭示了與氧空位結合的單極化子的弛豫動力學過程,並建立了原子環境與極化子的光響應之間的直接相關性,該成果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Letters[1]。
  • 《Science》子刊:納米尺度上原位觀察金屬鎂的氫擴散動力學!
    然而要實現廣泛應用還受到阻礙,需要克服微觀和納米尺度晶界上的一些問題。本文原位研究了納米級氫擴散動力學,發現氫化物相在晶界處成核,從晶界處氫化作用進入相鄰的納米晶。相關結果將將推動理解擴散動力學、相變效率,以及儲氫和制氫材料的發展。活性等離子體和納米光子系統要求可切換的材料具有極高的材料對比度、較短的切換時間和可忽略不計的退化。
  • 除了巨大的擺鐘,納米尺度上也有擺耦合!
    早在1665年,克裡斯蒂安·惠更斯勳爵就發現,掛在同一木結構上的兩個擺鐘,會自發地、完美地在一條直線上振蕩,但方向相反:時鐘是反相振蕩的。從那時起,自然界中耦合振蕩器的同步被描述為幾個尺度:從心臟細胞到細菌、神經網絡,甚至在雙星系統中——自發同步。
  • 納米尺度下的光和物質強相互作用
    具體來說,他們把量子輻射點(發光原子分子激子等)嵌入到納米尺度的光學腔裡,觀察到光子和輻射點在常溫下的快速能量交換以及很多有趣的物理特性。這些工作為諸多重要的應用,比如單光子開關和納米雷射器,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 納米結構金屬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的微觀機理研究
    完成人:武曉雷、魏悅廣、洪友士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 納米晶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的微觀機理,是國際固體力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項目完成人通過對納米晶鋁和鈷的拉伸實驗及電鏡觀測,首次觀測出孿晶和偏位錯沿晶界的形成過程及與晶界的交互作用機制。
  • 物理所納米尺度上等離子激元傳輸研究取得新進展
    可是,由於光的衍射極限,光學元器件和晶片卻很難做到小型化。最近,人們發現可以利用光子激發金屬自由電子氣的集體振蕩,即等離子激元,從而突破光的衍射極限,實現在納米尺度上對光的操縱,這為光學元器件和晶片小型化帶來了曙光。最近對等離子激元的研究迅速發展成國際上的一個新興熱點研究領域:Plasmonics。
  • 北大教授在利用彈性應變梯度調控半導體激子和載流子動力學研究上...
    從原子尺度對半導體材料的電子能帶結構和載流子動力學進行人工裁剪和調控,對於設計新型光電子功能器件和提升現有半導體光電子器件性能,尤其是小尺度的納米光電子器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近年來,人們對應變下微/納米結構半導體材料的發光和能帶等物性調控開展了廣泛的研究。但是,對於非均勻應變場的應變梯度對半導體激子和載流子動力學影響的研究,尤其是實驗上的研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一方面難以在微/納米結構半導體中實現精確可控的非均勻應變場;另一方面缺乏同時具有高空間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的實驗技術。
  • 耶魯大學:納米空間限域對非均相芬頓反應的動力學強化效應與機理
    該研究以非均相芬頓反應為例,通過特製納米催化反應器及對其內部羥基自由基(•OH)暴露的定量化表徵,揭示了因納米空間的限域效應而導致的•OH氧化動力學強化現象與機理,該成果對於耦合高級氧化水處理技術的新型膜催化反應器的研究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 高達20攝氏度的溫差,實現在納米尺度上,控制熱量分布!
    在人類這種尺度上,控制溫度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如海龜曬太陽來保暖。要冷卻剛出爐的蛋糕,只需把蛋糕放在室溫的工作檯上。然而在納米級(距離不到人類頭髮最薄寬度的百分之一)控制溫度要困難得多。納米尺度的距離是如此之小,以至於物體很容易變得熱耦合:如果一個物體升溫到一定的溫度,它的鄰居也會升溫。
  • 上海光源線站工程納米自旋與磁學線站BL07U、動力學研究線站BL05U
    上海光源線站工程(光源二期)中的納米自旋與磁學線站(BL07U)、動力學研究線站(BL05U,在Spin分支線的螢光靶上看到光斑,並在電離室裡的二極體上測到白光信號。接下來兩天,分別在兩條分支線的電離室中測到單色光信號,並分別測得了氮氣吸收譜,完成首輪調試目標。
  • 鈮酸鋰納米尺度加工獲突破
    別小看這張照片,這可是南開大學弱光非線性光子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許京軍教授、任夢昕副教授團隊,在頭髮絲粗細的鈮酸鋰材料橫截面上加工出來的。他們「雕刻」出的是納米(一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尺度的鈮酸鋰光學諧振結構,攻克了鈮酸鋰微小尺度加工這一世界性難題。鈮酸鋰因其電光特性而聞名,已成為廣泛使用的光學材料之一。
  • 【圖書推薦】納米材料及其光催化物理化學
    ,由納米材料的控制合成,納米材料規定熱力學和表面熱力學性質的測定,納米材料光催化過程的原位熱力學、動力學、機理研究三部分組成。圍繞納米材料的結構-性質-機制層層深入。重點介紹了納米材料的精準製備及其原位生長過程的規律及機理;納米材料的整體熱力學性質和表面熱力學性質;半導體光催化的基本原理及應用;光催化物理化學及其原位表徵技術。旨在提供一種同步獲取光碟機動過程的熱力學、動力學以及關於物質變化的光譜信息的聯用技術,為研究光催化、光生物等的熱力學、動力學及機理提供多維信息。
  • 石墨烯液體電池的雙金屬核殼納米管各向異性溶解動力學成像
    在過去的十年中,原位液相透射電子顯微鏡已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工具,用於觀察以前看不見的和難以接近的動力學,這些動力學在相關的長度和時間尺度上都有納米晶體生長,溶解和自組裝。人們已經可以從多金屬納米晶體的受控刻蝕或脫合金來合成具有難以通過自下而上合成方法獲得的形狀和組成的非平衡納米結構,但用這種方法很難探測短壽命的中間體。
  • 孫吉寧:在納米尺度上追求極致
    要想深入地探究粒子的結構,就進入了微觀的世界,這是一次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窺探。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孫吉寧研究聚焦離子束的微納製造和超精密的微納複合加工,成功研發了第一代可以用於大尺寸微納加工製造的納米級金剛石切割工具,他就有著這麼一雙「火眼金睛」。
  • 蘇大:石墨烯液體電池的雙金屬核殼納米管各向異性溶解動力學成像
    在過去的十年中,原位液相透射電子顯微鏡已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工具,用於觀察以前看不見的和難以接近的動力學,這些動力學在相關的長度和時間尺度上都有納米晶體生長,溶解和自組裝。人們已經可以從多金屬納米晶體的受控刻蝕或脫合金來合成具有難以通過自下而上合成方法獲得的形狀和組成的非平衡納米結構,但用這種方法很難探測短壽命的中間體。
  • Plasmon Nanojet:超透鏡將光擠入納米空間
    這種物理現象可以實現光的納米級聚焦,並且從理論上講,允許工程師繞過普通會聚透鏡的基本限制之一。為了將它們用作緊湊型設備中的信號載體,必須對光波進行嚴格壓縮,而緊湊型設備的工作速度將比當今的電子產品快得多。該研究發表在2020年6月15日的《光學快報》上。
  • 中國科大揭示光激發反向空穴轉移動力學行為機制
    ,揭示出甲醇分子(光催化研究中最常用的空穴犧牲劑之一)吸附於模型半導體材料(g-C3N4)表面所發生的光激發反向空穴轉移動力學行為機制。  在光解水產氫、二氧化碳轉化等光催化還原反應的研究中,為了提高光激發電子的利用效率,空穴犧牲劑往往被加入待研究體系以抑制有害的電子-空穴複合。添加空穴犧牲劑雖已成為光催化研究領域的一項常規操作,但其背後所涉及的光激發空穴動力學行為機制卻不甚明朗,導致人們在選用合適的空穴犧牲劑時往往囿於經驗、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 在納米尺度做冰雕,這項絕活兒意義重大
    ◎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通訊員 馮怡時值冬季各種美輪美奐的冰雕又要登場西湖大學科研團隊展示了一種「冰雕」絕活兒他們的「冰雕」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記者12月9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近兩個月來,西湖大學納米光子學與儀器技術實驗室負責人仇旻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國際知名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