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吉寧:在納米尺度上追求極致

2021-01-08 科學中國人scichi
孫吉寧

大至藍鯨,小至微生物,生物的世界裡,大小總是有著非常明顯的差別。但是在物質的世界裡,無論形態多麼豐富,都離不開構造物質的最小單位粒子——它們是構成物質最基本的單位,是組成各種各樣物體的基礎。要想深入地探究粒子的結構,就進入了微觀的世界,這是一次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窺探。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孫吉寧研究聚焦離子束的微納製造和超精密的微納複合加工,成功研發了第一代可以用於大尺寸微納加工製造的納米級金剛石切割工具,他就有著這麼一雙「火眼金睛」。

「摸魚」的驚喜

研究聚焦離子束技術,探究這個對納米製造業核心部分——納米加工技術——至關重要的複合加工方法,是孫吉寧近7年以來最重要的工作。

聚焦離子束技術的原理是利用電磁透鏡將離子束聚焦成非常小尺寸的顯微切割儀器,由於離子具有較大的質量,經過加速聚焦後還可對材料和器件進行刻蝕、沉積、離子注入等加工。目前其5nm的納米級別加工精度,可作用於多種材料,可在指定區域實現定製化微納製造的能力在樣品加工方面存在著巨大優勢,是其他樣品製備設備無法達到的水平。

「聚焦離子束是一種非常高精密的加工方法,但是它加工的效率低、加工速度慢,目前只能在晶片這樣極小型的器件上工作。」為了解決聚焦離子束在保持高精度加工的同時,又能夠適用於大面積器件加工的難題,孫吉寧從物理學層面對離子-原子相互作用進行了系統性研究,揭示了離子束刻蝕過程中濺射原子形成機理和再沉積的作用機制,建立了一個聚焦離子束三維形性可控的刻蝕模型,提出了基於聚焦離子束刻蝕點時空連續變化的三維超精密加工方法。同時孫吉寧在蒙特卡羅模擬和水平集算法的基礎上,提出了DMC(散度補償法)和DFM(確定性製造方法)兩種方法,建立了聚焦離子束三維微納設計-加工理論模型。

根據孫吉寧掌握的超精密聚焦離子束三維刻蝕的核心技術,他首次製造出亞微米級(80nm)多刃金剛石刀具,打破了該領域近30年來的尺度極限,並將其用於超精密納米加工中,解決了大尺度下精確、快速、可控加工微納結構的瓶頸問題。這種加工方法可以直接加工多種材料(金屬、陶瓷、塑料等),加工速度(2m/s)遠高於傳統刻蝕技術,其加工精度可達到半導體刻蝕技術的工藝水平。

國際Top3超精密加工金剛石刀具供應商康圖公司對此項技術給予了高度評價,公司總裁Mr.Andrew Cox認為,「這項技術在將來很有潛力開展出一個全新的領域,是康圖刀具所有支持的項目中最具潛力的一個。」目前相關產品已完成前期驗證並已取得初步商業化,銷往英國、德國、美國、日本及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

基於以上突破性的工作,孫吉寧在2009年獲得了歐洲精密工程與納米技術學會海登海姆獎,2012年獲得了赫瑞瓦特大學物理工程學院優秀博士論文獎,2015年獲得英國機械工程師學會路德維德蒙德獎。「現在想想還是很滿意的」,孫吉寧提到他開發出的第一代納米級金剛石刀具仍然很驕傲,他想起曾經一位老師說的,科研就像摸魚,你不知道摸到的是大魚還是小魚,「正是因為你不知道,所以才要摸,這種隨機的快樂正是科研讓人驚喜的地方」。

在實驗

自由的勝利

自由地做研究是孫吉寧最喜歡的一件事。2013年,博士畢業後,孫吉寧繼續留在了英國赫瑞瓦特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學校在研究上給了他非常大的自由度,「在完成導師項目的基礎上,我可以非常自由地發揮,利用實驗室的資源充分實現自己的想法。」之後,他於2013年成為了物理工程學院當時最年輕的助理教授。

孫吉寧在利用聚焦離子束加工晶片時,遇到了一些問題,「聚焦離子束相當於一把非常小的手術刀,需要在特定位置切到特定深度,再往裡面填充東西實現新的功能」。但是在加工的過程中很容易對晶片造成損壞。於是孫吉寧想到將微觀尺度下微納加工技術與宏觀尺度下人機互動操縱(Haptic)相結合,成功研發出一套可用於微納加工的虛擬實驗平臺,用於數位化設計與規劃微納加工過程。這項研究是智能製造領域的熱點,它有個很科幻的名字,叫「數字孿生」。

數字孿生最大特點在於它是實體對象的動態模擬。其動態性的基礎是,實體對象的物理設計模型、傳感器對實體對象的反饋數據以及實體對象運行的歷史數據等。如果需要對實體進行設計修改,或想了解實體在特殊外部條件下的反應,研究人員可以對孿生體進行「試驗」。這樣既能避免對本體的影響,又能提高效率、節省成本。

這項成果被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評為2015年度對Process Engineering領域的最佳貢獻獎,作為第一獲獎人,孫吉寧的工作獲得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2015年度Ludwig Mond Prize,並得到協會主席James Bridge先生(Fellow of IMechE)在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總部的頒獎。

在孫吉寧看來,學校給他極大的自由度,他就有了試錯的機會,好在結果總歸是不錯的。他說,做探索性研究,最大的挑戰是能不能沉得住氣,「尤其是你想做新東西的時候」。想做新東西,就意味著可能會失敗,「而你要承認失敗」。孫吉寧說承認失敗就一定要調整好心態,不然就會被失敗打敗,只有不放棄、不斷嘗試,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科研上,孫吉寧最討厭「聽話」。他說自己喜歡那些敢於挑戰權威、有批判精神的學生,「這意味著他能做很多你想不到的東西出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孫吉寧覺得只有尊重自己的學生,給他足夠的自由度,他才敢挑戰你。「現在回想起來,正是做博士後期間,因為有了極大的研究自由,我才能做出全新的研究成果。」

美好的未來

2019年,孫吉寧回到祖國,他選擇了大連理工大學作為自己回國發展的起點。他對自己的未來有很多目標,「最重要的是利用我自身掌握的聚焦離子束技術,組建一個超精密微納加工中心」。孫吉寧說,加工中心要在滿足高精度加工的前提下,同時做到大面積、大尺度的加工工作,這是個既初步又長遠的目標。

如果精密微納加工中心能組建成功,那麼不僅能夠在晶片這樣極小的器件表面做工作,還可以在飛行器這樣大的表面上進行相關修飾,使它具有一些原有表面所無法擁有的特殊性能。

好的研究成果如何做到成果轉化,是每一個科研工作者永遠在思考的問題。「做科學研究的時候,往往追求性能的極致,但是在成果轉化的過程中,就需要做很多取捨。」孫吉寧想到自己和英國康圖公司的合作經歷,有了很多感觸,「在研究成果轉化或者跟公司合作的過程中,需要的知識面更廣,不能只是專注於自己做的部分。」

為此,孫吉寧走訪了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了解到不少優秀的高新技術企業,「今年7月我和大連融科儲能公司展開了合作,目前正在聯合培養1名博士後。」孫吉寧認為成果轉化需要了解公司的目標,積極配合著目標,結合科研經驗,進行相關的改良。「雙方積極地配合和調整,才是和公司長遠合作的良方。」未來,孫吉寧希望能和更多的高新技術企業合作,讓自己的研究成果走向市場。

孫吉寧回國的時間不是很長,他總說一切都要穩紮穩打,結合自己的優勢方向,特別是聚焦離子束和金剛石納米加工兩個方面,努力做一些應用成果出來。「除了優勢方向,我也想探索一些新的現象和新的加工機理,提出一些新的製造方法和工藝,來補足現有加工方法的局限。」

現如今,超精密加工技術已經進入到納米製造階段。《中國製造2025》將裝備製造業列為「加快突破的戰略必爭領域」。超精密加工作為裝備製造業中的關鍵技術,已經被世界各國列為產品研發和技術應用的重點。在孫吉寧看來,高精度與高效率是超精密加工永恆的主題,而探索能兼顧效率與精度的加工方法,則是他永恆的目標。

相關焦點

  • 讓光照亮納米尺度上的動力學
    納米尺度,或納米級尺度,通常是指結構與長度適用於納米技術的尺度,通常為1-100納米。1納米是十億分之一米。這些材料通過在納米尺度上進行複雜的結構化,即通過在長度尺度上遠低於激發波長的最小構造塊的網格狀排列,來實現其非凡的性能。這樣的超材料的表徵和開發需要對入射光波撞擊這些微小結構、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予以深入的了解。
  • 除了巨大的擺鐘,納米尺度上也有擺耦合!
    早在1665年,克裡斯蒂安·惠更斯勳爵就發現,掛在同一木結構上的兩個擺鐘,會自發地、完美地在一條直線上振蕩,但方向相反:時鐘是反相振蕩的。從那時起,自然界中耦合振蕩器的同步被描述為幾個尺度:從心臟細胞到細菌、神經網絡,甚至在雙星系統中——自發同步。
  • 壓電效應首次在納米尺度上產生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化學系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方法,能在一種名為「硒化鎘量子點」的納米半導體中人為控制壓電效應,制出小到難以置信的高效能產品,比如納米級血壓計、納米電池等。 通過壓縮或擴張固體材料而產生電場,這稱為壓電效應。壓電效應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比如手錶、運動傳感器、精密定位系統等。
  • 物理所納米尺度上等離子激元傳輸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人們發現可以利用光子激發金屬自由電子氣的集體振蕩,即等離子激元,從而突破光的衍射極限,實現在納米尺度上對光的操縱,這為光學元器件和晶片小型化帶來了曙光。最近對等離子激元的研究迅速發展成國際上的一個新興熱點研究領域:Plasmonics。
  • 高達20攝氏度的溫差,實現在納米尺度上,控制熱量分布!
    在人類這種尺度上,控制溫度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如海龜曬太陽來保暖。要冷卻剛出爐的蛋糕,只需把蛋糕放在室溫的工作檯上。然而在納米級(距離不到人類頭髮最薄寬度的百分之一)控制溫度要困難得多。納米尺度的距離是如此之小,以至於物體很容易變得熱耦合:如果一個物體升溫到一定的溫度,它的鄰居也會升溫。
  • 納米尺度下的元器件剖析
    因此,在微納米尺度對元器件和材料的電學性能進行測量,也成為了元器件研究、工藝、以及失效分析的重要手段。例如: 介電層在納米範圍內的厚度偏差會產生介質擊穿的薄弱點,從而降低整個薄膜的可靠性;器件內單個微結構異常的「電流-電壓」響應關係往往是器件失效的原因等等。
  • 鈮酸鋰納米尺度加工獲突破
    別小看這張照片,這可是南開大學弱光非線性光子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許京軍教授、任夢昕副教授團隊,在頭髮絲粗細的鈮酸鋰材料橫截面上加工出來的。他們「雕刻」出的是納米(一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尺度的鈮酸鋰光學諧振結構,攻克了鈮酸鋰微小尺度加工這一世界性難題。鈮酸鋰因其電光特性而聞名,已成為廣泛使用的光學材料之一。
  • 納米尺度下:LED、雷射LD與量子點應用
    ,如圖二(a)所示(公式看不懂可以跳過去),根據薛丁格方程式波函數的解,在量子尺度(L)下,尺度的不同,電子與空穴所處的能量狀態△E也會不同,也許它會在能級Eo的位置,也許會在4Eo的位置,也許在9Eo或16Eo…..
  • 中外科學家在納米尺度發現金剛石超彈性變形
    中外科學家在納米尺度發現金剛石超彈性變形 2018-04-25 05:54:12來源:人民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 在納米尺度上觀察鎂中的原位氫擴散動力學研究
    具有極強的材料對比度和較短的開關時間,且可忽略不計的降解的可開關材料可以為有源質子和納米光子系統做出貢獻。為了了解它們的特性,研究人員必須收集有關納米光子過程的深入知識。在目前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Julian Karst和一個科學家團隊研究了金屬鎂(Mg)到介電鎂氫化物(MgH2)的相變動力學的納米細節。
  • 在掃描隧道顯微鏡下,操縱納米尺度光?
    利用聚焦離子束技術,通過對金針尖的納米化處理,實現了掃描隧道顯微鏡結中納米尺度光的操縱。德國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明,納米級等離子體結中的納米光光譜可以用等離子體法布裡-珀羅尖端調製。納米光學的精確控制對於研究納米材料和單分子結構、動力學和光電子特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 納米尺度下的神奇應用:LED、雷射LD與量子點
    ,如圖二(a)所示(公式看不懂可以跳過去),根據薛丁格方程式波函數的解,在量子尺度(L)下,尺度的不同,電子與空穴所處的能量狀態△E也會不同,也許它會在能級Eo的位置,也許會在4Eo的位置,也許在9Eo或16Eo…..
  • 納米尺度的發現可以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
    為了幫助設計改進膜,一組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和三維計算模型,在納米尺度上了解水是如何流過屏障的。結果表明,均勻的膜密度降低到納米級,而不是膜的厚度,是改善水流的關鍵。來自德克薩斯大學、賓州州立大學和杜邦大學的研究小組近日在《科學》雜誌上報告說,改善均勻性可以將效率提高30%以上。
  • 為什麼說「臻·璽」是隆慶祥的極致追求?
    原標題:為什麼說「臻·璽」是隆慶祥的極致追求?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已經出現了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約有4億人,這個規模龐大且快速增長的群體正深刻影響著中國時尚市場——從模仿型排浪式消費轉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顧先生」們越發有著自己的品味和審美情趣。注重內涵、產品工藝的品牌更能引發他們的強烈歸屬感,隆慶祥當屬其中之一。
  • 中英科學家建立納米尺度下的「毛細凝聚」新理論
    新華社合肥12月10日電(記者徐海濤)雨滴落在荷葉上為何會形成小水珠?墨水為何會被引導到鋼筆的筆尖上?水在不同的介質與環境下表現出多種特性。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及其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固液界面能的尺寸效應,修正了物理學中經典的開爾文方程,建立了納米尺度下的毛細凝聚新理論。
  • 在納米尺度修正開爾文方程,中國這個重大突破登錄《自然》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登了一篇論文,題為「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給出了開爾文方程在納米尺度下的新形式。
  • 納米尺度下的光和物質強相互作用
    具體來說,他們把量子輻射點(發光原子分子激子等)嵌入到納米尺度的光學腔裡,觀察到光子和輻射點在常溫下的快速能量交換以及很多有趣的物理特性。這些工作為諸多重要的應用,比如單光子開關和納米雷射器,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 納米結構金屬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的微觀機理研究
    完成人:武曉雷、魏悅廣、洪友士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 納米晶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的微觀機理,是國際固體力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項目完成人通過對納米晶鋁和鈷的拉伸實驗及電鏡觀測,首次觀測出孿晶和偏位錯沿晶界的形成過程及與晶界的交互作用機制。
  • 科學家首次實現納米尺度下的cAMP信號成像
    科學家首次實現納米尺度下的cAMP信號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4:41:28 德國馬普研究所Martin J.
  • 首次成功地在納米尺度上,可視化注入鎂的分布和光學行為!
    在注入少量鎂的氮化鎵(GaN)中,NIMS首次成功地在納米尺度上可視化了注入鎂的分布和光學行為,這可能有助於改善氮化鎵基器件的電性能。研究鎂離子將氮化鎵轉變為p型半導體的一些機理。這些發現可能大大加快對大規模生產氮化鎵功率器件Mg注入的最佳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