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揭示光激發反向空穴轉移動力學行為機制

2021-01-16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大揭示光激發反向空穴轉移動力學行為機制

2018-03-13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羅毅研究團隊張群研究組,在凝聚相超快光譜與動力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揭示出甲醇分子(光催化研究中最常用的空穴犧牲劑之一)吸附於模型半導體材料(g-C3N4)表面所發生的光激發反向空穴轉移動力學行為機制。研究成果以Experimental Identification of Ultrafast Reverse Hole Transfer at the Interface of Photoexcited Methanol/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System為題,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在光解水產氫、二氧化碳轉化等光催化還原反應的研究中,為了提高光激發電子的利用效率,空穴犧牲劑往往被加入待研究體系以抑制有害的電子-空穴複合。添加空穴犧牲劑雖已成為光催化研究領域的一項常規操作,但其背後所涉及的光激發空穴動力學行為機制卻不甚明朗,導致人們在選用合適的空穴犧牲劑時往往囿於經驗、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就凝聚相表界面體系中的光激發空穴動力學而言,因其牽涉的是激發態而非基態的荷電載流子行為,目前的認知主要是由理論描述或模擬提供,相關結果與實際情況不符或存在偏差難以避免,亟需來自微觀層面的實驗研究信息。

  鑑於此,研究人員聚焦具有代表性的CH3OH/g-C3N4界面體系中的光激發空穴動力學,採用飛秒時間分辨的超快光譜與動力學測量技術,開展了一套精心設計的比較和控制實驗。首先,通過比照分析不同溶劑條件下的超快特徵譜及其演化,不僅給出了反向空穴轉移過程(由空穴犧牲劑分子到半導體材料表面)的首例實驗指認,而且量化了該過程的時間尺度(幾百皮秒)。其次,通過質子化g-C3N4的控制實驗,印證了理論所預測的吸附在半導體材料表面的去質子化甲醇分子是主導其空穴犧牲能力的化學物種。此外,通過比照分析不同波長飛秒雷射激發下的實驗結果,揭示了該類體系中存在的熱空穴轉移效應。通過比照分析不同空穴犧牲劑分子(如甲醇、乙醇、乙二醇等)存在下的反向空穴轉移速率,提出了衡量空穴犧牲能力的微觀動力學定量判據。這些來自超快光譜與動力學實驗研究的新發現,將為相關光催化研究提供具有普適意義的機理認知和指導。

  論文第一作者是教授張群、羅毅共同指導的博士研究生陳宗威。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中科院的資助。

  論文連結 

超快光譜研究揭示CH3OH/g-C3N4界面發生的光激發反向空穴轉移動力學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羅毅研究團隊張群研究組,在凝聚相超快光譜與動力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揭示出甲醇分子(光催化研究中最常用的空穴犧牲劑之一)吸附於模型半導體材料(g-C3N4)表面所發生的光激發反向空穴轉移動力學行為機制。研究成果以Experimental Identification of Ultrafast Reverse Hole Transfer at the Interface of Photoexcited Methanol/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System為題,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在光解水產氫、二氧化碳轉化等光催化還原反應的研究中,為了提高光激發電子的利用效率,空穴犧牲劑往往被加入待研究體系以抑制有害的電子-空穴複合。添加空穴犧牲劑雖已成為光催化研究領域的一項常規操作,但其背後所涉及的光激發空穴動力學行為機制卻不甚明朗,導致人們在選用合適的空穴犧牲劑時往往囿於經驗、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就凝聚相表界面體系中的光激發空穴動力學而言,因其牽涉的是激發態而非基態的荷電載流子行為,目前的認知主要是由理論描述或模擬提供,相關結果與實際情況不符或存在偏差難以避免,亟需來自微觀層面的實驗研究信息。
  鑑於此,研究人員聚焦具有代表性的CH3OH/g-C3N4界面體系中的光激發空穴動力學,採用飛秒時間分辨的超快光譜與動力學測量技術,開展了一套精心設計的比較和控制實驗。首先,通過比照分析不同溶劑條件下的超快特徵譜及其演化,不僅給出了反向空穴轉移過程(由空穴犧牲劑分子到半導體材料表面)的首例實驗指認,而且量化了該過程的時間尺度(幾百皮秒)。其次,通過質子化g-C3N4的控制實驗,印證了理論所預測的吸附在半導體材料表面的去質子化甲醇分子是主導其空穴犧牲能力的化學物種。此外,通過比照分析不同波長飛秒雷射激發下的實驗結果,揭示了該類體系中存在的熱空穴轉移效應。通過比照分析不同空穴犧牲劑分子(如甲醇、乙醇、乙二醇等)存在下的反向空穴轉移速率,提出了衡量空穴犧牲能力的微觀動力學定量判據。這些來自超快光譜與動力學實驗研究的新發現,將為相關光催化研究提供具有普適意義的機理認知和指導。
  論文第一作者是教授張群、羅毅共同指導的博士研究生陳宗威。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中科院的資助。
  論文連結 

超快光譜研究揭示CH3OH/g-C3N4界面發生的光激發反向空穴轉移動力學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在激發態載流子動力學與能量轉換過程的微觀機理研究方面...
    中國科大在激發態載流子動力學與能量轉換過程的微觀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凝聚態體系基態的物理性質已經較為成熟
  • JACS|分子動力學揭示綠色螢光蛋白mEos4b的發光機制
    光轉化螢光蛋白(PCFPs)的光轉化機理一直是許多實驗和理論研究的熱點,對於PCFPs的光致變色和紅光閃爍都得到了廣泛的研究,但其綠光物理行為卻很少受到關注。然而,在顯微鏡成像中,發現綠色PCFPs中的暗態會變得非常密集,並且會間接地影響到紅色通道中記錄的數據質量。此外,PCFPs中的綠態光開關可直接用PALM,已被設計成高效可逆的光開關螢光蛋白 (RSFPs)。
  • 科研人員觀測到無機/有機界面電子轉移介導的三線態能量轉移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通過合理調控無機納米晶表面缺陷態和無機/有機界面能級排布,結合超快時間分辨光譜技術,首次觀測到無機/有機界面電子轉移介導的三線態能量轉移現象。
  • JACS | 分子動力學揭示綠色螢光蛋白mEos4b的發光機制
    光轉化螢光蛋白(PCFPs)的光轉化機理一直是許多實驗和理論研究的熱點,對於PCFPs的光致變色和紅光閃爍都得到了廣泛的研究,但其綠光物理行為卻很少受到關注。然而,在顯微鏡成像中,發現綠色PCFPs中的暗態會變得非常密集,並且會間接地影響到紅色通道中記錄的數據質量。此外,PCFPs中的綠態光開關可直接用PALM,已被設計成高效可逆的光開關螢光蛋白 (RSFPs)。
  • 美國馬凱特大學JACS:三種光譜揭示2D導電MOFs中的電荷傳輸機制
    作者結合三種先進的光譜方法,包括時間分辨光譜和X射線吸收光譜和太赫茲光譜,報導了二維Cu-THQ MOFs中電荷傳輸(CT)機制的直接證據,以及載流子的時空行為與其光電導率的相關性。除Cu-THQ外,作者還研究了Cu/Zn-THQ中加入Zn2+客體金屬後的CT,以揭示空間路徑的貢獻,因為氧化還原不活躍的3d10Zn2+的存在會干擾長範圍的平面內CT。
  • 中國科大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激發態載流子複合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及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ICQD)趙瑾教授研究團隊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電子空穴複合機理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團隊自主發展的第一性原理激發態動力學程序,揭示了低頻振動聲子在電子空穴複合機制中的重要作用,該結果以「Low-frequency lattice phonons in halide perovskites
  • 大連化物所揭示無機/有機界面三線態能量轉移動力學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通過合理構建無機納米晶-多環芳烴分子模型體系的能級結構,結合超快時間分辨光譜技術,揭示了電荷轉移態介導的三線態能量轉移(CT-mediated TET)模型,在無機/有機界面三線態能量轉移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表面光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二氧化鈦在光催化領域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但是對其光催化反應機理的研究一直在探索當中。一系列研究結果表明二氧化鈦光激發產生的電子和空穴會很快弛豫到導帶底或者價帶頂,多餘部分的能量則轉換成聲子能量,對反應基本沒有貢獻。
  • JACS:研究者揭示DNA光損傷反應動力學機理研究進展
    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研究從氣相小分子體系擴展到更為複雜的凝聚相生物分子體系、與分子生物學等領域形成交叉,是化學動力學研究領域蘊含機會和富有挑戰的方向之一。在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支持下,化學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致力於發展時間分辨紅外等光譜方法,深入研究導致DNA光損傷的激發態及自由基反應的複雜過程,取得了系列進展,發現並提出分子和量子態層次上認識DNA光損傷的多種化學反應新機理。DNA光損傷的本質是生色團鹼基分子吸收紫外光發生光化學反應。
  • 納米晶三線態能量轉移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超快光譜和動力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氧化石墨烯雙疇結構的揭示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羅毅研究團隊的張群研究小組,在凝聚相微納結構的超快光譜和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採用超快光譜原位、實時測量手段,揭示了氧化石墨烯的雙疇結構。
  • 研究揭示鈣鈦礦量子點激子複合與自旋弛豫的定標規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光電材料動力學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採用飛秒瞬態光譜技術,系統地研究了鈣鈦礦量子點體系的激子複合與自旋動力學,揭示了量子點尺寸與組分對俄歇複合和自旋弛豫壽命的影響,並基於光學斯塔克效應實現了對自旋態能量的操縱,對理解鈣鈦礦量子點的基本光物理及其在光電和量子器件方面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太陽能電池激發態載流子複合機製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及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ICQD)趙瑾教授研究團隊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電子空穴複合機理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團隊自主發展的第一性原理激發態動力學程序,揭示了低頻振動聲子在電子空穴複合機制中的重要作用,該結果以「Low-frequency
  • 量子效率幾乎為100%的光催化裂解水
    這使得多個連續的正向電荷轉移而不需要反向電荷轉移,達到了整體水分裂的量子效率上限。我們的工作證明了無電荷複合損失的整體裂解水的可行性,並引入了一種理想的助催化劑/光催化劑結構來實現高效的水裂解。    使光催化整體水裂解的內量子效率達到100%是光催化研究中的的一個重要挑戰。整體水裂解是一個強吸熱反應(∆G=+237kJ/mol),由多個電子轉移過程組成。
  • ...張錫輝課題組揭示基於磷化氫的全球生態系統磷循環動力學作用機制
    清華新聞網12月9日電 近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張錫輝教授課題組發文在學界首次從磷化氫角度系統解析自然界磷循環現象,清晰地揭示了磷化氫在全球生態調控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從科學層面揭示現代文明社會對全球氣候影響的作用機制,重新審視並調整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相處行為模式,才能使人類走向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該論文揭示了磷化氫在全球生態和大氣系統中循環調控的動力學方式,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對磷循環的深遠影響,並指出了目前汙水處理廠的現有除磷技術對磷資源不合理的回收利用問題,從技術上將汙水中更多的磷轉化為磷化氫,從而促進全球磷循環的可持續發展。
  • 我國學者在有機汙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TiO2光催化可利用潔淨的太陽光碟機動反應,利用環境友好的分子氧為氧化劑,是消除這類汙染物最有應用前景的方法之一。TiO2耐腐蝕,光、熱和化學穩定性好,是目前最好的光催化體系。但TiO2隻能利用紫外光(約佔太陽光5%),由於佔太陽光主要部分的可見光的激發能較低,從傳統半導體光催化的帶-帶激發原理上很難實現同時滿足導帶電子活化氧和價帶空穴氧化水或汙染物兩個必需條件的可見光反應。
  • 中國科大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研究取得進展
    電子和能量轉移過程被譽為化學反應動力學的心臟,決定化學反應的所有初始步驟。蛋白質分子能量轉移對生化反應及生理功能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許多生理和細胞過程均依賴於蛋白質的超快能量轉移過程,例如,構象變化傳輸和變構通迅與沿蛋白質骨架上的能量傳輸直接相關。快速且有效的能量轉移是蛋白質維持在很窄溫度範圍內正常工作的保證。因而,理解生物膜界面蛋白質的能量轉移過程是揭示膜蛋白質工作機制的關鍵。
  • 光激發下單層二硫化鉬導電能力下降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單層二硫化鉬半導體在光激發下導電能力下降。利用這一新的光電導機制有望研製下一代激子設備。該發現發表在近日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眾所周知,電腦晶片及太陽能電池中使用的矽半導體在光的照射下,其導電能力增強。
  • 科學家揭示MLL家族蛋白甲基轉移酶活性調節的分子機制
    )於2月18日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雷鳴、陳勇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國輝研究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for activity regulation of MLL family methyltransferases,揭示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
  • 中科大完成氦原子雙激發動量依賴特性的實驗測量
    人民網合肥11月19日電 目前,中國科大徐克尊教授領導的原子分子物理實驗組在氦原子雙激發過程動力學關聯效應的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首次測量了各種光學允許和光學禁戒的雙電子激發過程的動量轉移依賴特性,定量地給出各種躍遷參數,並對雙激發態的波函數做出了檢驗,從而為研究原子分子中電子關聯作用機制提供了新的實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