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馬凱特大學JACS:三種光譜揭示2D導電MOFs中的電荷傳輸機制

2021-01-10 騰訊網

構建具有電荷傳輸(CT)特性的MOFs策略通常有兩種方法,即鍵合和空間方法。鍵合的方法依賴於金屬節點和有機配體之間良好的空間和軌道重疊來實現有效的CT。通過空間的方法利用非共價的相互作用,如在有機連接物之間的超能疊加,創造了一個擴展的電荷離域途徑。這兩種方法都有望提供低能量的電荷傳輸途徑,無論是通過跳躍傳輸還是帶傳輸,都可以通過選擇穩定的有機配體以及適當的金屬離子和螯合單元的結合來實現。例如,基於四硫富瓦烯、萘、蒽和萘二醯亞胺配體的2D-MOFs表現出導電性,其來源於有機配體之間的層間π-π堆積,使得從一層到另一層的有效CT。基於配體和金屬的MOF傾向於形成1D二次構建單元,顯示電荷離域和導電性,這可以歸因於通過鍵的層內CT。

近日,美國馬凱特大學Jier Huang研究團隊,以「Direct Evidence of Photoinduced Charge Transport Mechanism in 2D Conductive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為題在J. Am. Chem. Soc期刊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作者結合三種先進的光譜方法,包括時間分辨光譜和X射線吸收光譜和太赫茲光譜,報導了二維Cu-THQ MOFs中電荷傳輸(CT)機制的直接證據,以及載流子的時空行為與其光電導率的相關性。除Cu-THQ外,作者還研究了Cu/Zn-THQ中加入Zn2+客體金屬後的CT,以揭示空間路徑的貢獻,因為氧化還原不活躍的3d10Zn2+的存在會干擾長範圍的平面內CT。作者發現,光激發後產生的Cu-THQ中的熱載流子流動性強,並快速定位到較低的能態(冷載流子),電子佔據Cu中心和配體中的空穴。低溫載體具有超長壽命(>17 ns),負責Cu-THQ中的長期光電導率和O-Cu-O基序的輸運,而層間配體π-π堆積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因為Cu-THQ中Zn2+的加入顯著降低了光電導率。這些前所未有的結果不僅證明了實驗探測CT機理的能力,而且為合理設計用於光電子和光催化應用的二維MOFs提供了重要的思想。

方案1. M-THQ (M = Cu or Zn)的示意圖。

二維Cu-THQ和Cu/Zn-THQ(Cu/Zn=44:56)MOF(方案1)按照先前報導的文獻通過動力學控制合成步驟合成的。THQ配體(圖1a)的傅立葉變換紅外(FTIR)光譜顯示在3350和1700 cm 1處的吸收特徵峰,這是由於O H和C=O伸縮振動引起的。這些特徵峰在M-THQ樣品中消失,表明由於與金屬節點的配位,配體完全脫質子化和還原。同時,在MTHQ-MOFs的光譜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寬譜帶。該帶可歸屬於NH伸縮振動,並來源於MOF中用於平衡電荷的乙二胺分子。漫反射紫外可見近紅外光譜進一步支持M-THQ的形成。如圖1b所示,THQ配體在紫外可見區表現出廣泛的吸收,尾部延伸到對應於n-π躍遷的近紅外區。與THQ配體的光譜相比,在M-THQ光譜的近紅外區(> 900 nm)觀察到一個額外的廣泛吸收,作者將這種吸收歸因於分子內電荷轉移帶或Cu d-d躍遷,這與之前的Cu-THQ數據非常吻合。

1.Cu-THQCu/Zn-THQTHQ配體在固體狀態下的紅外光譜(a)和漫反射光譜(b)。(cCu-THQCu/Zn-THQXRD圖譜。(dM-THQ-MOFCuZn的局部配位幾何圖形。

作者利用飛秒光學瞬態吸收(OTA)技術研究了Cu-MOF和Cu/Zn-MOF的載流子動力學和CT機理。圖2a顯示了450 nm激發後Cu-THQ的OTA光譜。在激發之後,OTA光譜在470 660 nm處顯示出廣泛的負特徵,在>700 nm處顯示出正特徵(表示為E1)。最近的計算研究表明,Cu-THQ表現為具有高色散導帶的半導體,這表明解釋OTA光譜應使用半導體激子模型而不是分子模型。以620 nm為中心的EB帶恢復,E1隨時間迅速衰減,在700 nm處觀察到一個等電位點,這表明它們代表著相同的弛豫過程,即CB中的電子與VB中的空穴重新結合。值得注意的是,在 525 nm處的電子束在5ps後演化為正,這表明 525 nm處的電子吸收與相同區域的電子吸收重疊(表示為E2),其中E2與E1具有不同的性質,因為E2在早期的衰變速度比E1慢。通過比較它們的動力學軌跡(圖2b)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些光譜演變,其中EB(620 nm)的動力學遵循E1(700 nm),但E2(525nm)在隨後的時間變為正值。

2.Cu-THQa)和Cu/Zn-THQc)的OTA光譜。(b750620525nmCu-THQ的動力學軌跡比較。(d620nmCu-THQ580nm-Cu/Zn-THQ電子束帶動力學軌跡的比較。

為了深入了解長壽命層內激子的性質,作者使用X射線瞬態吸收(XTA)光譜法測量了Cu-THQ和Cu/Zn-THQ中Cu中心的電子結構,這是一種對元素敏感的強大技術,允許在光激發下直接探測Cu位的電子密度400 nm雷射脈衝。圖3a顯示了Cu-THQ的基態X射線吸收近邊結構(XANES)光譜及其激發後在100ps和5ns下採集的XANES差譜。用雷射激發光譜減去雷射離(基態)光譜得到了差分光譜。在8.983和8.989 keV下觀察到的兩個顯著的特徵峰,分別歸屬於1s4pz和主要的1s4pxy躍遷,表明吸收邊向低能移動。由於Cu和THQ配體是Cu-THQ中唯一的兩個組分,Cu中心的還原必然伴隨著THQ的氧化,說明層內激子的性質是電子位於Cu中心,空穴位於THQ。

3.100ps5ns的雷射開啟光譜減去雷射離(基態)光譜(黑圖)得到Cu-THQa)和Cu/Zn-THQb)的差分XANES光譜。(cCu-THQ8.989 keVCu/Zn-THQ8.983 keV下的XTA動力學比較。(dCu-THQCu/Zn-THQOPTP痕量比較。

綜上所述,作者利用三種先進的時間分辨光譜技術,報導了Cu-THQ-MOF中電荷輸運機制的直接證據,以及載流子的時間和空間行為與其光電導的相關性。作者發現,光激發後產生的熱載流子(高遷移率)經歷了一個超快的局域化過程,並放鬆到低能態(冷載流子),具有超長的壽命(>17ns)。長壽命的冷載流子通過O Cu O基序進行傳輸,而配體的層間π π堆積幾乎沒有貢獻,這是Cu-THQ長期光電導的原因。這些發現是史無前例的:在Cu-THQ中發現具有高遷移率的熱載流子表明了設計系統的重要性,這種系統可以在熱載流子冷卻之前將其分離。通過Cu-THQ中的O Cu O基序運輸的長壽命移動載體的發現並不意味著只有通過調整鏈結構來進一步優化這些材料的可能性,而且這些長壽命激子的提取有望有效地應用於光催化、太陽能電池和光電領域。

文獻連結:Direct Evidence of Photoinduced Charge Transport Mechanism in 2D Conductive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J. Am. Chem. Soc.2020.DOI:10.1021/jacs.0c09000.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9000.

本文由科研百曉生供稿。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材料人網立場。

投稿郵箱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微信

cailiaorenvip

相關焦點

  • 馬凱特大學化學系介紹
    馬凱特大學(Marquette University,簡稱MU)是美國最大的私立天主教耶穌會大學之一,坐落於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市。馬凱特大學化學系馬凱特大學化學系研究生階段師生比例1:4,開設有MS和PhD學位項目。MS學位為PhD項目前置條件。
  • 對電荷傳輸的新認識揭示了一種奇異的量子力學機制
    電荷傳輸是指電子流經固體材料的傳輸過程的定量描述。電荷傳輸這一過程不是我們通常所想像的毫無阻礙地流動,而是會通過構成材料晶格的原子的熱振動而被碰撞。隨著材料溫度的變化,這種振動量以及該振動對電荷傳輸的影響也隨之變化。
  • 李明教授、何榮幸教授團隊揭示電荷傳輸材料穩定性與溶解度平衡的機理
    》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eta-stable molecular configuration enables thermally stable and solution processable organic charge transporting materials」(介穩分子構型構建熱力學穩定且溶液可處理的有機電荷傳輸材料)的研究論文,首次使用「介穩構型」這一概念闡述了分子熱穩定性和溶解度之間取得平衡的微觀機制
  • 導電金屬-有機框架材料
    優異的電荷傳輸能力兼具高比表面和孔隙率,使MOF材料適用於諸多領域,比如電催化、化學電阻型傳感器、超級電容器、電池及電子器件等。儘管大量的高導電性MOFs最近被報導出來,然而,對MOF中電子-晶格相互作用、電荷傳輸路徑等仍然缺乏深入的理解。將來,仍亟需更多的實驗證據和更精確的理論計算來揭示MOF材料中的導電機制。質子導電MOF材料的研究則更早,在1979年即被報導,然而一直缺乏對機理的研究。
  • 陶農建Matter:單分子水的兩種導電形態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的一個問題是,水是否能夠作為電荷傳遞的媒介,幫助實現電子傳輸。以往對於水分子導電性能的測定工作大多數側重於對大量水分子整體顯現出來的導電性能的測定,對於常溫狀態下單個水分子的導電性能的測定仍然是目前研究難點之一。
  • 建模揭示了離子液體如何導電的新觀點
    一項合作研究揭示了室溫離子液體如何導電的新觀點,這可能對未來的能源存儲產生巨大的潛在影響。研究的重點是圍繞RTILs導電的物理機制的爭論。它們帶正電荷和負電荷的有機離子使它們成為良導體,但電導率似乎自相矛盾。
  • 東華大學張坤團隊:在導電高分子複合材料的熱電輸運機理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近期,東華大學張坤研究員課題組發現在聚乙撐二氧噻吩(PEDOT)基質中加入FeCl3處理過的聚吡咯(PPy)納米線能有效提高有機薄膜的熱電性能。並結合各類表徵手段和第一性原理模擬,論證了界面處能量相關的載流子散射(energy-dependentcarrier scattering)對於導電高分子共混薄膜性能提升有著重要意義,同時系統地闡明了性能提升背後的物理機制。
  • JACS: 評估納米共軛物中碳納米點的光誘導電子定性行為
    先前已在起始原料中觀察到其中四個成分,分別對應於石墨N,吡咯N,-NH2和吡啶N,而在398.1eV處的新成分對應於TCAQ的氰基。將氰基的拉伸振動(FTIR)和結合能(XPS)與參考系統進行比較可以得出結論,pCND-TCAQ納米共軛物中存在一些電荷轉移。
  • 《Science》重新揭示導電聚合物電極的工作原理
    為了探究 PEDOT:PSS 是否是一種例外,或是一種規律,其能否確定哪些過程是屬電容性的,哪些是法拉第過程,我們開發了一個固態物理方法用以揭示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 的操作原理【5】。此研究有望為設備優化奠定基礎。在金屬與電解質接口上, 電容性工作過程將電荷存儲在雙層, 而法拉第過程在接口之間傳遞電荷 (見左圖)。
  • 陳立桅課題組JACS: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界面偶極
    為此,我們基於經典的半導體器件物理,綜述了不同器件結構中界面偶極的方向和強度與器件性能的相互關聯,證實全面解析界面結構、能帶結構和器件工作機制,不僅需要考慮界面偶極層的靜電物理特性,還需要進一步關注其化學特性。
  • ...佔肖衛課題組在JACS發文揭示稠環電子受體分子設計中的蝴蝶效應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了稠環電子受體分子設計中起始原料的微小差異引發的「蝴蝶效應」,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分子構建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m.Chem.Soc.,DOI:10.1021/jacs.0c09800)。
  • MOFs@ JACS
    ., Article ASAPDOI: 10.1021/jacs.5b10666Publication Date (Web): February 10, 2016Copyright © 2016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yaghi@berkeley.eduLinking molecular building
  • 電荷不移動也能傳信息?自旋電子傳輸刷新三觀
    gTYEETC-電子工程專輯雖然現代計算機技術是以半導體中的電荷傳輸為基礎,另一種可能讓電子組件超越目前微型化限制的替代方案是採用電子的自旋取代其電荷,以進行信息傳輸。由於自旋電子可利用電子的自旋與電荷,從而提升信息密度與組件功能,使其成為熱門的討論主題。
  • 國科大張鳳嬌/UIUC刁瑩《AM》:共軛聚合物堆積取向調控的主體-摻雜劑相互作用對電荷傳輸的影響研究
    通過施加外電場或化學摻雜可以很大程度上調控其電學性質,促使該類材料在有機電子學中的應用探索取得了蓬勃發展。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新材料和器件結構的不斷湧現以及溶液加工技術的不斷進步,有機聚合物薄膜器件的研究方興未艾,深入探究共軛聚合物骨架堆積結構與載流子傳輸性能的關係吸引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JACS發文揭示稠環電子受體分子設計...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了稠環電子受體分子設計中起始原料的微小差異引發的「蝴蝶效應」,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分子構建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m.Chem.Soc.,DOI:10.1021/jacs.0c09800)。
  • 電荷傳輸層對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電容測量的影響
    (來源:微信公眾號「能源學人」ID:energist)最近美國託萊多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ledo)的鄢炎發教授和臺灣國立成功大學的李劍教授團隊合作發表了關於電荷傳輸層對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電容測量的影響研究。
  • 青大揭示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及空間電荷存儲機制和位置
    、李洪森教授在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技術揭示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 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  該項研究突破了對傳統鋰離子電池儲能方式(Insertion、Alloying、Conversion)認知,聚焦過渡族金屬化合物儲能機制研究,利用自主開發的原位磁性監測技術,基於自旋電子學理論揭示了過渡族金屬化合物
  • 【有機】JACS:局限在正電荷大環空腔內的萘二醯亞胺自由基
    在目前學術界有多種方法用來穩定NDI•-,比如:印度尼赫魯大學的Mukhopadhyay組(J. Am. Chem. Soc., 2014, 136, 12004)對NDI核心的萘環共價修飾兩個正電荷三苯基磷基團,得到了對空氣、可見光與柱色譜過程都穩定的NDI自由基;清華大學的張希院士組(Chem.
  • JACS:單相單層納米片原位構建超薄2D-2D緊密異質結
    然後,通過在單層Bi2WO6納米片上原位生長Bi2O2S,可以合成出超薄Bi2WO6-Bi2O2S納米片,其SEM圖(圖2d)與Bi2WO6納米片幾乎相同,表明在引入超薄Bi2O2S後,Bi2WO6納米片的形貌得到保持。 異質結納米片的TEM圖顯示其很薄的厚度(圖2e),AFM圖顯示異質結納米片的厚度約5-12 nm(圖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