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教授、何榮幸教授團隊揭示電荷傳輸材料穩定性與溶解度平衡的機理

2021-02-15 科技西大

近日,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李明教授、何榮幸教授團隊在材料化學領域國際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eta-stable molecular configuration enables thermally stable and solution processable organic charge transporting materials」(介穩分子構型構建熱力學穩定且溶液可處理的有機電荷傳輸材料)的研究論文,首次使用「介穩構型」這一概念闡述了分子熱穩定性和溶解度之間取得平衡的微觀機制,提出了構建兼具超高穩定性和優異溶液可加工性的有機電荷傳輸材料的新思路。

合成穩定性和溶液可加工性都優良的電荷傳輸材料一直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面對的挑戰之一。該課題組以四羧酸二亞胺衍生物(NDI-ID)分子為理論模型,研究並深刻揭示了分子構型變化與其熱穩定性和溶解度之間的關係,發現了介穩構型在材料穩定性和溶液可加工性二者之間實現平衡的關鍵機理:NDI-ID的熱穩定性可通過分子內/分子間氫鍵的增加而增強,這表明構型的剛性賦予了膜相的形貌穩定性;同時,在溶劑化過程中,材料分子的拓撲發生動態轉化,其中材料分子與溶劑分子發生相互作用而使得材料分子內氫鍵被減弱,最終導致溶解度的增加。該研究工作揭示了結構動力學對材料性能的重要作用,為設計高效穩定電荷傳輸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碩士研究生劉田和孫匡世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李明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何榮幸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西南大學為唯一完成單位。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慶市英才計劃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02/adfm.202000729

相關焦點

  • 化學化工學院李明教授、何榮幸教授課題組在電催化材料領域再獲進展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李明教授、何榮幸教授課題組在催化領域國際知名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 化學化工學院何榮幸教授課題組在電催化材料設計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何榮幸教授課題組在催化領域國際知名期刊《Applied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應用催化B:環境》,
  • 同濟大學馬傑教授團隊電容去離子除氯脫鹽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馬傑教授團隊在電容去離子除氯脫鹽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上。  近年來,CDI電極材料實現從以雙電層機理為代表的碳材料到法拉第電極材料的跨越,使得脫鹽性能有了大幅提升。高性能氯離子去除電極能夠顯著提升CDI的脫鹽容量,然而存在容量低、去除速率慢、易發生副反應和循環性能差等問題。因此,開發兼顧高容量和快速率的新型除氯電極有利於促進CDI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也成為當務之急。
  • 剛剛,上海交大趙一新教授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合作單位包括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Grtzel教授、日本衝繩理工大學戚亞冰教授、吉林大學張立軍教授以及上海光源高興宇研究員團隊。近年來,有機無機雜化鉛滷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獲得了快速提升,但其化學穩定性差、易分解嚴重阻礙其商業化應用。
  • 上海交大材料學院韓禮元教授團隊在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模塊...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韓禮元教授團隊在Cell Press旗下的知名期刊《Joule》上發表題為「Effici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 Modules with High Stability Enabled by Iodide Diffusion Barriers」的學術論文。韓禮元教授和楊旭東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畢恩兵博士、博士生唐文濤、陳漢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
  • 世界頂級材料計算專家Ceder教授Science/Nature 等頂刊匯總
    教授簡介提到高通量材料計算及材料基因組專家,少不了想起美國的Gerbrand Ceder教授。Ceder教授聯合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王峰教授(共同通訊)採用原位電子能量損失譜實時追蹤Li+遷移,揭示了Li4+xTi5O12中Li的有利傳輸是由沿亞穩態中間相內畸變Li多面體兩相邊界的動力學路徑實現的。該工作闡述了高倍率性能可以通過基態以上能量圖譜實現,這與基態宏觀相的動力學機理完全不同,為未來高倍率電極材料的搜索提供了新的機遇。
  • 2020年以來崔屹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梳理
    崔屹教授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能源存儲與轉化、納米顯微技術、納米環保技術、納米生物技術、先進材料的合成與製造等等。以納米技術為核心,多學科交叉,多方向並進是崔屹教授課題組研究的重要特點。尤其是在電池納米技術領域的研究,崔屹教授團隊長期以來引領國際研究前沿方向。納米人團隊對崔屹教授2020年以來部分研究成果進行了及時匯總,供大家學習交流。
  • 崔屹教授團隊2019年Nature&Science等頂刊大盤點
    在這篇文章中,崔屹教授團隊提供了有關納米材料在儲能設備(例如超級電容器和電池)中的最新應用的觀點。納米材料的多功能性可以為可攜式、柔性、可摺疊和可分配電子設備提供電源,並在電力運輸和網格規模的存儲,以及在生活環境和生物醫學系統中的集成中獲得應用。
  • 西南大學何榮幸團隊 | 限制性活性空間計算模擬金屬鈷配合物L邊X射線吸收光譜和共振非彈性X射線散射光譜
    最近,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何榮幸教授課題組採用多組態波函數方法中的限制性活性空間方法對金屬鈷配合物[CoII/III(bpy)3]2+/3+的實驗L邊吸收光譜和共振非彈性X射線散射光譜進行了計算模擬以及光譜特徵解釋。該團隊在計算模擬的光譜基礎之上,對L邊X射線光譜中涉及的不同自旋的核激發態對光譜強度貢獻進行了定量分析,如圖1所示。
  • 劉金平&楊勇教授NC層狀鈉離子氧化物空氣穩定性機理研究
    在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由於具有安全、豐度高、成本低廉、過渡金屬離子選擇性多以及製備方法簡單等諸多優點,是鈉離子電池最具有應用前景的正極材料之一。層狀鈉離子氧化物目前面臨充放電過程中不可逆相變、高電壓下電極-電解液界面不穩定,以及存儲和製備過程中空氣穩定性差三大挑戰。其中不可逆相變和界面穩定性可以通過摻雜(Angew. Chem. Int. Ed.
  • 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智能材料領域優秀團隊簡介
    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最早於1992年在哈工大開展智能材料系統和結構的研究,並長期致力於智能材料及其應用的研究,與杜善義院士等合著 「智能材料系統和結構」專著,且相關研究成果受到廣泛關注。冷勁松教授於2017年獲國際複合材料學會世界學者獎,2018當選年度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 復旦大學等揭示有機薄膜電晶體穩定性機理—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仇志軍與教授劉冉領導的團隊,在揭示有機薄膜電晶體性能穩定性機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 美國UT Austin餘桂華教授AM:室溫全液態金屬電池界面化學研究
    不同於傳統固體-電解液界面層,液態金屬和液態電解質之間可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的液體-電解液界面層,該工作首次實現了對該界面層的直接可視化三維化學分析,並揭示了其在調節電荷載流子和穩定氧化還原化學中的重要作用。
  • 尹龍衛教授團隊分子尺度自組裝NPCNs和Ti3C2異質結材料高效儲鉀
    NPCNs將為與MXene納米片耦合提供理想的「緩衝」或層間間隔物,以有效防止MXene相鄰納米片之間的重堆積,這能夠加速離子/電子傳輸和克服快速充/放電過程中體積的嚴重變化,確保結構穩定性。然而,合理設計獨特的NPCNs/Ti3C2異質結材料用於高性能的PIBs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和重要意義。
  • Matter:首次揭示鉭基納米簇在鋰硫電池中對多硫化物催化轉化機理
    儘管鋰硫電池的研究和開發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目前其實用化仍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如源於多硫化鋰(LPS)溶解的穿梭效應,以及緩慢的LPS轉化反應動力學,這些問題導致了低的硫活性材料利用率和庫倫效率,以及較差的循環穩定性。
  • 頂級刊物《先進材料》發表北大俞大鵬教授團隊與張家森教授合作...
    金屬表面的粗糙度對SPP的傳輸損耗和金屬納米結構的光學性能有著極大的影響,實現表面超平滑的金屬納米結構的製備對納米結構中SPP的特性研究和實現基於SPP的納米光子學器件有著重要的意義。最近,北京大學俞大鵬教授和張家森教授開展團隊開展合作研究,團隊博士生張洋、朱新利等發展了一種製備超平滑表面的金屬納米結構的模板剝離新方法,該方法首先將PMMA旋塗在矽、石墨等基片上,利用EBL製備出帶有所設計結構的PMMA模板;再鍍一層厚度大於PMMA厚度的金屬層,將金屬層粘到另外一塊矽片上;從PMMA上揭下金屬層並將剩餘的PMMA清洗掉,就得到所需的金屬納米結構。
  • 新材料學院潘鋒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文闡述鋰電池材料充...
    鋰離子電池近年來在手機、電動車和大規模儲能廣泛應用,對其改進和機理的研究受到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 其中對於正極材料性能的改進(如提高容量和循環穩定性差)是鋰離子電池的最關鍵的技術挑戰之一。
  • EnergyChem 期刊人物專訪~華中科技大學王成亮教授
    王老師:共軛有機高分子材料是一類具有大共軛體系、電荷可以離域的功能材料,可以被用作半導體,帶動了有機電子和柔性電子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由於能源和環境汙染問題以及電子設備和電動汽車的大規模普及,鋰電池等儲能器件的需求日益增加。
  • 蘭州大學王琦、賀德衍教授課題組在原子開關憶阻器上取得新進展
    基於有機聚合物電解質的憶阻器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因為有機聚合物被認為是柔性存儲和神經形態計算器件重要的候選材料之一。然而,大多數有機聚合物憶阻器缺乏商業/工業應用所要求的重複性、耐久性、穩定性、均勻性、可擴展性和耐熱性。此外,以前的大部分研究工作都試圖改善有機聚合物憶阻器在室溫下的開關性能。然而,在高溫等極端環境下的穩定性很少被研究。